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韩叙HanXu
164关注13k被关注19夸夸
咨询公司创始人|前美团快手高管
2年转型,跑通千万营收的超级个体模式
深耕「高客单非标品」,把专业变高价
想转型的大厂人,复制我从0到1经验
韩叙HanXu
3天前
一直在即刻分享,还没有认认真真的介绍过产品。

B端咨询是我们核心收入来源,整个模式跑通,我算是成功的从职场跨越到超级个体。

我就想:把这个模式,以及我在这个过程中的经验,复刻给想要/正在做个体的朋友们。
有的是准备转型,有的是已经在做变现生意,但遇到卡点...

交付的方式,就是狮途会。
这是年度会员产品,但这不是卖多少次活动的逻辑,而是陪伴式的解决方案,帮你一点点把个体转型和变现,做起来。

具体交付的内容,都在下图里,可以认真看看哈。

最关键的:今天(9月12日)下单,有买一年送一年的权益,最后一天了!

如果还有疑问,+v:hanxu66
10
韩叙HanXu
3天前
昨夜12点开播,18人同时在线,没想到卖了6单,单价2999元的狮途会会员。
23
韩叙HanXu
5天前
昨天,一个朋友问我:我不是大厂背景,眼下觉得转型的条件不成熟,还能做超级个体吗?

我的建议很直接:如果你现在的工作薪资不错、有成长空间、也能让你持续见世面,那就踏实干下去,别瞎折腾。

但是如果你是:

你已35岁+,晋升越来越难,眼看年轻人要替代自己,AI也开始“抢活”,随时会被沙滩上;

公司变相降薪,发配外地,收入逐年下滑, 性价比低到地板。

每天内心焦虑、严重内耗,做的事重复且无价值,能力与视野停滞不前,未来毫无提升空间。

出来是早晚的事。

就像我我40岁那年,还是一家公司百人团队的负责人。

但我已经明显察觉到:职场天花板触手可及,再待下去只会更被动。

与其被裁,不如跳出来,主动规划出路,撸起袖子自己干。

起步最难的是什么?

资源不足,不知道从哪个方向切入?

刚开始我还在为资源不足焦虑。

做着做着后来我发现——这不但不是劣势,反而是优势。

为什么?

一个人资源太多的时候,反而容易迷失:总想着做大、做多、消耗资源,结果团队膨胀、做了一堆产品、烧了巨额营销费……最后却没赚到钱。

就像很多公司一拿融资反而失败,很多资源型国家反而陷入依赖、缺乏创新——这叫做“资源的诅咒”。

对于99%的普通人而言,谁又是躺在金山里开始创业的呢。

资源有限,不就是常态吗,与其抱怨,停滞不前,不如想解法。

那怎么办?

核心就一件事:聚焦,从能力圈出发。

找到最有优势、最容易突破、阻力更小的口子切入。

拿我举例,我过去的职场核心能力是运营。

我就沿着它做延伸:

1、 内容、运营能力→ 做个人/老板IP

2、商业认知、业务模式、组织、增长能力 做中小企业咨询

3、产品思维 做C端会员,帮助大厂人从职场转型超级个体。

这中间有个关键点:做你能做的,而不是你想做的。

你想做 市场真正需要。

为什么我要强调这个点:在我给超级个体做咨询的时候。

很多人上来觉得自己能干10几件事,出发点不是从用户和市场出发,而是从自己认为出发。

最后发现做了一堆事,又累又不赚钱。

真相是:做多是人性,做少是本事!

所以,真正适合你的那个切口,是从众多优势中筛选出1-2个能匹配市场需求技能来变现。

技能变现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把技能与市场需求匹配好。

怎样让技能商业化成功概率更高?——选离钱最近的。

我一直强调这个逻辑:越前端的技能,离钱越近,变现概率越大。

比如:做IP、搞流量、做销售、玩营销、获客推广……

这些能直接带来现金流的技能,永远有巨大市场需求。

尤其是销售,这个技能我感触特别深。

在进互联网大厂之前,我做过几年销售,当时卖IT硬件,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那时我就意识到:离钱越近,你变现的速度就越快。

建议大家盘一盘自己有哪些技能,按“离钱远近”排个序,越能直接带来收入的,越优先。

那什么才算“技能”?

