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烂柯魜
37关注15被关注0夸夸
建筑学院浑水摸鱼的编辑 / 小破仁球迷 / 奇怪研究癖好的老二刺螈 / 看些无聊的书
烂柯魜
4年前
要是没有微信,好像我不会有什么烦恼。没人催工作进度,没人催份子钱,没人告诉我某同班已经年薪百万,没人通知我高中女神下周结婚,没人问我啥时候买房,看到的世界越大越痛苦,特别是像我这种废物。我适合回到写信的年代,但我却在互联网公司做编辑,真是讽刺。
00
烂柯魜
5年前
00
烂柯魜
5年前
昨天在“8+1”校园计划开幕中拍的建筑模型
00
烂柯魜
5年前
规划师和建筑师吵起来啦
30
烂柯魜
5年前
参加了厦门的一个读书会活动,是关于张爱玲的。我自己看相关的书到今天参加讨论时的感受。

1 张爱玲在某个阶段很受一些情感和爱情类媒体和博主的喜欢,并花大量精力在吹嘘里面的爱情,使得长期以来张爱玲的作品被简单标签化了,甚至在普通人潜意识中,她不过就是文学稍强的言情作家。而实际上,张爱玲作品里的女人放到今天估计会被一部分追求大破大立的女性主义者排斥,因为她作品里女人追求婚姻合法性比爱情重要许多,不是说张爱玲自己追求这种保守,而且她觉得那个时代下大部分女人是无法脱离旧社会的秩序的,五四运动后的那种自由其实最终结果是西方男权加东方男性叠加在旧上海男性身上,使得张爱玲笔下大部分的男性角色偏爱带点自由意识的保守女性,但反过来他们自己又十分放荡。这种情况下,婚姻是这些女人体面而且维持社会地位最好的归宿了。

2 我和线下读书会的人关注点不太一样,她们可以说是纯粹的文学爱好者,更偏重于文字和故事本身的愉悦性。但是我更试图去寻找人物人格扭曲的社会背景,以及当时整个城市的形态,所以我可以说看小说五分钟,看社科两小时,从而去让里面人物的安排在我脑海中设想出合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其实已经体会不到读书带来的那种纯粹的愉悦,而只是当成一种满足我想象某个时代的工具,实际上,我有时候觉得,电影、游戏对我来说,也像是工具,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也不知道,可能我已经被时代的快餐化同化了,使得自己看什么都有种吃快餐的感觉,快餐再好吃也不容易体会到里面的美味。这种趋势无可避免的话,那我觉得自己唯一认可的,就是吃快餐的自由。对我而言,看书不一定愉悦,也无法得到更深的情感,但它却不受约束,是充满自由的。
00
烂柯魜
5年前
生日总有一种心情,希望没人记得自己生日,又希望有人记得。也不是什么大事,我其实是害怕热闹的。

上一次有人替我庆祝生日竟然已经是七年前,是我喜欢了很久的女孩cos了一个我最喜欢的角色出现在我面前。前两天她说要寄一个礼物给我,不过是和我生日无关的,她并不太记得我的生日,只是因为换了工作看到了一些新鲜玩意想送给我;

今年我与往常大不相同,见了很多高中同学,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本来我的处世心态有点像《局外人》主人公那般的冷淡,可是一旦别人对我好起来,我就过意不去,我觉得也应该报以热情。五一节一个高中同学突然关心起我,作为回应我去参加了聚会,于是那之后就有了几个新的叙旧聊天群出现我的列表,在群里,我并不特别想发言,然而还是会不尴不尬地回应着,国庆节,他们请我去参加婚礼,我也没推脱,就这样毕业从没参加婚礼的我今年参加了好几个婚礼。我对婚礼感到恐惧。

过去我享受一个过生日的自由,今年却逐渐焦虑起来,我开始想着现在的工作虽然自由有趣工资也过得去,却没多少晋升机会;高中同学们在婚礼上疯狂撮合我和在场的一个姑娘,他们也许是觉得我有些可怜吧,但加完微信我也没怎么聊了,他们说要找到女朋友得当舔狗,我不习惯当舔狗,因为我无法忍受冷漠带来的尴尬,我担心和我聊天的人很无聊,但更害怕别人觉得我无聊;

