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喝凉水就肚子疼的季节
689关注336被关注3夸夸
ISFJ➡INFP🌟
黎明之前最黑暗,放弃就是大笨蛋!
所有的所有,都是为了🇨🇳的某块地!!!
置顶
喝凉水就肚子疼的季节
2月前
以下学习:

金钱💰 业余time 技能📝 冒险精神
30
喝凉水就肚子疼的季节
5天前

鲁彼特: 我发现好多人提问会有压力。 ​ ​比如,在某个消费决策前,不敢向商家提问,或者怕问的太细,对方会不耐烦。 或者不敢跟合作方确认细节,比如交付时间。 这就导致后期各种扯皮给自己埋下各种隐患。 我想说,完全不用怕,大胆去问。只要对方不耐烦、破防, 80% 的概率有坑。 千万不要陷入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态度不好之类的。 不是! 80% 的概率是你问到了对方心虚的地方。比如,商家隐瞒了质量问题,或者合作方根本不准备按时履约! 我以前在职场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傻逼中层,大肆吹嘘自己怎么擅长解读领导意图。领导扔过来一张图片啥也不说,他也不去找对方确认,就直接干活了,还得意洋洋跟我们分享,领导很满意。 你们看《大明王朝 1566》了没有,喜欢玩谜语政治的嘉靖让徐阶在内阁里把“贞”字补上。 徐阶问是不是指赵贞吉? 嘉靖就说,严嵩在的时候就不会这么问。 徐阶真的不知道嘉靖的意思吗?不是!徐阶是想告诉嘉靖,不好意思,现在是我主持内阁工作,我不玩你的谜语政治,有事请说事,这叫划定边界! 没有谁比谁天生就低一等,没有谁享受了决策权可以不承担责任的。 需求方有义务说清楚自己的需求,否则,出了事,别人一定会说,你当初怎么不问? ​ ​最专业的做法就是,拉上相关方对齐需求。你如果怕问领导有压力,或者你想提升老板的体验,你可以提前准备一些问题,让对方确认是不是这个意思。这是为了你好,也是为了对方好,有什么不敢的? 有个朋友,从来不敢澄清需求,经常把事情办砸。比如,订饭店没打电话去跟人家确认营业时间,到场地了才发现没营业。然后被批评了就发脾气,“我又不懂,我没经验”,“那你找别人干”。永远在这两极(搞砸 vs 情绪) 之间摇摆,不懂得优化自己的工作流。 ​ ​这背后是极度的冲突回避,和缺乏 ownership。 ​ 但是等你自己出来创业了,自负盈亏,你就会知道不敢提问会有多少坑等着你了。 ​ ​

00
喝凉水就肚子疼的季节
5天前

姜旭: 今天刷林木的短视频讲正做了面试官后才会意识到的“面试信息差”。 首先,多数面试官在与你沟通的前十分钟内,其实就已经形成了初步判断——你是否适合这个岗位。而接下来的时间,很大程度上是在寻找支持这一判断的证据。真正能靠后面二三十分钟彻底扭转第一印象的人,少之又少。这也从侧面说明,面试的开场何等重要:清晰流畅的表达、得体正式的着装,以及饱满积极的自我状态,都会极大影响面试官对你的感知。同时,假如某次没通过,也不必过分自责,很多时候面试通过与否也包含了一定的机缘和眼缘因素。 其次,面试官招人背后有一套非常清晰的逻辑。岗位的产生根源是业务实际需求——有问题待解决、有事情要人做,才会设立岗位;有了岗位,才会定义所需能力;基于这些能力模型,才会设计具体的面试问题。理解这一流程,你就能更有效地准备面试:多去思考这个岗位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它的核心目标、OKR或核心任务是什么?推断出对方可能关心的能力维度,进而预测问题,准备也会更有针对性。 第三,一旦你发现面试官不再深入询问你过去的具体项目经验,转而抛出大量宽泛问题(比如“你的优缺点是什么?”“为什么离职?”“对下一份工作的期待有哪些?”),并且没有后续追问,那这场面试很可能已经“凉了”。尤其在大厂,通常有最低面试时长要求(比如30分钟),面试官有时无法提前结束,只能“撑满”时间。而一场高质量的面试,往往会围绕你做过的事情、输出的观点,不断深挖、探讨,形成双向的交流与碰撞。这要求你不仅对业务有足够深的理解,表达有逻辑、有框架,还要能够与面试官保持同频沟通。 利益声明:我没有买他的课,也不认识他,单纯刷短视频,觉得林木讲的很好。

00
喝凉水就肚子疼的季节
5天前
记笔记!

