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卤梨
320关注120被关注1夸夸
做一个理性、客观、自由的人。
卤梨
4天前
这个iPhone Air真的有人会买吗……
仅支持添加两张esim,有了两张卡再想添加,都必须要抹掉旧的。
对于但凡有出国需求(哪怕非常低频)的用户来说,体验也比一张实体一张esim的港版iPhone差很多了。
就算不出国,因为卡和手机死死绑在一起,那么任何要换手机的场景,都必须要去线下营业厅那里重新写入号码。
100
卤梨
7天前
但是国外版不能写国内esim,国内版也只能出国才能写国外esim,意味着你出去旅游了只能到了当地才能开卡。就因为让墙更厚了,我也喜欢不了一点这个功能。当然,不是功能本身的错。

百万港女的梦想: 庫克訪華為air 系列上市鋪平道路,也敲響iOS系列app適配的倒計時鐘。還是非常推薦這一款式,近似藝術品,上一次有類似感覺的是x和8 plus的 product red,愛不釋手。

00
卤梨
12天前
我觉得微信读书让人不舒服的是,它以一种粗暴的方式毁掉了电子书市场的良性竞争,最终形成了垄断地位,导致就算它再怎么不公,用户和出版方都被迫接受。当年大学的时候很喜欢用网易蜗牛读书,但是当年能看的书现在基本上都没版权了……

评论尸: 我觉得不是,读书这件事第一个问题是有与没有。微信读书的 App 和国产阅读器的体验再好,也得有书。 在 Kindle 在的时候,有一种神奇的双赢局面:在盗版猖獗的情况下,出版社仍然能够从电子书转到钱。而又由于盗版猖獗,不想用 Kindle 的人,可以把盗版书导入微信读书和其他阅读器里读。

00
卤梨
13天前
我觉得是因为公众号和视频号是熟人社交平台,自己在评论区的发言,可以被微信好友刷到。在今天微信上遍布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的时代,大家对于这种半实名的发言本身就很谨慎,你不知道别人会怎样解读。

西元Levy: 感觉在公众号/视屏号留言里艾特元宝的比例,和在X留言里艾特Grok的比例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级,为什么呢?

00
卤梨
14天前
但是公众号给我的感觉是,会被算法推的题材类型有些单一,往往是一些比较功利化或者贩卖焦虑的题材才会有比较多的阅读,很同质化。但其实公众号在算法前的时代内容生态非常多元,现在这样感觉不是个好的发展。