不是你“会”什么,而是你能帮某一群人,在某个场景中解决某个问题,并且能收到钱。

比如,你说“我会打算盘”,这算技能吗?算,但市场不需要。

但如果你有20年财务税务操盘经验,能帮企业规避风险、优化税负,我相信会有大量公司愿意为你付费。

只有能在市场中变现的,才叫有商业价值的技能。

总结下来,我跑通“超级个体”的全路径,一共这7步:

找优势 选赛道 定产品→ 做IP 促成交 做交付→ 建组织

这些关键阶段,我们都会在狮途会里系统化讲解。

最后我在分享几句真心话:

有朋友问,你们业务是做To B,给中小企业陪跑,为什么还来做C端的业务。

其实我觉得,不用把B和C割裂开来,我们在一线交付积累的方法论和案例,用在超级个体上,是极其有效。

用B端的方法论,在帮助了几个朋友完成从职场到超级个体的转型后,我萌生了想用这个方法帮助更多大厂人。

我曾经也是20多年大厂老兵,一句话说:我特别懂你们。

我过去2-3年经历的是大厂人转型超级个体,你也可以复制。

比如:怎么判断聚焦点、怎么做产品、怎么做IP、怎么做交付等等。

所以,未来我们狮途会核心使命:帮助想从职场出来转型超级个体。

相当于一个接地气的MBA。
322
韩叙HanXu
5天前
越来越多收到这样的反馈,真的欣慰!

这位是狮途会的一位会员,自己本身就是以超级个体模式,做起来的,经验挺丰富的,公司成立的时间比我们更长。交付了很多大企业,也经常在外面做培训上课。

获客、产品、交付、案例...这些对他们都非常重要,但之前的思考没那么系统,或者有卡点但不知道原因是什么。

没想到从我的这个系列文章里,找到了几个关键点,总结的很好:

1、我提出了BC自营一体化的模式,核心就是B端和C端互为促进赋能的关系。对他来说,做好BC整合就更聚焦,不再是两条线分开做。

2、交付抽象,不够具体。这个就是我最近最大的感受,就是确定性交付。所以我才把狮途会里,和我咨询改为不限次数,课程的更新、线下沙龙的次数等,都要有明确的数字。

3、IP的稳定输出。做IP反馈周期是长的,见效是慢的。今天成交的客户,很可能是半年前开始,就在看你的内容,只是遇到的比较好的节点才下单。

4、成功案例解析,反哺前端获客。案例要如何呈现,是有目的的。让客户觉得,这个案例和自己相似,能学的来,甚至感觉:就他这样的都行,我肯定更行。

这四点正是我们在反复强调的经验,但不止于此,我们会持续做好迭代,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交付”。让假大空的东西,都去死吧。

如果你对我们的内容感兴趣,可以在我公众号去阅读#韩叙HanXu

要有深入的交流,有问题要解决,可以参考#狮途会 这个产品。
20
韩叙HanXu
10天前
回北京了!近半个月第一次来公司,我不来他们也不来…确实也没有来的必要。
10
韩叙HanXu
11天前
你查查世界五百强里有多少是家族企业 //@Skylar.Ma: 所以大多数中小企业很难做大,很难基业长青,自然也就不可能被写进企业管理的教科书里。

