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韩叙HanXu
164关注13k被关注19夸夸
咨询公司创始人|前美团快手高管
2年转型,跑通千万营收的超级个体模式
深耕「高客单非标品」,把专业变高价
想转型的大厂人,复制我从0到1经验
韩叙HanXu
2天前
上周公众号被划线最多的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81
韩叙HanXu
2天前
周末持续搞起来,先跑步再沙龙,身体是根本
20
韩叙HanXu
6天前
你家在哪啊…太偏了我也不要
81
韩叙HanXu
8天前
有些事若不是亲眼见证,确实有点难理解,感叹和记录一下。

1、人真的会飘,哪怕也没有啥特别成绩。

短短几个月,有的人就会有巨大变化,我是指自我认知上,不是专业能力。只是因为见得牛人更多了,就误以为自己也是他们。

身边出现过几个这样的人,亲眼看到这个变化,触动更大。

2、做咨询,不认真做研究,只提供情绪价值。

客户问题与时俱进的在变,自己也没有什么都懂的时候,那就继续研究学习呗。有的同行就不这样,课件方法论啥的从来不变,搞定客户全靠情绪价值。

全都是感情,完全没有专业。哎,真想离这样的人远点。
20
韩叙HanXu
14天前
有一个极其深刻的体会:一个人单点能力越突出,反而越难出头。

你越擅长、越依赖某个专业技能,就越容易陷入“专家视角”。

眼里只有技术细节,却忽略了用户的真实感受和场景。

我们很多专家型客户做短视频和直播,一上来就大讲专业干货,数据、模型、方法论一套一套的,结果发现根本没几个人听。

为什么?

因为用户不关心你的专业有多深,他们只关心“这与我有什么关系?”

“我能不能复制下来自己做?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其实,真正能在直播间把货卖出去的,用的不是专家语境,而是用户语境。

你需要把你的专业,打碎了、揉烂了,融入到一个解决用户具体问题的场景里去讲。

专业,本质上是一个单点能力。

如果你没有能力把它嵌入到自己构建的系统,那你就永远是一颗棋子。

我能转型成功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没有沉迷于打磨专业能力,而专注构建系统。

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只有一个单点能力,赚钱的天花板就被卡得死死的。

比如我韩叙,在职场的独门绝技是运营能力,干到顶,一年大几百万的收入可能就是天花板了。

而且这收入还不持续,我没有决定权,到了40岁,大概率会被更年轻、更便宜的人替代。

我们大多数人默认的人生模式是什么?

“打工者模式” :投入时间,换取固定薪资。

这个模式的瓶颈显而易见:时间单价有上限,成长曲线会过早平缓。

在40岁以后,在职场上的回报可能为负数。

但如果你能把技能产品化,你就可以和整个自由市场做交易;

1、交易对象数量可放大,赚钱天花板被瞬间拔高。

2、只要产品能持续解决用户问题,赚钱的持续性变得极强。

换句话说,我们这辈子赚钱的天花板,往往卡住的地方不是专业能力,而是你的人生商业模式有多聪明。

你能构建一个人生商业系统,你就能在市场上长期、持续地交易。

如何构建自己的人生商业模式?

1、单点聚焦

为什么要聚焦?

(1)资源有限

在我看来,聚焦不仅仅是一个策略,更是活下去的方法。

作为新手,缺资源、资金、客户、流量、案例,手里就这几把枪,如果到处撒胡椒面,什么钱都赚不到。

反而聚焦才能打穿打透一个点,不断的获得正反馈,更能坚持下去。

(2)让用户记住你

产品多、内容泛、标签散,用户最后根本记不住你,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极其分散的,没有特点,根本记不住你。

市场记不住一个什么都会的通才,但会牢牢记住一个细分领域的专家。

这么说吧,标签越细分,越容易穿透目标人群的心智。

(3)环境越艰难越要聚焦

环境越是艰难,个体越要放弃对规模的执念,利润才是生存的根本。
作为普通人,初期能让你实现利润积累的,往往是非标、小众的细分赛道——在大众赛道中挣扎,看似勤奋,实则是方向上的错误。
你的全力以赴,若投错了地方,价值便会被稀释殆尽。
道理都懂,要聚焦,实际上很难,做多是人性,做少是智慧。

关键是往什么点聚焦?

第一层:思想上聚焦,我称之为一致性,从老板到团队所有人必须利出一孔,朝一个目标用力。

第二层:业务层面的聚焦,人群的选择足够细分,比如我们的业务细思路:职场→大厂人→35+大厂人转型。

然后聚焦自己擅长的事,筛选出技能和市场需求重叠的部分,迅速的做出一个轻产品,拿到市场卖,看市场反馈。

能持续拿到正反馈的点,加大投入,上压强,打穿打透,形成正向循环。

第三层:模式上的聚焦,对于99.9%职场人来说,第一件事就是放弃标品、低客单的生意模式,这篇文章讲的很透《为什么环境越难,越要专注在小众细分赛道》。

什么是大众赛道?

