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
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丘岳
97
关注
111
被关注
4
夸夸
南湖丘岳
丘岳
2天前
Yangyi.: 学会提问,可以激活AI大量的能力 当你不为AI添加工具,不给予AI知识库,不提供AI后训练,想单纯依靠AI的基础模型和提示词工程来让AI发挥原始效能,最重要的是懂得提问 提问从主体上来说,有两类: - 人类向AI提问 - AI向人类提问 人类向AI提问的相关技巧与使用场景: - 脑暴:找AI一起脑暴,找想法,找创意,向AI提问寻找解决方案 - 讨论:提出一个观点,获取AI的反馈,这里可以使用后退提示词,即告诉AI可以质疑人类的观点,退后一步思考,这种时候AI往往能更睿智 - 寻求专业建议:比如我在某个技术实现方案不确定,我会问AI,让AI去做Deepresearch,然后提供我对比,方便我了解信息 - 不断追问:当AI给你结果后,一定要不断追问,因为AI很多时候也会不懂装懂,产生幻觉,当你不断追问时,AI也会不断思考,经过5轮追问,你会掌握更多细节和信息,以便确定AI是不是在欺骗你 - 交叉验证:问题不确定时,可以使用多个AI互相交叉验证,但我更推荐通过不断追问的方式培养独立的自主思考 - 提供证明:当AI试图只给你结果时,你要提问让他提供具体证明,比如让他打印请求结果,或者让他定位问题核心关键代码等等 - 提出要求:比如要求AI先别开发,而是先写文档,通过审查他的文档,来判断AI是否真正理解了任务目标,设置约束条件让AI去满足 AI向人类提问的相关技巧与使用场景 - 补充任务信息:人类的描述往往会简化,导致AI难以判断,或者有一些细节,AI未得到确认。所以我们应该要求AI向我们主动提问,我每次任务开始前都会要求它主动提问,它会提出一些细节,这些细节我未在任务过程中明确,也能引发进一步对细节的思考与设计 - 确认目标:让AI明确下一步的目标,确保AI理解了任务范围,而不是一口气做一大堆事情,明确交付里程碑,控制好每次的小交付,逐渐完善 - 设计旅程:让AI设计出对应的子任务执行路径,每完成一个小里程碑后,让AI提问我们接下来做哪个事情,并提供出自己的建议,有时候应该先完成一些关键链路,有时候应该先做一些细节,这种情况下,让AI提问询问人类,会获得思考帮助 - 拓展体验:让AI提问,AI有时候会给出人类没能思考到的建议,从而拓展了产品体验 - 提供外部信息:让AI提问,AI往往会寻求一些外部信息,比如会询问你是否能提供一些文档,或者他认为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到的信息 - 获得反馈:AI需要获得反馈,比如AI开发了一个东西之后,它需要提问获得反馈,比如它可以主动提供console的一些js命令,以便获得进一步的结果进而修正 --------- 为AI构建工具的其中一个目标,是为了加强提示词工程,但如果你不懂得构建工具,仍然能让AI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学会这两类提问,就可以激发人类和AI的潜在潜能
0
0
0
丘岳
5天前
Martin-Ruster: 我表弟今年开始健身,减脂增肌,瘦了53斤 190变成137一身腱子肉➕8块腹肌 这没让我觉得欣慰,但是他告诉我,他健身房从来不办卡,同学两个办卡的都跑路了,都是5.9/9.9次卡,而且每周买两次,因为次卡24小时制,下午3点买,第二天上午还可以去一次 他又告诉我,学校出校门要导员审批,都是一帮人看关系好坏拿条子,他出去搞了个一比一复刻的想出去自己给自己审批 他最后告诉我,他去年投资的黄金赚了1万,同学劝他买摩托,但是他想攒着毕业买辆便宜代步车现在油车落地5万他毕业前肯定能攒到 不愧是一手我从小带大的 传下来了,都传下来了!