韩叙HanXu: 以前在大厂,读商业文章,有个认知就是老板就要抓大放小,关注战略方向,找人找钱,别天天盯着细节这些没用的,浪费精力抓不住重点。 现在意识到这个认知是错的。 至少从我现在服务的中小企业来说,之前看到的这些创业故事、商业逻辑是完全不适用的。 我最近一直在马不停蹄的见客户,见了很多有创业精神的老板,总结出来的几个共性: 第一,亲力亲为,执行力超强 任何一件事情老板都要自己做,大到战略的方向,具体到一个包装盒子该怎么去设计,原料的采购怎么去找采购厂商合作,甚至员工家里哪个老人生病了找医院,老板都会关注到,也都能搞定和执行好。 第二点,精力充沛 他们的工作时长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而且这些老板年纪都是中年以上,40岁、50岁甚至60岁,完全不影响他们日常的工作。 很多他们身边的人都困了、乏了,或者走神了,但是他们不会,他们可以长时间聚焦在一件事上,并且精神状态也都很好,整个面色都很红润。 第三点,暴脾气,急性子 看到员工执行力不行,事干不明白,老板就着急,要么亲自上,要么直接劈头盖脸一顿骂。 但是他们也有个优点,就是他们想骂想说的时候就马上说出来,不让自己内耗,而且说完了这事就过去了,对事不对人,下次再见到这个员工的时候,仍然能保持一个很好的状态,员工遇到问题时,他们仍然会帮助解决。 第四点,家族企业 老公老婆、儿子女儿女婿、表哥堂妹、侄子外甥弟媳妇…这些角色组成的公司。管理上当然难,也有很多亲戚躺平,但好像自己就有拖家带口的责任,不讲ROI。 另外也是因为很难找到信任的人,当初就是家里人这么帮着一点点做起来的,做大了以后,也该找接班人了。 为什么这些老板都有这些特点? 我觉得这就是进化论的逻辑,最终在传统行业做得比较好、能坚持20年、30年的人,可能本身都有这样的特点,算是样本偏差。 想到这,我突然有点理解我妈了,她是这样的人。之前总是不理解为什么她把自己搞得这么累,说她也不听,现在懂了。 我觉得这才是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典型的、真实的状态。

00
韩叙HanXu
11天前
以前在大厂,读商业文章,有个认知就是老板就要抓大放小,关注战略方向,找人找钱,别天天盯着细节这些没用的,浪费精力抓不住重点。

现在意识到这个认知是错的。

至少从我现在服务的中小企业来说,之前看到的这些创业故事、商业逻辑是完全不适用的。

我最近一直在马不停蹄的见客户,见了很多有创业精神的老板,总结出来的几个共性:

第一,亲力亲为,执行力超强

任何一件事情老板都要自己做,大到战略的方向,具体到一个包装盒子该怎么去设计,原料的采购怎么去找采购厂商合作,甚至员工家里哪个老人生病了找医院,老板都会关注到,也都能搞定和执行好。

第二点,精力充沛

他们的工作时长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而且这些老板年纪都是中年以上,40岁、50岁甚至60岁,完全不影响他们日常的工作。

很多他们身边的人都困了、乏了,或者走神了,但是他们不会,他们可以长时间聚焦在一件事上,并且精神状态也都很好,整个面色都很红润。

第三点,暴脾气,急性子

看到员工执行力不行,事干不明白,老板就着急,要么亲自上,要么直接劈头盖脸一顿骂。

但是他们也有个优点,就是他们想骂想说的时候就马上说出来,不让自己内耗,而且说完了这事就过去了,对事不对人,下次再见到这个员工的时候,仍然能保持一个很好的状态,员工遇到问题时,他们仍然会帮助解决。

第四点,家族企业

老公老婆、儿子女儿女婿、表哥堂妹、侄子外甥弟媳妇…这些角色组成的公司。管理上当然难,也有很多亲戚躺平,但好像自己就有拖家带口的责任,不讲ROI。

另外也是因为很难找到信任的人,当初就是家里人这么帮着一点点做起来的,做大了以后,也该找接班人了。

为什么这些老板都有这些特点?

