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好也想过这个问题
就人情世故来讲,我们对别人好,本不应该希冀别人回报什么,就如飞狐外传中袁紫衣教训胡斐一样,如果心存回报,那就叫市恩
但是又有多少人能长期不计回报的对别人,这得多大的心力?
多数时候能先主动对人好的就已经很少见了,一次,两次,三次,没有反馈就算了
我们受西式教育这么多年,受西化的影响其实已经很重,虽千万人吾往矣,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傻子。因为西式人文科学的根底就是理性人假设,而理性人就是讲利害的
五一前正好读了一篇小说,讲的是主人公的妻子要跟他离婚,理由是这个男人不能提供情绪价值,于是这个男人正好借着为父亲办事儿的一段时间来思考什么是情绪价值,这只是推动人物的主线,本质上作者借这事儿思考人生什么是最重要的和人与人相互的理解和以己度人的局限。
以上一段是题外话,我们只说情绪价值,情绪价值是这几年讲的特别多的一个词儿,都有点用烂了,以至于小说中这个妻子要借着这个词儿和丈夫离婚
其实我个人理解情绪价值就是兴趣相投,恐怕还到不了价值观相同那个地步。
某种角度讲,渣男渣女是最会提供情绪价值的,利用情绪价值来换取肉体或财物的回报。对于他们来讲,情绪价值是有量化标准的,我提供多少要回报多少,是要将投入产出比的
对于真的兴趣相投的人,投入本身就是产出,表达本身就是反馈
对于自己来讲,不应要求别人对自己有付出的回报,只不过自己承受不起了,就躲他远点完了。只筛选,不教育。
对于别人来讲,别人对自己的好还是要记在心。可量化的物质别人给的要给回去,或者要有基本等量的其他东西还回去,所谓“情绪价值”,或者其他一些非物质的东西。安然享受的话,那就有点太双标了。事实上最近也遇到过这类人,换个角度,你愿意跟这种人长期交往吗?
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讲,我把认识的人分成朋友和熟人,如果按题主的说法,朋友之间大抵意气相投,是没有价值交换的,很多朋友有时候几年都不联系,但只要见面照样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喝酒吃饭。
但是熟人,有人也叫人脉,则需要常常维护,偶尔打个招呼也是一种价值吧(满足对方的存在感),年龄大了,慢慢的这部分人也就越减越少了
所以这么一说,朋友也有“价值”了,朋友的价值就在于让自己感觉自己是个人,不是被物化的
最后三个问题
多少价值才算价值?都是价值。
价值永恒不变吗?肯定不是,连钻石都降价了。
价值能持续多长久?不同的价值,持续的时间也不一样,甚至相同的东西,价值持续的时间也不一样,随时随势随人而变吧。
漂母那一碗饭算多少价值?持续多长时间?
最后再说一句关于价值交换物化的问题,这是一个很悲哀的答案,我们虽然强调以人为本,但生活中物化确实又实实在在的存在
招聘的时候,大专生和本科生不同的薪资起点
请客的时候,对方的身份确定的饭店等级
结婚的时候,不同新娘子彩礼金额的差异
人人义正言辞,又人人裹挟其中
前两天看有人说一句话:真小人眼里都是伪君子。
年纪大了,常喜欢做小人语,但倒未必眼中都是伪君子,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罢了
为什么前几天劝年轻人不要参与政治,这都是政治的另一种体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