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文兄MattWen
26关注1k被关注3夸夸
创业者,AI+心理领域
资深产品经理,有一些代表作
中美3家科技公司的CEO Coach
即刻和公众号:MindCode
每周会发一份周报
文兄MattWen
09:12
终于粉丝数过1000了,这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10
文兄MattWen
4天前
所以这个版本宇宙的世界线终于还是收束到这里了吗? 🤣那接下来就是机器人觉醒➡️机器人暴动➡️人类灭亡三部曲了。。。
00
文兄MattWen
5天前
#MindCode周报

一、3个想法

想法1:今天最好的AI编程软件,只是一辆“更好的马车”,但人类要的是“汽车”。

未来的人类会惊讶于“古人”怎么会使用编程工具这种东西,它复杂、臃肿、体验极其糟糕。

但在今天的人眼中,不是编程工具体验糟糕,而是编程本身是个专业活儿。

科技水平越低,我们越崇拜工具,对会使用某种工具的人,我们说他“专业、技术高超”;科技水平越高,我们越崇拜自己,对不会使用某种工具的自己,我们说那是因为工具“难用、体验糟糕”。

这样的事历史上不止发生过一次。

一个门槛更低的编程工具,只是“更好的马车”,“编程”就是“马”本身,是一个终将被淘汰的概念。

为什么编程工具又叫编辑器?因为“写作”就是那个“车”,是一个更永恒的概念。

因此,AI编程这个赛道有两个发展方向:

一个是从编程出发,提供越来越简单的编程工具,最终马车进化为汽车。

一个是从写作出发,提供越来强大的写作工具,你在它身上看不到编程的影子,但最终它能超越编程的结果。

想法2:育儿的4个原则。

以下不是经验,是一个正在努力学习怎么当爹的人的检讨、反思和总结。

育儿原则1,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唯一的目标,除此之外没有其他。

育儿原则2,放下评判,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上。哪怕你是想“先批评教育,再解决问题”,也不要这么去做。

育儿原则3,别死磕眼前问题,要构建系统。构建运动系统,让孩子达成10万小时运动量;构建阅读系统,让孩子获得1000万字阅读量;构建数学系统,让孩子完成10万次的推理/计算量;构建情绪应对系统,让孩子有1万次处理各种情绪案例的体验。

育儿原则4,分清楚主体。分清楚是你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是该你关心的问题,还是该孩子关心的问题。

本条想法学习了云南大理野区学校校长刘伟的教育理念,以及搜狗输入法之父马占凯老师的育儿观点,谨表感谢。

想法3:对创业公司CEO来说,“精益创业”是有毒的垃圾思想。

创业和精益本质是矛盾的。

创业阶段追求的是:拥抱“错误”,迭代,以及最重要的----传递“创始人的非共识的价值主张”。

而精益思想源自丰田,追求的是:不浪费、将错误扼杀在第一现场,以及“听用户的话”

你可能会说,怎么我读完《精益创业》留下的印象跟你相反?书中它鼓励我构建MVP,快速推向市场进行验证,然后根据验证结果继续优化或放弃。

这难道不是追求犯错?追求验证?追求迭代吗?

实际上,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它真正的落脚点从来不是反馈迭代、敏捷,这些思想早在这本书之前很多年就有了,还需要它来提出吗?

《精益创业》真正的“创新”是,它向你提供了一种不浪费、低成本(即精益)的反馈、迭代方法。

简言之,它向你提供了一个幻觉:

1.你可以恰到好处的做一个MVP,至于怎样才算“MV”,它没告诉你;

2.你应该快速推向市场获得反馈,因为市场可以给你答案,但这是真的吗?市场真的有答案?