我觉得这就是进化论的逻辑,最终在传统行业做得比较好、能坚持20年、30年的人,可能本身都有这样的特点,算是样本偏差。

想到这,我突然有点理解我妈了,她是这样的人。之前总是不理解为什么她把自己搞得这么累,说她也不听,现在懂了。

我觉得这才是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典型的、真实的状态。
188
韩叙HanXu
13天前
有人问:你一直在做内容输出,真的很厉害,这事难吗?

我的回答:难,也不难。

难在坚持稳定输出,不难在门槛极低,拍个视频,写个脚本,剪辑好,发布就完了,这谁都会。

但是能有节奏的稳定输出内容,极难。

很多人在开始做IP时热情高涨,连发5条内容,数据不好就开始泄气。

再发10条数据还是不理想,便开始怀疑自己,然后到处学习。

也有一些人在更新半年后,因为素材不足,没有足够的正反馈,决定断更。

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其实是:稳定输出能力。

真正决定成败的,不是偶尔的爆款,而是稳定输出的能力。

很多人咨询我们,为什么自己的直播转化低、成交少?

因为你留不住人啊。

留不住人的背后是没有稳定的价值输出。

这种不稳定的输出,无法积累口碑和认知。

若是高客单产品,客户决策往往更长周期、更理性。

如果不是老粉,用户可能需要观察你3个月甚至半年以上才会成交。

我也问过购买我们会员的朋友,他们从认识到下单,少则3个月,长的7、8个月。

他们会反复在网上搜索关于你的信息,看你的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微博、播客、直播间等等,全方位了解你这个人。

感受你靠不靠谱、专不专业、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性价比怎么样、有没有类似案例……

所以,稳定输出是成交的前提。

在我看来,稳定输出应该分为三个层级:

1、交付层:产品的稳定输出

往大了说,做奶茶、咖啡品类,关键是稳定输出口味,本质上是把农产品变成标准化工业品,工业品具备稳定输出的特性。

海底捞的服务是稳定的输出;插座我就选公牛,它的产品稳定输出的是安全性;超市我选山姆,是因为他能稳定输出干净配料表。

往小了说,对于超级个体而言,交付的稳定输出是命门,直接影响口碑和案例沉淀。

比如,我们对B端客户的交付,都有一套SOP来保证交付质量。

从沙盘会→线上系统课→入企前的线上沟通→第一次入企→线上沟通卡点→第二次入企→拿到结果。

用一套标准的交付流程保证稳定的交付质量。

其实,在我的账号后台,很多的人都在默默的关注,看我的内容,看我的交付结果,看我情绪、看我的价值观、感受我的靠谱程度和专业性。

等到未来某个时间点,他们需求产生,就会主动来找我们成交。

这类客户往往目的明确,上来交钱→咨询→得到方案→执行方案→等待市场反馈→再找我咨询→再调整产品和运营节奏。

2、团队层:建立以IP为核心的组织架构

传统企业的组织架构逻辑很简单:先有一个产品,然后组建销售团队去推销。

但在今天这个传播环境变了,组织模式正在被颠覆。

我们有个客户说得一针见血:

如果没有做IP,相互见面就是陌生人,做了IP,线下见面就会更熟悉。

客户会因为在线上看过我的视频和直播,大概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信任已经埋在心智里了。

这种前置的信任积累,极大地降低了商业交易中的不确定性,这就是IP存在的核心价值。

有个典型案例,一位60多岁的烟花爆竹品牌老板,天天拍视频、做直播,靠稳定输出内容,成了行业内有点名气的"花炮姐"。

她的销售员出去谈业务时,客户经常会说:"哦,你们老板不就是那个花炮姐吗?"

一句话就拉近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

我自己也深有体会。

有个客户我们见面聊了一次后,对我说:"韩老师,你先把合同发过来我们看一下。

结果第三天款项就到账了。

后来才知道,他看了我近十年的公众号内容。

当前期足够足够高的信任,产品与需求匹配时,成交就变得水到渠成。

现在的组织结构、传播媒介变了,线上通过内容就可以积累信任,相应的,组织结构也需要重构。

以IP为核心的新型组织架构:

前端由IP建立影响力和信任,后端由专业团队负责稳定的销售和交付。

有人会问,这么多的环节,如何能稳定输出?

