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小钻风的学习
191关注614被关注1夸夸
阅读 | 学习 | 生活 |追剧 | 公众号:小钻风的学习
喜欢读书,喜欢分享。认同长期主义、斯多葛主义。
置顶
小钻风的学习
8月前
我的订阅源分享4.0

杂志

1. 读库。读库是张立宪主编的人文社科类杂志,以非虚构写作为主。每两月出一期,明年就是读库二十周年。这也是我目前唯一纸质订阅的杂志,每次读到老六的信,都在感慨,这个时代依然还有如此老派的人呐。有兴趣可以去读库APP看看。

2. 三联周刊。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三联经常会找一些有趣的主题来写封面,记得有文学专题、经济专题、人物专题等。里面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新闻报道,还有写的不明觉厉的《读书》杂志。如果说读库的感受是历史和现实,三联的感受就是生活和精神。有兴趣可以去三联中读APP看看。

3. 财新周刊。少见的深度新闻报道,经常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挖掘一些深度内容。它的副刊也比较推荐,文化和心智专栏总会带来新知。有兴趣可以去财新APP看看。

4. 阮一峰的网络日志。一个电子杂志,每周五更新,内容主要是作者认为值得分享的科技内容。翻阅了下,第一期是2018年4月,如今已是第327期了。

5. 城堡阅读。城堡阅读是一份信息策展类线上杂志。作者会推荐音乐、书、网站、视频等等。目前已经185期,也是六年,一百多万字。之所以推荐,是因为读的时候,作者会在推荐里加入自己的很多想法,而每次推荐,总会获得一些新的收获。

博客

1. 太隐。据他在网站里介绍:95后,喜欢读书、旅游、摄影,RSS支持者,会点日语、德语,学生时期曾在起点、逐浪、17K等网站连载过恐怖小说,对新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什么都会点但又都不够精通的“杂人”,努力成为一名终生学习者。他的很多文章都可以细读,有几个栏目:读书、历史、哲学、诗词、思想等等,有一定深度。

2. Owen’s Blog。沉浸式翻译扩展的开发者,博客里会分享一些自己的想法,读书笔记,互联网高质量的内容,读书笔记,英语等等相关的内容。内容很丰富,博客被作者定位为他的数字花园,而他分享的文章、笔记内容很足,可以流连很久。

3. Leslie's Blog。一名佛教居士,主要分享以下内容:个人知识管理、生产力工具和生产力系统;AIGC 及与 AI 相关的内容;读书感悟,新学到的知识、技能;与佛学思想和生活禅相关的内容。

4. Limboy。一名独立开发者,「80 后,现居杭州,曾就职于知乎、花瓣、蘑菇街、字节跳动等公司,热衷于 Mac、iOS Web 开发,喜欢尝试新事物,热衷于创作,正在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独立开发者」。在博客里分享自己的开发、旅行、生活、学习。

5. Paul Graham。程序员、作家、投资人。博客风格极简、老派,2001年就在写作,至今仍在更新。他写过一本书《黑客与画家》,影响很多人。他创办的Y Combinator 已经资助了 3000 多家初创公司。博客文章中,关于写作和创业的部分,读完很受启发。

播客

1. 文化有限。一档泛文化播客,每周二更新,主要进行读书分享。三个固定的主播,大壹、超哥、星光,大学时候就听他们,五六年了,时间久了仿佛素未谋面的朋友。一般看到感兴趣的书会点进去听一听,分享的内容有深度,也比较全面,文化有限听完可能更有文化一点。

2. 八分半。梁文道的付费播客。会聊一些热点新闻,聊音乐、文学电视,以及种种文化现象。道长的声音从一千零一夜到八分,再到八分半,依然很有磁性。

3. 史蒂夫说。主播是心理咨询师。史蒂夫也是大学时候就一直听,以心理咨询分享为主,会有很多真诚和感动的时刻。他的读信也是比较期待的栏目,希望我们都能拓展意识边界,学会爱。

4. 来都来了。主播是两位女性,最早听她们是因为金庸,她们以前会聊一些金庸小说,比较吸引我。如今会聊一些独立女性的生活、旅行、音乐等等。

5. 岩中花述。新发现的一档播客,鲁豫与各种人对话,内容比较有深度,值得听一听。

节目

1. 圆桌派。今年已经是第七季,四个人一起谈天说地,聊天。印象最深刻的是金宇澄、陈其钢和崔健,很多老嘉宾很喜欢,幼婷、戈辉、鲁豫、轶君,几位女性都很有魅力,是独立女性。文涛还是很适合文学、艺术类话题,嘉宾质量上来,节目也就精彩了。

2. 十三邀。今年已经是第八季,从这个节目里了解到各种人。许倬云、陈嘉映、曾孝廉等,深度观察和认识一些人,他们的思想、想法会带来一起新的碰撞。

3. 但是还有书籍。记录爱书人的一档节目,共两季。书里有丰饶有趣的精神世界。

4. 我在岛屿读书。共三季,看看余华和苏童一起拌嘴聊天。第一季更好。

5. 锵锵行天下。共三季,和窦文涛一起深度文化体验旅行。第三季最佳。谁不喜欢边旅行边聊天呢?

