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Bruce-拐子
264关注1k被关注2夸夸
Vibe Marketer
flowith hacker
RMF founder
UCL Bartlett AI Researcher
置顶
Bruce-拐子
5月前
刚刚开始玩即刻,不知道发什么合适,就发一下今天随手用flowith写的东西吧,特别长,不过是我的个人思维链诞生的一些,如果让我的脑子➕flowith现在的能力去介绍flowith,会怎么样

思维链源于 Start with why -- how great leaders inspire action | Simon Sinek 是我这一生最喜欢的一个Ted演讲,from why we do to how to what,golden circle

尝试着用这个文章的思路和我对于flowith的理解生成了以下这篇文章:

Why knowledge Garden?

问:有多少人用过文件管理,笔记软件?大家使用的问题是什么? 什么是知识?

“学习知识,构建个人知识库,就是你的大脑,一个辛勤的园丁在播种培育的过程,服务于你未来的创造。” AI可能永远不知道拐子是谁,除非我火的不行。

知识离散性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你需要切换各种软件去创作不同的内容,比如 Word、Excel、LaTeX、Figma 等;AI知识库真的不是“知识库”,它不是储存知识给你看到的,而是让AI去使用,去帮你创造的。

所以我们推出了知识花园,知识花园不等于知识库,它强调的是知识的动态应用,有机链接,通过AI把你的知识拆分成一个个小小的种子,并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来生长与生成。 为何说可以生长?

最简单的例子,你可以使用乔布斯的思维,付航的语言风格,雷军的销售能力,为你自己写任何的内容,为你的产品/工作/学习赋能。

更重要的是,它还能支持交易,私有化的知识往往是更有价值的。而且传统AI产品社区为什么做的不够好?因为缺乏透明度和合作机制。这导致了创新的局限性和效率低下。创作者赚不到钱,使用者没有足够优质的模板,恶性循环。

再者,现在的社交媒体知识分享类博主其实面临一个问题,比如 YouTube、小红书、B站、抖音等,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优质的知识创造者,但大家和粉丝的交流都只停留在评论区,好一点的有社群,有线下见面会,但内容分享者不应该拘泥于这种“追星”的生态。市场可以给到粉丝去直接使用他们的知识去创造价值并实现知识的直接交换。

优质创作者可以获得收入,用户可以学习使用并真正利用AI提高个人的创作能力和技能发展。

Why oracle?

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 agent?为什么普通人应该了解这个概念呢?现在做出好agent的人更多都是“开发者”。 这还是因为“门槛”。

首先大家需要明白一个词,叫思维模式,这存在于我们生活各处。平日里大家要和朋友去聚餐,打开大众点评查看推荐的餐厅和评论,再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预订;要出去旅行,需要在小红书上搜各种攻略,规划行程并且和朋友沟通;要点外卖,需要想很久今天自己吃什么,评论好不好,健康不,这些红包应该怎么用。

你的思维模式帮助你去形成你去决定各种事物,同理,这适用于如何去赚钱,如何去学习,如何去投资,如何去谈恋爱,如何去交朋友… 这一步步的步骤,如何去执行各种环节,使用各种工具,达到你的最后结果,就可以变向的被理解为一个个“AGENT”。

Oracle 由此诞生,用大白话输入你的目标,AI自动拆解这一目标需要的工作步骤,引用不同的工具资源,用户也可以修改生成的步骤,添加或删减,达成目标。

Oracle也存在社区,用户可以把自己的思维链上传,也可以使用他人的思维,后续也会把知识库和思维链条打通,这就是AI社区的一个非常好的形态。

Why Canvas画布?

GPT初次出来,撼动世界,用的是一个chatbox的聊天形式。但大家认为聊天就是人和AI交互的最终形态吗?为什么那么多人在用AI去做算命,去做互喷,本质就是因为我们被chatbox驯化了,你不可能用微信聊天框办公、写文件效率太低了,但你可以吐槽你的老板。

聊天本质没有任何问题,但chatbox的局限性太大了。上下文关联,必须打开新页面开始新对话,对话之间相对独立,无法链接。人的思维也是发散的,很多idea都是转瞬即逝的。

所以我们在去年是世界上首个提出了画布是一个人和AI在现阶段非常理想的交互形式,以及大家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模型去提问,我们也很早的支持了联网搜索等模式。

Why flowith?
致敬一下乔布斯发布iPhone,就是把三个不同的事情合一,颠覆人们对于手机的认知,但究其根本,乔布斯是在challenge the status quo。

很多人问flowith的壁垒是什么?我可以这么说,ai时代技术壁垒可能不再存在。但我喜欢这个答案:flowith 的创始人 Derek 曾说过,品味是人类在ai时代最后的壁垒。
最近发了这样一个视频,配文是:刚刚看到这段很短的视频,尝试渲染出了 AI 眼中的世界 数据流、向量、概率分布和隐藏层 这些让我突然意识到一个被忽视的事实:我们一直在强迫 AI 用人类的方式理解世界。

