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运营金三啊
284关注1k被关注4夸夸
专注AI与运营
————————————
小红书|AI金三啊
公众号|AI金三啊
即刻是 | 运营金三啊
置顶
运营金三啊
2月前
我要学rico,有比较不错的成长就写在这篇帖子里。
20
运营金三啊
10:06
之前写过的小红书关键词策略
参考答案阅览室深夜点了赞
他们卖了一千多万
算是虚拟资料的顶流了
原来他们也有流量焦虑啊

小红书关键词长尾效应实在是好
几个月甚至一年都会有转化
说明关键词策略➕爆款思路完全可以

不过互联网变化太快,
最近我又把这套策略做了一次彻底的迭代。

数据不会骗人。

我后台有一篇大半年前发的“老帖子”,
到现在每天还能稳定出单,
单篇笔记累计带来的转化金额
已经突破了 15,000 元(我放的图是10.31之前的)

这让我再次确认了一个事实:在小红书做虚拟资料,长尾效应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很多新手做号有一个误区,
觉得笔记发出去三天不火就废了。
其实对于我们卖资料的人来说,
笔记不是快消品,是资产。

那些通过“搜索”找过来的用户,
成交意愿比刷推荐流的用户高出好几倍。
他们带着问题来,
你的笔记刚好给了答案,
下单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所以我现在的新版关键词策略,
已经从单纯的“堆砌热词”变成了“预判搜索”。

以前我可能会去堆“PPT模板”、“述职报告”这种大词。竞争大,死得快。

现在我会花时间去琢磨:用户在什么情境下会急着搜这个东西?

比如,我不会只写“考研资料”,
我会去埋“考研倒计时焦虑怎么办”;
我不会只写“Excel教程”,
我会去埋“被老板催表如何快速搞定”。

把关键词从“名词”变成“长句”,
甚至直接把用户的焦虑口语埋进标题和正文里。

你会发现,
虽然这种长尾词的搜索量没有大词那么夸张,
但进来的每一个流量都精准得可怕。

这种流量是可以跨越时间的,
哪怕过了半年、一年,
只要有人焦虑,
只要有人搜索,
你的笔记就能被看见,
就能持续产生睡后收入。

所以,好好的打磨你的关键词,关键词是我们的护城河,关键词下面的爆款贴就是我们长期积累的结果了。
12
运营金三啊
1天前
一个分享写了好多天了,为什么要写这么多天?

我是感觉积累和迭代太快了,如果是一天得来的认知,真没办法支持讲一个小时。

我一般会把平时的认知一点点积累出来,然后一点点扩充。

习惯使然。
10
运营金三啊
3天前
刚才看到一个人加我,
但是屏蔽了朋友圈,
这种人直接删了。
00
运营金三啊
3天前
刚才直播总结,我没提到一个点,就是要日更,日更是最基本的。
00
运营金三啊
3天前
刚才把小红书官方的虚拟行业直播看完了。

比起实体电商,虚拟赛道(卖课、卖资料、卖服务)的逻辑完全不同。我用Gemini3.0pro给我总结了下,这篇值得一看。

官方分享的两个案例(声乐老师Lava、虚拟卡券),把怎么把“非刚需”做成“高客单”讲透了。

总结了 3 个对做虚拟资料最有用的变现逻辑:

1. 极其功利的场景化

做虚拟资料最怕陷入自嗨。你觉得你的资料很专业,但用户觉得没必要买。

直播里提到的声乐老师案例就是典型。成人学唱歌,是非刚需。怎么卖?

