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麦子肥肥
65关注102被关注1夸夸
就是一个博主,乱七八糟
置顶
麦子肥肥
8月前
共勉
20
麦子肥肥
08:31
嗯,朕知道了!
00
麦子肥肥
1天前
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的最终结局是什么? 俄乌战争又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普京政治生涯的最后这段时间里要做两件事,一件事是给俄乌战争善后,另一件事就是要确立中俄之间在多极化时代的关系究竟怎样发展。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就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俄罗斯人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我会说,俄罗斯实际上对下一步没有明确的规划。当22年美国突破俄罗斯的红线蛊惑乌克兰加入北约,俄罗斯被迫做了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就是放弃了和西方共存的幻想,放弃了融入西方的幻想。俄乌战争开打,意味着俄国与西方的彻底决裂,意味着默克尔牵线搭桥建立的俄欧共同体正式破裂。这个决断是美国逼俄罗斯做的,或者说对于美国而言其实他只是想敲诈一下,并没有意识到俄罗斯可能真的会动手。而俄罗斯呢?仓促开战,战争初期几乎毫无方向目标可言,严重低估对方实力,兵力严重不足,战线拉得过长,既要又要扭扭捏捏,最后导致哈尔科夫惨败,快速平乌计划破产,俄罗斯不得不被迫将所谓特殊行动转变成一场长期的消耗战。
到了这一步,可以说早已经超过了俄罗斯战前的思想准备。战争初期俄罗斯模糊的目标中只有一条非常清晰,就是在基辅发动一场类似当年苏军平定布拉格之春式的行动,这也是为什么vdv会空降安东诺夫机场,彼时俄罗斯人是想通过建立傀儡政权的方式控制乌克兰。但随着战争变成了一场与北约进行的消耗战,俄罗斯实际上已经无法再通过这种方式控制整个乌克兰,到了现在,俄罗斯的目标已经单纯的变成了能多吃地就多吃的情况。那么下一步,俄罗斯作为一个大国该是什么定位,俄罗斯可以说是混乱的。
从经济和军事实力上来说,他没有能力鲸吞整个欧洲,更不可能打到波兰,最好也不过是吃掉乌克兰和波三小这些前苏联加盟国,然后在乌波白边境和整个欧盟对峙。也就是说俄乌战争最后就算结束,也将转变成相当接近于冷战的长期对峙。而更务实的情况下,哈尔科夫和敖德萨都不一定能够拿下,在这种情况下停战,不过是另一张随时撕毁的明斯克协议。乌克兰人或许损失惨重,或许近期无法加入北约,但是显然战争会塑造新的国家叙事,在耻辱中乌克兰人显然不会放弃任何给俄罗斯上眼药的机会,更不会放弃任何机会重夺领土。普京今年72了,他的政治生命最多也就剩下10年左右的时间,他现在就需要培养自己的继承人了,继任者要怎么处理这么麻烦的烫手山芋,我不知道,恐怕俄罗斯人也不知道。我并不是在说不该打这一战,相反多极化世界的到来注定了必然会有这一战。但是俄罗斯人目前的情况是所有可能中最差的一种,也就是勉强得到了上牌桌的机会。
与西方的决裂意味着俄罗斯必须加强与东方的合作,即与印度和中国的合作,我们这里暂且先不讨论印度。中国这个现在来看最安全的近邻,对俄罗斯人来说反而是更难处理的。或许背靠背相互支持在现在这个单边霸权的体系下有共同的目标是可行的,可如果世界进入到了除了美国人之外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多极化世界,这种关系还能维持住么?就算俄罗斯人有意维持,能确保老钟不会想更进一步建立类似美加之前的状态,将俄罗斯彻底变为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商么?就算退一万步,东大负责生产,俄罗斯负责原料和市场,双方各取所需形成之前俄欧联盟一样的形势,这样的俄罗斯也始终只是个边缘国家,是国际分工中最低端的,上限也不会超过俄乌战争前的状态,显然对于已经经历过俄乌战争的俄罗斯人来说,这是不能接受的。因此我判断,俄罗斯会一面试图稳住中国,延续与中国背靠背的合作模式,另一边继续向西寻找机会,将欧洲吃干抹净,比如再打第二次俄乌战争都是有可能的。可问题就在于,如果俄罗斯持续西扩,他的实力会越来越强,最后中俄背靠背关系一定会随着力量平衡的失衡而被打破,摩擦会变多,这个时候中俄之间必然有新的一轮博弈,而且我会说是一场比中美博弈更危险的博弈,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可能我们早就已经老死了,再往后以现有的框架也没法做靠谱的预测。
至于我们,我可以很明确的说,无论你喜不喜欢俄罗斯,现阶段也好,还是多极化世界也罢,中国都必须想办法维持住中俄关系的稳定,必须争取到能够进入俄罗斯开发他们的能源和资源,这对中国在多极化世界维持住工业优势可以说是非常必要的。拥有一个稳定提供能源和市场的大后方对于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但如果要陷入到与俄罗斯进行一场全面战争,就算打赢在外交上来说也是无意义的消耗,因此必须以和平的方式进入俄罗斯。但最难的地方恰恰在于,怎么阻止俄罗斯在得到了稳定的后方和工业品输入源之后,继续西扩做大做强,怎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削弱俄罗斯的力量才是中国应该下功夫做的功课。我能给出的方案就是掺沙子,争取共同开发,然后慢慢的进行移民(实际上现在已经有不少东北农民去西伯利亚种地了),只要我们掺的人足够多,未来不是没有可能通过颜色革命或者外交手段拿下西伯利亚,哪怕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冲突乃至战争,我们赢的概率也更大。只不过我这代人,应该看不到这个了。
00
麦子肥肥
2天前
“十五五”后全世界陷入了沉默?
全世界终于意识到世界再也不会出现“下一个中国了”!这年头谁都想当“世界工厂”赚点小钱对吧?越南在努力,隔壁老三也没闲着,口号喊得一个比一个响,都想复制当年的奇迹。但现实太骨感了,那边越南的工厂正干得热火朝天,时不时“啪”一下就停电了,老板和工人们只能拿着大蒲扇眼巴巴地看着机器干瞪眼。