妈妈一直在催着我。我学会了在她开口前假装生气,这样才能平息一场漫长的诵经会,但这终究不是持久之计,生日过后也许会变得更频繁。

此刻,我还是回想起大学时喜欢的那姑娘。我很少主动找她,也说不出为什么?我觉得应该这么自然而然地散了,就像在没有手机的时代,两个人因为没有信件来往终于失去一段关系。如果是这样,我在毕业那晚递给她那本为她而写小说的场面,就会在记忆中显得更加悲壮一些。

她却没让我得逞,隔着两三个月会主动和我聊天,我又惊喜又害怕。如果没有我喜欢她这层关系,我们完全像是多年的老友,非常稳固的友谊。

相反,那些曾经和我关系不错的女同学们都不再与我聊天,我的朋友圈还停留在2014年,她们早就忘记我这么一个孤僻的人。我不再认识新的女孩。

这样兜兜转转,和我还保持着一丝关系的女生竟只有我本想努力忘掉的那个人。但是要问我还喜不喜欢她。我只会觉得这是一个乏味到没必要思索的问题。

两个相隔一千公里,被困在家乡的人,早已没有往日的亲近,两个没有亲近感无法讨论喜不喜欢。只靠着旧日情谊维系的人,那最多就是难得的朋友。

我也许想要眼前的亲近,可是什么时候我才愿意主动争取一份亲近的人和权利?

也许我会试着换个工作吧,没准在新环境里会认识一些更有趣的人?

生日,不过是把恋爱、生活、工作的孤独在许愿的那几秒不断地提炼出来,所以,我还是不许愿了。
20
烂柯魜
5年前
又在图书馆呆了一天,每周去图书馆闲坐时,其实看两小时的东西已经是极限,其他时间不是发呆就是观察其他人在干嘛,除非是为了工作或者写论文查资料才会再多加一些时间。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不是很爱看书,只是在这个看起来文化多元的时代找不到一种更适合自己的消遣时间的方式。

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无聊”。
00
烂柯魜
5年前
火山岛沿海的建筑,说是模仿纪念碑谷。建筑的墙体有点太厚重了,和卡尔佩的红墙比,不够轻盈,没有那么多曲折的空间。但它就在离家几十公里的地方,第一次看,还是被震撼了。国内这类ins风格的建筑也越来越多,在重庆也有一个,因为建造上没什么难度,人们也不需要真的进入到内部体验空间(真的进去了,其实并没有所谓的空间体验,只是提供更加精细的拍照场景)。媒介的发展,逐渐弱化了建筑的功能性,使得它的象征意义逐渐被放大。但是在这样荒凉的海边,因为它的出现,整个海岸线又有了一些新的生机。
00
烂柯魜
5年前
今天重看了《千只鹤》。每次笔头生硬时都会看看川端康成的小说。他总是能用最简洁的语言描绘一个绝美的意境和凄婉的故事。
其他作者笔下的女人往往是一个红玫瑰,一个白月光,而川端康成笔下的女人常常都是白月光。

在《千只鹤》里无论是雪子还是文子,都似乎活在一个不可企及的地方,忽近忽远。对菊治而言,一个是无法攀爬的高山,一个是无法抓住的清风,她们有着不同的命运,谈不上悲惨,但距离感一点点一片片地地折磨着她们纯洁的灵魂。最后都走向幻灭的结局。

这个小说的续集《波千鸟》到某个地方戛然而止,据说是因为后面的手稿不慎丢失。好在文子的信那里还留着,那几封信是以文子的视角写的,和整部小说笼罩的悲伤似乎完全不同,反而有种与世隔绝的宁静和温暖。但那样美妙的风景里,我们想到文子一个人陷入其中,那是忘记一切的幸福还是更加沉重的记忆呢?一个人面对苦痛是难过的,但人会坚强地面对它们;一个人欣赏最美的风景时,却是一种无法抑制也无法反抗的孤独。

在《波千鸟》不断地描写着雪子的纯洁,这种纯洁是一种过于干净过于优雅的纯洁,它让一直带着罪恶感和愧疚感的菊治仰望,并让两人彼此疏离;而文子的纯洁是一种非常亲近温存,但是却无法抓住的。

对于川端康成的小说来说,从来就没有真正的结局,波千鸟后续手稿丢失这样现实的遗憾多少也映衬着他在小说里常表达的遗憾。

遗憾却不一定糟糕,只是会让人难过。
00
烂柯魜
5年前
如果我们想到某个城市,便能回忆起一个人,那也许就是最好的怀念

再见《黑豹》,从瓦坎达的建筑开始回忆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