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Levy文中提到,我的这2个认知点(长尾、效果付费),稍微解释说明下:
0、先摘录下原句
1)AI真正的差异化增量价值(场景),不是高频,而是(以前大家以为的)长尾。
2)重点不是看DAU,而是要按照效果付费。
1、关于第一点,“长尾”,我的意思是
1)AI-Native产品,如果作为一个新的品类成立,那么其核心差异化的增量价值,是在长尾场景,而并不是(之前大家认知下的)头部、高频场景。
甚至可以说,一旦用户主动开口说“我要XXX”,你(AI产品/开发者)就已经输了。
因为头部高频场景,现有需求,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品,已经能基本解决了。那么AI新产品带来的价值,并没有好10倍以上,用户没有足够动力去改变习惯(触屏交互效率更高)。
2)已经存在的例子,比如我在《关于PMF,以及机器人赛道短期落地的坑》
mp.weixin.qq.com 中,提到的2个例子:
例1:AiPPT的典型用户,不是高频做 PPT 的人,而是一年就做个两三次,甚至这辈子第一次写 PPT 、就是用 AiPPT的人。
例2:ACE Studio 的典型付费用户(音乐人,music creators),不在国内,而在海外。投过搜索广告,ROI 完全为 0。而现在投KOL的视频, ROI 是100,产品没有任何变化,就是流量阵地变了。
3)甚至,这个认知,在科技历史上,是曾经发生过的——
Google Index:最早雅虎希望 Google 帮其 更好覆盖长尾网页的内容,当时行业的人,都觉得 Google 这种关键词搜索是做不大的……但后来就被“覆盖”了。
4)补充说明
A,不仅是说,个体可以这么做来提效(比如公司员工通过AI编程,自己DIY各种小工具),还包括,这本身就会孕育出更大的AI产品和公司。
B,不是说,以后的AI产品,就不能覆盖头部高频场景,而是说,不足以成为真正的“新品类”
关关于这个,延伸参考文章在《如何从“品类”角度做AI产品(2C)的需求定位》
mp.weixin.qq.com2、关于第二点,“效果付费”
1)提这个说法的背景,是目前AI主流的商业模式,还是包月/年或者卖API,但未来可能不是的,应该是“效果付费”——AI真正的产生了能对标“职位”(工种)的价值
2)具体来说,原文写的“分成”,有点误会。其实我完整的认知中,有3种可能性
A,一个AI工种(比如AI程序员),领工资,200美金/月;跟人类员工比,明显能“算得过账来”。
B,AI虚拟人,可以提高销售转化率,进而“分成”。
比如之前某AI公司做了大量实验,让AI Being和人交流,测试表明,AI推荐的商品购买率达到68%,但是,以前的推荐或人机交互系统,即使把用户理解做到极致,购买率也没有超过10%。
——这里面,有巨大的增量空间,是目前大家都没有意识到的。
C,按照时间计费。这个点,是业内还没有的非共识认知,暂不细说了。
以上3种,都是要有真正的效果,才能让用户真正接受更高的定价,才能覆盖成本。
3)补充说明:“重点不是看DAU”,并不是说,之前(互联网时代)只看DAU(没那个意思);也不是说,以后就完全不能看DAU。
而是说,如果要继续拿DAU套AI时代的产品(判断其核心价值),是有偏差的。
以上。大概先说这么多吧,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