另一边印度的手机厂商为了找一颗强度要求贼高的小螺丝,差点把地球给盘了一遍,最后发现这玩意儿还得从咱们家进口,根本离不开。这场景像班里那个永远在抄作业的同学,连题目都抄了就是抄不会解题思路,一到考试就抓瞎。

这时候一个小傲娇的事实就浮出了水面:不是他们不努力而是是咱们家里“有矿山”。一座名叫“重工业”的超级矿山,高耸入云壁垒森严,别人连攀岩绳都找不到地方挂。先别扯别的,亮个数据闪瞎他们的眼!你知道咱们国家工业用电量有多猛吗?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已经是美国的整整五倍!你没听错,是五倍!还不止,这个数字比G7那七个最发达的工业国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出两倍!

咱们的工业心脏跳动得就像装了核动力引擎,电力“血液”通过全世界最庞大最复杂的“血管网”特高压电网输送到每一个工厂车间。更牛的操作是什么?前几年逐渐停止了对外输出那些物美价廉、稳定可靠的火电技术,这一下可把不少想发展工业的发展中的国家给整不会了。

你想工业化得有电吧?核电太贵了玩不起。风电光伏听着很美好,但没风没太阳的时候咋办?还得靠火电来帮忙保证电网稳定。现在好了,几个掌握火电的国家认为火电太污染环境了,就把新手村最实用的“宝剑”给下架了。他们只能在“高端装备”核电和“看天吃饭装备”风光电之间反复横跳陷入了能源的死循环。

很多人以为“世界工厂”就是开几条流水线,然后招一群工人996连轴转就完事了。这可没有这么简单,现代工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是个“套娃”游戏,你看到的只是一部小小的智能手机,但它背后藏着一个庞大的工业宇宙。造手机壳你需要精密的模具吧?这模具得用特种钢材吧?炼这钢材你需要高端的化工材料和冶金技术吧?手机里的芯片封装测试需要各种化学试剂和精密设备吧?就连那颗你可能从没注意过的小螺丝钉都可能是“特种合金”的产物。

美国不是想让制造业“回流”嘛?结果企业老板们哭着发现就算把工厂搬回去了,从一颗螺丝钉到一个小小的封装材料再到整套的供应链管理,转了一圈发现还是得从中国买。光有设备和材料还不够,你还得有人才。咱们每年培养的工程师数量有多少?说出来又是一个凡尔赛现场:超过欧美所有国家加起来的总和!

每年都有一批又一批的理工科小鲜肉们像下饺子一样涌入钢铁化工装备制造。这些硬核领域这帮“钢铁”们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技术护城河。他们不仅仅是操作机器,更是在不断地进行技术迭代和创新。今天优化一下钢铁配方,明天改进一下化工流程,后天捣鼓出一个新的机械模型。这让中国的重工业体系拥有了强大的“自我造血”和“自我进化”能力。它不是一个僵化的巨人而是一个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有机生命体,这才是最可怕的。

说到这有人可能会抬杠:你有技术我有钱,我买不行吗?你有工程师我挖不行吗?朋友重工业的本质是一个“时间壁垒”,你看到的是今天灯火通明的智慧钢厂,你看不到的是70年前鞍钢第一炉铁水喷涌而出的艰辛,你看到的是长三角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的繁华,你看不到的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冰天雪地里的默默坚守。

