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申悦
561关注12k被关注6夸夸
公众号:互联网悦读笔记
个微:s2dongman
做了12年产品,写了七百多篇原创,出了2套课
喜欢逻辑思考和表达,现在all in AI
置顶
申悦
5年前
看到即刻上了置顶功能,就借机发篇自我介绍吧:
申悦,12年产品经验,前360产品总监、36氪产品负责人。常年发表对产品、内容行业、职场发展的观察和思考。公众号:互联网悦读笔记【关注领取七百余篇原创产品思考,与我深度交流】
2410
申悦
11天前
今天良渚Demo Day后,还受邀参加了陶芳波博士组织的after party,有幸当面聆听陶博士分享他设计Me.bot2.0的思考,受益良多,继续分享几点对我的启发:
1、以往我做智能体时,更多是从工具性的角度出发。但陶博士说,助手能做的,Me.bot不会做。能说出“不做什么”,才真正体现产品经理的判断力。Me.bot把身份建模放在核心,强调「保留、放大、连接」三个关键词,把Agent从功能价值,跃迁到了情感和存在价值层面。基于此,未来为客户构建的智能体,就可以不只是个任务代理,更是身份的延展,尤其在那些需要表达、共鸣、信任的场景里。比如“AI校长、AI咨询师、AI偶像”
2、之前做培训和咨询,客户最常问的就是“AI能不能替我做PPT、写材料”。而Me.bot的视角是:“AI能不能像我一样说话?替我去谈判?用我的语气与我的客户聊天?”这种视角的改变,启发我重新思考AI的作用边界:AI不止可以为你“执行”,更可以成为你的「表达代理人」。这种具有“我意识”的Agent,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替企业创始人做对外品牌表达,比如高管团队构建内部文化连接,比如教育场景中构建教师分身去做教学答疑,甚至在约会、面试、Emo等场景中,提供更具人格化的沟通和情绪价值。
3、非常认同陶博士的一个观点:“人与人之间的社交,90%都是在寻找共鸣、建立连接、减少试错。”设想一下,你的Second Me可以和别人的Second Me展开深度对话,替你探索彼此的价值匹配度、话题共识、社交潜力。这也许就是未来社交的新范式。基于这个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智能体让组织内人与人的连接更高效、风险更低、情绪摩擦更少?未来也许是社交自动化,而不只是“任务自动化”。
4、交流会上,也有听众提出Second Me“说太多会不会泄密”,以及不同场景下的身份信息是否能有效切换。我认为这些都是Me.bot能否真正落地的关键。因为一旦给AI赋予人格化的角色,就势必会遇到人类社会“社交身份局限性”的问题。对AI分身来说,隐私、权限、链接深度和广度,以及场景触发条件(比如哪类话题用哪类身份),都是产品经理要解决的难题,AI伦理和隐私保护,是把自己交给AI前必须要考核的点。
5、陶博士在总结时提到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不是为了让AI帮你社交,而是让AI帮你找到真正值得社交的人。AI的本质不是为了取代我,而是为了放大我。我们害怕AI,是因为它替代了我们;但我们喜欢Second Me,是因为它延展了我。而对企业而言,AI落地的终点,不应该只是流程自动化,而是人类价值的放大!
这场分享会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当我们理解AI、理解Agent的时候,不能只从技术和功能视角看,更要具备人的视角,理解人的表达欲、连接需求、身份焦虑和情绪张力。然后,用AI去设计出能“理解人、代表人、成就人”的产品和场景!
再次感谢陶博士举办的这场活动,很幸运参与其中!
31
申悦
11天前
分享良渚demo day的一些思考:
1、day0就要上付费,已经成为做AI产品的共识
2、AI出海,核心不在AI,在出海。找用户、选场景、本地化、商业化、运营推广,无论是否AI都要考虑。只是有了AI后,打法更垂直,运营更聚焦,几个关键词:生产力工具、审美、ROI
3、C端AI产品创业,核心在“诱发用户的使用动机”,无论是翻译、解梦、记录、解压、分身,甚至是单纯好看,也能诱发更多人尝试用你的AI产品
01
申悦
12天前
杭州出差,来良渚参加启师傅AI客厅活动,感受杭州浓厚的AI氛围~
01
申悦
5月前
成为大厂AI产品经理,通常要关注哪些指标?掌握哪些技能?
我觉得回答这个问题前,要先明确2个前提:
1、大厂的AI产品,以什么形态存在?
2、这个AI产品,在业务流中承担什么角色?
好,那假设这个产品,是一款主App中的一个chat子模块(如智能问答助手),承担的角色,是工具分发(如响应用户输入,给出工具推荐)
那么,这个岗位要关注的指标有:
1、AI DAU :智能助手的日活,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智能助手,从而提高 AI DAU。
2、渗透率 :提高智能助手在主App端的渗透率,让更多用户在浏览主端时,有机会跳转使用AI助手。
3、问答结果质量 :确保智能助手提供的问答结果准确、有用,符合用户预期。
4、生成速度 :优化智能助手的生成速度,让用户更快获得所需答案或内容。
5、意图识别准确性 :提高智能助手对用户意图的识别准确性,以便更精准地提供所需功能和服务。
6、功能分发效率 :提升智能助手对其他工具的分发效率,让用户能更便捷地发现和使用各种AI应用功能。
AI产品经理要掌握的技能有:
1、功能设计 :包括页面布局、交互流程等,确保功能的易用性和用户体验的流畅性。
