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参加了
@李继刚 老师组织的线下活动,分享几点收获
1、未来提示词还会存在吗,我们还要不要学?
用一句话来总结提示词的本质:你的「输入」会影响你的「输出」
不管未来AI怎么发展,Manus也好,GPT567也好,只要人类输入的东西会影响AI的输出,那提示词就会一直存在,只不过可能人类输入的内容变短了,不需要写这么长了
所以我认为提升跟AI「对话」的能力是一个长期有效的能力
2、那为什么后面我需要写的提示词变短了呢?
因为AI变强了,它们的智商、情商、能力等都提高了,那就不想要我们说这么多,它也懂
3、那我们如何才能知道什么时候多说?什么时候少说?
这就请出了我们的老朋友---乔哈里视窗模型
[图片]
这个模型是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的,但是用在人与AI之间的沟通也可以,
如果是人类知道,AI也知道,那属于图中的公开区
处于公开区,就可以少说,例如我要跟AI讨论哲学问题,那我只需要说「你是一个哲学家」即可,就不想要说什么存在主义之类的细节
为什么可以少说呢?
因为「哲学家」这三个字蕴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在AI的「大脑」里面,「哲学家」这三个字的背后蕴含着非常多的信息,蕴含着各种各样关于哲学的内容。
这个例子可能不好理解,换一个,再比如说「用鲁迅的风格」,「鲁迅的风格」这几个字,背后的信息量也非常大,说了「鲁迅的风格」就不需要说什么“文风犀利”、“对现实的批判”了
因为人类和AI都知道「鲁迅的风格」背后意味着什么样的风格,所以在公开区的,可以少说
4、什么时候需要多说呢?
人类知道,但AI不知道的时候。
例如我跟AI说使用「夙愿的表达风格」,那AI知道我的风格吗,不知道,因为AI连我谁都不知道,在它的训练数据里大概率没有我的内容
此时,为了更好地解释什么是「夙愿的表达风格」,就必须得要多说一点来解释我的风格是怎么样的,这个动作我们可以理解成打补丁。
5、提示词中的少样本示例
各位有写提示词的话就知道,在提示词中提供示例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能让AI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夙愿的风格」
为什么提供示例,就是因为我无法用更准确的词来描述我想要的「夙愿的风格」是什么样的,所以就直接给示例,AI你自己悟吧
6、能少说尽量少说
既然多说可以让AI更加明白我想要的是什么,为什么不干脆全都多说呢?
因为,多说会限制住AI的发展,可能无法给出更加有广度或者说更加有创意的回复,例如我在哲学家的提示词里写了「存在主义」的话,那AI回答的时候必使用存在主义来跟我交流
7、如果是AI知道我不知道呢
这就需要提高我们的提问能力,才能更好地问出来AI知道我不知道的东西
而且有了AI之后,只要你想且你懂得如何提问,那就可以借助AI这个杠杆来快速地获取大量自己之前不知道的信息/知识
8、如果是AI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呢
这个就很难搞了,可能需要探索人类和AI知识的边界,继刚说没有怎么了解这一块,就没有分享这一块的内容。
我自己的看法是,感兴趣有好奇心的话就AI随便聊一聊,可能真聊出了双方都不知道的东西
9、AI不会带来知识平权,只会让知识的贫富差距拉大
前面我们说了“有了AI之后,只要你想且你懂得如何提问,那就可以借助AI这个杠杆来快速地获取大量自己之前不知道的信息/知识”
但是,真的每个人都会去这么做吗?
我看未必,在抖音短视频这种算法带来的多巴胺刺激下,人们的专注时长变得越来越短,未来不学习的人会变得越来越多。
就比如从B站的付费课程的完播率(很低)就能看得出来,大多数人学习只是心理安慰,并没有真正地去学,然后学习能力用进废退越来越弱。
所以,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借助AI杠杆快速成为知识丰富的人
如何成为少部分人,我最近也在摸索,有了些眉目还不够成熟,后面再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