知沟/信息沟/信念沟/智能鸿沟/数字鸿沟
1. “知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教授在1970年提出,具体是指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较差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两类人之间的知识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知沟假说主要适用:广泛吸引力的公共事务和科技新闻,不一定适用:股市行情/社会新闻/体育/园艺等面向特定受众的话题。
知沟从更广泛意义上来说也是信息沟。如果大众传播传达的不是“高、精、尖”的知识,而是某一范围、某种程度的“一般”知识,无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不可能从大众传播中得到超出这个程度或范围的知识。这代表了信息源的上限。且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受众中的“先驱部分”在感觉到某种知识已充足,则会自动减慢/停止对这种知识的追求,不存在AI时代的范式转移,因需求被满足。
2. 信念沟:美国学者D.B.Hindman于2009年提出了“信念沟(the Belief Gap)概念,用来描述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同一问题上存在的信念差异。
“知识沟”理论已不能解释信念差异,虽然教育程度差异会造成受众获取的“知识”不均衡,但相比之下,价值观念的差异才是导致“信念沟”产生的主要原因。信念沟在社交媒体上表现很多,如最早针对微博的“民间舆论场”与“官方舆论场”的区分。信念沟的话题范围宽泛,如转基因、女权等。有宏观/中观/微观等层次,也由意识形态/生活观念/专业水平造成。信念沟也在重构我们的社会关系。
3. 智能鸿沟:2018年的这篇文章《人工智能鸿沟的潜在社会影响》提到:“边缘社区与资源充足社区之间,对于人工智能有关的数据、算法和硬件存在不平等接入(access)现象,而当前人工智能设计的主旨在于提升特权阶层的健康、成功与安全;也就是说,只有特权阶层才能识别并获取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收益,负担得起人工智能技术,并能购买相应支持硬件。”
在智能现代性背景下,传统大众传播、基于终端设备的网络传播和社交传播逐渐过渡到基于算法的智能传播,个体开始面临更加难以逾越的智能鸿沟,其主要表现为数据鸿沟与算法鸿沟。
智能鸿沟在本质上是智能技术引发的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问题,同时也涵盖了与智能技术有关的数据、算法、硬件的不平等获取现象。
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越快,产生的离心力就越大,落后的空间和群体被外甩的力度就越大,促使了不确定和不平等的智能鸿沟快速生成,并与以往存在的数字鸿沟交织一起,生成一道道更难以跨越的鸿沟--国别智能鸿沟、区域智能鸿沟、城乡智能鸿沟、性别智能鸿沟、代际智能鸿沟等。这种潜在和巨大的离心力不可小觑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中潜蛰着智能鸿沟也将被疾速推进的可能。
已经广受讨论的是,几乎任何常规的、可预测的、可分解的任务都可以被人工智能所完成,潘多拉魔盒打开之后破坏的是那些从事容易被取代工作的人的机会,而导致更多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更别说那些原本就处于鸿沟弱势一端的老年人群体、低学历群体、低收入群体和乡村群体等,他们在受困于复制和强化“被抛下”的现存境遇同时,还必须承受着愈发扩大的智能鸿沟带来的削弱感,可能慢行,但更可能停滞不行。
4. 数字鸿沟:1999年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在《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中首次提出,认为数字鸿沟是能与不能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人之间的差距,具体体现在ABCD四个层面,即设备接入、基本技能、内容服务对象、上网动机四个层面的差异。
数字鸿沟是“知沟”和“信息沟”在新的媒介技术环境下的延伸。在数字化技术的革命中,部分人能够拥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 能够使用计算机、网络接入、电信设施,就会比缺乏这些条件的贫困者拥有更多获得信息的机会,能够享受到技术革命带来的便利和发展个人能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