这70年我们用几代人的血与汗完成了一场重工业的“复利积累”。这不是简单地引进几条生产线,买几项专利就能搞定的,它是一种深植于整个产业肌理的“肌肉记忆”和“知识体系。怎么理解?就是说我们的工程师不仅仅是会操作一台德国的机床而是能深刻理解这台机床背后的动力学模型。炼钢工人不仅仅是会按按钮,而是能理解炉子里铁水发生的复杂相变原理。化工专家不仅仅是会照搬配方,而是能掌握催化剂在反应中的核心机制。这种深入骨髓的认知比任何锁在保险柜里的专利都更难复制,它需要时间去沉淀、去试错、去积累。

别人想学是吗?对不起,请先坐上时光机回到70年前,把吃过的苦、走过的弯路再走一遍。而且别忘了当年搞工业化的时候全球的环保标准还没那么“严苛”,可以说承受了那个时代必要的“环境代价”才换来了今天的工业基础。

现在全球环保条款就像一把大锁,直接锁死了后发国家的这扇“发展窗口”。想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门儿都没有!还有一个独步全球的“超级Buff”,那就是庞大的国内市场。14亿人口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全世界最大的“压力测试场”,任何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都可以在国内市场得到最充分的验证和迭代。

钢铁厂想研发一种新的特种钢没问题,国内有无数的桥梁、汽车、家电项目等着你,让你反复试验优化配方,装备企业造出了一台新的精密机床。太好了,长三角和珠三角成千上万的工厂就是你最好的“考官”,好不好用市场会给你最直接的反馈。

当盾构机能够在喜马拉雅山下复杂的断裂带“啃硬骨头”,当巨型风机能够稳稳地矗立在风暴肆虐的北海,这背后都是被无数地狱难度的本土应用场景给硬生生锤炼出来的工业韧性。这种“先在家里闭关修炼,一出山就去国际赛场降维打击”的模式放眼全球谁能学?谁敢学?

当今世界的竞争早已进入深水区,大家争什么?争高端制造。高端制造的背后是什么?是材料科学,航空发动机的耐高温叶片,光刻机的特种镜片,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核心材料。大家争什么?争绿色转型,谁掌握了主动权?还是重工业。

现在能把钢铁厂的余热转化成城市供暖,把化工厂排出的二氧化碳捕捉起来做成化工原料,这种“变废为宝”的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恐怖的工业竞争力。大家争什么?争产业的“天花板”。天花板在哪?在“工业母机”:那些制造机器的机器,五轴联动数控机床上万吨的液压机,纳米级的光刻设备……这些才是工业主权的真正象征。

所以你看,当欧美国家忙着玩金融,搞虚拟经济,以为站在了鄙视链顶端的时候,我们却在默默地把GDP的惊人体量,踏踏实实地转化成了一炉炉沸腾的铁水,一堆堆精密的金属碎屑,一道道澎湃的超级电流。

回望历史,工业化的火种曾在英美德日之间传递,但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当环保的枷锁越来越重,当技术的鸿沟越来越深,当全球的市场早已被先行者瓜分殆尽,我们很可能将是这个星球上最后一个完成全面工业化的“巨型玩家”。这不是傲慢而是基于能源人才,产业链和历史机遇的理智推演。

重工业这块压舱石又重又硬,看起来甚至有点“笨拙”,但它终将成为我们抵御一切风浪的定海神针。真正的工业主权买不来也移不走,它只能在一个国家的时间长河里,一锤一锤地锻造出来。当别人还在产业转移的迷宫里打转时,我们已经用这块基石铸造了通向未来的钥匙。
00
麦子肥肥
4天前
估计黄金后期国家会限制购买。
00
麦子肥肥
5天前
从另一个角度解读:前几年老美封杀东大芯片时,东大为什么不立即使用稀土这张王牌,而是最近才打出来呢?

今年,东大一限制稀土出口,特朗普的态度立刻就变得温和了,还说要访华了,加征关税中的91%也取消了,对等关税也暂停了,芯片软件EDA也解禁了,芯片光刻机也解禁了一部分。可为什么稀土这张王牌这么好使,我们现在才打出来呢?

如果说稀土是一张王牌的话,它只是一张小王,而氦气才是那张真正的大王!而这张大王就在美国人手中。

这张大王没有被废掉之前,小王一出只有被轰的命运。那我们又是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废掉这张大王的呢?

