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谢玄鱼
86关注75被关注0夸夸
假装有趣
谢玄鱼
2月前
公关团队怎么挡住上头的老板,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于冬琪: 平常我不太爱跟热点,不过,西贝回应罗永浩这件事,正好命中了最近在思考的课题,就聊聊这个热点: 其实面对罗永浩关于“预制菜”的指责,西贝从决定回应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输了。 说实话,如果时间倒回半年前,以我对公关的理解,自己大概率也会做出和西贝一样的回应。 有人说你是预制菜,或者说你的食品不安全,怎么办? 有人指责你,如果不回应,不就等于认了吗? 这是常规思路,我以前也这么认为。 但在两个月前,我读了一本书,叫《顾客为什么买了又买》。 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这类公关事件的看法。 1、为什么说,西贝一回应,就输了? 在这本书里,分享了麦当劳面临与西贝类似指责的案例,而且麦当劳遇到的指责,远比西贝面对的指责更“黑”也更严重。 直接指向了食品安全。 当时,美国社交媒体上有一组关于麦当劳的视频,引发了病毒式的传播。 视频里说,麦当劳的工厂会往制作炸鸡的生产线里添加一种“粉色的不明物质”。 你一看那个颜色,就知道是非自然的、工业制品一样的东西,被加到了麦当劳的食品里。 这内容肯定是无稽之谈,正常的食品企业,没有必要添加这种东西。 但是你架不住,它“黑”得很有效。 那种视觉冲击力是巨大的,就像我们曾经听过的“肯德基的鸡,都有6条腿、4个翅膀”一样。 甭管真假,一旦看到,对消费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我们很容易对这个品牌失去信任。 更麻烦的是,这种内容就像很多谣言一样,天然就具备病毒传播的能力。 就像“一只鸡长出6条腿”,这件事本身就足够抓眼球,它会唤起所有人对自己到底在吃什么的恐惧。 于是,关于麦当劳添加“粉色不明物质”的内容,短时间内就传遍了全网,极大地破坏了麦当劳的品牌形象。 直接影响到了麦当劳的销量。 按常规思路,别人黑你,你就得正面回应、解释清楚、打消消费者的顾虑,别人说你添加了粉色物质,你就应该证明自己没添加。 就像别人说你是预制菜,你就应该证明自己不是预制菜。 但这个思路,常常会让伤害越来越大。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想想,这类危机的本质是什么? 真讲道理的消费者,难道不知道粉色不明物质没必要添加、人类的科技还养不出六条腿的鸡吗? 他们不用你辟谣,也能知道。 但是,最大的影响,并不发生在道理层。 而是当你看到麦当劳的生产线和粉色工业物质时,只要这两者被联系起来,你就对麦当劳产生了一种负面的感受,购买欲和信任就会不自觉的开始降低。 就像,甭管西贝是不是预制菜,当大众将预制菜与不健康、不好吃早已联系起来后,只要再将预制菜与西贝联系起来,对西贝的食欲和信任就会开始下降。 消费者们会怎么联系起来呢? 看到两者同时出现的人越多、次数越多,大众的联系越牢固。 我们想象一个情境: 你看到这么一系列内容—— “罗永浩说西贝是预制菜。” “西贝说自己不是预制菜。” “罗永浩邀请西贝直播,订立预制菜规范。” “西贝拒绝罗永浩关于预制菜的直播邀请。” 从此后,哪怕道理上西贝论证清楚了自己不是预制菜,只要我们再看到“西贝”,也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预制菜”。 