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刘飞Lufy 老师的《内容即品牌》
作为一个兼具品牌方和创作者双重身份的人,分享下被书中观点引发的思考——
💡内容影响力=覆盖人群×对用户的影响力
✅作为品牌方,单纯追求曝光的投放行为不可取,也要考虑用户的价值(是否是高净值用户)+对用户的影响力深浅(长内容可以更深度的讲解产品,短平快的内容就是凑个热闹)
以内容种草为例,
在抖音做到1000w曝光,可能要花50w,找个剧情号就行了
在播客或者公众号上花50w,可能流量完全没这么高
但这肯定不意味着后者价值更低啊
1.用户质量,抖音都是泛流量,之前打商务精英人士,用户调研很多都不用这个app
2.用户对你产品的记忆强度很弱很浅
但是很多销售出身的老板理解不了,只看流量和爆款,唉
✅作为创作者:
特别是干货型创作者,破除流量焦虑,因为可能覆盖人群没变,但是后者的影响力增加了
“我们在做内容时也会更有自信:当我们持续做了很多内容,表面上的用户数量却没有太多变化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做无用功,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我们在持续加强已有的连接,待时机到来,它们会产生更大的价值。”
不要只是在意内容的干货价值,不在意阅读舒适度,这里包括内容的可读性,也包括文字版本/视频节奏/声音清晰度这些(不爱排版星人默默反思)
一个专家写内容的反面案例—“由于他并不擅长通俗的表达,也没有过内容创作的经验,他写的内容太“干”,没有案例、没有故事,不是从读者视角出发的,他甚至也不愿意提到自己的身份、所参与项目的很多细节,导致读者并不能完全理解这些内容,也就没有好的反馈”
还是要努力成为行业头部,价值穿透——
“在不同的领域中,往往只有做到最头部的内容品牌,才能有持续、稳定的品牌宣传方面的商业合作机会。
做到垂直品类中的前几名。只要能做到前几名,即使仅靠品牌宣传的商业化,内容创作也完全能成为一项可持续的生意乃至事业。”
理解“情绪价值”同样重要,工具价值外也要考虑用户的情感价值——
“B站的职场UP主姜Dora对我讲过,她原本以为她的观众都是来“解决问题”的,后来发现并不是。这些即将毕业或者刚刚进入职场的朋友,需要具体的方法,但同时,他们也能感受到,在B站这个环境中,也有很多面临同样困境的同路人,这种陪伴感也是非常难得的。”
“方案到处都有,精神力量却是很稀缺的”
(其实线下接触的人会非常强烈地感受到我的能量,但似乎从未在我的自媒体中有所展现,我需要思考🤔)
最后的最后,请务必对未来保持乐观,保持想象力,seeing is believing——
“你也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玩法”不只有打工上班这一种。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活法,想挣钱可以有很多路径,想过得开心也可以有很多路径。回到我刚才说的,事业发展的边界取决于你的想象力,你的生活最终能过成什么样,也取决于你想象力的边界。当你想过得更好的时候,你没有见过更好的生活长什么样,你就想象不出来。我现在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努力拓展想象力”
这段话给最近低迷的我注入了心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