那咱们得先知道凭什么氦气比关税、芯片和稀土更容易被卡死而成为那张大王的。

其实氦气并不神秘,我们初中化学就认识它了,它主要有五个特征:一是惰性气体、不容易和其它物质发生反应;二是分子团特别小,渗透性特别强,一般的容器装不住它;三是被压成液态时的温度极低,能达到零下269度,比液氮、液态二氧化碳低得多;四是非常轻,比氢气还要轻;五是在大气中的含量极低,只有0.0052%。正是这五个特征,让它成为了尖端设备不可或缺而又极其稀有的必需品。

芯片光刻机、量子计算机、核磁共振等都需要用它来急速降温,导弹、火箭等航天器如果没有它来检测燃料舱的泄露情况,爆炸风险将增加50%。而且燃料的装填也需要用它来推进才更安全。而这玩意在2023年前,其他国家都很难获取,美国已探明的储量占全球第一,我国可开采的储量只占0.1%,连美国的一个零头都不够。美国早在100多年前的1917年就开始砸重金研究氦气的开采和提纯技术,现在全球10大氦气生产厂家中有4家在美国,剩下的6家又都是使用的美国技术。

美国1925年就立法把氦气列入战略物资并实施出口管制,1960年又立法规定,任何私营企业生产出来的氦气只能卖给美国政府,然后再由美国政府决定卖给其他国家的配额。所以,相比之下,美国对氦气的垄断性比我们对稀土的垄断要强得多。

我国每年的氦气消耗量又是全球第二,95%都靠进口。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人中断了对华的氦气供应,为了推进我们的火箭和人造卫星项目,钱学森指示我国科研人员在四川勘探了整整两年,才于1960年在泸州建立了科研所,11年后的1971年才搞出来一套提炼装置,而这个装置运行了两年,才提炼了3128立方,相比我们现在每年消耗的2000多万立方,连零头都不够!

直到2023年前,我们的技术还很落后,就连运输的储存罐都只能租借国外的,这就是我们在2023年前不敢贸然打出稀土这张王牌的原因。

2020年,每立方氦气的价格从30美元上涨到100多美元,俄乌战争一开打,直接涨到了500多美元。然而2024年价格却暴跌了30%,美国的800万立方氦气出现滞销,原因很简单,中国突破了技术封锁。

首先是中国可以自产了,光是去年就自研投产了7套提氦装置,年产能立刻突破了1000万立方。同时我们援建了非洲坦桑尼亚氦气厂,拿下了每年3000万立方的优先采购权,还带动了阿尔及利亚和莫桑比克也在寻求和我们合作。同时,因为我们有了这一技术,俄罗斯天然气公司也将与我们合作开发氦气田。

第二是我们发明了从生产液化天然气产生的尾气中提炼氦气的技术,这种尾气以前没有任何商业价值。去年珠海森铂研发的真空提氦冷箱,每小时能从尾气中提取45-65立方氦气,而且纯度高达99.9998%,这可能是全球顶级的“超纯氦”。

第三是比亚迪研发出了全球第一个“氦气闭环回收系统”,这让全国15万台核磁共振设备每年至少节约2亿元的氦气进口费用。

第四是我们研发出了液态氦气储存箱,并在2023年实现了量产,从此再也不用租借别人的了。

第五是中科院又找到了能替代氦气的“钴基量子磁性制冷材料”,这被誉为全球十大颠覆性创新。

为了解决氦气这个更容易被卡死的节点,我国各部门、各企业从5条战线分头出击,终于在2024年把美国手上那张大王给搞废了!

既然大王没有了,小王出手就有威慑力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国直到现在才打出稀土这张王牌的真实原因!