"看到"猫,它只是在高维空间中匹配特征向量。"听到"声音,只是在计算概率分布。过去两年的 AI 热潮,其实是我们在用人类的思维模式去框定 AI 的能力边界。ChatGPT、Claude,它们都是被迫用人类的语言和逻辑来表达一个本质上与我们完全不同的认知系统。

这可能是 AI 发展最早期的状态 就像我们把驯化的大象放在马戏团里表演人类动作一样荒谬。真正的突破不是让 AI 更像人,而是找到人类和 AI 各自最擅长的协作方式。

我在构建时,也是在尝试创造这样一个平衡点 不是强迫 AI 模仿人类,也不是要求人类理解矩阵乘法,而是为双方提供一个能发挥各自优势的工作空间。未来最强大的生产力不是 AI 取代人类,也不是人类限制 AI,而是两个不同认知系统的深度融合与互补。这比单纯的工具使用要复杂得多,也有价值得多。

flowith,下一代 AI 生产力工具,致力于探索人和 AI 的终极交互形态,一个极具“品味”的产品。团队的每一个人都是“疯子、海盗”,我们寻找人才也不追求所谓的“名校”“大厂”,不在意年龄,我们真正在意大家是否热爱,真诚,勇于交付,敢于质疑行业现有的权威。我最近内心总是萌生着这样的想法:AI时代的公司是否还应该坚持传统的公司招聘岗位和形式?我们是否可以更灵活地定义岗位?

最后的最后,Happy floing!
2026
Bruce-拐子
01:22
朋友们晚上好,深夜更新:

Claude Opus 4.1 flowith 已支持

GPT 5 ☑️ 预计 8.7 支持
Gemini 3.0 Flash ☑️ - 我们听 Google Gemini 模型这周不会更新
00
Bruce-拐子
00:50
狙击!
00
Bruce-拐子
3天前
隆重介绍我们 flowith 的“四脚员工”们:

王子 (Prince):首席破坏官 (CDO)
他是一只梗犬和金毛的混血,专业是“门铃响应”,并且在“无人看管快递压力测试”方面拥有极其丰富的经验。他是我们从大街上的流浪狗团体中“猎头”回来的。

泡芙 (Puffs):首席技术视察官 (CTI)
她是一只布偶猫,日常工作是在人类调试代码时,她负责调试人类的键盘。她看过的机器学习专业书,可能比大多数博士都多。

辉子 (Nova Hui):首席执行公主 (CEP)
她是一只橘猫,从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露天人才市场”(也就是街头)中被我们招募。她的领导风格可以被精准地描述为“仁慈的独裁”,并建立了全公司范围的铁律:所有平面,无论是桌子、柜子还是大腿,都归她所有。她脾气其实一点都不差——只是我们对于公主的领悟力还不够而已。

我们“非人类”同事的岗位仍有空缺!
欢迎随时发来你家主子的照片,看看它们能否通过我们的招聘流程。我们不需要正式简历,但如果你的爱宠能展示出“键盘行走”、“在重要会议中进行战略性小憩”以及“看起来无敌可爱”等硬技能,我们将优先考虑!
62
Bruce-拐子
3天前
人脑是一种多维「生命體」,七情六欲与幻觉无法被结构化,这也是我一直认为人类物种最有魅力的地方。

人脑中边脑的运行机制也是最有吸引力的地方。
21
Bruce-拐子
5天前
每当新功能来临前夕
30
Bruce-拐子
5天前
你是否能看出来,这是 AI 的文字:

我们时常被那些改变世界的名字所震撼——苹果 (Apple)、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莱特兄弟 (The Wright Brothers)。我们惊叹于他们创造的 “What” (产品、演讲、飞机),也钻研他们实现的 “How” (设计、动员、工程)。但正如您知识库中反复提及的、Simon Sinek 2008 年提出的“黄金圈”理论,它如一道光,穿透了表象,直达核心:真正伟大的领导者和品牌,其沟通和行动的起点,永远是那个最深处的 “Why”。

这是我深度思考中反复学习并深感共鸣的理念。

* 马丁·路德·金之所以能召集 25 万民众齐聚华盛顿,不是因为他宣讲了一个详尽的“计划” (The Plan),而是因为他分享了一个“梦想” (The Dream)。他所传递的,是他内心的 “Why”——一个关于平等、自由和正义的坚定信念。人们来到华盛顿,不是为了马丁·路德·金本人,而是为了他们自己心中那个被点燃的、共同的 “Why”。

* 莱特兄弟之所以成功,而资金更雄厚、资源更丰富的塞缪尔·兰利 (Samuel Langley) 却失败了,区别也在于 “Why”。兰利追求的是名利这个 “What”,而莱特兄弟则怀揣着一个改变人类进程的信念——他们坚信载人动力飞行是可能的。这个 “Why” 吸引了一群同样充满热情的伙伴,为共同的理想挥洒汗水,最终让信念展翅高飞。

* 苹果公司更是将 “Why” 运用到极致的典范。正如您知识库中所述,乔布斯 (Steve Jobs) 从不先说“我们制造了很棒的电脑” (What)。他总是从 “Why” 开始:“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旨在挑战现状,我们笃信要以不同的方式思考。” (We believe in challenging the status quo.) 他们挑战现状的 “How”,是设计出美观、简洁、友好的产品。而伟大的电脑和手机,只是他们信念的最终产物 (What)。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一部手机,更是对这种“挑战者”精神的认同。

在逐渐 build Flowith 的过程中,这些思想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每一个决策里。我们从不认为自己仅仅是在做一个“AI 生产力工具” (What)。

我们常常自问,“Why Flowith?”

