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瑾握瑜”的出处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的《楚辞·九章·怀沙》,其具体背景与含义如下:
### 一、出处与原文
该成语出自屈原《九章·怀沙》中的诗句:“**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 **背景**:《九章·怀沙》是屈原晚年的作品,一般认为是其临终前的绝命词。诗中抒发了作者因忠贞高洁而遭谗言放逐的悲愤,以及坚守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 二、词义解析
- **字面意义**:“怀”指怀藏,“握”指手持;“瑾”“瑜”均为美玉,象征美德与才华。
- **比喻义**:形容人品德高尚、才学卓越,兼具纯洁与高贵的气质。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曾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感叹屈原的遭遇。
### 三、用法与延伸
1. **成语结构**:联合式,常作谓语或定语,含褒义。
2. **相关表达**:
- 近义词:怀珠韫玉、精金良玉、高风亮节;
- 反义词:无耻之尤。
3. **文化影响**:后世常以此成语赞美品德高洁之人,如《史记》对屈原的评价,或用于文学创作中(如“心若芷萱”虽为网络生造词,但常与“怀瑾握瑜”连用,强化对美好德行的描述)。
### 四、示例与引用
- **古典引用**:宋代朱熹《朱子全书》提到“嘉言懿行”时,亦强调德行与“怀瑾握瑜”的关联。
- **现代应用**:多用于教育或廉政语境,如“党员干部应怀瑾握瑜,坚守清廉”。
综上,“怀瑾握瑜”不仅是一个文学性成语,更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理想人格的推崇,其深厚的文化意蕴使其在古今语境中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