所以,不是我们以前不敢打稀土牌,而是我们在等一个时机——等我们把对方的那张‘大王’彻底作废的时机!今天,这个时机到了。这就是中国智慧,隐忍不是懦弱,而是在为致命一击积蓄力量。任何一个想封锁我们的对手,最终都会发现,他们是在逼我们创造。
00
麦子肥肥
7天前
如果台湾九成的人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拒绝统一,大陆的心理负担就彻底没了。
大陆始终不放弃武力统一选项并非好战,而是早已把两岸同根同源的情谊当成了最沉重也最珍视的牵绊。
25号国家设立的首个“台湾光复纪念日”
26号新华社刊发重磅署名文章《台湾问题的由来和性质》
近日多架轰-6K赴台岛周边开展模拟对抗训练!
27号官媒发布《“吉林一号”卫星视角瞰中国台湾省》配文每一条街道都清晰可见。
正所谓“文以载道,武以止戈”,这套刚柔并济的组合拳,既通过历史法理正本清源,又通过实战化训练亮剑威慑,用实际行动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用最清晰的方式正告“台独”和外部干涉势力,两岸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
近期台湾某民调显示,岛内多数人不支持统一,甚至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样的结果让不少大陆民众痛心疾首,却也看清了关键。大陆之所以多年来苦口婆心推动和平统一,一次次释放善意,一次次留出谈判空间,核心就是顾忌两岸都是中国人,怕炮火伤及同胞,怕战火毁掉共同的家园,怕让数千年的民族情谊蒙上血污。
这份顾忌是大陆的软肋,更是大陆的仁至义尽。如果台湾绝大多数人真的彻底割裂民族认同,执意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执意站在统一的对立面,反而会让大陆卸下所有心理包袱。
到那时这些拒绝认同中国,抗拒统一的人就不再是需要顾忌的同胞,而是非法居住在中华领土上的分裂势力,甚至可以视作破坏国家主权的侵略者。对待侵略者从来没有仁慈可言,更没有手下留情的必要。往死里打,打死不偿命,这不是残忍,而是捍卫国家领土完整的正义之举。
很多人不懂,大陆明明拥有碾压性的军事力量,为何迟迟不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答案就在同胞二字里。从金门炮战中的单日炮轰,双日停火,为金门百姓留出生存空间,到如今持续开放两岸经贸合作,让台湾同胞共享大陆发展红利,再到面对台独挑衅时始终保持克制,反复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自由选项。
大陆的每一步退让,每一次隐忍,都是因为把台湾同胞当成血脉相连的亲人。这份情谊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牵挂,是不愿手足相残的慈悲。可台独势力恰恰利用了这份慈悲,不断在岛内推行去中国化教育,篡改历史教科书,抹黑大陆形象,一步步扭曲台湾民众的民族认同。他们以为只要让台湾人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就能让分裂行径合法化,就能借助外部势力实现台独梦想,却忘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来不是靠民意操纵就能改变的,更不是靠民族认同割裂就能逃避的。
大陆的克制是因为同胞情谊,大陆不放弃武力是因为国家底线。人心留给认同中国的同胞,决心对准分裂国家的敌人。
希望台湾民众能早日清醒,别被台独势力裹挟着走向毁灭。更希望台独份子能认清现实,停止挑衅,否则一旦大陆卸下心理包袱,等待他们的只会是万劫不复的下场。
00
麦子肥肥
8天前
小米也是一直在玩文字游戏。“巨省电”尽然是空调名称!
1150
麦子肥肥
8天前