秋嘢: 从8月初开始,到现在,我连着更新了一个多月的公众号文章,关注数从10涨至了600+。 我发现:公众号的推流规则,跟小红书越来越像了! 这一个多月我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呢?小红书运营干货、副业经历、生活琐碎、热点话题……基本想到啥说啥,爱说啥说啥,更着更着我居然更出了一种心流的感觉,好像又重新爱上公众号了哈哈哈哈哈。 在更的这些文章里,数据最好的当属“副业经历”这2篇,阅读量分别为4000、2.4w,有将近200个人加我,如果不是后来在文章中删除了微信二维码,估计我的好友列表还会增加百来号人。 至于为什么这两篇文章最爆?因为“副业”本身就属于自带热度的话题,跟当下经济形势、消费降级、裁员、35岁职场危机、全职妈妈的困局等等社会问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基本上只要有人写这方面的文章、写得稍微好一点流量都会不错。 而这样的流量文章,是不是跟小红书上的爆款笔记类似呢?答案:当然是。 我的一个5000+粉的账号,去年7月更新了3篇被裁员的笔记,阅读量分别为37W、8000+、1700+;另一个1.7W粉的账号,更的同一篇副业文章,阅读量1400+,在小红书今年图文整体流量下滑的情况下算是挺不错了。 这说明了什么?自带热度、话题度的内容,无论放在小红书还是公众号,都行得通。 所以,如果有朋友跟我一样,想从0到1快速把公众号做起来,可以多写写本身自带热度的选题。 再来,就是结合当下热点的观点式文章,无论在小红书还是公众号,都是非常容易爆的,而且操作难度低。 比如我蹭热点写的罗永浩、华与华对线这事,我当时同步更了2个平台,当天小红书阅读量41W、公众号1500+。 这是那个当下全民热议的话题,可以说只要你有自己的观点,或者说带有些情绪化的表达吧,内容大概率都会爆。当然,热点得蹭到位,才能将实时流量转变为有效流量、实现涨粉。 接下来,就是带有地域性标签的文章,能带来非常不错的本地流量,实现获客。 比如我公众号更的这篇郴州小红书代运营的文章,随便写的,但阅读量很不错,通过它加我微信的潜在客户近100个。 而与之类似的,我在小红书更的打上郴州代运营标签的笔记,无论流量、还是获客效果都相当不错,圈定的用户特别精准。 也就是说,本地发布的内容会推给本地的用户,公众号和小红书是一样的,甚至抖音也是这样。 最后,就是独特视角的优质内容,它在任何时候、任何平台都是受青睐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一直强调“内容为王”的原因。 实证就是我下面发的这两篇文章:利用交友平台做高客单价产品的获客,很少见吧?有观点、能引发讨论、还贴合国庆旅游热的真实故事/经历分享,大家都爱看的吧?哪怕它长达2700字。 所以说,想把公众号做起来,专注做好内容是铁定没错的! 另外就是公众号的图+文笔记模式,基本就是照搬的小红书,你发布一篇图文,往下拉,可以看到非常多类似的图文。你甚至还可以直接在上面发布图文,加图、打字就可以了,不用排版! 而在公众号后台,你发布图文也不用排版,与此同时,你还可以仅发布文字或者图片,操作非常简单。 如果没记错,公众号应该是从去年下半年大幅度调整流量机制的,趋势就是:不断降低创作门槛,让普通人也能在公众号随时随地进行创作,并且把好的内容通过兴趣推荐推给更多用户。 要知道,在以前,没有一定编辑排版能力的普通人去做公众号是非常难的,想让内容破圈更是难上加难,哪怕你写得很好。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公众号有点“圈地自萌”,仅关注的用户能刷到,其他人看到要靠搜、靠朋友的转发和点在看❤️。 总之,那时候只有积攒了一定粉丝量的号才能变现,所以我非常羡慕当时的大号主们。不过现在,我觉得只要认真做内容,我的公众号也能做起来,然后实现变现。 图文结合版,见此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2gHZgndD2kEom2bwWuFcw

00
卤梨
16天前
中文互联网的内容正在消失的证据+1:
去了今年的世博会之后,我就很想和上海世博会进行一下对比,就很好奇一届成功的世博会到底是什么样的。
然而当我想要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资料,发现,关于当年的资料几乎是一片空白,只有一些零星的空洞宣传片以及开闭幕式的资料,而且发布时间都在近年。我更想要了解当年的那些展馆展示的内容到底是怎样的,但是很可惜,找不到任何细节信息。在中文世界,你只能从世博会博物馆那些只言片语的介绍来了解一点当年的情况。
要知道上海世博会是2010年啊,那时候中文互联网规模不小了啊,贴吧正火热,土豆、优酷之类的视频网站也创造了早期的视频ugc生态,微博也已经成立了。
然后今天我灵机一动,在YouTube上搜了下“expo 2010”,结果竟然发现了来自15年前的第一手史料。外国博主们拍的参观vlog,展示了当年的会场和场馆的真实情况。