2、策略制定 :制定智能助手的策略,如用户意图识别策略、功能分发策略等,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优化。
3、场景化设计 :探索智能助手的场景化应用,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使用场景,设计个性化的引流和推荐策略。
4、跨部门协作:需要和算法团队协作,提高意图识别准确性、生成速度等指标;和客户端、服务端团队协作,确保在不同端的体验一致性;和商业化团队协作,探索智能助手的商业化模式和提升营收指标;和设计团队协作,优化产品的视觉效果;和运营团队协作,制定产品的推广策略等。
03
申悦
5月前
看到还有很多人在问怎么解决Deepseek R1繁忙无法访问的问题,抽空整理了7个Web端我觉得还算可用的平替方案,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仅限web端):
【很推荐】1、AskManyAI: dazi.co
(可能是)公众号“夕小瑶科技说”开发的一个多模型对话的集合工具,只要关注公众号即可注册成功。目前看使用无门槛,可以无限次白嫖满血版DeepSeek-R1,带联网搜索、图片文档对话。大多数情况稳定,偶尔卡住。web端使用体验上比官网差点,但也凑合能用。
优点:注册后直接可用,R1和R1联网版都免费
缺点:网页版体验一般,偶尔卡顿
【比较推荐】2、问小白:www.wenxiaobai.com
问小白直接接了满血版R1,免费且体验不错,能多开对话,R1和R1联网版都可以用,但无法上传文档
优点:免费,直接可用R1和R1联网版
缺点:无法上传文档,输出上感觉有点做了限制
【推荐】3、秘塔搜索:metaso.cn
本质上是AI搜索,支持开启“长思考-R1”,即使用Deepseek R1对搜索结果进行总结。但应该没有用Deepseek的搜索能力
优点:可以看做是联网版的Deepseek R1,适合解决深度搜索问题,单次搜索后整理的效果会更高。
缺点:不能多轮对话,也没法传文档,且对于一些简单的生成任务,比如写段代码、写段小红书,要等很长时间,输出一堆无用的延展性信息,效率不高。
【推荐】4、腾讯云大模型知识引擎:lke.cloud.tencent.com
腾讯云智能体的一个演示用智能体,可直接对话联网满血版R1,且免费,还能把它直接加载成自己的智能体
优点:免费可用,能上传文档理解,且是联网版
缺点:体验中心的智能体只可开一个对话
【一般推荐】5、火山方舟管理控制台:console.volcengine.com+cn-beijing/experience
本质上也是AI云服务平台,卖API,但其提供的web端体验界面做的好些,不过仍旧没法上传文档读取,默认给500,000token,测试完就没了。
优点:注册后可直接在web端体验中心和Deepseek R1对话,默认送500,000token,可以多开对话
缺点:500,000用完就没了,想用还是要充钱,web端无法上传文档,
【一般推荐】6、硅基流动:cloud.siliconflow.cn
本质上是AI云服务平台,不是大模型公司,提供的是API服务,因此Web端在注册后,只能通过:体验中心-文本对话,去通过一个简陋的Web页面和Deepseek-R1对话,而且对话是要花钱的。
优点:注册后可直接在web端体验中心和Deepseek R1对话,且默认送13块钱
缺点:对话要钱,无法开多个对话,无体验好的web端界面,web端无法上传文档,其API需要对接到第三方AI工具才可用
【一般推荐】7、百度云千帆ModelBuiler体验控制台:console.bce.baidu.com
同样是AI云服务平台,卖API,提供的web端体验界面和硅基流动类似,也很差,无法多开对话,无法上传文档,但一个好处是调用免费
优点:注册后直接体验,免费
缺点:web端使用体验差,且无法调单次输出token长度
214
申悦
5月前
一个观点不一定对,随着DeepSeek R1这类长链路推理模型的普及,模型评估、数据集设计和模型安全这些岗位方向上的需求会显著增加。
模型评估上,长链路推理会有大量复杂的推理逻辑和各种应用场景,需要精准界定其能力边界。比如在医疗辅助诊断、金融风险预测这些对准确性要求极高的场景中,必须让专业人员设计多样的测试任务和科学的评估维度,全方位测评模型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为模型优化提供依据。
从数据集角度看,就像我之前文章提到的,长链路推理模型性能提升,强依赖高质量且针对性强的数据集。比如法律案件解读、合同条款分析这种,该怎么写中间的推导路径,不仅决定训练质量,还和奖励规则设计强相关。可以看到,就连deepseek r1,在第二轮强化学习时,对非推理任务也是用奖励模型不是奖励规则来训的。
在模型安全层面,长链路推理模型因为交互环节多、应用范围广,会面临更多安全风险,这就要设计多层审核和过滤的内容安全机制,保障输入输出安全,这背后必然需要专业的内容安全人才来应对合规风险,确保模型稳定、可靠、安全地运行。
00
申悦
5月前
第三篇DeepSeek深度拆解文章出炉
这次是从代码层面,进一步还原出DeepSeek-R1的算法实现原理,至此,我对DeepSeek的底层解构就先告一段落了。
完整三篇思考下来,不仅可以帮你把以往抽象的AI概念具象化、对很多高深的AI算法祛魅,更能让观察视角从模型抽离开,投向数据、评估、人机交互赋能上,非常建议三篇连续深度。
当然,后模型推理时代,又该如何用好AI这个智能助手,也是今年我会主要深耕的方向,未来还有更多思考和方法分享给大家,敬请期待~

