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金灿灿的天天
12关注23被关注0夸夸
美食街的扛把子,生活中的浪漫家
写诗写随笔,看书看世界
你是美是善,是不灭的一
金灿灿的天天
29天前
基友送我的书,超美!
陕西人懂陕西人!哪个陕西人能拒绝这个封面设计呢!!超棒的一本书!
00
金灿灿的天天
29天前
书评(4/8)
《李商隐十五日谈》

在讲诗人的书中,算是有点特别的。

以往看的讲诗词作者的书,比如《叶嘉莹说初盛唐诗》,《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诗人十四个》作者都秉持相对客观的立场,“客观”指没有非常明显的偏爱,而“相对”则指作者总有个人色彩的审美标准。但李商隐这本处处可见作者的偏爱,几乎要给我一种为爱发电的错觉。

作者仍从李商隐的生平出发,但没有深入到传记的程度,这本书是三条线的交汇,李商隐其性格、思想、诗艺。前半部分先铺垫,后面详解其无题诗,最重要的其实是文本细读,这本书里的分析很精彩,能感受到作者读诗时血管里仿佛都有精微的能量流动,但是有种“为他的诗墓守灵”的感觉。

分析很丰富,解典故、与其他诗人的比较,种种方式都有。作为王维的粉,最喜欢的就是王李二人的比较。
王维在诗中呈现出的佛门气质则是以物观物,因定生慧。静态的事物可以产生动态的效果,而动态的场面可以定格住画面,像是把场面一帧又一帧拆解。李商隐习得了王维的这一点,但是他没有王维那样空明寂灭的心。他定格的画面背后还融入了他的感情。
王维,可以把自己尘心的爱憎放下,写白鹭惊复下,写自然本身的生机,活泼空灵。而李商隐则写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王维的暮年可以明月照弹琴,可以抱琴独倚长松,是完全出世的姿态,而李商隐却不能。
但我个人并不赞同作者说的,李商隐无法获得王维那样自然平静的心态,是因为自幼的贫穷和父爱的缺失,而王维则是出身世家,得到过所以放下。
王维虽然出身世家,但他父亲早逝,门楣也没有那么显赫,加上他是长子,其实也背负着光耀门楣的责任,19岁时只身到京城求仕途。严格上说,他也不算“早就得到过”才放下,只是他会安顿自己罢了。
并不是只有俗世的渴望得到充分满足才能够把自己放空,只是李商隐做不到罢了。
00
金灿灿的天天
2月前
周末呼呼大睡,断档了😅
继续七月书评,3/8
《你也只活了一次,凭什么说我选择的人生是错的?》

非洲或许是贫穷,疾病,动乱,又或是古埃及史。但也可以有另外一个向度。

之前看过这个作者的一本书,写印度,但是我给了差评,因为那本实在太粗糙,着实没有深度,这一本比上一本写的要好一些,虽然仍旧深度欠佳,内涵欠佳,但粗粝的张牙舞爪少了许多,真正有了点“游记”的感觉。

值得一说的是观摩原始部落的部分,挺有意思。之前看《忧郁的热带》原本以为会有一些人类学的内容,但是相当枯燥,弃读了。

作者又谈到了关于殖民的问题,说曾经遇到法国人,对于当年法国在非洲殖民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把先进文明带给了低等文明,言语中充满了优越感。让我想起刘子超的《沿着季风的方向》,写到东南亚地区的原始生活。旅游团队中有欧洲人,给当地的妇女提出了一些生活上的建议,而那个中年妇女只是摇摇头(对于现代化的抗拒)。欧洲人无奈、不解或也有点不屑地笑笑就走了。最后写到,对于这种(不那么现代化的)生活,这些人们内心有另一种信仰。

和朋友探讨这个问题,朋友说:“高位的人很容易就会陷入一个误区,那就是‘我们日子这么好你凭什么不要’。

提到非洲对于这些原始部落的改造,但是并不成功。毕竟文明的演进并不是一蹴而就,古罗马很辉煌的时候,边上有些小地方的人很向往罗马,“落后地方的人向往先进地方的生活”。你需要让人们知道你到底在做什么,能做到什么,潜移默化逐步改造,而不是像把淡水鱼丢入海水一样,把部落居民直接带入现代社会,更不是殖民。