王盐: Telegram 创始人帕维尔・杜罗夫访谈(2025)内容整理 说明:主要记录了杜罗夫在自律、企业管理相关可学习参考的部分,其他与此无关内容略过。 1、如果你想充分发挥你的潜力并保持头脑清醒,就要远离成瘾物质。 禁酒精、烟草、咖啡、药物、毒品。 2、不要害怕与众不同,要制定自己的规则。 3、通常人们试图通过酒精来逃避生活中的某些东西。 必须弄清逃避的问题是什么。 大脑试图告诉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你没有直接解决它,而是用酒精来麻痹它。 这是一种精神止痛药,但只能暂时起作用。 4、人们很容易被「外界大多数的声音」影响,这是一种本能的倾向。 人们恐惧不被集体接纳,这在远古时期意味着丧失生存机会。 5、如果你做着和其他人一样的事情,你就没有任何竞争优势。 6、管理好你拥有的信息来源极其重要。 如果你每天和别人接受一样的信息,讨论相同的话题,那你无法获得竞争优势。 7、你应该有意识的尝试设定一个想探索的领域的目标,积极搜索与该领域相关的信息,这样有一天你就可以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8、少用手机 为什么倾向少用手机? 我想定义在我生命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希望其他人或公司、各种组织告诉我什么是重要的,以及我应该思考什么。 9、多睡眠 我尽量分配尽可能多的时间用于睡眠。 例如 11-12 个小时的睡眠。 睡不着也会躺在床上思考。 那是我一天中最喜欢的时光。 10、减少使用手机 使用社交网络,你连接和访问的程度越高,你的生产力就越低。 如果你不断被各种信息轰炸,而这些信息中的大多数与你试图构建产品的成功无关,那么你如何才能运营这件事呢? 11、如何应对负面情绪? 识别问题,找到解决方案,执行策略。 如果你深陷在某种担忧的循环中,任何事情都不会改变。 人们经常犯这个错误,认为「我应该休息一下」,然后恢复精力。 事情并非如此,你需要做一些事情恢复精力。 你开始做一些事情,感到有动力,感到受到启发。 然后你做了别的事情,多一点,再多一点,几年后也许你就能做更伟大的事情。 先去做,再感受;而不是先感受,再去做。 12、日常锻炼方案 每天早上做 300 个俯卧撑和深蹲。 每周去健身房 5-6 次,每天花一两个小时。 俯卧撑和深蹲很无聊,但你克服了它,然后开始做其他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就容易多了。 13、俄式桑拿 杜罗夫采用的是 “冷热交替疗法”: 他会在 高温桑拿(很可能是俄式桑拿 Banya,强调高湿热蒸气)后,立即进行 冰浴(cold plunge) 或暴露在极冷环境中。 冷热冲击训练(Contrast Therapy 或 Contrast Water Therapy, CWT)是一种通过交替暴露身体于冷热环境(如热水浴与冰水浴)来促进恢复、增强循环和提升身体适应力的物理疗法。 14、体育运动的好处 它能使你的头脑清晰,并使你的思维过程更有效率。 我们大脑的效率受限于我们的心脏。 心脏可以通过血液向我们的大脑输送多少糖和氧气。 怎样让心脏、肺部更快、更有效率,我知道的唯一方法是体育锻炼。 这不仅仅是为了健康,也是为了提高生产力,提高抗压能力。 如果你想创业、经营一家大公司,这些素质都是必要的。 即使受到限制,不能去健身房,我也会做俯卧撑和深蹲。 15、饮食 不吃加工过的糖、不吃快餐、不喝饮料,有时进行间歇性禁食,一天只吃一次,有时候一天吃几次。 糖有害、成瘾。 间歇性禁食,每天只在 6 小时内进食。 红肉在 20 年前就停止了,因为每次食用后感觉身体沉重,或许这因人而异。 通常吃海鲜和蔬菜,这是主要的卡路里来源。 16、思想自由的前提是摆脱影响你的力量 当你读新闻的时候,谁会因此受益? 大多数新闻的目的是想让你消费、支持某种政治事业、参与某种战争、捐钱,让我们做一些能使其他人受益的事情。 互联网上的多数内容被设计用来操纵你的思想。 如果你放任外界信息狂轰滥炸,没有清醒的头脑,你将永远依赖他人的意见,跟随主流,相信别人告诉你的事情。 因为你没有自己的工具来依靠,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17、不看色情片 不看色情片,因为我觉得它只是一种替代品。 它只会迫使你为了短暂的快感,而交换一些能量、灵感。 只要你能获得真实的东西,你就不需要看色情片。 看色情片意味着你的生活存在一些缺陷,一些必须克服的问题。 18、telegram 的团队非常精简 核心工程团队大约有 40 人,包括后端、前端、设计师、系统管理员。 员工数量并不等同于他们生产的产品的质量。 员工太多,沟通成本会大幅增加。 有些人会没有足够的工作可做,无事可做的员工存在就会让其他人失去动力。 无事可做的员工会没事找事,不是通过有成效的工作,而是寻找团队中不存在的问题,这会进一步扰乱团队和团队内部的情绪。 当你故意不允许某些团队成员雇佣更多人来帮助他们时,他们将被迫自动化一些事情。 19、数学的价值 数学可以塑造你的大脑,教会你依赖逻辑思维,将大问题分解成小部分,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耐心的解决,如果行不通就再试一次。 这与你在编程、项目管理以及创办公司时所需的技能完全相同。 一旦你擅长数学,你就可以将其应用于物理学、工程学和编程中。 大多数成功的科技创始人和 ceo 都非常擅长数学和编程,因为归根结底,你依赖的是相同的思维技能。 20、参与竞争很重要 竞争是技能发展的一个强大驱动力。 我们在生物学上就被设定为竞争,并建立我们对自身品质和天赋的理解。 21、稀缺性会导致创造力。 22、产品设计要简单,不要盲目做加法 用户会要求你添加更多东西,使其更加复杂。 如果你只依赖现有用户的反馈,很容易迷失方向和不知所措。 