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韩叙HanXu
164关注13k被关注19夸夸
战略经营顾问,咨询公司创始人。
百度、美团、网易、快手都待过,跟着其中两家上市。
一本书、一个公众号、一个播客的作者。
韩叙HanXu
3天前
一位大厂运营背景的会员,找我做了1v1咨询,讨论超级个体怎么搞。

我们用了2个小时,从赛道、到客户选择、到产品、定价、组织架构做了一次系统的梳理。

他很聪明,不卖运营,而是卖求职机会,月入大几万。

但当他描述工作状态时,我看到的是疲惫的缩影:

内容创作、短视频、直播、销售、交付...不停的拉新、转化,他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

造成现状的原因:本质上来自赛道选择。

选择不同赛道,决定了超级个体发展方向和业务模式。

其实前面我们文章已经非常清楚列出了:

第一种,融资模式

高资本,赚股权增值的钱,追求规模效率,九死一生;

第二种:实体模式

高投入、重资产、重运营,如履薄冰;

第三种:自媒体模式

低成本启动,内容能力要求高,依赖流量,疲于奔命;

第四种:超级个体模式

小规模、高客单、高毛利、做复利生意;

职场赛道,在我看来极其的特殊。

我更愿意把他看成一个品类,有三个核心特征:

1、需求庞大却人群分散,客单价横跨数百到数万;

2、低频低复购的本质,注定从业者要永续拉新;

3、高度同质化让差异化成为奢望,在差异化维度上无法提升用户价值,就失去了溢价的锚点。

在单价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做大流量。一旦流量停,收入就停,稍有懈怠就被甩出赛道。

当努力的成果无法转化成复利,忙碌变成了一种形式的停滞。

所以,虽然现在在求职赛道,他每个月也能赚大几万,长期看,需要调模式。

我给他了两个解法:

1、聚焦人群

“聚焦不是收缩,而是业务穿透”。

试图赚所有群体的钱,这是做超级个体最大的一个误区。

现在各个行业都是红海,能找到的只有夹缝中的结构性小蓝海,前提是你有极强的创新和差异化能力。

如果你的能力只能做成熟品类,供需明确的红海赛道,第一件事做减法,

所以,我让他砍掉应届生找工作,聚焦高净值人群。

从泛人群中,把高净值用户筛选出来,给有增量行业或有增量业务的大企业输送高端人才。

人群聚焦有什么好处?

第一,服务成本锐减

告别为低价值需求消耗精力,团队专注力成为稀缺资源,一些和目标人群不相干的事就不做了。

第二,心智标签强化

如果配合内容IP,稳定的内容输出会沉淀出IP,他会形成一个标签或心智。

当社交圈都知道他能帮高净值人才推荐工作的时候,机会自动找上门来。

第三,产品穿透人群,

针对单一群体痛点的解决方案,永远比泛泛而谈更有杀伤力,

知道为什么样的一群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产品,解决他们在什么样场景下的某一个问题。

接着,我问了他两个问题:

“你理想的年收入和团队规模?”我抛出关键两问。

“200-300万,10人以内团队。”他答得干脆。

我当即要求他砍掉中低价产品线:

“超级个体的黄金法则,是把利润做大,把规模做小。”

聚焦高客单、非标品,做厚利润而非规模。

超级个体是烧不起钱的,上来必须向业务要利润,有利润才能活下来。

所以,先找离钱近的产品、资源变现,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就像,雷军在《小米创业思考》中揭示过残酷真相:智能电动车行业最终只有全球前五能存活,年出货千万台是生死线,这种依靠规模与效率的生存游戏。