公号

1. 每日豆瓣。从这里总能发现一些生活里有趣的事,一些引起共鸣的事。我们还是可以热爱生活的。

2. 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专注于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内容。他的小报童也经常会看。

3. 也谈钱。一份财富自由日志,除了投资,也可以看看作者读的书,分享的生活日常。

4. 沙之书中的阿莱夫。主要做读书分享,他的读书笔记值得学习。

5. BuildForever。作者根据个人品味,每周推荐上周觉得有意思的七样东西。

如果需要链接,微信公众号《小钻风的学习》后台回复【订阅4.0】就可以看到啦。

我的订阅源分享 4.0

46
小钻风的学习
7天前
《孙子兵法》与投资

在《投资至简》这本书里,作者将投资和兵法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书中,作者引用的是这一段: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翻译: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先做到不被敌人所战胜,然后再等待机会打败敌人。不被敌人制胜的主动权操在自己的手里,而能否战胜敌人完全取决于是否有机可乘。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创造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却不能使敌人一定被我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但不能强求。

这是一种极为保守的战略——先胜后战,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不要亏损。如何才能做到不亏损?保留足够的安全边际,确保自己的本金安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投资者在决策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分析。不亏损就是不可胜,就是在自己能够控制的层面做到最好。

如果将市场视为敌人,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能否不亏损,取决于自己;能否战胜市场,取决于市场先生是否给出非常不理性的报价。价值投资者相信价值终究会在长期实现,这是可以预见的;但是时间是在一个月内,还是一年后、三年后,无法强求。

不可胜这段话引自《孙子兵法》的形篇。这一篇侧重论述发展军事实力的基本原则,与投资原则关系密切。文中还有这句: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翻译: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先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所以胜利的军队往往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然后才同敌人交战;失败的军队却往往先冒险同敌人交战,然后才企求侥幸取胜。

「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太多的散户总是急于交易,先买入,然后再思考如何收益。这和败军急于求战,然后希望侥幸取胜不是一个道理吗?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仅仅是投资,其他领域也是如此,让自己变得不可战胜,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充实自己,以逸待劳;不断积累,积蓄力量。

巴菲特在 1998 年佛罗里达大学演讲的时候,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股市如同一场没有裁判的棒球比赛,向你扔过来的球可能大部分都不是好球。但你不必每次都挥棒,只需等待适合你的那颗球。」这个等待的过程,就是立于不败之地的过程。而挥棒的那一刻,就是抓住了击败敌人的机会,一击即中。

查理·芒格有一句经典名言:「如果我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会去那个地方。」只有避开致命的地方,才能做到不可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读书 | 《孙子兵法》(一):投资与兵法

00
小钻风的学习
8天前
《巴菲特之道》,讲述巴菲特的投资理论、投资方法、投资案例。然而,最大的启发不在投资,而在生活。

1. 热爱每一天

熟悉巴菲特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巴菲特形容自己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他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他热爱每一天。

1998 年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他讲道,「或早或晚,你们都应该开始做自己真心想做的事……你财富自由之后想做什么工作,现在就该做什么工作,这样的工作才是理想的工作。做这样的工作,你会很开心,能学到东西,能充满激情。每天会从床上跳起来,一天不工作都不行。」

这种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是巴菲特带来的最大的启示。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得上他在伯克希尔工作更有乐趣,他热爱自己的事业,不知疲倦。

「也许以后你喜欢的东西会变,但是现在做你喜欢的工作,你会收获很多。我根本不在乎工资是多少……」

2. 耐心慢思考

巴菲特往往长期投资,非常有耐心。

他的耐心是由于他相信自己比市场更能对公司进行正确的判断,这背后是他对公司的理性的思考。

通过思考,他发现了公司的价值,等待公司一步步成长。

长期的另一个含义是持久性,可以持续的经济力量。巴菲特希望寻找具有宽阔持续护城河的企业。这需要时间来验证。

在挥杆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等待一击即胜。

长期的坚持不是挣扎,而是对价值的确定,是静待花开的过程。

3. 自知之明

巴菲特建议寻找能看懂的企业。「投资成功并不是靠你懂多少,而是认清自己不懂多少……这并不是圈子多大的问题,而是你如何定义圈子的问题。」

能力圈的概念,听起来非常简单,细想下来却很难做到。

如何定义自己懂和不懂,如何知道自己懂和不懂,需要对自己有清醒地认知。

有些懂是自以为懂实则不懂,有些不懂是自以为不懂实则懂。要诚实地面对自我。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在能力圈内行动,只投资真正理解的企业。在此基础上,不断阅读、学习、思考,扩大自己的能力圈。