矿泉水、牙膏、洗衣粉、手机、汽车……这些是标准品市场。

靠规模、效率、周转赚钱。

它们的游戏规则是规模效应:拼资本、拼品牌、拼渠道、拼流量。

我们超级个体聚焦的方向应该是非标、高客单,上来就必须去要利润,有利润才能活下去。

把客户价值做深,让产品在客单价上有放大性。

锁定一类用户、一个场景、做一个产品,解决一个痛点,反而更容易成事。

2、搭结构

做是完成任务,搭结构是在造系统。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单项优势是零件,组合起来才是赚钱机器。

怎么理解?

大部分人,拼体力完成任务:你的收入与你亲自投入的时间强相关。一天只有24小时,天花板极低。

系统之所以强大,在于它一旦建成,就能通过规则和杠杆,突破单位时间产出的限制。

造一个业务系统出来,让用户能在你的系统里一直流转。

比如我们构建了自己的客户流转系统:公域→ 低客单(29.9元内部直播)→ 中客单会员(2999元社群)→ 高客单企业咨询(29.8万陪跑)。

有些会员成为了我们的合作伙伴,负责一个个项目的交付。

有些会员未来成为中小企业老板,又会成为我们B端的客户。

用户在我们搭建的“系统”里持续成长,我们也能持续服务、合作。

所以,我们狮途会社群的价值不是会费,而是深度筛选和培养高价值用户与潜在合伙人。

再举个咨询的例子,

他是大厂的资深HR,以前只服务内部面试辅导。

现在他可以把自己面试上千人的经验,产品化成一个会员服务产品。

交付物 = 线上课程 + 1v1面试辅导 + 简历修改 + 内推机会。

这个产品可以卖给自由市场上任何一个需要找工作的职场人,理论上没有天花板。

他通过做IP+抱渠道大腿,拿到流量、组建团队、完成交付,构建出了自己的商业闭环系统。

这本质上是完成了从棋子到棋手的进化。

搭建系统的精髓在于,不在于被动的完成单个任务,而是设计一套能自增强、持续增长的价值系统。

3、做放大

赚钱的节奏是阶梯式的增长,从职场出来先卖时间、卖服务,一个人干完获客、产品、交付。

但一个人一天只有24h,大部分人的收入天花板就卡在百万级别。

再往上走,你必须要有个产品自己的高客单产品,有明确的价格、交付标的物、交付流程和预期,收入能上到500万左右的台阶。

接下来是有一个产品组合,低价标品走量做大流量池,高客单价格赚利润。

很多机构用5元-365元低价课引流,1万多线下课或咨询做利润。

即使前端有所亏损,后端利润也能找补回来。收入能上到千万级别。

再接下来,你要进入到5000万左右的台阶,就需要团队的杠杆放大。

所以,每到一个财富级别,他是都是有天花板卡点。

这个时候你需要找一个杠杆把他放大,进入下一个财富台阶。

比如我们有个会员,自己做副业,帮企业在新媒体平台拿线索,团队4个人,一直卡在50万的收入,就是上不去。

我们帮他调整到自营盘方向,选择自己擅长的珠宝品类,自己做流量、做产品、做交付,后来突破到百万的收入。

他放大收入其实靠的业务模式的变化。

所以,放大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杠杆。

工业经济时代的杠杆是:劳动力、资本、土地。

而数字时代的杠杆是:代码、流量、IP信任、爆品、产品组合、AI、渠道、业务模式设计、组建团队......

它们是超级个体最强大的武器。

但放大的前提是,你已经构建好你的系统,足够强的基本盘,才能有能力承接放大带来的流量。

因为:杠杆本身不创造价值,就是个价值放大器。

回到流量上,在基本盘没有做扎实的情况下,盲目的搞流量,流量来了也接不住。

很多时候增长不是流量问题,而是业务问题。

比如一个线下衣服店,款式好、服务好、自然流量好。

如果此时开通线上内容营销渠道,是可以放大他的线下业务量。

但是如果线下基本功不够扎实,即使做内容的再好,流量来了也接不住,最后会被退货和客诉反噬。

最后我想用一个公式来总结我眼中的“人生商业模式”: = 聚焦的打点能力 × 可复利的系统结构 × 精准的放大杠杆。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强调构建人生商业模式,我想做一个有长期价值的生意。