这段话的背后,是高客单、标品或低客单标品绞肉机一样的残酷竞争。

比如超市、快消、餐饮、鞋服、连锁酒店等品类,行业竞争格局高度集中,依靠规模和效率、高周转赚钱。

这无疑是一个hard模式,高生存门槛。对于职场人来讲,几乎没有成事的概率。

超级个体模式恰恰相反,不依赖规模和效率,高客单的高毛利有利润,规模不会很大。

图片
把细分市场、细分人群想、细分场景、产品规划、交付深度设计好了,成事的概率还是比较高的。

比如企业咨询、律师、留学、装修、家具等品类,竞争格局机器分散,只要你的产品还行,都能从行业分一杯羹。

一年能到手70w-300个w,也是一个不错的收入。

超级个体不是退路,而是升维的选择。

但请注意:超级个体不等于轻松躺赢。

它要求你在特定领域建立相对专业优势,把个人能力转化为可定价的产品。

期间,这个会员说了一句话令我非常的深刻,也很感慨:

大厂人想出来,但不是谁都有能力独立吃一碗饭。可回头看看公司,自己的位置也快保不住了。

两难境地,这几年走过来,我也特别感同身受。

在30-40岁这年纪,都应该尝试让自己底层操作系统重新升级一次,提升竞争力,为之后转型做好准备。

所以,我认为30-40岁的职场人,最该投资三种破局能力:

1、需求选择能力:在内卷中识别高价值需求

2、产品化能力:将知识封装为可交易产品

3、价值定价力:敢于为专业开出匹配价格

即使被迫走出职场,也可以用这些能力,重新踏上新征程。

真正的竞争力,不是你在大公司的职位,而是你独立创造价值的能力,是规划和销售产品的能力。
1031
韩叙HanXu
5天前
真好,已经不需要我在,就能组织活动了哈哈

袁振ZhenYuan: 广州大湾区狮途会朋友们小聚,很开心!

30
韩叙HanXu
6天前
刚给一个会员做完1v1咨询,他说:韩老师,我接单就像老天爷赏饭吃,时多时少,很焦虑。

这哥们,在大厂做了10年的策略产品,想把这技能卖出去。

结果,给人做企业培训,讲完三四场就断线,甲方拍屁股走人,像割韭菜似的一茬一茬。

也有公司开价百万请他做全年合作,结果一算时薪,竟和坐班差不多。

他感受是,这不是创业、也不是超级个体,这明摆着就是变相高级打工人。

超级个体最惨的不是穷,而是今天赚3万明天吃泡面,就像过山车。

问题根子:还在用肉身逻辑打仗!

大厂思维:我有专业能力、大厂背书→ 市场买单;

市场逻辑:根本不知道你是谁?你在卖什么?凭啥找你?连个像样的产品都没有。

这个困境太典型了:

1、接单式生存,偶尔有3万/天的企业培训,讲完甲方就拍屁股走人;

2、卖身式合作,某公司开100万请他做全年内控代运营,算时薪,原地破防;

3、硬卖后端产品,比如企业内控,中小企业压根不懂也不需要——这玩意儿是少数大公司的精细需求。

后端产品=需求窄+动销差+决策长+复购差

直接硬卖,原地懵圈!

其实产品的问题我们之前的文章已经分析过《超级个体从流量到成交,如何规划能变现的产品》。

破局就两招:

1、卖共识

市场上好卖的都是大众有共识的东西。找个共识感强的切入点当前端钩子,

最后交付的才是你真正的后端能力(运营、商业分析、数据)。

如果直接卖后端产品,比如企业内控,

中小企业老板一听就懵:这啥玩意儿?能直接帮我赚钱吗?

需求窄如针眼,决策链长得让人绝望。

2、找渠道,抱大腿

前期资源少,自己搭不起戏台,那就挤进别人的场子,比如和三节课这样的平台合作:

1、立身份:讲课老师的身份,亮明你是某领域专家;

2、做IP:细分领域IP是最佳名片;

3、做产品:用一看就懂,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所以,如果你自己无法单独构建一个场子,最大的捷径是抱大腿,曾经很多讲师抱过得到、混沌、腾讯等平台的大腿把IP立住了。

当然,你可以来我韩叙的场子里讲,

线上、线下都行,分享2h,有视频、有图片、有文字,完了在朋友圈发分享感受!