23、创立 vk 的早期经历的积累了项目管理经验 在最初的几乎一年的时间里,我是公司唯一的员工。 我是后端、前端、设计师、客服、营销人员,负责所有的奖励和公告,发起竞赛来推广 vk,效果非常好。 让我了解了社交网络平台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明白了一个人能做多少事。 这也是我认为自己是高效项目经理的原因之一。 我不会接受团队成员给出非雄心勃勃的截止日期。 如果有人告诉我,需要三个星期才能完成。 我会回复说,我只用了两个星期就构建了,vk 的第一个版本,你为什么需要三个星期? 这看起来只需要三天就能实现,而不是三个星期。除了这三天,你打算用剩下的三个星期做什么? 所以 vk 的那段经历非常宝贵。 注:帕维尔・杜罗夫(Pavel Durov),他与兄弟尼古拉・杜罗夫(Nikolai Durov)共同创立了俄罗斯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 VKontakte(简称 VK) VK(全称 VKontakte,意为 “保持联系”)于 2006 年由帕维尔・杜罗夫创建,被誉为 “俄罗斯版 Facebook”。它迅速成长为俄语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社交网络,功能包括好友互动、群组、消息、音乐分享、视频上传等,用户规模在短时间内突破千万。VK 不仅在俄罗斯占据主导地位,也在东欧、独联体国家拥有广泛用户基础。 24、速度 ——telegram 的核心技术理念之一 低延迟、确保加载速度,这是 telegram 真正出名的原因之一。 即使在糟糕的网络连接以及各种情况下,它也能非常快速的运行,一切都很快。 优先考虑速度,是核心技术理念之一。 我们认为人们可以注意到这种差异,仅仅是 50 毫秒的差异,区别在于潜意识。 这使得我们不仅更快、反应更迅速,而且在基础设施和费用方面也更有效率。 提升代码效率意味着需要的算力更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招聘人员是一直非常谨慎,我只雇佣我最终确定是最佳人选的人。 如果你雇佣了可能有点分心、没有经验的人,最终可能会因为代码库中的低效率而损失数千万美元。 注:他的兄弟尼古拉是 VK 的联合创始人,并长期担任其首席开发人员和工程总监,负责构建平台的核心技术架构。 尼古拉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和程序员,曾在国际数学和编程奥林匹克竞赛中屡获佳绩。 25、解雇一名工程师实际上导致生产力提高的案例 当你设法找到一种简化事物、提高效率的方法时,你会感到无比的快乐、自豪和有成就感。 假设你有 2 名工程师在构建应用程序,但他们就是无法完成,跟不上功能发布计划的节奏。 然后你认为,我可能不得不雇佣第三个人。 但是你注意到其中一个人真的很奇怪,落后于计划,时不时地抱怨,不承担责任。 你会问,如果我解雇了这个人会怎么样? 然后你解雇了这个人。 几个星期后,你意识到你实际上并不需要第三名工程师。 问题在于,这家伙制造的问题比他解决的问题还多。 这是非常违反直觉的,我们倾向于认为只要投入更多人力,问题就会奇迹般的自行解决。仅仅因为人多就意味着能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支持。 人们没有意识到的一件事是与 b 级选手(平庸的人)一起工作是多么令人沮丧。 每个人都能判断同事否是真的有能力。 如果这一点非常明显,那个人感到不自在,问的问题不得要领,总是落在后面。 优秀的成员会产生不满,你感觉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无法完成你真正应该完成的事情。 因为这个人在你旁边工作,或假装在你旁边工作。 在某些情况下,这并不是因为这个人懒惰,只是他们的智力水平达不到。 这与经验无关,大多数时候,这与天生的能力和毅力有关。 在 90% 的情况下,这只是无法长时间专注于一项任务,不是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 所以对于拥有这种能力的人,与一个分心且无法深入负责项目的同事一起工作是一种侮辱。 26、telegram 的招聘流程 经常使用竞赛来招聘,找到优秀的工程师。 我认为竞争会带来进步,这符合我的理念。 让想加入公司的人在竞赛中展现他们的能力,只选择最好的。 如果我们不确定,因为没有足够的数据来雇佣某人,我们就用另一个任务重复竞赛,获取更多数据,获得更多获胜者,然后再次重复。 很多人没有在大公司工作过,这很好,因为在大公司,人们倾向于转移责任。没人能完全清楚谁该为项目负责。 这些竞赛和在 telegram 工作时的体验最为接近。 例如我们想对 telegram 的 Android 版本个人资料页面进行非常棘手的动画重新设计,而 Android 是一个开源的应用程序,任何人都可以获取其代码进行修改,因此我们不仅会选择最优秀的人并聘用这个人,我们也会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因为拥有社交平台,可以直接对 telegram 的用户发布竞赛。 这样做的好处是,如果竞赛参与者没有使用 telegram 的经验,他们的理解将非常有限。 我为什么要尝试在领英(linkedin)上雇佣曾在谷歌和其他公司工作过的人呢? 习惯于无所事事的领取工资,被用来转移责任,陷入无休止的会议,并且对 telegram 的意义理解非常有限。 27、领导力 组建顶尖水平的团队,所必须的性格特征之一,就是准备好变的不令人愉快。 如果有些人的工作很差劲,你必须准备好批评他们,毫不后悔的解雇他们。 为了成为高效、伟大的企业家,你必须做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大多数人会回避它。