读书 | 《巴菲特之道》:巴菲特的启示

00
小钻风的学习
19天前
《活出生命的意义》

这本书的作者是犹太人维克多·弗兰克尔,他将自己在集中营经历体悟、心路历程、人生境遇都系于其中。作者是不幸的,进入集中营后遭遇了非人的折磨;同时又是幸运的,活着离开了集中营。出来后仅用 9 天,他就完成了这本书。

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书中有这样一句:「天使存在于无比美丽的永恒思念中。」

作者在集中营里,思念自己的妻子。他意识到,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只要有片刻时间思念爱人,他就可以领悟幸福的真谛。

爱一个人可以远远超过爱她的肉体本身。这是精神层面的爱,这种思念和爱,支撑着他坚持下去。爱的作用取决于我们对于爱的理解,更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它。

书中,我感动于作者对于妻子的爱。期待他出狱后与妻儿团聚。但是全书再未提及妻子的结局。直到后记里,温斯莱德写道,作者出狱后的第一天,就得知怀孕的妻子因病和饥饿死于集中营,他的父母和弟弟也是如此。

这一刻,作为读者,无比遗憾。我又想起书中的一个细节,那是作者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拜托朋友出去后带给妻子的话:第一,我每时每刻都在思念她,请你一定记得转达;第二,我爱她胜过爱任何人;第三,我跟她结婚后那短暂的时光胜过一切,也超越我们在这里遭受的所有痛苦。

在书的末尾,得知一切的结局后,我才更能理解作者在前文的那句:即使我知道妻子已死去,也不会影响我对她的殷切思念,我与她的精神对话同样生动,也同样令人满足。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作者意识到,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

我们期待生活给予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待。

重要的不是生命的普遍意义,而是特定时刻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这种意义是独特的,他人无法替代的。这种意义也是自发实现的,不是别人所做的,也不是别人希望他做的。每一刻生命的意义都不同,我们就是要去实现这种不同。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作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即使是在集中营里,面对这一切,不同的犯人依然有不同的表现。

人需要做的,不是去忍受生命的无意义,而是忍受自己不能以合理的方式去把握生命的无限意义。

超越主观的快乐

作者认为,人能够力所能及地改变世界,并在必要时完善自我。

我们必须回答生活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要回答那些问题,就必须担负起生活的责任。要实现个人的意义,就必须超越主观的快乐,去做某件「为了某事或者他人的事,或者献身于某种事业或所爱的人。」

书中提出了三种找到生命意义的途径。第一是创造或者从事某种工作。第二是经历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第三是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自我超越。工作与爱是建构意义,而苦难中的超越是捍卫意义。