西里森森: 塔勒布在《反脆弱》提过一种思维方式,叫否定法。 有个关于米开朗琪罗的故事可以很简单地解释这种方法。教皇问米开朗琪罗是怎么雕刻出大卫雕像的,他回答说:很简单,我只是把所有不属于大卫的部分去掉了。 创造的过程,往往不是加法,而是减法。 同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也可以是这样,与其试图准确描述某个东西是什么,不如先搞清楚它不是什么。 这个方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正教的神学家,他们认为上帝太过伟大,无法用人类的语言直接描述,所以只能通过排除法,说上帝不是什么,来逐步接近真相。 换句话说,我们对错误的认识,往往比对正确的认识更可靠。 哲学家卡尔·波普有个著名的观点:看到一只黑天鹅,就能推翻所有天鹅都是白色这个论断。 但即使你看了一万只白天鹅,也不能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 这就是证伪比证实更有力的原因。 具体来说,我们今天认为正确的知识,明天就有可能被推翻;但我们今天确认是错误的东西,基本不太可能突然变成正确的。 所以通过排除错误获得的知识,比通过确认正确获得的知识更稳固。 举一个投资界的例子。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说过,他们的成功秘诀不是找到赚钱的方法,而是避免亏钱的方法。 所以他们有个清单,专门记录什么样的公司不能投。 这种减法思维延伸出另一个重要概念:少即是多。 研究决策的学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简单的预测方法往往比复杂的更准确。心理学家盖格瑞泽提出了快而俭的启发法,帮助人们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做出更好的决定。 你应该听说过二八法则吧?20%的原因导致80%的结果。 但现在这个比例可能变得更极端了,比如很多领域已经变成99/1。 这意味着只要找到并解决那关键的1%,就能改变99%的结果。 塔勒布自己有个决策原则,如果愈多做某件事的理由超过一个(比如要跟某个人结婚或者去哪里旅游),那就不要做。 他的依据是,当你需要很努力地找理由说服自己时,通常说明这件事本身就有问题。 真正该做的事,一个理由就够了。 接下来要说的这个规律,叫林迪效应,是数学家曼德布罗特提出的。简单来说就是: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东西,比如一项技术或一个想法,它存在的时间越长,预期还能存在的时间就越长。 比如,一本书已经流传了100年,那它大概率还能再流传100年。一项技术用了50年,它可能还会再用50年。 我们吃饭还是用几千年前发明的餐具,喝的酒这种饮料至少有6000年历史,坐的椅子这种家具有3000年历史。 因为时间是最好的过滤器,能存活下来的东西,一定满足了某些根本需求,即使我们不一定能说清楚这些需求是什么。 乔布斯说,创新就是对1000个想法说不。 真正伟大的技术创新,往往不是增加什么新功能,而是去掉不必要的东西。最好的技术是看不见的技术,它融入生活,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比如现在的制鞋业,在花了几十年时间给鞋子加各种支撑、减震功能后,又开始流行极简跑鞋,模拟赤脚的感觉。结果发现,脚本身的结构已经够完美了,鞋子只需要提供基本保护就好。 iPad让我们回到了在平板上书写的方式,这其实是巴比伦人几千年前就在做的事。好的技术不是让生活变得更复杂,而是让它回归简单。 所以,与其列出想要实现的目标,不如先列出绝对要避免的事情。 查理·芒格有句话:告诉我会死在哪里,我就永远不去那个地方。 比如在职业选择上,与其纠结什么工作最好,不如先排除那些会让你痛苦的。不喜欢应酬就避开销售岗,受不了朝九晚五就别进大公司。 通过排除法,选择范围自然会缩小。 然后,找出那些造成大部分问题的少数因素。 比如你觉人际关系紧张?可能往往就是那一两个让你心累的人。 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解决这些关键问题上,效果立竿见影。 查理·芒格说他这辈子的成功秘诀就是:理性。 而理性的核心,就是知道自己的无知,知道什么不该做,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不。 下次当你面临选择时:不要问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问自己不想要什么。 我们对错误的认识,可能比正确更可靠。