联系就在建立,对品牌的伤害就在发生。 在这次事件中,扩大伤害的关键推手,就是西贝的正面回应。 就像我。 罗永浩刚说西贝是预制菜的时候,我其实没看到。 但是西贝正面一回应, 我才在微博热搜上,看到“西贝回应将起诉罗永浩”。 事儿闹大了,我才好奇,反过去看罗永浩到底骂了西贝什么。 “西贝”与“预制菜”的联系,才第一次进入了我的脑海。 所以,正面回应,从对品牌的伤害来说,常常是火上浇油。 2、不正面回应,还能怎么应对呢? 麦当劳后来是这么做的—— 它没有反复去澄清“我没有放粉色的东西!”也没有天天喊着要找出造谣者、起诉造谣者。 因为你越是这么做,造谣的内容就越会再次引发大众的关注。 麦当劳做了什么? 它没有去擦除脏水,而是选择注入一股更强大的清水。 既然大众此刻将我与“不健康”建立了联系,那我就要做一些动作,去更强力的建立大众对我的“健康”联想。 它开始大规模地展示自己的农场:绿色的田野,天然的工艺,散养的鸡,快乐的工人… 当所有这些正面、阳光的内容被传播开之后,负面影响很快就被冲刷掉了。 当大众看到,原来麦当劳的鸡生活在蓝天草原上,“健康”的联想就自然而然地被建立了起来。 原有的负面影响,也就不再那么容易影响到消费者了。 这个思路,其实完全适合这一次的西贝。 3、回到西贝,应该怎么做呢? 按照我现在的理解,我觉得更好的做法可能是这样的: 第一,绝不能和罗永浩进入互相攻击的吵架状态。 你们越吵,他想传播的东西,只会在争吵中被更多人看见。 第二,不要去辩驳自己到底是不是预制菜。 在大众认知中,你有中央厨房,有标准化的部分,就很难摆脱这个标签。 你辩得越多,大家对“原来西贝就是做预制菜”的印象就越牢固。 在西贝的所有内容中,都不应该出现“预制菜”或“罗永浩”。 至少不应该进一步强化与“预制菜”的联系。 那怎么回应呢? 这就是我要建议西贝做的第三点: 不要“回应”,而是像麦当劳一样主动建立“正向联想”。 你应该去讲:你用的羊,是什么样的羊?你用的牛,是什么样的牛? 一只羊、一头牛,经过怎样的过程、多长的时间,进入到消费者的餐桌? 你们为了保障食材新鲜、足够好、没有激素、足够健康,做了哪些努力? 其实这个思路,西贝以前在营销时,也成功应用过。 比如我个人很爱吃“张爷爷酸汤手工挂面”和“张爷爷的黄馍馍”。 (不过,我觉得“张爷爷羊汤挂面”更好吃,西贝居然下架了!作为消费者,我强烈要求西贝上架!) 张爷爷是《舌尖上的中国》中出现的形象。 借助“张爷爷”这个形象,帮西贝建立起了关于手工制作、老手艺、用料实在、健康美味的积极联想。 西贝历史上也拍过很多类似的照片:老人穿着整洁的衣服,捧起大鱼,或者丰收的莜面。 这些建立正面联想的思路,完全适用于西贝本次的事件。 当你不去力证自己“不是预制菜”,而是正面去讲自己的食品安全、讲自己的健康,唤起积极联想时,负面联想的影响会快速褪去。 4、 《顾客为什么买了又买》这本书教给我的,其实不仅是公关,也是做品牌、为产品添加情绪价值的一个方法: 它基于这样一个前提——顾客做购买决策时,并不完全是理性的。 要赢得他们的信任,既要和他们的“理性”对话,也要和他们的“感性”对话。 讲道理、讲功能、呈现工艺,这是在和用户的理性对话。 那怎么和用户感性的部分对话? 方法就是,去构建一个“品牌连接组”。 我们让消费者看到,我们的产品与谁出现在一起,在讲什么样的故事。 当我们重复呈现时,用户就会将我们与他们心目中某些积极的印象建立起来。 这种积极的印象,会帮助用户更容易信任和选择我们。 这个方法,不止能应用到公关事件上,也能应用在品牌上、应用在为产品增加情绪价值上。 最近,被我用在了送礼物上。 今年我送给我太太的生日礼物,是一个声纹戒指。 