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了厦门的一个读书会活动,是关于张爱玲的。我自己看相关的书到今天参加讨论时的感受。
1 张爱玲在某个阶段很受一些情感和爱情类媒体和博主的喜欢,并花大量精力在吹嘘里面的爱情,使得长期以来张爱玲的作品被简单标签化了,甚至在普通人潜意识中,她不过就是文学稍强的言情作家。而实际上,张爱玲作品里的女人放到今天估计会被一部分追求大破大立的女性主义者排斥,因为她作品里女人追求婚姻合法性比爱情重要许多,不是说张爱玲自己追求这种保守,而且她觉得那个时代下大部分女人是无法脱离旧社会的秩序的,五四运动后的那种自由其实最终结果是西方男权加东方男性叠加在旧上海男性身上,使得张爱玲笔下大部分的男性角色偏爱带点自由意识的保守女性,但反过来他们自己又十分放荡。这种情况下,婚姻是这些女人体面而且维持社会地位最好的归宿了。
2 我和线下读书会的人关注点不太一样,她们可以说是纯粹的文学爱好者,更偏重于文字和故事本身的愉悦性。但是我更试图去寻找人物人格扭曲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整个城市的形态,所以我可以说看小说五分钟,看社科两小时,从而去让里面人物的安排在我脑海中设想出合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其实已经体会不到读书带来的那种纯粹的愉悦,而只是当成一种满足我想象某个时代的工具,实际上,我有时候觉得,电影、游戏对我来说,也像是工具,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也不知道,可能我已经被时代的快餐化同化了,使得自己看什么都有种吃快餐的感觉,快餐再好吃也不容易体会到里面的美味。这种趋势无可避免的话,那我觉得自己唯一认可的,就是吃快餐的自由。对我而言,看书不一定愉悦,也无法得到更深的情感,但它却不受约束,是充满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