00
喝凉水就肚子疼的季节
12天前

腿没P过的女壮士: 八月看了8本书📚功德圆满🈵 聊聊最近读完的三本: 1.张春《一生里的某一刻》:在鲁豫的播客「岩中花述」里知道了张春,这是一个经历了各种疾病与磨难摧残,被生活反复按在地上摩擦但依然若无其事的极具生命力的女孩,犹如岩石上开出的花。她的家人、朋友、宠物甚至是过客,都被她鲜活生动地记录下来,而我津津有味地读着。“死需要理由,死需要行动。而活着不需要理由,不用特地做什么,自然而然地,一天天地活着,就活下去了。” 2.伊藤比吕美《闭经记》:有趣的女人都会有一些共通点,比如对世俗眼光满不在乎,能把平凡生活的小事用充满趣味的语言写出来。围绝经期、健身减肥、照顾年迈双亲、处理亲密关系、直面衰老和死亡的课题,每一个人到中年的女人都可以去读一读。 3.@陈宇慧 《谁来决定吃什么》:一开始以为是一本美食书,后来发现是一本人生变迁之书。一边阅读一边感慨,田螺写的是我们那一代人的事情啊!而我的下一代,将对书中描写的一切感到陌生,去菜场也好,准备年夜饭也好,精打细算又充满智慧地安排好一个家庭的三餐四季也好,逐渐不再是她的语境中会出现的事物。所以有这样一本书真的太好了,没准几十年以后就会成为古早生活科普之书,让我下一代的下一代窥见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一些平民百姓的日常饮食起居细节。 很感谢在这样的一个年纪、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遇见这三本书。作者们就像我身边的姐妹,事无巨细地将她们经历的生活记录下来,而我感同身受。读这样的书籍,虽没有大师作品的震撼,带来的却是时常的会心一笑和分外的祥和宁静。一想到这世界上有很多感受与我相近、能理解我们的心情的可爱的女人们,就觉得既温暖又安心。

00
喝凉水就肚子疼的季节
19天前

少楠Plidezus: 看完威尔杜兰特的《历史的教训》,感慨下许久没有看到这么优美又思辨的文字,像一首长诗。反反复复读了两遍,依旧不过瘾。 不过看完之后也对历史,有了一些新的看法。摘录了几句最有启发的地方,也让自己对今天许多事情的FOMO感,降低了不少。 1, 历史本身之所以能大量重复,是因为人性的改变,像地质条件改变那样缓慢。 2,从历史上看,人类本性并没有发生实质改变,所有的技术进步都不得不仅仅视为用新方法完成旧的目标 —— 购买货物、追求他人、在竞争中取胜、在战争中格斗。 3,历史学家记录的多半是特殊的恶东西,因为其是有趣的。而还有大多数正常的人和事情,尤其是善良美好但平凡的事情,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 —— 但这并不代表它们从未存在过。 4,今天的每一种恶习,很可能在过去都是美德。比如男人的好斗、残暴、贪婪和好色,都是原始时代为生存而战时代的优势。所以恶习是崛起时候的遗产,而不是衰落时候的标记。 5,如果进步意味着幸福增加,那么历史的进程子虚乌有。因为人类自寻烦恼的能力是无限的。不论我们克服多少困难,实现多少理想,我们也总得为现在的不幸寻找理由。 6,我们今天能够传承的文化遗产,远比过去丰富。所以进步是真实的,并不是因为我们生的婴儿更健康,而是他们生来就能有更丰富的文化遗产。遗产增多了,吸收遗产的人们收获也会增加。故,进步就是遗产的不断丰富、保存、传播和利用。 7,现在是过去的行动,过去是现在理解的展开。 8,历史最大的教训,就是要谦逊。 另,和朋友聊起来,其实经典的书籍数量一直都差不多,且需要时间沉淀。所以不是今天的图书市场没有经典,而是生产的低价值内容太多了,导致筛选成本变高,感受变差。

00
喝凉水就肚子疼的季节
1月前
终于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奇葩男性思想了,因为激进言论的男博主也很多,部分男性经常刷到就会被“洗脑”(我就不明白了怎么这么容易被洗脑呢,自己没有辨别意识吗?)。
真给我看笑了,说什么女性争取平等都能跟让国家灭亡挂钩了,说什么女性、女明星穿和服、喜欢别的国家文化什么的,让女性成功了国家就完了……(男性、男明星穿怎么不说,喜欢他过文化怎么不说,偷换概念……)
哈哈哈哈哈真的无语住了,哈哈哈哈哈哈
我直说了,这都相信那真的没脑子了,要不就是根本本身就是这样的人,还想要女朋友还想要结婚,别异性恋了,同性恋吧,还不用生孩子,所谓的“权利”就1+1>2了。
20
喝凉水就肚子疼的季节
2月前