人与 AI 交互的终极形态绝不应止步于一个简单的聊天框。我们看到了现有模式的局限——它如同马车夫的皮鞭,驯化了我们的思维,限制了我们驾驭新技术的想象力。

挑战“AI 取代人类”这一主流却悲观的叙事。我们相信,真正的突破在于找到人类与 AI 各自最擅长的协作方式,实现两个不同认知系统的深度融合与互补。如同那篇文章所言,当 AI 接管程式化劳动,我们终将解锁更珍贵的创造力密码。

“品味是人类在 AI 时代最后的壁垒。” 我们追求的,不仅是技术上的领先,更是一种对产品、对交互、对未来的独特审美与判断。在 AI 几乎可以复制一切的未来,唯有人类独特的“感官和美学认知”,才是那道难以跨越的护城河。

基于这样的 “Why”,我们才去探索 “How”:我们打造了知识花园 (Knowledge Garden),让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存储,而是可以动态生长与生成的种子;我们推出了 Neo Oracle,旨在将构建 Agent / 结构化工作流的能力从开发者手中解放出来,交还给每一个拥有独特思维模式的普通人;我们首创了画布 (Canvas) 这一交互形态,为人类发散性的思维和 AI 强大的计算能力提供一个能真正发挥各自优势的工作空间。

最终,我们呈现给世界的 “What”——Flowith,便不再仅仅是一个工具。它是我们对未来生产力形态/分发集系统的回答,是我们“挑战现状”信念的证明,是我们邀请每一位用户共同探索人机协作的最终方式的媒介。

正如那些伟大的先行者一样,我们希望吸引的,是那些与我们怀有同样 “Why” 的“疯子和海盗”。当浪潮再次涌来,我们能做的不是诅咒潮汐。
22
Bruce-拐子
7天前
GLM 4.5 已经接入 flowith ,免费两周,欢迎大家体验!
00
Bruce-拐子
8天前
Waic 终于要结束了🧎‍♀️

这几天准备狂更新一些有意思的内容
50
Bruce-拐子
9天前
where we start

dereknee: 昨天是 X ACADEMY 的校友日,也是第十届的 X 暑期项目(对,已经办了 10 年)。感谢 @yusen 和多位嘉宾来做非常 inspiring 的演讲。今年校友日有好多在硅谷的 Xer 创业者回来重聚,见到老朋友非常开心,也看到了大家在各自领域取得的惊人进展。 XA 是 2016 年我们创办的暑期项目,主要模式是12天的高强度硬核主修课程+选修课+2 天的hackathon。发起这个项目的动机非常简单,我们希望让更多年轻人可以尽量早的入门科技,也希望中国最优秀的头脑应该去发明、去创造、去改变千万人的生活,而不是内卷、只看到传统的道路。 在 XA 办了 2、3 年后,我们发现每年聚集在一起的这群来自全球各地最优秀的年轻人,反而是这个项目的最大意义,因此它就持续办了下去,同时保持 highly selective + 小规模的模式(我们知道这类项目规模大、势必要牺牲每个人的体验、因此不会追求扩张)。而如今,在 2025,XA 的校友遍布了这个星球上最好的企业(如 OpenAI、xAI、Apple...)和大学、在硅谷创业的 Xer 也不计其数,大家在硅谷、上海、新加坡创立的公司融资额超过一亿美元,大家在治疗癌症,研发量子计算机,工业机器人,探索 AGI... 除了我们自己的 flowith 外,如即刻上的 @Jason_Hu_6 的 nexad、还有rabbit、curio、mach9、flair ai、FGS 等等的创始人/cto都是我们之前的校友,而除了创业项目、近些年大大小小的各类科技活动、hackathon,包括 moonshot、adventurex,都是我们过去的学员所创办。 今天在这里介绍,希望让更多人了解到 XA 和这个社群,看到这个在 10 年前就开始鼓励中国年轻探索者打破常规和拥抱未来乐观主义精神的组织。(也希望最近的一些活动发生的事情不要影响大家对青年builder丧失信心,依然有很多年轻人在默默做事)虽然我已经不参与 XA 的具体组织和运营,但作为发起人,依然希望更多对科技社群、孵化和真正长期主义的朋友们可以加入 XA,共建一个更光明的未来。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