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文字的质量 ≈ 创作理解比
即 创作用时 ÷ 理解用时。
简单的证明:对于 llm 来说,input+summary < output
以这个角度思考,可以诠释很多现象
1. 为什么很多 llm 的大段文字都是垃圾?因为作者创作的是一小段未经思考的问题,创作用时趋近于零
2. 那又为什么有小说 95% 的文字由 llm 生成但能获奖?因为作者创作时长并未偷工减料,不过形式从提笔写字换成了与 llm 对话
3. 为什么llm 笔记是个伪命题?回归到 1
4. 那为什么仍有人不断收藏 llm 总结,且质量很高?因为那是 2
5. 为什么 vibe coding 无法理解?
6. 为什么又有很多人有 ai 生成代码仍能保持质量?
如果我开始认真写博客,我会在副标题上写“创作用时”而不是“阅读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