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个朋友问我:我不是大厂背景,眼下觉得转型的条件不成熟,还能做超级个体吗?
我的建议很直接:如果你现在的工作薪资不错、有成长空间、也能让你持续见世面,那就踏实干下去,别瞎折腾。
但是如果你是:
你已35岁+,晋升越来越难,眼看年轻人要替代自己,AI也开始“抢活”,随时会被沙滩上;
公司变相降薪,发配外地,收入逐年下滑, 性价比低到地板。
每天内心焦虑、严重内耗,做的事重复且无价值,能力与视野停滞不前,未来毫无提升空间。
出来是早晚的事。
就像我我40岁那年,还是一家公司百人团队的负责人。
但我已经明显察觉到:职场天花板触手可及,再待下去只会更被动。
与其被裁,不如跳出来,主动规划出路,撸起袖子自己干。
起步最难的是什么?
资源不足,不知道从哪个方向切入?
刚开始我还在为资源不足焦虑。
做着做着后来我发现——这不但不是劣势,反而是优势。
为什么?
一个人资源太多的时候,反而容易迷失:总想着做大、做多、消耗资源,结果团队膨胀、做了一堆产品、烧了巨额营销费……最后却没赚到钱。
就像很多公司一拿融资反而失败,很多资源型国家反而陷入依赖、缺乏创新——这叫做“资源的诅咒”。
对于99%的普通人而言,谁又是躺在金山里开始创业的呢。
资源有限,不就是常态吗,与其抱怨,停滞不前,不如想解法。
那怎么办?
核心就一件事:聚焦,从能力圈出发。
找到最有优势、最容易突破、阻力更小的口子切入。
拿我举例,我过去的职场核心能力是运营。
我就沿着它做延伸:
1、 内容、运营能力→ 做个人/老板IP
2、商业认知、业务模式、组织、增长能力 → 做中小企业咨询
3、产品思维 → 做C端会员,帮助大厂人从职场转型超级个体。
这中间有个关键点:做你能做的,而不是你想做的。
你想做 ≠ 市场真正需要。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点:在我给超级个体做咨询的时候。
很多人上来觉得自己能干10几件事,出发点不是从用户和市场出发,而是从自己认为出发。
最后发现做了一堆事,又累又不赚钱。
真相是:做多是人性,做少是本事!
所以,真正适合你的那个切口,是从众多优势中筛选出1-2个能匹配市场需求技能来变现。
技能变现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把技能与市场需求匹配好。
怎样让技能商业化成功概率更高?——选离钱最近的。
我一直强调这个逻辑:越前端的技能,离钱越近,变现概率越大。
比如:做IP、搞流量、做销售、玩营销、获客推广……
这些能直接带来现金流的技能,永远有巨大市场需求。
尤其是销售,这个技能我感触特别深。
在进互联网大厂之前,我做过几年销售,当时卖IT硬件,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那时我就意识到:离钱越近,你变现的速度就越快。
建议大家盘一盘自己有哪些技能,按“离钱远近”排个序,越能直接带来收入的,越优先。
那什么才算“技能”?
不是你“会”什么,而是你能帮某一群人,在某个场景中解决某个问题,并且能收到钱。
比如,你说“我会打算盘”,这算技能吗?算,但市场不需要。
但如果你有20年财务税务操盘经验,能帮企业规避风险、优化税负,我相信会有大量公司愿意为你付费。
只有能在市场中变现的,才叫有商业价值的技能。
总结下来,我跑通“超级个体”的全路径,一共这7步:
① 找优势 → ② 选赛道 → ③ 定产品→ ④ 做IP → ⑤ 促成交 → ⑥ 做交付→ ⑦ 建组织
这些关键阶段,我们都会在狮途会里系统化讲解。
最后我在分享几句真心话:
有朋友问,你们业务是做To B,给中小企业陪跑,为什么还来做C端的业务。
其实我觉得,不用把B和C割裂开来,我们在一线交付积累的方法论和案例,用在超级个体上,是极其有效。
用B端的方法论,在帮助了几个朋友完成从职场到超级个体的转型后,我萌生了想用这个方法帮助更多大厂人。
我曾经也是20多年大厂老兵,一句话说:我特别懂你们。
我过去2-3年经历的是大厂人转型超级个体,你也可以复制。
比如:怎么判断聚焦点、怎么做产品、怎么做IP、怎么做交付等等。
所以,未来我们狮途会核心使命:帮助想从职场出来转型超级个体。
相当于一个接地气的M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