技术祛魅:200行代码复刻DeepSeek-R1?解构开源项目后我发现的3个「反内卷」生存法则

01
申悦
5月前
这是学习DeepSeek-R1后输出的第2篇思考。本着“深度求索”的理念,我尝试用做产品画流程图的这点功底,还原了R1训练的全过程,希望帮助更多人理解R1做深度思考背后的“深度思考”。这篇文章修正网上一些二手信息的解读偏差,也发现了DeepSeek这个团队很多让人佩服的小细节,其中还有一些我没法理解的部分,也欢迎你来一起探讨~

打破二手认知!一图还原DeepSeek-R1的完整训练流程

15
申悦
5月前
分享假期围绕DeepSeek的一点思考
鲸吞四海,仍能深度求索。
我相信随着AI的普适性进一步提升,进化思路会更加清晰。
AI在进化,人类也在成长,只有不断构建自己的认知,才能不再FOMO,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
2025,与你共勉!

深度求索第一性原理:从DeepSeek中激活的4个深度反思

01
申悦
6月前
#AI产品思考手记_20250120
1、无论是coze还是dify,作为智能体构建平台来说,还缺了一项核心能力,就是给予智能体“规划和推理”的能力。
这个观点的依据,来自对智能体能力范围的定义:Planning+Tools+Memeory+Action,目前的coze和dify,能用插件提供tools+action能力,用RAG满足memory,而Planning层面,要么就是在提示词里写长长的步骤指引,要么就是用工作流,但我觉得这些都不是planning,而是todo,真正的planning,是要有反思、推理、自我优化的能力,并能给予用户反馈修正路线,做到“best planning”,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引入类似o1这样的推理框架,我判断这可能是25年Agent产品的一个爆发点。
2、而o1的推理能力,很可能背后也是由多个Agent组成的,有负责输出内容的,有负责拆解的,有负责检查的,有负责优化的,未来可能这些Agent会作为类似大模型一样的底层服务,提供给智能体搭建平台来供大家调用,从而提升智能体的执行准确率,降低他们的制作成本。
3、未来智能体可能也会分等级,有底层智能体、中枢智能体、上层智能体这种区分,底层智能体会由不同的原子能力形成,中枢智能体会根据规划能力调用不同底层智能体,响应上层智能体的指令要求
4、因此AI产品经理也会细分出更垂直的岗位,比如:Agent产品经理,专门设计各种Agent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