0
0
0
丘岳
8天前
Barret李靖: LLM 出来之后,在应用层的折腾从未停歇。从 Prompt 调优到 Workflow 配置,再到 Agent 构建,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让 LLM 更好地为人类干活,把机器的性能压榨到极致。 对 LLM 的压榨,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帮助它找到最优算法,让推理少走弯路。 为此我们几乎把能想到的路子都走了一遍,让 LLM 学会反思(reflection、self-consistency、self-critics),学会推理和规划(reasoning、planning、chain-of-thought、tree-of-thought);学会记忆(short-term memory、long-term memory),不至于对话一长就失忆;学会找知识(RAG、knowledge graph),在外部世界里补充事实;学会构建上下文(context building),在有限 token 里塞下更多有效信息;学会用工具(tool-use,function calling,MCP),把事情交给外部程序去跑,而不是光靠自己生成;等等。 这些东西,说到底都是技巧和机制,本质目的是让 LLM 更快理解人类要干啥,围绕目标(goal-oriented)尽可能找到一条代价最小的路,跑到最优解上去。 第二个维度,是对时间的压榨,让 LLM 可以做到 7×24 小时不停歇。当我们对 LLM 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后,很容易想到把它打造成属于自己或组织的“数字员工”,它不知疲惫、不会抱怨,可以持续运转、不断学习。 大部分人今天用 AI 的方式,还停留在查资料、总结内容、写周报月报这些单点场景上,如果要真正构建一名“不停歇的 AI 数字员工”,光靠这些还不够。我们需要先规划出属于自己的 AI 数字工厂 ——想清楚要造出来的“产品”是什么,是沉淀知识的系统,是自动化的业务流程,还是一个可以长期迭代的服务。 在这座工厂里,AI 是生产线上的执行者,它负责具体的加工与产出;而人类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亲自干活的工人”变成“监工与管理者”。 人类不再亲手完成每一步,而是要设计流水线,设定规则,制定指标,监控质量,并在需要时调度资源。换句话说,AI 的价值不在于替我们“干一点活”,而在于帮把整条流水线跑起来,而人类更像是“数字工厂的管理者”。 当这两个维度结合起来时,真正的拐点就出现了。LLM 不再只是一个冷冰冰的工具,而是逐渐变成了可以长期协作的伙伴。它既能承担重复性劳动,也能在复杂问题上提供洞见。它不仅仅是“帮你做事”,更是“和你一起做事”。 未来的差距,不在于谁能写出更漂亮的 Prompt,而在于谁能把 LLM 真正融入到自己的时间和组织里,形成稳定的生产方式。 因此,会不会用、用到什么深度、能否持续优化,这些才是长期的竞争力来源。谁能把 AI 运行成“工厂”,让自己从执行者转为监工和管理者,谁就能在未来的日常工作和业务中,获得真正可复用、可累积的优势。
0
0
0
丘岳
11天前
十月慵懒咩: 拦下了一个秋天的温柔
1
0
0
丘岳
13天前
龙爪槐守望者: b站上刷到一个cg大佬用了300万提示词花了1个月生了一了40多分钟的《凡人修仙传》同人视频,并直言用AI比用CG轻松多了
0
0
0
丘岳
14天前
畏因: 有些人是真心喜欢你,但其爱的能力,如深度共情、忠诚的基石、有效倾听,受限于性格底色、成长背景和心理成熟程度,这存在一个难以突破的上限。这不是意愿或重视程度的问题,而是能力塑造的根源性问题。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光靠爱的感觉是脆弱的,它的本质上要求对方在核心情感能力上相对应和匹配,还需要具备共同成长的意愿和行动,这些能力其实很稀有,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
0
0
0
丘岳
16天前
海辛Hyacinth: 我和我的 NanoBanana
0
0
0
丘岳
17天前
小小的小糖:
0
0
0
丘岳
19天前
玉伯: 昨天试用 Notion 3.0 过程中,越用越无趣。 比如同步 Linear 到 Notion 中,我们用 Linear 还不到一年,提示要 30+ 小时。这个时间还是其次,更重要的是,尝试过程中,突然没了欲念。 在项目管理这块,Notion 是把长矛,Linear 是架机关枪。没必要把机关枪同步成长矛。 Notion 最厉害之处,是 Block 化和 Base 化的产品抽象。由各种 Block 组装成了一个个 Page,再由多个 Page 组装成一个个 SaaS(未达成)。 Notion 的厉害之处,可能也就是 Notion 最大的傲慢之处。由 Block + Base 组装成的 Page,成为不了 Calendar、Mail、Slack、Linear 等垂类应用。这类应用,还是得收购或重新构建。 Notion 的底盘,依旧只是文档协作。 有意思的是,AI 时代,让各种文档开始有了更好的归属。比如产品设计文档,经常可以直接用 Cursor 写在代码仓库里。项目协作文档,则可以直接写在Linear 里(长一点的 issue 就是文档)。 AI 时代,Notion 的底盘没有变厚,而是变薄了。不需要协作的文档,有更好的地方去写。Notion 里剩下的,是需要协作的文档。 进一步的可能是,如果人越来越不需要与人协作,而是与各种 AI 协作,那么,Notion 的协作底盘都会被动摇。 全新一代的 Office 里,可能就没有文档。
0
0
0
丘岳
20天前
周末密集学习两天,见识到人工智能改变日常生活。
野原蘑菇: 转需,有被帮助到~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