在今天的营销环境下,关键是让人在多维度看见你,

让所有人知道,你现在在干什么,有什么专业,解决什么问题,

当有了定向的稳定输出,你就可以通过内容击穿潜在用户心智。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就出来说,知识付费早就凉凉了,就别割韭菜了。

知识付费已经进入了成长曲线的衰退期,不再有红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用户也越来越成熟和挑剔,但是很多人忽略了课的作用。

课是别人快速接触你的载体,是陌生人最快认识你、信任你的载体。

比如你的299元的课,能干出3000元的内在价值,懂行的人一眼识货。

从而可以产生认知-信任-更高客单,两个互不相干的人,怎么可能上来就买你几万的产品?

多赚理性人的高客单,少碰非理性冲动单——割韭菜的骂名就是这么来的。

干,是解决一切焦虑的良药

这位兄弟的问题如此具体犀利,正因为他已经在路上。干得越深,问题越清晰,答案才越精准。

很多人上来就提大而泛的问题,“怎么做IP?”“怎么搞流量?”的大而空问题:

第一,无法回答;

第二,你没有干过就没体感;

第三,没有非常具体的场景下的问题就拿不到答案;

本质上源于没真正下场干。

聊完后,这个兄弟说:韩老师,特别认同你的逻辑和方法,至少让我少走了1-2年的弯路。

我深刻的感受到:

帮到一个具体的人,解决一个具体的痛点,远胜于空谈一万个概念。

又帮到一个朋友,这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成就感,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76
韩叙HanXu
6天前
周末对我太重要了,需要喘息。

不是睡懒觉,岁数大了睡不着,就只是要做点和工作没关系的事。或者可能和工作有关系,但不是任务那种。

一直钻在日常工作里,思路太聚焦,反而走死胡同了。抽离出来,回头看看,或者像是再上两层往下看看,帮助会很大。

最近几个月,对我最大的认知提升,都是在周末和飞机上。
01
韩叙HanXu
10天前
最近几篇文章,讲的都是超级个体,基本上每2天发一篇。持续下去,知识体系就构建起来了。

为什么我有这么多内容可以输出?

1、从职场到超级个体,这是我的亲身经历。

用3年时间,我从一个资深职场人,成功的跨越周期,转型成超级个体。商业模式跑通,拿到不错的结果。

2、把我做B端的经验,复制到超级个体。

我接触大量的一线B端客户,不仅积累了很多案例,还有流量、产品、交付的经验,都是超级个体急需的东西。

很多朋友看完内容,加我的微信交流。

我发现大家对「超级个体」这个概念,还有很多误区。

比如有人说:

不知道从哪里搞的概念,一群人跟风,拿来卖课割韭菜;

忽悠人创业,好像一个人就能搞个公司,你不知道这年头大V都是有团队的吗?

我用这篇文章,把超级个体这个概念讲清楚,也给大家一些执行建议。

从本质上理解这件事,你才能做对决策,不会错失掉可能适合你的机会。

误区一:超级个体 = 一个人

谁告诉你超级个体是一个人包打天下,任何一个生意都不是一个人能干成的。

比如我的公司,是以我这个IP为核心的组织架构,其他人围绕我来运营。

但所有业务的发生,源头在哪?是客户先信任我韩叙这个人!信任我,才愿意跟我韩叙的公司签合同、做生意!

超级个体的核心,是以你这个人IP为圆心,构建的获客、运营、产品、交付体系。

IP是发动机,团队是公司化运作。

误区二:超级个体 = 做账号

很多人上来就琢磨怎么拍短视频、涨粉丝?大错特错!

超级个体想要先赚到第一桶金,应该做离钱近的事,所以第一步不是做IP,而是盘货。

拿一页纸出来,盘你自己过去工作了10多年,攒下了什么样的人脉、行业认知、独家技能、渠道资源...