其实这其中有许多东西可以挖掘,人类学的历史学的,但作者只止于描述,文末浅浅感叹。

最精彩的部分当属最后的朝圣之路,一路上遇到了许多人,本国的、外国的,男女老少。看过一些风景,听过一些故事,双脚走过一些路,才能对日常风物品出一些不一样的味道。

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对老年夫妻和一个经历不凡的男孩。这对夫妇说:“你一定要有信念,不要想太远,50公里或100公里,只需要不断地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的前面。”这是行者的信念,无论是朝圣之路还是人生之路,都可以如此修行。

至于那个男孩,便是书名的出处:“你也只活了一次,凭什么说我选择的人生是错的!”
30
金灿灿的天天
3月前
七月书评 2/8
毛姆《书与你》

之前看过毛姆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私以为,这本《书与你》更精彩。

毛姆的评价带了更多文学创作者的视角,而非文史学家的视角。“文史家们所关心的,几乎都是我认为和文学无关的事。”

这本书既是评价,也有选本的意味,毛姆在评价美国文学的时候,反复防爆,十分谨慎。选本其实凸显了选家的品味,毛姆倒没有清一色选“经典”大家,所选书籍也未必是尽善尽美之作,但都有不俗之处。有的书我从来没听说过,或者听说过但从来没有翻翻看的冲动,这次倒是被安利了。他用“迷人”来形容斯特恩《感伤的旅行》,这感伤主义的代表作竟然是迷人的,我想去看看了。

有趣的是,毛姆提到英国文学的特点,坚定、率真、幽默、健康向上。这不巧了,这本书也是英国人写的文学评述,也具有上述特点。
他讲到要“学会略读”,但坦言自己还未掌握这项技能;
犀利地评价巴尔扎克“写作技巧很差,总是走极端,也没什么品味”;
评价《瓦尔登湖》是十足的英式幽默,“我读它的时候既没感到无聊,也没感到愉悦。文笔很好,写得轻松优美,并不拘谨。但是如果我被大雪困在了一个西方大草原上,唯一的伙伴是一个聋子,然后发现《瓦尔登湖》是小木屋中唯一的一本书时,我想我会很灰心。”

他强调阅读的自由,阅读也应该“乘兴而来,尽兴而返”。毛姆介绍自己一天之中不同时刻的不同阅读类型,倒是对我很有启发。手边放一本诗集,就可以从任何一段开始阅读。他对诗歌持慎重庄严的态度,唯有母语才能真正品味诗歌。我倒认为没有这么绝对,但是诗歌的“不可译性”确实比其他文体更大。

总之,比起《月亮与六便士》里的乖离疯癫、《面纱》的美丽悲情,毛姆的文学评述也很可读,多看看,心情好。
00
金灿灿的天天
3月前
欠了很多篇书评
立个flag,日更10天🤔
30
金灿灿的天天
3月前
整本书的文字都非常动人,空山新雨的落叶的气味。名副其实的“山中人”,很有“偶然值林叟”“隔水问樵夫”的况味。其中一些段落在写文评时给了我灵感,于是lofter上多了一个互关的太太。

为什么要亲眼目睹山河湖海呢?因为亲眼看了江河湖海,便入了你的心。你知道日升日落,但你看日出,你的心里便有了一轮红日,你看日落,心里便有了一片暮色。一如作者说,“心里有湖的人,也就是心里有明月的人。”像收集世界的碎片一样,把它们在心中拼成世界的风物诗。

“桂,是永伴佳人的解意。”自然与诗性与人性的交融很值得吟味。在鸟声中醒来,在露水里和美好的事物相逢。作者引用海子的诗,“你在早上/碰落的第一滴露水/肯定和你的爱人有关。这里插一句题外话,看书需要一些机缘,从前听了无数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没翻开过海子诗集,现在因着这本书的引用,倒是很想读一读海子的诗。

作者既是写深山里的生活,也是在抒写自己的人生哲学,“大地上的浪漫主义者”大抵就是他自身的写照。让我想起很多年前在语文试卷上的某篇阅读,“一声鸟鸣,心便永不寂寞。”两位作者或许可以引为知己。
00
金灿灿的天天
3月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