3.一旦你获得“验证结果”后,剩下来就好办了,结果好就继续投入,验证结果差就改,再差,就放弃。但它没告诉你,真实的创业环境中,板上钉钉的验证结果是没有的,而且即便真有,面对结果,你也有不同的解读和选择。

实际上,按照精益创业的方法,这世界上大部分创新都不会存在。

必须要说明,精益本身是很有价值的思想,但它发挥作用的地方是大公司(丰田这样的),其业务流程已经稳定,需要提升效率、降低错误率和杜绝浪费。

它确实可以让大公司在微观层面持续改善和微创新,也许你可以说精益就是“大公司的创业”。

插一句,还有人读到这里可能会说,精益创业只是借用了“精益”二字,它的精益和真正的精益不是一个精益。

呃… 老婆饼里没老婆的逻辑? 那还聊啥?

----插回来,如果把精益思想用到早期创业阶段,整出一个“精益创业”这样的理论,它只会把创业者带进沟里,它唯一的价值是给了创业者幻觉:居然有一种成本极低的方法,我只需按部就班去做,不用思考、不用决策、不用冒险、没有浪费,只需要听用户的话,一点点试,就能创新。

这不是幻觉是什么?

而且特别还要提醒的是,精益创业理论还故意过度的拔高了“验证”的价值。验证当然很重要,但它既不是创业的全部,更不是银弹。

验证什么?怎么验证?验证几次?面对验证结果该如何解读和选择?甚至能不能不管验证结果,不管批评质疑,勇敢坚定地推进创始人的“非共识价值主张”?

这些问题更重要,重要得多。

而精益创业不管这些。这个理论“最不要脸”的地方就在于借用“精益”二字,拉它做大旗,在里面装了好几个个“不可能三角”。它让你非常希望它说的是真的,谁不希望美梦是真的呢?

《精益创业》这本书豆瓣评分8.3,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类似精益创业这样的有毒思想,杀人不眨眼,杀了你,你还给他打五星。

最后照例补一句:我说的都是错的。如果你不同意,那一定是你对。

二、2个收获

收获1:

很多东西在你不太懂的情形之下,它也会慢慢发酵。所以我一直跟我的研究生说,有一些讲座,你一定要去听。 你听了第一次,不懂没关系,你第二次再去的话,你会觉得你多懂了一点,听过几次以后,你就可能慢慢的懂了。

我把这个叫做渗透性的学习方法。 这个渗透性的学习方法是中国传统上是不赞成的,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by 杨振宁
——杨振宁的观点跟我的类似。我在文章《怎样才能做到“认知领先”?想明白这三点》 里提到,“要把自己泡在信息的河流里”。

但这段话最让我震撼的是:说话的是杨振宁。他这么说,那他必然也曾这么经历过。连杨振宁也有听不懂要听很多次才能慢慢懂的课!我突然对自己感到释怀。

收获2:

物理允许你探索宇宙,却禁止你分享。
by 布莱恩·考克斯
——虽然你不能超过光束,但当你驾驶飞船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飞行时,你可以在几秒钟内去到1亿光年外甚至更远的地方。
这个“几秒钟”是你坐在飞船上的体感时间。但遗憾的是,你没法把你从1亿光年外看到的风景带回来跟大家分享,因为等你回来时,地球上已经过去了2亿年。
这句话对我最大的启发是,它很有诗意,但同时我不认为它只是简单的修辞,它道出某种的宇宙本质,某种存在主义真相。

三、一个灵魂拷问:

你还发现过哪些好评如潮的方法论,但其实是垃圾甚至有毒的?点击右下角评论按钮,把它发表在评论区里。
13
文兄MattWen
12天前
问了一圈所有AI 包括o3,图中文字什么意思,全军覆没,没一个答对,连边都没摸到,什么AGI ASI,通用垃圾。看来,人类最后的尊严就在此图和我的老乡群了。
30
文兄MattWen
13天前
第二季完结撒花
00
文兄MattWen
15天前
#MindCode 周报