评估一下你能不能为他们服务,收他们的钱。

注意,这里面不是人情关照,而是别人确实有这样的需求,你能不能提供比市场更好的解决方案?

具体怎么做呢?

找到第一个客户,哪怕你只有一页纸,写清楚:

我是谁?找到你的核心身份和背书;

我能干啥?你的核心能力和产品;

在什么场景下,你能帮用户解决什么问题,匹配精准需求;

收多少钱?怎么交付?多久搞定?能达到啥效果,给用户清晰预期;

离钱最近的路,是先把自己的资源和人脉货币化。

把这些信息发到朋友圈,一样可以获客和成交,我们身边有很多人是这么做的。

如果你还没有从大厂出来,你现在就要有意识的去积累这些资源,这个比出来做个人IP变现效率更高,离钱最近。

具体积累什么呢?

你要去思考,客户的真需求是什么?

你要看怎么投流、怎么选品、怎么搭建运营团队、怎么做内容,这些都是有商业价值的点。

如果你在餐饮行业,你就要看你家品牌怎么做爆款产品、供应链建设、单店模型、连锁化扩张等。

如果你在制造业,你就要看白牌有没有被品牌化的可能,怎么做产品开发、怎么建立内容营销渠道等。

积累未来能产品化,能在市场上卖的出去的技能和资源。

误区三:超级个体必须要有流量

说这句话的人,压根就不懂平台,也不懂这个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一个社会是不允许贫富差距过大,大了就要拉一拉,优化财富分配机。

对于平台运营也一样,绝对不会让几个少数大V几家独大,

对于头部的态度是微妙的,既希望又影响力的头部,但又不能被几个头部垄断,影响平台生态平衡。

每隔一段时间,平台既要扶持有影响力的标杆,比如曾经张同学、刘畊宏、罗永浩,还要兼顾效率。

一个人特别擅长利用流量转化流量,为平台带来更多收益,平台是愿意给他流量。

你的内容能帮助平台留住用户,提供稀缺内容帮助平台建设生态,平台也愿意给你一部分流量。

有个制造业的客户,我们帮他从零打造这个「超级个体」的模式。

用了3个月,做到3000+粉丝。

这个粉丝数不高,应该也没啥值得拿出来说的。

但实际上,累计已经拿到了价值500万的客资,IP本人已经忙疯了,现在的问题反而是如何梳理承接流程,把效率最大化。

短短3个月的时间,客户的问题从「不知道怎么构建销售渠道」,变成「怎么才能把时间效率最大化」。

为啥能有这样的结果?他靠专业穿透了行业!

平台就缺这种能真正繁荣生态的狠角色,而且在细分行业里就是有很多机会。

超级个体不是狭义的卖课、卖培训,而是可以渗透到各个行业里去。

接着,有人就要问,为啥超级个体能存在?

提高了交易效率!

我最近出差,在机场总能看到咨询公司的广告,内容都是以「某个人」为代表。

类似于华与华那种,用户会基于对个体的信任、欣赏、甚至是崇拜,而让公司之间的合作。

我见过很多线下课程,学员去上课,第一动机不是学知识,而是追星,喜欢这个主讲老师。

你想做超级个体,必须要被欣赏、被喜欢、被认可,喜欢你的专业能力、个人魅力、表达方式、情绪价值等。

所以,超级个体是一个社会分工演化出来的角色。

他为什么能存在,因为提高了交易效率,是市场有效供给。

就像创始人IP,只要他能让中小企业低成本获客,且没有一个成本更低的工具或方法出现创始人IP就会一直存在。

而超级个体也一样,他为社会降低了企业间的交易成本而存在。

媒介的变化,导致短视频直播让个人成为高效信任入口。

比如一个卖烟花爆竹的老板,60多岁了,天天拍视频、做直播,他们的销售出去跑业务,客户就会说,你们公司老板不就是花炮姐么,瞬间就降低了销售的门槛。

董明珠去参加一个公司的大会,在会上她说:强哥有几千万的粉丝,我是其中之一,我认识他是因为在抖音上看到他的各种视频,感受到他个人魅力,我也更多看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你看,这段背后表达出的底层逻辑就是:

