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我的个人公众号【无声喧哗】——《允许部分问题先搁置起来》:
十月滚了。
在气候愈发乖张的当下,初秋也一并滚了,像一则被强行跳过的广告。
高温在昨天戛然而止,凉风在今天就灌满所有街道。你一边嘟囔着这深秋的猝不及防,一边抓起衣柜里那件死于脱水的厚外套,挤进地铁,继续上班。
对我而言,十月的注脚是:牛马们为“最长假期”抢票的狂欢亢奋,例行公事的调休,缩水的工资,水涨船高的社保,以及,短袖彻底消失的衣柜。
但仅仅是“在路上”救赎不了一地鸡毛的人生,只能获得肤浅的感官享受,抑或是文化消费的短暂快感。
然而无论如何,过剩的自我意志又会定时提醒着你形势又将一片大好,崩溃在可控范围内。你一边高喊着我很独立“日常生活自行主导”,一边看着朋友圈的各种国外 IP 和自由照清晰地感知到自己的边缘、透明,自觉属于“无关紧要阶级”,对社会有副作用。最后,一切又归于“也就那样吧”的默然。
这是一种掀开幕布方能知晓的情绪,晦暗不明。 这是一种须得熬红双眼才能施展的情绪,全然附着于非理性。 这是一种敷衍了事的情绪,它毫无重量,无需你付出任何代价,便能将你彻底虚耗。
如今月历即将翻面,三十一天弹指而逝。十月已塞不下最后一口呼吸。
这是个关于“兜住”的年代。就像破旧的口袋兜不住细沙:兜不住的城要换招牌,兜不住的立场要换旗帜,兜不住的自己也只好换张脸。
就像环境兜不住便要改朝换代,就像失业兜不住了要换成灵活就业,就像清零不了了要换成动态清零……一件事,或一个物,一旦兜不住了,多半也离不开改名换姓的下场。
万事都在叠罗汉。
原想着国庆后写一篇重庆游记,奈何任务清单堆成山,拖着拖着,它终究又是中道崩殂地烂尾了。“已完成”是短暂的假释,“未完成”是永久的监禁。
一切都在越堆越多,一切都在变得越来越花哨、越来越吸睛。那些打不死你的,终究还是会回来打扰你。不想面对嘈杂了,但不是原始人的你又只能一头扎进这片嘈杂。看山是文件堆积如山,看水是这个项目究竟怎么水。真相被算法碾碎,均匀地涂抹在每个人的屏幕上,气味刺鼻。
于是开始放逐自己——那就躺平了,迷茫了。好似放空自己也显得时髦不已。对尖锐的问题宣布大赦,对复杂的概念放弃厘清,对眼前的现象懒得深究,对心底的情绪停止复习。
模模糊糊的。朦朦胧胧的。若隐若现。雾里看花。影影绰绰。半遮半掩。
但老大哥在看着你。账单在催着你。媒体在定义你。GDP 在提醒你。KPI 在嘲讽你。延迟到 65 岁退休的养老金在等着你。
所以为了给这该死的迷茫找个出口,你病急乱投医地翻检诸如“如何杀入细分赛道赚钱”、“25岁如何存够一百万”、“凑单神器大全”之类心灵鸡汤。于是你开始抱怨,你开始解构崇高,你开始觉得梦想是个屁赚钱才是王道,但你赚不到后又开始嘲讽阶级固化。只是嘲讽到最后,你已然分不清,那个竭力唾骂的对象,究竟是明星、品牌、国家,还是你的同学、朋友,抑或是你自己。
之前看《仙症》,觉得平庸的日常就像锅中的温水,会在不知不觉间把人吞没。所以王战团一跃而入眼前的河流,带着自己的刺,逆流而行。那种决绝让人羡慕。
可若环顾四周,目之所及,人人神色如常,人人都是不容置疑的正常人。
但是无所谓了。 你说,双十一有国补,国家要发钱了。 你说,你爱这病态的消费主义,购物车是临时的避难所,支付成功是三秒钟的麻醉剂。 你说,十一月来了,夏天就不远了。 你说,未来可期,好日子还在后头。 你说,你的better life只能向内求索,像在身体里挖井。 你说,人生在于体验,人穷但志不短。 你说,各活各的,自负盈亏,大不了就是大器晚成。 你说,台湾的老王乐队唱过“我还年轻,我还能感觉,我还在摸索”。 你说,两岸青年在对生活失望这件事上,达成了高度共识。 你说,有些人二十岁就死了,八十岁才埋。 你还说,吝啬是一种哲学,悲观是一种远见。
那行吧。那就允许部分问题先搁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