一、3个想法

想法1:把最聪明的AI作为“平庸分界线”。

任何时刻,最聪明的AI的水平,就是这一刻人类社会的平均水平,或者叫平庸水平。

先别急着焦虑,焦虑是另一个话题,我们今天只聊平庸。

AI让人类社会第一次有了清晰的关于平庸的分界线。

因此,当你使用AI处理具体工作时,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它在许多地方超出你预期,但同时,你必须确保有那么一两个地方,你觉得它很蠢。

如果AI没有在任何地方超出你预期,那说明你没有用好它,你的短板(那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地方)没有得到补齐。

如果AI在所有地方都超出你预期,那意味着,你最终完成的工作成果毫无价值,只是一个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超出社会平均水平的平庸作品,你无法通过它获取任何超额“利润”。

想法2:发现获取不对称优势的途径,重视它、反复使用它。

在MindCode第2期“读完周报再来聊聊”的闭门直播交流会,我们聊到了这个话题。

你应该善于发现那些帮助你获得不对称优势的方法。

什么叫不对称优势?比如写作就是。

阅读是作者和读者之间在交流,假设你写一篇文章要花1小时,而你的读者阅读它只用5分钟,那就意味着你获得了12倍于你读者的时间优势。

哪怕你的读者比你聪明12倍,在这场交流中,你所表现的智力水平也会跟你读者相当。

PS. 说起来,这其实就是一种test-time scaling。

想法3:在很近的未来,学习写Propmt将成为K12 课程,而在相对远一些的未来,则会有“Neuralink驾校”。

在很近的未来,学习Prompt将会成为每个学校必须教授的技能。

那些仍然觉得Prompt没用(或终将没用)的人,最终会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整个社会也会接纳这一点。

而在稍微远一点的未来(不会太远),随着神经连接技术的发展,会出现类似今天驾校一样的“Neuralink驾校”,专门教你如何更好地与AI融为一体。

二、2个收获

收获1:

如果有人做了对你不利的事,而且是损人不利己的那种,从经济上看,也许你应该保持冷静,静观其变,但政治不是这么玩儿的,有人对你不利,你必须反击,以表明你已经注意到他的行为,哪怕你的反击也会损害自身。

by 李显龙。为流畅,保留原意,但做了文字上的改动。
——此处不做更多解读,但遇到攻击必须即时还击的观点,确实在博弈论和某些政治著作中被推崇。

例如,我清晰的记得,在一本探讨具体政治行为的书《硬球》里就有类似的观点,博弈论对这种“以牙还牙”的策略也有专门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都是一个优秀的策略,当然代价必须支付。

收获2:

刷到一篇非常悠扬——对,我就想用悠扬这个词——的长文,…作者Scott Alexander的本职是一个医生,但也出版过小说,这多少可以解释他的写作风格为何交叉,既有浪漫的叙事,也有理性的洞见,或者说,正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创作这样的文本,AI才无法真正取代人类的价值吧。

我稍微翻译了这篇文章,标题是:「她的外袍颜色」。
by 阑夕
这篇文章叫做《她外袍的颜色》,文笔很优美,它提出并尝试回答了AI的一个重要问题。你可以点击这里阅读它。

如果你读完后很喜欢这样的文风,还可以去看一本书,叫《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大约也是这种悠扬的感觉。话说,两个作者居然都聊到一种颜色——蓝色。

三、一个灵魂拷问:

你还知道哪些获得不对称优势的好方法?把你的答案写在下面评论区里。
10
文兄MattWen
19天前
这里面有意思的产品挺多的,比如hume,MCP.so。以及,monica.cn, 这是monica境内网站,境内网站涨了10倍,应该是manus带来的协同作用。但Monica境外站monica.im却没有上榜,因此大概率可以推测,manus这一波的流量主要在国内。算是对之前很多人猜测的一个佐证。

哥飞: 恭喜 @艾逗笔 豆总的 https://Mcp.so/ 进入增速榜第5名,不愧是上了 A16Z 名单的网站。

00
文兄MattWen
19天前
立一个flag,我准备成为vibe coding之神。🤣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