声纹戒指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它是一种定制的戒指,我可以上传一段语音,会有人把声音转化成声波的形状,按照这个形状做成戒指。 正常来说,送给太太,可能会录一句情话:“我爱你”、或者“一生一世”等等。 但是这么直白的话,实在是太做作了,我实在是下不去手。 后来,我录的是《哈利·波特》里的一句咒语,“Expecto Patronum”,中文叫做“呼神护卫”。 为什么选它? 因为对于一个哈迷来说,这句咒语连接着太多情感。 它连接着斯内普在最后的那句台词,面对邓布利多提问:“过了这么多年(你仍然爱着莉莉吗)?”,他回答的那句“Always”,之后召唤出了与莉莉同样的守护神。 它连接着哈利在湖边,第一次像一个成年巫师一样,释放出巨大的魔力召唤守护神,救下自己和小天狼星的那个瞬间。 这个咒语的施法过程,也连接着一种关于快乐的力量:你需要在念咒语时,回想自己最快乐的记忆,它能帮助你摆脱代表着恐惧、抑郁的摄魂怪。你的快乐,会帮助你战胜那些不快乐的力量。 这些联系,不是我建立起来的。 而是我们在阅读《哈利·波特》、或者观看电影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我只是用这句咒语,唤起了对这个瞬间的联想。 这句咒语,让斯内普的Always、哈利救下自己和小天狼星,成为了这枚戒指的“连接组” 于是,这枚戒指,就成为了情绪价值的载体。 当我带着这本书的方法,去拆解一个个品牌时,我会更容易理解那些影响了情绪的品牌们是如何成功的。 比如: 有个新消费的皮革品牌山下有松。 它的包通过品牌实现了新消费品牌中难得的溢价。 这些溢价来自于消费者看到它的包时,感知到的松弛与接纳。 山下有松是怎么做到的呢? 只要看看它的内容,不难整理出它的品牌连接组—— 选择“文淇”、“韦唯”,这样不是精致人设,而是更有天然风的代言人。 照片总是更暖的、发黄的色调。 在照片中,总是出现土壤、岩石、树木、皮革,这样的自然元素。 讲到制作团队时,出镜的总是“姥姥团”。 这些元素,不断将山下有松与自然联系了起来。 而我们对自然的印象是松弛和接纳的。 5、 其实,对于任何一个品牌来说,都是如此。 如果你希望扭转负面印象,建立正面印象,如果你希望为自己的产品增加情绪价值,可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 找到你的目标用户心中,那些能唤起积极情绪的瞬间。 从这些瞬间中,提取出某些符号(可以是词语、故事、画面、图案)。 让这些符号,在你的内容或者产品上反复出现。 于是,积极情绪就会通过这个符号,与你的产品连接在一起。 你的产品,就会在用户心中建立某种正面的联想。而正面的联想和印象,早晚会冲淡负面的联想,让你的产品摆脱信任危机。 如果你并不面对负面危机,这样的做法,也会让用户看到你的产品时,更容易感知到情绪价值。

00
谢玄鱼
3月前
很多网友这辈子都没有脱离叛逆期
00
谢玄鱼
4月前
今天都主题是逛吃逛吃
00
谢玄鱼
5月前
今晚前夜,明后天休息,早早计划好了明后天要做的实验,让师妹帮忙种了细胞
刚下班还没到家,师妹发来噩耗,细胞都染菌了。早早提醒她加双抗,想必她没有加,但是也没有怪她,能帮我准备实验已经很感谢她了。只是遗憾之前的实验计划完全被打乱了。
计划的主要作用可能就是迎接变化吧。
00
谢玄鱼
6月前
文章被拒了,又得经历一轮折磨了😮‍💨
00
谢玄鱼
7月前
第一,从披露出来的情况,被告人肯定有问题,该判。
第二,按照目前的证据,能定的罪名可能有故意伤害罪,强奸未遂罪等,但是如果女性阴道没有检测到被告的dna,处女膜也没有破裂,无法证明插入,定强奸罪证据链条不完整。