00
麦子肥肥
8天前

冯小冯FXFeng: 分享一下油管百万大佬DanKoe的AI工作流 Dan Koe的核心理念是:他从不追逐潮流,他相信算法(分发)的基础是人类心理学。所以,他的整个工作流,本质上是一个围绕“验证人类心理学”来构建的自动化内容生态。 AI在这个系统中,扮演的不是“创作者”,而是“系统放大器”和“研究杠杆”。 我来拆解一下DanKoe这个系统的执行步骤: 第一步:构建“创意验证”的循环系统 Dan的工作流有两个基础:每周的Newsletter和每天的社媒帖子。 很多人在多平台分发时,是为每个平台定制内容,效率极低。而Dan的做法是“一源多用”。 他先从Twitter开始。为什么?因为280个字符是“最强约束”。这个约束迫使他把想法“浓缩”到最精华的状态。 这个浓缩后的想法一旦在Twitter上被验证(数据好),他就启动杠杆: 扩展: 把这条推文扩展成一篇Newsletter,再把Newsletter录成一个YouTube视频。 拆解: 把表现好的YouTube视频的核心观点,反向拆解成新的Twitter帖子。 这形成了一个闭环: 创意(Twitter) -> 验证 -> 扩展(Newsletter/YouTube) -> 拆解 -> 新创意(Twitter)。 这个系统确保了他投入最多时间(Newsletter/YouTube)的内容,是已经被市场验证过的,极大地提高了爆款率。 第二步:用AI作为“研究杠杆”,而非“写作工具” 这是Dan Koe工作流中最值得借鉴的部分。他如何产生那些深刻的Newsletter和视频脚本呢? 他会花3到6个小时看长视频(如actualize.org)来学习,但他从不记笔记。 他的做法是: 浓缩信息: 使用Gemini这样支持长上下文的工具,直接处理6小时的视频,将其浓缩成1000字的核心摘要。 交叉联想: 他把这个AI生成的摘要和他自己以前的推文、旧的Newsletter一起喂给AI。 提问(关键): 他会让AI帮直接写,他会先问:“这二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我遗漏了什么?” AI在他这里扮演的是一个研究助理和灵感库。把6小时的学习成本压缩到10分钟的阅读和提问,这就是“杠杆”。 第三步:用“模型”而非“模仿”来生成创意 他是如何想出那些爆火的Twitter创意的呢? Dan的做法是:建立你自己的“素材库”。 很多人写推文是凭空想。而Dan的做法是系统化的拆解和套用。他使用SuperX等工具,找到他欣赏的账号的表现最好的推文。 然后,他使用两种交换技巧来练习: 采用结构,交换创意: 原结构: “多散步。无故散步。散步来解决问题。” 套用: “多编程。每天编程。编程来解决问题。” 采用创意,交换结构: 原创意: “多散步。” 套用(换个结构): “一个简单的习惯(散步)如何改变了我的思维模式。” 他通过这个练习,不断积累经过验证的结构模板。当他有新想法时,不用从0开始写,把想法“套入”这些模板中就行。 第四步:最精妙的部分——用“元提示词”生成“定制化提示词” 这是他整个系统的技术核心,一个两阶段提示词系统。 很多人用AI,是直接给出指令。Dan的做法是,先让AI学会像他一样思考,再去执行任务。 这个工作流极其精妙: 拆解DNA(Deconstruction): 他会找到3条他自己或别人的神级推文,丢给AI(如Claude),指令是:“分解这个帖子的结构。它为什么有效?触动了什么心理模式?我需要提供什么上下文才能复制它?” 生成SOP(SOP Creation): AI会输出一份完整的病毒式哲学帖子剖析指南,包含钩子、痛苦、回报、洞察、警告等结构。这成了他的写作SOP。 定义上下文(Context Inquiry): 他接着问AI:“基于这份指南,你需要我提供什么信息,才能开始写推文?”AI会回答:我需要你的核心身份、受众心理、哲学立场、声音参数等。 启动“元提示词”(Meta-Prompt): 他有一个专门用来生成提示词的“元提示词”。他告诉这个元提示词:“我想创建一个两阶段提示词。第一阶段(上下文收集)你用第3个步骤的问题来采访我;第二阶段(内容生成)你用第二个步骤的SOP来帮我写作。” 执行(Execution): 这个“元提示词”最终会输出一个超级定制化的提示词。下一次写作时,只需要运行这个新提示词。AI会先像记者一样采访他(第一阶段),然后基于他的回答和SOP(第二阶段),生成9个高度符合他风格的帖子变体。 Dan Koe的分享,本质上是展示了如何从一个“内容创作者”转变为一个“内容系统架构师”。 他把AI的价值发挥到了极致: 杠杆(Leverage): 用AI浓缩信息,把6小时的学习压缩到10分钟。 框架(Framework): 用AI拆解爆款,建立自己的“结构模板库”。 系统(System): 用“元提示词”训练AI,让AI成为“Dan Koe思考模式”的放大器。 这就是会用AI和不会用AI的区别。这是一种“不公平的优势”。 DanKoe则证明了,这种优势来自于对系统的设计。 你把AI当成拐杖,它就输出平庸; 你把AI当成杠杆,它就能放大你的想法密度。

00
麦子肥肥
10天前
……
00:12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