最后,「滋养内心的自由,拥抱自然、艺术、诗歌和文学之美,感受家庭和朋友的爱,是十分重要的。」

读书 | 《活出生命的意义》:就像在活第二次

00
小钻风的学习
1月前
生日已经于昨天过去。

一年的时间,有时候回想却什么也记不起来。发生的一切如江河一样混杂奔流而去,只有几个瞬间仍然萦绕在心头。

重要的时刻,总是和重要的人在一起。而重要的东西,其实并不多。

还记得康定的河、滇东南的云、黄鹤楼的诗、阿勒泰的雪、青城山的路,还有一个又一个读书会的夜晚。往事如烟。

身边的朋友接连步入了人生新的阶段,为他们祝福。

也逐渐明白,虽然我们在同一个世界,但人们心中的世界,大不相同。我们只需找到属于自己的北极星。

北极星意味着,它会让你忘记那些不确定性,从而不再焦虑。找到它是一种幸运。

很多时候,我纠结于细节,却忘记了重要的东西,那为数不多能让你记住的东西,那回想起来只会平静的时刻。

很多时候,我执着于学习,试图从书里找到答案。然而有些道理不言自明,取决于你是否接受,能否领悟。

很多时候,我厌恶那些琐碎、平庸的细节,厌恶怯懦、懒惰、贪婪的自我。这是由于我羞于面对真实的自我,无法认清自我,无法接受自我。

接纳自己的局限,允许自己适当出离。风景总是在不经意间美丽。

生活的舞台里,惟愿自发起舞。

珍视来自内心的声音,谨记发自内心的认同,但愿出自内心的践行,只求平静带来的坚定。

时刻提醒自己,一切的一切,只需围绕重要的东西前行。健康、家人、精神、朋友……

为每一份确定性而努力。

你读到这里的时候,生日已经度过。请祝我生日快乐,我依然无比开心。
20
小钻风的学习
1月前
偶然与必然

把握规律、触及根本,是必然。

随机波动、寄望运气,是偶然。

偶然可以取得一时的成功,却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见证偶然的脆弱。

必然不一定成功,却往往会让人坚定。必然是抽象,是从现象中提取本质,是指导法则,是必由之路。

无从选择,只好选择必然的那条路。如同段永平所说,投资只有一条路,就是价值投资。否则你投的是什么?

在理性的前提下,万物都遵循一定的法则。在理论的光辉下,社会、经济由其解释,因之运转。

由此,我们的未来将只有一条通途:寻找必然,走向必然。
00
小钻风的学习
2月前
以前总想学各种投资方法,变得富有。

了解价值投资后才慢慢明白,学到最后是投资理念。而理念无法学,只能认同。

这似乎是一种很高层级的指引,不认同的人无法明白和理解。

认同只需理性。
00
小钻风的学习
2月前
《悉达多》读书分享

1.寻找自我

从一开始,悉达多希望寻找自我,发现自我,找到“我”的源泉。这本书是悉达多发现自我的历程。

他以为做沙门可以找到那条通向自我之路,但是沙门的经验没有帮助他。

2.体验

遇到乔达摩之后,他见到了真正的佛陀。佛陀阐明了律法,也许佛陀的讲义只让他知道和理解,却没有让他领悟。这让悉达多意识到,只有真正的体验才能帮助他,领悟需要真正的体验之后才能获得。

这里的觉醒非常重要,是悉达多的第一次重要转变。他意识到通过认识缘由和深思,将情感升华为认知,才能变得可靠。他之前的生活都是在逃避自我、扼杀自我,现在要主动寻找自我,体验这个世界,走向真正的自我。

一切都是体验,过程比结果重要。如果我们抽象的理解意义和本质,也许理解到的只是空虚的概念。如果丧失了体验,意义也无处寻找。

“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它们就在事物当中,在一切事物当中。”

“要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人。爱生活,不要爱生活的意义。”

3.倾听

沉沦世俗后,悉达多开始向河水学习,学会抛弃激情,不论断、无成见,开放地倾听。

真正的求道者不会接受任何法义,得道之人却认可任何法义。从"见山是山"的朴素肯定,到"见山不是山"的批判否定,最终抵达"见山只是山"的超然肯定。

求道者的拒绝实质是"破法执"的必经阶段,否定本身成为肯定的前提。这符合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的演进规律。得道者的境界如同光棱镜分出七彩而不失其白光本质。所有法义在此维度都成为方便法门,如同《维摩诘经》"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的教示。

4.智慧

什么是智慧?什么是目标?

在生命中的每个瞬间,能圆融统一地思考,能感受并融入这种统一的灵魂的准备,一种能力,一种秘密的艺术。

不执着在具体的目标,而是去发现、敞开。

知识可以分享,智慧无法分享。智慧无法言传,可以被发现、体验,智慧令人安详,让人心态宁静。

若时间非实有,则“永恒”并非无限延长的时间,而是超越时间的当下圆满。禅宗云:“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永恒不在未来,而在觉知的此刻。

不拒不留,不取不舍,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留迹之意,水无沉影之心。
00
小钻风的学习
2月前
一想到有那么多好书还没读,生活就充满了希望。
50
小钻风的学习
2月前
大道至简。

世界越复杂,我们的追求就必须越简单。

困惑和迷茫源于选择很多,复杂的事物如同树的枝干,如同市场的噪音。剪去一切不重要的枝杈,屏蔽一切不重要的噪音,你会发现重要的、决定性的只是树的主干。剔除所有不必要的细节后,剩下的就是正确的答案。关键变量只有几个,关注那几个就够了。

简单不代表容易,知易行难。道理讲出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讲出来不代表知道,知道不代表做到。“知而不行,只是不知。”

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如果想在其中建立确定性,就要建立自己的原则——简单、合理、可靠的原则。依靠简单明了的原则,在风雨飘摇的世界中走出自己的道路。