把“兴趣”包装成“生存技能”。

找痛点:用户不是想当歌唱家,用户是怕在 KTV 被闺蜜“背刺”(别人都唱得好,就我跑调),或者怕过年回家被叫去表演才艺时丢脸。

改卖点:不要卖“声乐技巧”,要卖“KTV 麦霸速成”或“年会才艺救急”。

一旦绑定了具体的社交恐惧场景,非刚需就变成了刚需,转化率直接飙升。

2. “体验课”做信任过滤
虚拟产品如果有高客单价(比如几百上千的私教或全套SOP),直接卖很难。

案例中的打法是建立产品阶梯:

入口:21天线上打卡营。价格极低(一杯奶茶钱),门槛低,用户没决策压力。
目的: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筛选和信任建设。
转化:在 21 天的陪伴和服务中建立权威感,结束时再推高客单价的季卡或一对一服务。

对于卖资料也是一样,先用 9.9 的入门资料把人圈进来,再通过交付过程卖 199 的进阶版。

3. 矩阵账号对抗流量波动

做虚拟项目,单号容易遇到瓶颈或违规风险。
直播里提到的千万级 GMV 商家,核心策略是矩阵化。

一个人运营 4-6 个账号,覆盖不同的流量入口。
有的号发干货;
有的号发学员案例;
有的号做人设。

用数量对抗算法的不确定性,这是做大虚拟盘子的必经之路。

虚拟资料的生意,本质卖的不是“文件”或“课程”,而是卖“特定场景下的解决方案”。

用户不会为知识付费,但会为“不丢脸”和“省时间”付费。
02
运营金三啊
3天前
还有朋友要进虚拟资料俱乐部吗?

不收费,只卡门槛。
目前有21位大佬,均有破万销售额。
其中8位以上的朋友都拿到了月销3万以上的结果。

如果你也拿到了超过一万以上的销售额结果,截图给我,拉你进群。
00
运营金三啊
4天前
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实,
在副业上有所突破的,
基本在主业也不会差。
10
运营金三啊
8天前
新鞋到啦
今日穿搭
20
运营金三啊
13天前
麦肯锡发布了 2025 年的 AI 报告,X 上的 GREG ISENBERG 很快提炼了要点。

今天给大家浅浅解读下。

报告中最核心的发现是: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拉开差距,而且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1.参与率高,但都是浅浅的尝试

报告的第一个数据就很引人注目:90%的公司都声称使用人工智能。这个数字看起来非常高。

但紧接着的数据揭示了背后的真相:这 90% 的公司里,有67%承认自己仍停留在停滞阶段。

这说明,大多数组织只是真正进行了初步尝试,还没有让 AI 成为核心生产力。与此同时,51%的公司都承认遭遇过 AI 失误,主要问题是模型的不准确性。

一方面是超级高的参与率,另一方面是浅尝试和高失误,这构成了AI应用的普及现状。

2.体感创新了,但是实际利润没增长

报告显示,64%的企业认为人工智能促进了创新。这是一种独特的感受,每个人都认为人工智能很有启发。

但只有39%的企业真正实现了息税前利润(EBIT)的增长。

这意味着,有近 25% 的公司,在 AI 上投入了资源,进行了创新,却没有赚到钱。

这说明,觉得ai有用,和用 AI 真正产生商业价值,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3.头部6%的高绩效公司在做什么?

报告指出了前6%的高绩效公司,他们是如何拉开差距的?答案是:他们已经超越了特定阶段,在做三件具体的事:
1.重建工作流程
2.设定具体的增长目标,而不仅仅是效率目标
3.投入的真实预算

同时,这些公司评估AI的标准也变了。

大多数公司仍然评估AI提升了多少效率,而这些顶尖公司开始减缓AI Agent(智能体)的行动速度,即执行和完成任务的效率。

目前,有62%的组织在试验代理,科技和医疗行业是应用最积极的。这将迎来人工智能的下一阶段,分散辅助工具转向自主执行。

4.这里有个成功的关键:高层必须亲自带队

最后,报告提出了一个关于执行的关键洞察:
那些规模化成功的公司,其高层领导承担AI项目的概率是其他公司的3倍。

这说起来比较拗口,就是得级别够的领导亲自带队。
AI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仓库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必须由高层领导亲自推动。如果高层不带头,项目很难真正落地。

总的来说,麦肯锡这份报告告诉我们,AI已经进入了验证实际价值的阶段。真正的差距,体现在应用的深度上:是停留在浅层深度,还是进行了深度的流程重建。

而不同公司的差距也会愈来愈大,最终这些差距会反馈到业绩上。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