媒介发生变化,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变得更高效。

比如,很多客户没有在线下见过我,但都是我的读者。

在线下课见到我之后,不需要任何预热,更不需要介绍背景信息。马上就聊起来,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这就是新媒体的价值,信任的价值。

说了这么多,核心想表达:

超级个体不等于一个人,也不只是做账号。找到细分赛道,提供对应的产品,完全有机会做起来。

超级个体这个系列,我还会继续,感兴趣关注我。
411
韩叙HanXu
17天前
从南京回家,结束这次十天四城的出差。不发客户的信息,也就没啥可发的了。

实在没想到的是,又延误了两个小时😮‍💨
00
韩叙HanXu
17天前
有个朋友做了10年连锁品牌,在抖音上分享经验,积累了2万粉丝。

后台很多人私信提问,他就免费回答,花了不少时间,但一分钱也收不到。他很郁闷,就来问我。

怎么设计一个能赚钱的产品?

我总结下来,这是很多超级个体初期存在的普遍现象:

手里有资源、流量、内容能力,却赚不到钱。

问题出在哪里?

没有产品化思维和设计,导致:

价值被稀释: 免费咨询让用户无法感知其专业价值的“价格锚点”。

精力被榨干:时间全部消耗在低效、重复的免费问答上。

无商业闭环:前端内容引流和后端变现之间,缺少一个清晰产品规划。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超级个体一定要产品化?

1、产品化是个人IP走向组织化的基础

没有产品,你永远只是一个纯自媒体,天花板就在那摆着,靠流量吃饭,流量波动大=收入不稳定。

想要稳定赚钱,比如从IP走向组织化,从不确定性走向确定性。

2、有产品才会有规模化交易

有规模就会有利润和影响力,才能能吸引人才加入团队,有好的组织才会有系统、有品牌、有未来。

3、让你的组织不是依赖人,而依赖产品和品牌

创始人IP是超级个体从0-0.1起步的杠杆,但是要长久持续稳定盈利模型,一定是有产品IP。

以创始人IP为起点,逐步转向产品IP,最后是品牌IP。

从个人--产品--品牌,用户先认可你这个人,再认可产品,再认可品牌,最后让公司的增长依赖品牌IP。

一句话总结产品化的核心:把靠天吃饭变成高确定性的业务系统。

怎么破局?

- 量化价值
- 跟用户在一起
- 明确交易标的物
- 塑造产品价值感

很多就会有疑虑,我不免费了,那就没有人来找我了,恰恰相反,你明码标价,找你的人会更多,为什么?

第一、价值量化,建立信任

你量化了你的价值,认可你的价值,比如3万/h,告诉所有用户:“我的时间和专业值这个价”!

人很难去相信一个免费服务,免费=未知价值=高不确定性。

明码标价=价值量化=可评估风险,最后用户产生动销行为本质上是为你的确定性买单。

第二、跟用户在一起

为什么我坚持在一线做交付,离用户近。

为什么我要做狮途会会员,离用户近。

为什么我要做线下大课,离用户近。

我会员群里抛出问题、解答问题、组织沙龙,都是为了近距离洞察用户真问题、真需求、真痛点。

而非坐在家里闭门造车,我目前的精力分配:50%交付、40%会员运营、10%内容流量。

第三、明确交易标的物

目的是降低用户决策成本,让用户清楚地知道购买的是个什么东西,客户用多少钱买多少服务,效果怎么样?