第三,退一步说,在证据链不完整的情况下定了强奸罪,那被告人没有自首也没有争取谅解,毫无宽大处理的情节,刑期不该定在强奸罪的下限即三年。
第四,在被告人犯罪的情况下,当地公安部门没有直接提起公诉,而是先安排原告和被告“私了”,这是否是一种渎职。
总结,法律上来说,女方是无辜的受害者,男方应该受到法律惩罚但是定为强奸罪有待商榷,当地公检法部门很不专业漏洞百出

小果子来一套: 睡不着来写点东西 晚上和男性朋友不知道怎么聊到了最近很火的强奸案,我们都是很疑惑,这就是强奸没得洗,为什么网上这么多男性会替这个男的喊冤,然后去攻击这个女性?对此我们讨论了几个话题。 1.为什么一个犯罪案件上升到了男女对立网上吵得不可开交 这就是犯罪行为,是具体的人犯了法律的罪名。就好比失业的人当街砍人,被公司领导批评几句就报复社会,股市崩了又去报复社会,你去怪这个社会怪这个公司这个操蛋的股市没道理呀,去怪为什么刀发明出来没道理呀,刀也没想到我只想安安静静切个菜怎么被用来切动脉啊。 是这个人犯了罪,所以要聚焦在这个人到底做了行为犯了什么罪。一个人想发生性行为但是对方拒绝,就使用暴力手段强制发生关系,这就是犯罪。 我说假如是一个女的让男的入赘,给了彩礼,马上猴急要男的脱衣服发生关系,男的说我还是处男,等真结婚了再内个,女的直接限制住男的手,强行发生性关系,内啥完后,男的哭唧唧要回家,女的抢夺走男的手机并且把他反锁在房间,男的害怕了点火呼救,女的去灭火,男的趁机跑出去,女的依旧使用暴力手段强行拖拽男的回房间继续反锁,男的要告女的强奸,我都完全支持这个男的,告啊告她丫的,使用暴力手段去发生关系并且囚禁没得洗啊。 2.说女的要男的房子上加名字,本身两人同意后来女的仙人跳 这更加没道理,在警方法院都去审查审理,存在女的强烈反抗但是男的依旧使用暴力手段性侵囚禁的事实。并且假设女的就是想勒索男的,这也是完全两个事情,男的存在使用暴力胁迫的方式要发生性行为是强奸案,女的想勒索男的是勒索案,男的不服可以告女的勒索,但是这是两个事情两个案子。 3.说男的没进入,女的处女膜完整,不算强奸算强奸未遂 我看了今天官媒披露出来的审判长的发言,男方 女方 男方妈都承认两人已经发生性关系,警方有去对比侦查供词,去案发现场取证化验,对女方进行检查,链条一致,是强奸。我觉得成年人应该知道发生性关系是到哪一步了,法院因为要保护隐私不会披露到底摸哪了插哪了怎么插的这种细节。并且我搜了法律条文,没有强奸未遂这个罪名,只有强奸罪,如果没有插入会判得轻一点。 还有我很疑惑都21世纪了,为什么还会有人觉得处女膜是一张膜,他是身体上的组织,比如你鼻孔的孔旁边的肉,你的手指插入鼻孔,你的这些肉不会破裂,但是狠狠的用肥胖的大拇指插进去,你的鼻孔可能会受伤流血 朋友还说了一个他很久前听到的故事,之前他的一个朋友的朋友婚内,当这个男的想要但是女的不想,男的就用暴力手段打到女的没有力气反抗然后发生性关系,女的就走了,后来来了个律师说女的告男的强奸,这个男的非常懵逼就到处问为啥,为什么结婚了还能告强奸? 这是为啥啊?真的好难理解🐶 然后我说这个事情让我对民众非常容易被媒体煽动产生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且国家的公信力原来已经那么低了,那么多人不相信法院不相信警察,去相信媒体和男方父母的言辞,让我觉得非常可怕。没有人在意到底吃了几碗凉粉,真要开膛破肚血淋淋的挖出来, 别人只会相信他们愿意去相信的事情。

00
谢玄鱼
8月前
一阵子没练腿了,感觉腿上的肌肉还是很明显
00
谢玄鱼
1年前
老图新发
10
谢玄鱼
1年前
她说这组照片很有故事性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