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大四学生因为导师更换毕设选题失去保研资格跳楼,非当事人你大可评价说,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为何非要走极端,但种种规则和权利不对等之下,处于最底层的毕业生,屡次被逼到绝境,而这样的情景在我身边真的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先说本科生,就是我的本科室友,也是我本科最要好的朋友之一,因为一个毕设差点搞得抑郁。现在保研通常会对本科毕设成绩有要求,一般是要至少良好以上,否则失去保研资格,而因为有读研的计划大概率也没有工作的offer。一边是未来计划好的道路,一边是一输俱输,而能否拿到优秀,至少对于一个本科生而言,可以说全看导师。确实,对于多数人(包括我)本科毕设大都走个形式,拿我导师的话来说,本科毕设别抄袭格式对没有不给过的理由。但又说回来,不论是北航还是浙大还是任何哪一所学校,阴间导师总还是有的。当时疫情肆虐,在学校的建议下,大部分课题组都已经居家办公,而本科室友导师要求整个课题组留校继续实验,当室友提出想要回家,导师给出的答复是,多锻炼锻炼身体就不会感染新冠,仍然坚持实验室强制考勤。一个搞泥沙的老师,拍脑袋想搞智能硬件,扔给一个本科生自己攒,组里全然没有能带的师兄,导师要求一大堆细节却啥也不懂,彼时还没有gpt能用,遇到啥问题全靠他自己啃。遇到了瓶颈没进度,导师一口咬定是他在偷懒,于是要求他把工位搬到自己的办公室,每天监督他工作,每天汇报进度。的确,室友的是比较软的性子,怨言再多也不敢跟导师硬刚(其实本科生跟导师刚学院最后肯定是站本科生的,这都是后话了),在每天pua之下,室友一边天天担心最后毕设达不到良好,导师不给通过,一边眼看着被导师pua到深深陷入自我怀疑。
再说研究生,暂且不论现在一地鸡毛的导学关系(身边因为这被压垮的也知道太多了),即便是一路走到毕业,毕业论文我们学校是全部送教育部盲审,硕士送3个外审,博士送5个(全国可能没有做得更绝的学校了),在学校政策和学院政策的价码下,但凡有一个C,需要修改至少一个月才能再送原专家评议(也就意味着延毕一个月起)。而盲审的制度下,你根本不知道对面专家是谁,不同于期刊论文可以argue亦或者加送审稿人,层层加码下的盲审,学生提出异议的门槛高到离谱。周围盲专家审乱评的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有的是因为学术分歧,有的是小同行的扭曲心理,纵使其余几位专家意见都是优秀,只要但凡有一个C,恰好遇到一位有学术分歧或者有异议的专家,往往就意味着延毕。而很多情况下,很多用人单位是要求毕业入职时间的,六月份拿到大修,意味着很可能要丢掉原来确定的工作机会,而以现在就业形势,6月份没了offer,那大概率也很难再找到称心的。
对毕业生而言,很多情况下都是走在悬崖边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本科毕业论文达不到良好->失去保研名额->毕业没书读没工作;研究生论文收到了大修意见->延毕->工作要没。
而更吊诡的是,很多的情况下,这样人生的滑坡不是因为你自己做得不够好,不是因为工作量少、论文不行,仅仅是因为,导师,或是对面一个都不知道是谁的盲审专家。高校教师不都是良善的,不在乎学生死活者大有人在,而他们恰恰就是,在你人生最关键的时候,握着你人生的决定权。
而面对人生的滑落,除了那些极端的方法,规则框架内,作为一个毕业生,往往就是在,绝对权利的底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