人际关系小剪刀: 在公司,有一种人很特别。 他不热情、不配合,群消息常常不回,团建总是缺席,加班从不自愿,领导的“建议”他也敢说不合理。 更关键的是,他没被开除,还活得很好。 如果你是个努力又上进的职场人,面对这种人,大概率会有两种反应: 1. 你讨厌他:不协作、不识时务、破坏秩序; 2. 你羡慕他:敢说、敢怼、敢不伪装,活得轻松。 他到底凭什么这么自由?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系统分析一下:在一个看似规则严格的职场环境中,为什么那个最“刺头”的人,反而是最自由的? 答案,其实可以从一本被很多人低估的心理学书籍《被讨厌的勇气》中找到。 01|自由这件事,大部分人理解错了 我们说一个人“自由”,常说的是时间自由、工作自由、财务自由。 但阿德勒心理学指出:自由的本质,是有勇气被别人讨厌。 什么意思? 就是你愿不愿意冒着别人不喜欢你的风险,去说你想说的话、做你想做的事、拒绝你不愿配合的要求。 这不是一种“个性”,而是一种决策能力。 而大部分职场人,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是回避决策: • 想反对会议上的错误,但怕影响“团队氛围”; • 想拒绝临时加班,但怕影响年底绩效; • 明明知道方案有问题,但还是顺着讲完,只为“别掉链子”。 于是他们获得了“合群”的评价,失去了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掌控。 你要知道,职场中最廉价的奖赏,是“你人真好”。 02|你说你是被控制,其实是主动投降 很多职场人会说自己“身不由己”,因为体制、因为老板、因为大环境。 但阿德勒的观点很明确: “你之所以不自由,不是因为你被控制,而是你选择了不自由。” 这不是鸡汤,是事实。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 你说你被迫加班,但没人真拿刀逼你坐在电脑前; 你说你被老板情绪勒索,可你每次都配合他的预期行为; 你说你不得不出席无意义的饭局,其实你只是怕不去会“显得不合群”。 从决策视角来看,你已经不是被压迫者,而是压迫体系的一部分。 自我奴役才是现代职场最稳定的结构。 03|为什么越想“被喜欢”,就越容易被操控? 这点,书里讲得很清楚: “想被所有人喜欢的人,活得最不自由。” 因为你所有的行为出发点,不再是“我要”,而是“他们要我”。 你做PPT不是为了讲清问题,是为了让老板听得舒服; 你参与讨论不是为了推进方案,是为了显得“融入团队”; 你甚至连朋友圈的内容都小心翼翼,怕被谁看到、误会、截图…… 你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在自我阉割,而这一切,操控你的人甚至都未必知情。 你就像是一台默认“请他人遥控”的机器,而遥控器早就散落在每个人手里。 而那个你不喜欢的“刺头”同事,恰恰是收回了遥控器的人。 04|自由不是目中无人,而是边界清晰 “被讨厌的勇气”不是一种社交挑衅,而是建立边界感的过程。 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这个概念,很简单: 什么是我负责的,什么是我不负责的。 • 你做了准备,领导仍然不满意?他的课题; • 你说了实话,同事不高兴?他们的课题; • 你没有参与团建,有人冷嘲热讽?不在你管的范围。 问题是,我们太容易对别人负责,对自己放任。 我们每天都在做一件很诡异的事: 把自己的感受交给他人负责; 把他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任务。 你看那个“自由”的人,他并没有忽视规则,而是明确边界: • 什么是我该做的,我就负责到底; • 什么是你自己的投射,恕不承接。 职场里,真正能赢到最后的人,往往不是最听话的,而是最清醒的。 结语: 你以为他是异类,可能他只是清醒。 在一个人人戴着“面具式人格”的职场里,那个最不合群的人,可能才是唯一活得像人样的人。 你讨厌他吗? 也许你讨厌的,并不是他本人,而是你自己无法像他那样活着。 想通这点,你会发现,所谓自由,从来不是等来的——是被你一件件拒绝掉“伪自由”后,才渐渐显现出来的。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