在运动比赛里,最终的获胜,靠的是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基本功决定了关键时刻的微妙的差异,这要求对简单事物极为精确和熟练的掌握。有些人追逐花哨的技术,却忘记了夯实基本功,往往会失败。

在投资中,核心的投资之道非常简单,往往一两句话可以概括。一些人之所以难以践行,在于被各种干扰左右。《三国演义》中评论袁绍: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这就是没有一以贯之的道。

归根结底,方向、理念、道路都须简单可行,简单醒目的路标容易有效地指引我们前行。
00
小钻风的学习
2月前
这本书《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How to Read A Paragraph: The Art of Close Reading) 短小精悍,主要讲如何阅读。其中理论部分只有 24 页,在此分享一些自己翻译的有启发的内容。分享夹杂我的分析,注意选择性吸收。



读书要带着目的去读。

阅读目的不同,阅读的方式自然不同。

为了娱乐阅读,自然不做要求。如果要获得一些特定的技术信息,需要快速浏览。如果想理解新的观点,需要文本细读。如果要学习新的学科,要进行知识内化,理解意义系统。作者将思想和经验化为文字,读者用自己的思想和经验去理解作者想表达的含义。

阅读时需要考虑作者的写作目的。

这部分对于读书目的的强调有启发性,大多数人读书,很少主动去想自己阅读的目的。昏昏然读完而弃,其实是一个低效的行为。带着明确目的阅读,读书更加高效,获得感也更强。



读书要开发知识地图。

知识会构成一个意义系统,其中有核心思想、次级思想和边缘思想,它们构成一个同心圆。

如果要获取知识,首要是获取核心思想,它们是理解所有其他思想的关键。

当我们理解了核心思想后,我们便可以开始在系统中去思考,这是理解任何学科的关键。

不同学科的核心思想应该互相关联,学会在一个知识系统中思考有助于我们在其他系统中思考。

其实,核心思想应该和第一性原理一致。如果读书找不到抓手,那就先去找核心观点。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是什么?这是一本书、一篇文章的题眼,也是所有后续内容的基础。



读书要避免浅尝辄止。

靠主观印象阅读,自己的思考与作者的思考没有明显差异。

碎片化阅读,会分裂阅读。没有批判意识,就会认为作者的观点都有道理。僵化阅读,就无法从阅读中有所收获。

浅尝辄止是很多人的通病。作者怎么说就怎么思考,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鲁迅曾在文章里引用叔本华的观点:莫让自己的脑袋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这要求我们读书过程中保持清醒,学会质疑,和作者保持适当距离,不要亦步亦趋。



读书要经常反思。

要在自己和作者的思考之间形成明显的差异。将文本思想相互关联,评估阅读内容的清晰度、准确性、相关性、深度、广度、逻辑、重要性、公正性等等。

反思性阅读,是通过反思来改善思考。它是在思考和反思之间不断移动,一个思考者最重要的能力是在思考其他内容时,评估和监测自己的思考。

反思的人会在阅读时考虑自己是如何阅读的。如果自己无法和作者观点共鸣,在确认自己真正理解作者表达的内容之前,要暂停自己对于文本意义的评判。

这种反思,就是跳出常规去关照自我。阅读时要思考阅读内容,同时也要时时思考自己的阅读方式。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之间思想的碰撞,读者的主动性,就是对阅读内容进行评判、评估。



进入文本。

通过主动重构来与作者的思考互动。用自己的话总结文本,以自己的经验举例,用图表来说明文本,区分自己理解和没有理解的内容,将文本的核心内容与自己理解的其他核心内容建立连接。

阅读是读者和作者互相博弈的过程,作为读者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调动自己的过往经验,用自己的话重述观点有助于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将自己过去的知识和文本的知识对比、联系起来,是一个不错的阅读方法。



阅读思维。

你是否理解你的思维如何运作?你是否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成见?你是否意识到你的思考完全映射了你周围的思考?你是否意识到你的思考已经为你的文化所影响?你能够在什么程度上跳出自己的固定思维进入与之不同的思维方式?你能想象自己一部分观点是错误的吗?你使用什么准则来评估自己的观点?你知道如何更新自己的观点吗?

要阅读自己的思维,你必须进行二阶思考,思考自己的思考,站在外部思考。

如何做到从外部思考?在思考中利用八个基本结构:带着目的、基于假设、提出问题、利用信息、使用概念、解释推断、阐明观点、得出结论。这八个基本要素,是我们思考的工具。

当你能够有效地在阅读和思考之间来回移动时,你就可以将思考应用到阅读中,将阅读应用到思考中。

读书 | 《如何进行思辨性阅读》(一):进入文本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