卖货的一个大前提:极度清晰化你的产品交付物。

比如我们的狮途会会员,有人就是冲着买我的1v1咨询2h,帮他梳理方向和赛道,购买标的物非常明确。

用户用钱买的是具体解决方案,而不是模糊的聊聊天。

第四,塑造产品价值感

让产品价值做到用户可感知,让用户感受到这是能解决他问题的产品,有明确的预期和流程。

比如咨询产品,用户买的不是咨询本身,而是能解决他的问题,从调研到出方案,到最落地执行,都有详细的流程。

在产品描述中就要传达清晰,什么样的产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获得什么样的预期结果,具体的流程是:步骤1--步骤2--步骤3...

做到:有设计、有流程、有保障。

回到开头我朋友案例,他该怎么做破局?

1、在直播间/主页/朋友圈明确声明

由于个人精力有限,咨询服务相关方法论都是来自我10年一线餐饮经营经验。

1V1深度咨询调整为付费服务,明码标价咨询内容、费用、时间、流程。

日常简单的问题可以在直播间、评论区、粉丝群定期回复交流。

2、设计一个引流品

哪怕只有19.9元,可以过滤掉90%想要白嫖的人,19.9元收费不是目的,而是一个筛选用户机器,筛选出能在后端买高客单的用户

我们的狮途会前身是一个899元的会员产品,后来产品升级到了2999元,

社群里聚集了众多的超级个体、即将从大厂出来想要创业的人,这就是价格筛选出来我们的目标用户。

未来他们要么成为更大的超级个体,要么成为中小企业主,也将会成为我们陪跑咨询的潜在客户。

3、设计一个高客单利润品

三个关键词,高客单、深度服务、定制化。

比如产品名字可以叫餐饮业绩倍增3个月陪跑计划,定价在5-30万不等。

交付标的物:每月入企指导1次/1天、线上月度策略会、内容获客线上课程、关键卡点的每月集中答疑等。

上面的案例,直播间讲太多交付的内容,在直播间把核心交付都讲完了,谁还来找你买咨询和陪跑。

4、设计一个快速诊断的流程

现实咨询中,不是所有来咨询的客户都会成为你的真正客户。

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必须设计一套能在10分钟之内快速筛选高意向客户,并自然引导付费深度咨询。

5、内容调优:内容是产品和人群的桥梁,是服务于产品策略的

70%讲干货(行业共性痛点)、趋势(平台的最新政策和最新玩法)。

案例分析(分享成功或失败的案例、重点分析关键决策点、可复用的经验教训,真实案例是最强信任背书)。

20%互动答疑(在评论区、粉丝群、直播间积极回答非核心交付的、有共性的问题)。

10%时间在直播间卖引流品(讲痛点、讲产品价值、明确受众、导向行动)。

我做了100多场1v1的超级个体咨询,我看到太多有技能、有流量的人困在的免费陷阱里。

所以,很多时候,

赚不到钱表面看是流量问题,本质上是产品问题。

我们平时怎么帮企业做咨询:先梳理产品结构,再用产品结构倒推流量来源。

流量问题是表面现象,产品问题才是根,产品规划没做好,转化链路不通畅,即使创始人IP做好了,也解决不了增长的问题。

所以,对于超级个体来讲,产品化,是将你独特的经验、知识、能力,萃取成可交易、可量化的价值载体。

要敢于卖货、敢于收钱。

收到钱得到正反馈,才能推动业务系统建立。

当然,产品化不是超级个体的终点,可持续增长的飞轮,才是最终目标。
1821
韩叙HanXu
19天前
难得在成都有几个小时,让自己慢下来感受一下,吃完午饭赶往南京。
20
韩叙HanXu
22天前
离开爆热的上海和一直在下雨的深圳,落地第三站:成都。

用一个创业者的视角,去帮助创业者。我们探索的不只是一个个企业和行业,也是一个个真实鲜活创业者的内心。

喜欢这个身份和职业,扩展了生命的宽度,也把过去20年的经验落地到企业里,实现我这个小小个体的价值。

明天和后天,又是3家客户,继续加油!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