不想再打一枪换一炮,追着一个又一个项目跑,而是建立起一套能够自我增强的体系。

随着个人IP、实战案例、用户口碑、团队能力和利润模式的持续沉淀,这个系统会不断自我强化,形成复利。

因此,与其执着于把专业打磨到100分。

不如思考如何把70分的专业能力,通过聚焦、系统和杠杆,放大为一套99分的人生商业系统。
1039
韩叙HanXu
17天前
结束10天5城的出差,准备回家。
00
韩叙HanXu
18天前
离开绍兴,服务完企业客户,去杭州和上海,去参加我们会员的线下沙龙。图三在试用客户产品。
40
韩叙HanXu
23天前
创业两年,做了150多场咨询。

我发现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其实不是能力,而是竞争策略的把握。

怎么说呢?

作为超级个体,大家都是都是职场出来的普通人,说白了就是做点小生意。

那么第一个要放弃幻想的,就是低客单、标准品的大众赛道。

什么是大众赛道?

矿泉水、牙膏、洗衣粉、手机、汽车……这些是标准品市场。

它们的游戏规则是规模效应:拼资本、拼品牌、拼渠道、拼流量。

比如卖饮料的元气森林的老板唐彬森,是个普通人吗?

早就靠游戏财务自由了,有钱、有资源、有渠道、有人才,最后才在可磕磕绊绊的夹缝中活下来。

反观我们自己:你是否有足够的资金去砸广告?是否有强大的技术壁垒?是否有现成的渠道网络?

实际上并没有,想成事,就要换思路。

最近几年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钱不好赚了。

确实,但在我看来,那是大众赛道的钱不好赚了。

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这些大众赛道的玩家,而是在大众赛道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小众细分赛道。

就像上学的时候,你要去追你们班的班花,最好竞争策略。

不是把全校的男生都干掉,不是用大家都用的方法去套路班花。

而是展现出你的不同特质,多想想在什么样的真实场景能让班花真的欣赏你。

所以,少盯着对手,多盯着用户真实的使用场景。

竞争不了,就主动避开竞争。

去寻找那些“大公司看不上,但真实需求存在”的缝隙市场。

把自己手里的一亩三分地经营好。

就像我们一个会员对我讲,他说,叙哥,我在大厂一年是100个左右的年薪。

我出来也不贪心,做高端职场咨询,一年有个200-300的揣到兜里,我就很满意了。

其实我觉得他说的很实在,在一个细分领域,把自己擅长的点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服务好500-1000人,每年为你创造200左右的收入,不香吗?

具体怎么做?这里有三个实战思路供你参考:

1、地域X人群极致细分:

比如,我的孩子在海淀,要升学,从小学到大学,有个老师就专注帮海淀区一个体系孩子做升学规划”。

他对这个体系内的升学规则、老师情况、关键节点了如指掌。

用黑话来讲,把颗粒度做到了最细。家长信任度极高,因为你就是这个微小领域的专家。

相比大而全的升学指导老师,专注最细分老师,更专业,就是这个领域的头部专家。

供给极其的稀缺,他就拥有定价权,10几万的客单价,家长也会掏钱。

2、身份X 需求精准匹配:

一位大厂高P程序员辞职出来,按照常规逻辑,出来就教其他程序员怎么写代码。

但是现在AI都开始写程序了,市场对于普通程序员的需求是在下滑的,你再去教这些普通程序员写程序就是不成立了。

没有大的后端需求的支撑,前端培训是没有出口的。

想想当年运营相关的书、课程为什么能大卖,因为后端互联网大厂爆发式的需求。

所以,他换个思路,帮助这些程序员怎么找工作,一对一辅导,靠顶尖大厂+自身程序员的身份,一个月可以做到5-6万收入。

3、年龄X风格垂直深耕:

服装行业够卷吧,红海中的血海,是不是就没得玩了呢,也不一定。

我们有个案例,以前这个老板在线下有就5-6家门店,专门服务于50-60岁的中老年女性。

专门为他们提供富有设计感且得体的服装。

后来找我们做线上的内容、IP的体系搭建,我们给他设定的定位就是50-60岁的中老年女性女儿的角色。

在直播间就陪他们唠嗑,讲健康、养生、家庭子女教育。

其中有一部都是线下的老顾客,很多客户直接就在网上买了,因为交易中间加了一层情感纽带,所以退货率极低,

这些案例的共性是什么?它们都通过“错位”,找到了一个竞争极弱、需求极真、人群极准的切入点。

此时,也有很多人会产生疑问?

第一,市场这么小,够我吃吗?

