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老蒋不一定靠谱
1k关注55k被关注265夸夸
B站的老蒋巨靠谱
老蒋不一定靠谱
1天前
最近关于身体的感受真的很多,再说一个,之前听人说过,调整身体状态,优先级是作息>饮食>运动。

我之前对这个说法不屑一顾,哪儿那么矫情啊,只要不怕累,咣咣跑步健身,体重肯定能下来,以力破巧就完事儿了。

但实践下来还真不是,吃真的比动要优先,就算不运动,仅仅是从瞎吃变成好好吃,身体反馈都会很明显,从减重角度,也能瘦。

相反,如果完全不注意饮食,就是愣运动,那么

1.真不一定瘦下来
2.没准会添一些新的健康隐患
3.短期靠意志力蛮干ok,长期坚持不下来高运动量

而作息呢,比较特殊,光改变作息本身,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它是健康饮食和运动的前提,睡不够,就很难保证运动量,晚睡晚起睡眠不规律,饮食就没法调整到一个合理的状态,另外胃口也会影响,所以,你如果按很科学的方式去饮食和运动,那么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得不开始一定程度上注意作息,至少不能太离谱。

最终,这三个东西形成的是一个系统,三者互相都是弹性影响的,一般人不用特别苛刻地规划,那样也会丧失很多生活乐趣,但任何一项偏离过大,都会让其他两项的改变大大失去应有效果。
108
老蒋不一定靠谱
1天前
刚才说的是最理想状态下有一定运动量的推荐蛋白质摄入量。

但如果仅仅是满足一个不运动宅人的日常营养所需,那每公斤体重0.8克就完全够活。

也就是100斤的女孩,每天吃40克蛋白质就够,差不多是两瓶400毫升牛奶,或者200克的鸡胸肉。

所以其实结论是,不同生活方式的生活成本天壤之别,凑合活着很便宜,健康生活则很贵,从宏观来看,只有达到中等发展程度的国家,国民中才会开始流行健身这样的生活习惯。
81
老蒋不一定靠谱
1天前
开始关注饮食结构之后,发现蛋白质真的很贵。

不运动还好,运动的话,大概每公斤体重每天需要摄入1.4-1.8克的蛋白质,才比较合理,不然反而可能会掉肌肉。

以我的体重来计算,我每天需要摄入130克以上的蛋白质,比较理想的状态是150克。

150克蛋白质什么概念呢?如果全吃肉来补充,要吃700多克肉,喝牛奶,要喝3升,吃鸡蛋,要吃25个。

首先,很贵,其次,你不可能只吃肉,搭配碳水和纤维和其他食物摄入,如果饮食结构差一点,可能吃到撑都吃不到150克蛋白,所以很多国人都是看上去每天大鱼大肉肥头大耳,其实蛋白摄入是不足的。

于是一下明白了,为什么牛奶和鸡蛋在民生中占据这么重要的地位,这俩食物基本是平民能获取蛋白的最高性价比的食物了。

也明白了,为什么健身人群要喝蛋白粉,不喝的话,蛋白真的吃不够啊。
266
老蒋不一定靠谱
3天前
外滩大会两场访谈录制,其中一场是面即@汗青HQ
120
老蒋不一定靠谱
6天前
我们需要去找到
不源自好感的善意
不源自仇恨的厌恶
不源自创伤的强大
和不源自刺激的愉悦
208
老蒋不一定靠谱
6天前
183
老蒋不一定靠谱
6天前
《50天回到25岁》视频项目今天是第21天,从大概15天起身体感觉进入到了正循环——几乎不需要自制力就可以每天保持一定运动量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自然而然的就不那么嗜油嗜甜了,如果一天待在椅子上,会自己产生出去走走的意愿。

目前的一个感受是,不应该对抗情绪,而应该利用。如果一个“很健康”的行为习惯,对你来说意味着巨大的痛苦,那就应该放弃。

因为

1. 一般来说有的是别的方式能够绕开这种行为习惯,实现差不多的效果,对于人体来说,几乎没有必须吃的食物和必须做的运动,你总能找到痛苦更小,更适合自己的生活习惯

2. 如果做一件事这么费劲,那它必然是短期行为,在一个月内通过极致的节食把自己饿瘦20斤,在我看来意义不大,你又不能饿一辈子

对我来说,HIIT很痛苦,跑步很痛苦,力量训练也不喜欢,但出门溜达,骑车,游泳都很舒适,那就没必要非得做HIIT和跑步。

我觉得有些时候我们可能把“受罪”当成了自己“变得更好”的一种前提,甚至是印证,一种受虐狂式的思维,越痛苦,说明我变得越健康,但这是一种思维陷阱,它没法持续,可能在健康之外也是这样的。

现在唯有作息是需要强自制力去对抗的,睡眠好像真的是很难通过别的行为去弥补的必需品,这可以在未来20天里找办法。如何每天睡够七小时。
208
老蒋不一定靠谱
9天前
王琳是现实版高松灯啊,疯批地雷系重女美人,而且也挺能说词儿的,表达很精准
100
老蒋不一定靠谱
9天前
90
老蒋不一定靠谱
11天前
30岁之后,对人动机的认识,是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恐惧---欲望,这是最底层的动机,有些人的动机以欲望为主,有些以恐惧为主,它们二者也不是互斥的,深层的恐惧可以诞生浅层的欲望,反之亦然。

第二个维度是理性---非理性,人类心智最底层是非理性,但大多数时候,非理性需要裹上一层理性的外壳,才能被社会和我们自己理解以及利用,非理性的内核和理性的外壳配合得越好,人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也越容易自洽。

最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是惯性---打破惯性,这类似于一种物理定律,通常情况下,人都有一种极强大的维持自身形象/生活状态/认知/价值观/社会身份的自觉性,除非外部环境的强烈变化,以及一些特殊事件发生,让人产生了更强的不安和不满,我们才会去打破这个惯性。

又或者,有一些特定类型的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具备周期性打破惯性的原始冲动——并非是现状不好,而是就想这么做。

加上惯性这个维度,才能更准确地认识到人类为什么大多数时候会这么潦草而盲目地活着——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利弊对错,或者因为强烈的冲动,而是生活在你眼中一直是这样。
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