当年的会场是很大很宽阔,场馆外完全不拥挤。不过感觉场馆内似乎要比今年的世博会更拥挤一些,而且场馆规模都蛮大的,其实当时就很流行灯光特效和播放视频了,但表现出来可能比现在更用心吧。
那年的美国馆,就已是ppt大赛加上价值观宣传的风格,但好像从采访视频来看评价还蛮正向的(不知道是视频的刻意筛选还是当年那个大环境的真实反馈,但是因为中文互联网抹杀了记忆,我们很难知道当年的国人真实看法是什么)。
澳大利亚馆从视频来看很大,完全不像今年这样敷衍。
其实我觉得站在今天的视角去看当年的场馆,惊喜也不会有多少,甚至某些视频给人感觉风格好low。毕竟15年过去了,当年新鲜的光影技术在这个时代早已是各种博物馆、展示馆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人们的审美相比当年也多少是有进步的。
但问题就出在,今天的人类依旧是在用差不多的宣传片展示差不多的内容,我们拿不出更高级的东西。

上海世博会确实是一场伟大的盛会,看了一堆国外的vlog,竟然完全没有看到有人吐槽,大家清一色地称赞,也认为中国在走向世界。站在今天看到这样的评价,感觉很震撼。
但这样的高光时刻,却不存在于我们的互联网记忆中,我们只能透过墙外的互联网和外国人的镜头,来重温当年的风采,这好讽刺。

另外从博主的街景中,我感觉当年的上海给我感觉也好舒服啊,好有烟火气,那些古街巷也没有成为展示历史风貌的“尸体”,反而充满着生活的烟火气,拍摄视频的博主对于这种地域特色的风貌也是蛮欣赏的态度。
再对比今天,整洁到让人感到乏味而冰冷的街道,我觉得这是明显的倒退了。
虽然上海世博会很成功,但是上海确实没能践行“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01
卤梨
18天前
赶上末班车去了大阪世博会,顺带着在博物馆重温了下1970年与2010年两届经典世博会,写了一篇文章来讲述本次参观的体验与感悟。

也许,我们是否亲身参与世博会,看了什么展馆,最终获得了什么体验并不重要。世博会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所传递的那种精神:人类永远在奔赴美好未来的路上,永远对科技与合作充满渴望。6个月的会期短暂地构建起一个理想的地球村,让不同的文化在此碰撞,让和平与发展的愿景得以彰显。
所以,哪怕2025年的大阪世博会平平无奇,但只要这种连接的机会还存在,世界就没有那么糟。就像开头提到的莫桑比克馆一样,即便身处困境中,即便身处困境,我们这个时代也不应忘记对未来的憧憬,无论那份憧憬在此刻显得多么微不足道。
我想,大阪世博会不会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世博会,我仍然希望,还有机会继续凑世博会的热闹。我依然期待,有生之年能再次见证一场打破记录、让世界为之沸腾的世博会。因为那一天,或许就是人类文明重拾光辉与梦想的时刻。

https://mp.weixin.qq.com/s/oFqquMc09um88snNIsGubw

00
卤梨
1月前
越来越觉得这世界是个巨大的登味宇宙。少数掌握权力的老登控制着手下的牛马们来折腾更多人。
00
卤梨
1月前
大阪世博会有个虚拟现实的app,体验了一下,虽然画质和交互都比较拉垮,而且仅支持英语和日语,但是内容还蛮丰富的,可以云逛100多个展馆,感受感受各国的特色。
不知道为什么在简中互联网毫无热度,但如果是喜欢逛博物馆和看展,或者喜欢玩散步游戏,找个大地图闲逛,值得体验下。
00
卤梨
1月前
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记得,以前iPhone的通知栏(从任意页面顶部下滑唤起),是可以添加小组件的。
于是就可以实现一些很有意思的操作,比如当年的稍后阅读app是可以实现顶部下滑就收藏当前页面的链接,比如当时有非常方便的剪贴板app,可以方便获取多条最近复制的内容。
(没找到这两种工具的图,只从QQ空间翻到张有小组件的古早截图)

后来在某个版本中这个功能被删掉了,但直到今天也没能在iPhone上见到更方便的跨应用快速交互功能。

就突然想起来它,如果当年有快捷指令的话,这个功能搭配快捷指令一定有很多有意思的玩法(那时已经有快捷指令前身workflow)。

但这功能就是莫名其妙没了,我不能理解。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