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Code周报
一、3个想法
想法1:今天最好的AI编程软件,只是一辆“更好的马车”,但人类要的是“汽车”。
未来的人类会惊讶于“古人”怎么会使用编程工具这种东西,它复杂、臃肿、体验极其糟糕。
但在今天的人眼中,不是编程工具体验糟糕,而是编程本身是个专业活儿。
科技水平越低,我们越崇拜工具,对会使用某种工具的人,我们说他“专业、技术高超”;科技水平越高,我们越崇拜自己,对不会使用某种工具的自己,我们说那是因为工具“难用、体验糟糕”。
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止发生过一次。
一个门槛更低的编程工具,只是“更好的马车”,“编程”就是“马”本身,是一个终将被淘汰的概念。
为什么编程工具又叫编辑器?因为“写作”就是那个“车”,是一个更永恒的概念。
因此,AI编程这个赛道有两个发展方向:
一个是从编程出发,提供越来越简单的编程工具,最终马车进化为汽车。
一个是从写作出发,提供越来强大的写作工具,你在它身上看不到编程的影子,但最终它能超越编程的结果。
想法2:育儿的4个原则。
以下不是经验,是一个正在努力学习怎么当爹的人的检讨、反思和总结。
育儿原则1,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唯一的目标,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育儿原则2,放下评判,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哪怕你是想“先批评教育,再解决问题”,也不要这么去做。
育儿原则3,别死磕眼前问题,要构建系统。构建运动系统,让孩子达成10万小时运动量;构建阅读系统,让孩子获得1000万字阅读量;构建数学系统,让孩子完成10万次的推理/计算量;构建情绪应对系统,让孩子有1万次处理各种情绪案例的体验。
育儿原则4,分清楚主体。分清楚是你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是该你关心的问题,还是该孩子关心的问题。
本条想法学习了云南大理野区学校校长刘伟的教育理念,以及搜狗输入法之父马占凯老师的育儿观点,谨表感谢。
想法3:对创业公司CEO来说,“精益创业”是有毒的垃圾思想。
创业和精益本质是矛盾的。
创业阶段追求的是:拥抱“错误”,迭代,以及最重要的----传递“创始人的非共识的价值主张”。
而精益思想源自丰田,追求的是:不浪费、将错误扼杀在第一现场,以及“听用户的话”
你可能会说,怎么我读完《精益创业》留下的印象跟你相反?书中它鼓励我构建MVP,快速推向市场进行验证,然后根据验证结果继续优化或放弃。
这难道不是追求犯错?追求验证?追求迭代吗?
实际上,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它真正的落脚点从来不是反馈迭代、敏捷,这些思想早在这本书之前很多年就有了,还需要它来提出吗?
《精益创业》真正的“创新”是,它向你提供了一种不浪费、低成本(即精益)的反馈、迭代方法。
简言之,它向你提供了一个幻觉:
1.你可以恰到好处的做一个MVP,至于怎样才算“MV”,它没告诉你;
2.你应该快速推向市场获得反馈,因为市场可以给你答案,但这是真的吗?市场真的有答案?
3.一旦你获得“验证结果”后,剩下来就好办了,结果好就继续投入,验证结果差就改,再差,就放弃。但它没告诉你,真实的创业环境中,板上钉钉的验证结果是没有的,而且即便真有,面对结果,你也有不同的解读和选择。
实际上,按照精益创业的方法,这世界上大部分创新都不会存在。
必须要说明,精益本身是很有价值的思想,但它发挥作用的地方是大公司(丰田这样的),其业务流程已经稳定,需要提升效率、降低错误率和杜绝浪费。
它确实可以让大公司在微观层面持续改善和微创新,也许你可以说精益就是“大公司的创业”。
插一句,还有人读到这里可能会说,精益创业只是借用了“精益”二字,它的精益和真正的精益不是一个精益。
呃… 老婆饼里没老婆的逻辑? 那还聊啥?
----插回来,如果把精益思想用到早期创业阶段,整出一个“精益创业”这样的理论,它只会把创业者带进沟里,它唯一的价值是给了创业者幻觉:居然有一种成本极低的方法,我只需按部就班去做,不用思考、不用决策、不用冒险、没有浪费,只需要听用户的话,一点点试,就能创新。
这不是幻觉是什么?
而且特别还要提醒的是,精益创业理论还故意过度的拔高了“验证”的价值。验证当然很重要,但它既不是创业的全部,更不是银弹。
验证什么?怎么验证?验证几次?面对验证结果该如何解读和选择?甚至能不能不管验证结果,不管批评质疑,勇敢坚定地推进创始人的“非共识价值主张”?
这些问题更重要,重要得多。
而精益创业不管这些。这个理论“最不要脸”的地方就在于借用“精益”二字,拉它做大旗,在里面装了好几个个“不可能三角”。它让你非常希望它说的是真的,谁不希望美梦是真的呢?
《精益创业》这本书豆瓣评分8.3,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类似精益创业这样的有毒思想,杀人不眨眼,杀了你,你还给他打五星。
最后照例补一句:我说的都是错的。如果你不同意,那一定是你对。
二、2个收获
收获1:
很多东西在你不太懂的情形之下,它也会慢慢发酵。所以我一直跟我的研究生说,有一些讲座,你一定要去听。 你听了第一次,不懂没关系,你第二次再去的话,你会觉得你多懂了一点,听过几次以后,你就可能慢慢的懂了。
我把这个叫做渗透性的学习方法。 这个渗透性的学习方法是中国传统上是不赞成的,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by 杨振宁
——杨振宁的观点跟我的类似。我在文章《怎样才能做到“认知领先”?想明白这三点》 里提到,“要把自己泡在信息的河流里”。
但这段话最让我震撼的是:说话的是杨振宁。他这么说,那他必然也曾这么经历过。连杨振宁也有听不懂要听很多次才能慢慢懂的课!我突然对自己感到释怀。
收获2:
物理允许你探索宇宙,却禁止你分享。
by 布莱恩·考克斯
——虽然你不能超过光束,但当你驾驶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时,你可以在几秒钟内去到1亿光年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这个“几秒钟”是你坐在飞船上的体感时间。但遗憾的是,你没法把你从1亿光年外看到的风景带回来跟大家分享,因为等你回来时,地球上已经过去了2亿年。
这句话对我最大的启发是,它很有诗意,但同时我不认为它只是简单的修辞,它道出某种的宇宙本质,某种存在主义真相。
三、一个灵魂拷问:
你还发现过哪些好评如潮的方法论,但其实是垃圾甚至有毒的?点击右下角评论按钮,把它发表在评论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