我的实践方法是:

只参与核心环节,其他的交给团队。

具体来说:我作为业务总监,我下面管理数个项目经理,只需要把握好整体节奏、关键节点和方向。

每个项目我都会深度参与核心环节,但琐碎的日常事务就不必亲力亲为了。

从稳定输出的角度看,这种架构的优势很明显:

通过IP内容输出,变成了可持续的信任积累过程,确保了交付的稳定性。

当信任在前端通过内容不断积累,交付在后端通过团队实现稳定质量。

这就形成了一个稳定输出飞轮:

更好的内容带来更多信任,更多的信任带来更多业务,更多的业务支撑更好的团队,更好的团队创造更好的内容……

这就是以IP为核心的组织架构,能够实现稳定输出的根本原因:

不依靠个人超常发挥,而是通过系统性的分工协作,让每个环节都能专注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最终形成稳定而高效的价值输出体系。

所以,技能变现是超级个体的起点,而IP型组织是收入增长的超级杠杆。

3、执行力:稳定输出的临门一脚

我们给策略和方案再好,没有极致的执行力等于0。

我们有个会员,跟我做了一次1v1咨询后,我就给了他能执行的方案。

就在今天,已经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前后不过15天。

这种落地速度,连我们同事都忍不住在群里赞叹:“执行力可真强,没有一点拖泥带水。”

他的推进路径非常清晰:

1v1咨询 获取可落地方案 收集用户反馈 第二次1v1微调(调整人群与产品)→ 快速迭代、推向市场验证。

而这正是我们一直在打磨的“超级个体”闭环方法。

也正因为这样的实战反馈和不断优化,我们即将推出更加系统化的产品——「狮途会2.0」。

我们不希望2.0产品是一个散点式的单方面学习,而是一套完整链路:

“找优势→选赛道→定产品→做IP→促成交→做交付→建组织”。

这套系统不仅包含深度的1v1咨询、接近20节系列课程,还会组织多场线下沙龙面对面深度交流,并且设置每周卡点攻坚环节。

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扎实落地、不掉队。

我们会帮会员先在整体上从上往下捋一遍,再根据用户现实反馈从下往上验证一遍,不断的往复这个过程,最后就能沉淀出产品和增长飞轮。

如果你也想从职场转型超级个体,希望高效启动、少走弯路,欢迎联系小助理,了解「狮途会2.0」详细内容。

如何培养稳定输出能力,我有几点建议,我亲身经历后总结出来的:

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点:你擅长什么?把独特价值往深里做。

建立内容生产系统:不要依赖灵感,要建立稳定的内容生产流程。

保持一致性:在主题、风格、质量上保持一致性。

与受众保持互动:多跑一线,拿到用户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和产品的输出。

坚持长期价值:IP不是快钱,是靠时间沉淀的。

独特的价值观:坚持自己认可的价值观,形成心智标签的关键。

回头看,我已经稳定输出超过10年:

开始我写独立播客,自己买域名买空间;2015年转战公众号,一直到今天。

我就想着,为什么不把平时工作中的思考,记录下来分享给更多人呢?一方面是对自己工作的总结,一方面也可以帮助他人、链接更多人。

当时根本没想过后来能出书,还能吸引几十万粉丝关注。

说干就干,一直坚持到现在,从一个写职场内容的大厂人,到写企业经营和超级个体的内容。

都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的。

后来我做短视频也一样,你的IP能不能起来,我最真实的体感和总结是:稳定输出的能力。

稳定输出内容,才能留住人。

偶尔的爆发不如持续的输出,持续输出价值,时间会给你回报。
22
韩叙HanXu
15天前
在深圳做完内训,这两天在广州啦,这次行程的倒数第二个城市
20
韩叙HanXu
16天前
深圳星巴克的服务员,不要对我热情的微笑,我从北京来,适应不了。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