完全足够。中国有14亿人口,任何一个你想象不到的细分需求,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千万级甚至亿级的市场。

对于一个超级个体或一个小型团队而言,服务好这个细分市场的1%,足矣。

这类市场往往具有竞争格局分散、非标品、高客单的属性。

比如我们自己的业务瞄准的是传统行业中,需要线上内容营销的中小企业。

第二,人群如此细分,我去哪里找客户?

恰恰相反,人群越细分,获客反而越容易。

因为他们的画像非常清晰,聚集地也非常明确。

比如教50-60岁的人打太极,这个群体可能在线下的公园、老年大学、行业协会。

在线上则集中在特定的社群、短视频话题下。

你的内容反而更有针对性,而不是大海捞针一样。

所以,为什么环境越难,越要专注在小众细分赛道

我们要把做一群人的生意缩小到做一类人的生意,艰难的环境下,其实在不起眼的地方也存在着结构性的机会。
440
韩叙HanXu
24天前
在成都的两天线下课,不影响晚上在酒店楼下拍视频,强势输出已经是常态。

现在已经落地上海,开始下一个客户的交付。
00
韩叙HanXu
25天前
过去半年,很多职场人咨询我,表面上五花八门,但内核基本一致:

我现在想出来,但是不知道干什么?

干了10年运营,为什么运营我卖不出去?

想做副业,但是找不到好的项目?

没有流量,能把产品卖出去吗?

想把技能变成一个产品,不知道怎么开始?

有几个技能,不知道该聚焦在哪个?

为什么?

已经在行动的人往往不会问出这么大的问题,他们的问题往往会直击痛点。

行动迟缓,归根结底,其实都卡在一个字上:“怕”。

怕被人笑话、怕做失败、怕没有准备周全、怕别人不买、怕自己不够专业、怕丢脸、怕打破稳定……

我们被职场驯化的得太久了,思维窄化、自我PUA、行动迟缓,手里明明有牌却连出牌勇气都没有。

迈出第一步不是能力问题,是能量问题。

我当时出来的时候,想的是,既然你出来赚钱,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

朋友圈、直播间卖东西,不要有羞耻感,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

有人看你不丢人,没人看你才丢人。

我当时收到的大部分反馈是,韩叙出来做账号,可以啊。

很多朋友圈平时不怎么聊的人,都给我发信息问我现在做什么业务。

后来50多万的单子其实就是从放弃面子开始。

过程其实挺难的,职场要形象和稳妥,出来做生意需要放开,突破自己。

我们有个客户做了单条视频30万的流量出来,依然在怀疑自己。

他还是觉得自己做的不好,但她依然焦虑地来找我:“韩老师,我觉得这次是运气,下次我怎么做得到?”

你看,哪怕数据摆在面前,她还是在自我怀疑。

为什么?

习惯用公司的平台光环评判自己真实的能力;

习惯用KPI和领导打分来衡量自身价值;

渴望一步到位、完美规划,拒绝“先干起来”;

把“体面”和“稳定”看得重于一切。

很多人努力了十年才发现:自己奔的只是一个虚无的Title。

既没有换来看得见的财富自由,也没获得真正的不可替代性。

感觉什么都会,又什么都不会。

最终,活成了一个“优秀的打工人”,却也丢失了市场化思维和面对变化的能力。

曾经追求一条稳妥的路:高学历 + 多技能 + 拼命加班 + 做出成绩 换取升职加薪。

红利期时,可行。但在今天,尤其35岁后,这条路的回报率可能急速衰减,甚至为负。

我说直白点:职场的尽头,对90%的人往往只有三条路:

极少数人财务自由;

更少数人成为真高管;

绝大多数人,最终还是要转型,自谋出路。

所以,真正清醒的人,早已默默的在转型。

他们思考的是:

如何能把自己的技能变成一个可变现的产品服务。

如何能为一个已存在的需求和痛点,提供一套系统解决方案。

如何把一套知识结构变成一套别人愿意付费产品组合。

在我看来,真正的商业能力:是你构建出一个流程,造出一个产品,能解决别人的问题,能在自由市场完成交易,持续换回现金流。

我在咨询中积累了一些小经验分享给大家:

1、尽早启动“双轨模式”:一边上班,一边探索,从探索到最后完成转型中间有个丝滑的过渡。

2、在朋友圈等社交媒体,持续发声,开始输出你的思考、总结、甚至困惑。

让身边的人知道你正在做什么、能做什么。

信任不是一天建成的,它来自于你稳定输出,持续被看见。

3、从卖时间到卖产品,你以为你拥有的只是“技能”,但在别人眼里,它可能是解决方案。

4、多找过来人聊聊,曾经我也自我怀疑、反复纠结。

直到我开始主动去找比我创业前辈交流,很多卡点被几句话迎刃而解。
1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