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4/8)
《李商隐十五日谈》
在讲诗人的书中,算是有点特别的。
以往看的讲诗词作者的书,比如《叶嘉莹说初盛唐诗》,《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诗人十四个》作者都秉持相对客观的立场,“客观”指没有非常明显的偏爱,而“相对”则指作者总有个人色彩的审美标准。但李商隐这本处处可见作者的偏爱,几乎要给我一种为爱发电的错觉。
作者仍从李商隐的生平出发,但没有深入到传记的程度,这本书是三条线的交汇,李商隐其性格、思想、诗艺。前半部分先铺垫,后面详解其无题诗,最重要的其实是文本细读,这本书里的分析很精彩,能感受到作者读诗时血管里仿佛都有精微的能量流动,但是有种“为他的诗墓守灵”的感觉。
分析很丰富,解典故、与其他诗人的比较,种种方式都有。作为王维的粉,最喜欢的就是王李二人的比较。
王维在诗中呈现出的佛门气质则是以物观物,因定生慧。静态的事物可以产生动态的效果,而动态的场面可以定格住画面,像是把场面一帧又一帧拆解。李商隐习得了王维的这一点,但是他没有王维那样空明寂灭的心。他定格的画面背后还融入了他的感情。
王维,可以把自己尘心的爱憎放下,写白鹭惊复下,写自然本身的生机,活泼空灵。而李商隐则写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王维的暮年可以明月照弹琴,可以抱琴独倚长松,是完全出世的姿态,而李商隐却不能。
但我个人并不赞同作者说的,李商隐无法获得王维那样自然平静的心态,是因为自幼的贫穷和父爱的缺失,而王维则是出身世家,得到过所以放下。
王维虽然出身世家,但他父亲早逝,门楣也没有那么显赫,加上他是长子,其实也背负着光耀门楣的责任,19岁时只身到京城求仕途。严格上说,他也不算“早就得到过”才放下,只是他会安顿自己罢了。
并不是只有俗世的渴望得到充分满足才能够把自己放空,只是李商隐做不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