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J特点+共情能力+情绪 🌟🌟
下面的表格不知道是否准确,我目前评估是在: 内审与洞察,或者说“探索+共情”与“内省+洞察”同时进行的阶段
最近梳理出非常非常多的内容,已经开始往“深度”“层次”上走 很多过去很多想法越来越明朗了,不会那么摇摆不用重复犯错,越来越坚定一些东西,同时恐惧也越来越少了
我知道我依然还是有很多不会不明白的,但在正确的道路上就不用太害怕 也知道与谁同行,最近会参加一场“遗愿清单”活动,可惜不能参与线下版
我发现很多好的东西都需要时间去准备、经历、沉淀,就想多学一些东西,为了用的时候可以用到,而不用真正用的时候发现太晚了,来不及了
很多人说 ai很强大,它又在不断更新,人类再怎么学习也比不上它,技能上和知识上的部分是这样的,但“思考”“想如何过一生”“如何解决自身问题”“如何解决资源不够,没背景”这些ai是帮不了你的,所以把ai当做一个工具 一个合作伙伴,而不是“权威”就会很好用了。
有时候信息多信息密集,看的很多不一定代表就真正懂很多,其实80%以上甚至更多都是错误或者与我无关的,会与不会都不是一个“关键指标”。
把自己控制好,管理好,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很棒啦~📸📸🧠🧠🚎🚎
------
共情能力: 🧠🧠
我想单独讲一讲这个能力,以前我比较难感知一个人不同的情绪,而我自己因为工作原因经常说话很急、语速急、希望把每一分钟的拉满,很少停下来看一看,想一想,就是一个很标准的“工作狂”,对于目标的达成也非常聚焦。
后来在这两年我改变了很多很多,当然中间也有发生一些事情,倒逼我静下来重新想一想,去觉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内心,内观自己的内心,真正去和“自己”更多相处一下,把自己当做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机器或者工具,也把别人当人。
在这个过程中,才慢慢的看到了别人,开始能够理解不同的情绪,他人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经历,才能慢慢理解对方在说什么,特别是感情的话题,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母亲与孩子之间,自己与自己内心的冲突、婆媳之间,甚至很多颗粒度很细的情感,包括生育问题,各种不同的压力来源。
以前这些是我很难理解,也不太愿意花时间理解的,但很有意思的是: 这两年这方面感知力 共情能力强多了很多很多,我能够真正切肤理解到ta在表达什么 痛苦什么 纠结什么,恐惧什么 害怕什么,哪怕是外面看起来很光鲜,有房有车工作也很体面也有孩子,父母没有生病,但有很多难以言语、有很多无可奈何。
如果是几年前我大概会归类这些人是无病呻吟,会很浅显去归因,也只看得到表面 而不能深层次去发现一些问题,就像“生育”,为什么更多女性不愿意生孩子,“共性”和“个性”分别是什么?
以前这些我都是非常没有兴趣的,我觉得工作就相当于一切 还没结婚还没孩子想这些干嘛,至于别人结不结婚有没孩子就更没兴趣,甚至于对一些比较关心这些问题的朋友们还会有一些鄙视。
其实这种想法不太对 很多东西是息息相关的,而且有些问题如果没有提醒自己想明白,真正轮到你决策的时候 你没有任何参考,思考 会很容易懵逼,选错,做错 说错,就很麻烦了。
人不能总只看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你是社会的一员,家庭的一员,你有不同的社会身份,你不是孤立存在的,那就得时不时的看看自己,看看他人,看看你的小圈子,看看社会,这些不是冲突的。
而很多时候他人就是一面镜子,通过他人真实发生的事,你是有很多觉知和参考资料的,哪怕不能1:1代入 很多部分依然是可以借鉴的,地球上没有啥新鲜事,很多东西都在不断轮回,不断重复,就像“周期”“王朝更替”一样的。
“共情”还有助于理解对方在说什么,没有说什么,如果你不能理解对方,其实很难get真正的点在哪里,很难深度代入,深度思考。
确实太过于共情容易同情他人 而忽略自己 但“共情能力”是一种强大的能力 也是感知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无关好坏,是一个“度”和“用法”的问题。
就像我就是通过“共情能力”“感知力”发现了自己过去很多限制性信念,发现了不同人真正看重的是什么,喜欢和不喜欢什么,有助于更好的沟通、对话、求同存异,也有利于评估人与人之间的分寸、界限。它給我带来了很多很多好处,包括也看到了自己的很多面,自己的不同情感,情绪、喜怒哀乐,但在三年前,我以为“情绪”都是不好的不对的不应该存在的。
但是现在反转了,“情绪”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标,可以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哪些是你的本能,发自内心哪怕没有什么好处你也会喜欢 你也愿意的,我学会了什么是“心甘情愿”,包括我理解了“情商”很重要,“关系建立”很重要了 也找回了“察言观色”的能力 这些也是我曾经很擅长的 但不知道为啥后面被丢掉了。
“共情能力”是一个很大的词,ta也代表很多面,在不同纬度、领域共情,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些是天生就会的,有些需要后天的习得。
不同时候用法也不同,比如我已经能够共情理解很多东西很多人了,那在我注意力、精力、时间有限的时候,我会提醒自己,先关注自己,先同情自己,再是他人,先以自己为主。有多的部分再是考虑他人,而不是盲目做“好人”。
“先成全自己,自己有更多盈余的部分再是他人,这与自私无关,也不需要有愧疚感。”
共情能力+感知力+自我觉察,有助于你把事情看的更透 把自己看的更清,全局性更强,不再只有一个单一视角,也能看到更多人,也自然会有多个不同视角、不同立场,也会看到这里面的其他人,不再是单一的“好坏”“对错”去评价了。
那自然对很多东西释怀很多,情绪上不会那么激烈了,一直长久的练习、记录、反思、梳理,你对很多“人事物”“世界”的理解都有很多变化,“价值观”也是,你会自己迭代更新的越来越快,也不那么容易被他人的想法带走带偏。
往往你没有一个基础的认识、认知又很信奉“权威”,这个时候是最容易被坑被骗,偏听偏信的。
所以一个导师、一个权威在确认前,前期有一段比较长的“观察期”,在观察认识了解后,再去确认。
而在不同领域都建议有两个以上的人方便选择,在用的时候可以用到,临时烧香很难,平时就得多用功,可以用“表格”记录。
越说越偏了,有些饿了,先这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