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
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施玮
64
关注
15
被关注
0
夸夸
施玮
13天前
赞👍
冯小冯FXFeng: 今天,小红书APP 将从"你的生活指南"正式焕新为"你的生活兴趣社区"。 变动的核心不是“生活”两个字,而是“指南”→“兴趣社区”。 我觉得这背后是平台的三个意图: 1️⃣ 去“功能工具化” “生活指南”强调的是信息参考与工具属性,用户来这里是为了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完成任务——这是搜索引擎、种草平台的定位。 而“兴趣社区”则更侧重用户的停留时间、互动关系和情绪连接,它强调的是人和人之间因为爱好聚在一起的那种“社交氛围”。 换句话说,小红书不想只是帮你“查点什么”,它要你留下来、聊起来、玩起来、所有的动作都能在我这里完成。 2️⃣ 流量分发逻辑要变 过去种草内容的分发逻辑是:问题导向 + 搜索场景 + 内容质量。 而现在,变成:兴趣标签 + 社交互动 + 情感共鸣。 也就是说,以后你是不是能火,不再只是看你能不能解决用户的问题,而是你有没有表达出“一个有趣的灵魂”,有没有办法和网友们共鸣。 3️⃣布局未来商业模型 之前是“内容带货”,品牌投放、博主成交闭环。 现在是要加上:“兴趣社群商业”+“社区原生IP孵化”+“互动场域商业化”。 小红书要的是长期粘性和社群关系资产的商业化,而不只是某条爆款内容的 GMV。 小红书博主该怎么理解这个变化? ✅ 该做的: 从“工具人”转向“兴趣人” 别再只做“某某攻略”,要开始做“某某的生活方式+偏好表达”。 内容从解决问题 → 引发共鸣 比如做穿搭的,不是“教你怎么穿”,而是“我最近为什么开始只穿这几件衣服?” 建立社群感与人设感 把账号从“干货合集”转向“个体IP”或“小圈子组织者”。 ❌ 不该做的: 一味强调“工具性”“功能性”“干货输出”而忽视个性表达 忽略互动、评论和用户关系,只做单向输出 把账号做成“百度知道”或“知乎回答合集” 一点小参考,希望对你有用。
0
0
0
施玮
15天前
哈哈哈,确实没见人谈起过,其实AI输出也相当于多了一堆信息源,出来以后怎么处理😄 //
@知行洞见
: 叫不醒装睡的人,他们通常会有一个借口来回避这个问题:AI 给出结果后他们再重新思考一遍。
这就很荒谬,坐车到达山顶的人是不可能再回到山脚重新爬一遍
佳以一: 笔记这个东西还真不能太过依赖AI。 历史是思维的基础,而笔记,就是我们思维历史的具化。 思维认知是一种结构,帮我们从纷繁复杂的细节中识别结构、洞察趋势和建立联系。 笔记不是只是资料的归档,更重要的的是,在删减、重组、联想中,慢慢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这种结构感、判断力、洞察力,只能在“自己思考”的过程中被锻炼出来,思考是不能被外包的。 最近MIT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个有趣的说法——认知债务。 将认知任务外包给AI工具可能会削弱内在认知技能的开发、提升和维护。 现在AI有些像短视频,省力上瘾,短视频让人愿意把时间让渡给它,AI让人愿意把思考让渡给它。 但债务都是有利息的,当过度依赖AI处理认知任务,长期来看会削弱我们理解、判断、建构的能力。 慢慢就会出现下面的迹象: 明明记了很多,但思考能力却反而退化了; 明明整理得更快了,但理解却更碎片了; 明明信息更丰富了,但洞察却更贫瘠了。 如果认知过度外包给AI,自己的“认知肌肉”,可能就会逐渐退化,甚至萎缩。 AI在复述、总结、信息归类上,比我们强太多。 但属于我们的结构感、理解力、创造力的培养和成长,我们必须亲自来。 AI给我们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我们应该清楚,那些部分必须是我们亲自做的。
0
0
0
施玮
21天前
看多了会发现人真是闲的慌,一定要多点不感兴趣
祝你们健康: 这种起号的,我去他主页看了,全是这种疑问句,流量很大,我感觉应该是外国势力模拟的国内ip,水军,在挑拨是非,搞民族对立,地域对立,性别对立,很多话术都是一样的,结果底下评论区基本都是不明真相的群众,在互相吵。国家也不查一下
0
0
0
施玮
1月前
我觉得恰恰是专业更值钱了
文森策: AI让专业这件事变得不那么值钱了。 以前我们对律师、医生、咨询师这些职业心存敬畏,因为他们掌握着我们不懂的专业知识。现在你随便问个法律问题,AI给出的答案可能比不少执业律师还靠谱;问个医疗常识,回答得比一些社区医生还全面。那些花了十几年才建立起来的专业壁垒,瞬间就被拆掉了。 但这里有个微妙的地方:真正的专业从来不只是知识的堆积,而是在具体情境中的判断力和临场应变。AI可以告诉你所有的法条,却无法感受到当事人眼中的绝望;AI可以列出所有症状,却听不出病人话外的心事儿。 专业的核心在于人情练达,就像老中医把脉,技术是基础,但真正的功夫在手感。
0
0
0
施玮
2月前
标签这个东西的存在已经完全没有必要了,大多数ob用户对双链的用法被限制了想象力,双链本身的设计就已经有了原来标签的归类作用,而且可以突破原来标签的用法,你爱用多少字都可以,从而可以实现归类后自然生长为一篇文章
文子的天空: # Obsidian中何时使用标签,何时使用双链 使用 obsidian 记笔记许多年了,对于标签与双链应该如何取舍一直以来都没有理清楚。 自己有时通过创建一则主题笔记的方式进行分类,有时直接通过打一个标签的方式进行分类。甚至构建了一个较复杂的多层标签体系,但回想却发现只是一味的打标签,很少使用标签去查找笔记。更多的还是使用快速切换(根究笔记标题搜索)来找到所需的笔记。 今天读了一下Obsidian CEO的[How I use Obsidian](https://stephango.com/vault)这篇文章,发现他基本只用双链笔记去分类与串联。这进一步加重了“何时需要使用标签”这个疑问。 今天结合AI助手一起梳理思考了一把,我认为基本把这个疑问搞明晰了。 一、双链与标签各自使用的场景: - 双链 ( [[Page Name]]):用于连接“具体的概念、实体或主题”,这些概念本身值得拥有一个独立的笔记页面来承载更详细的信息。它强调的是笔记之间的“关系和上下文“。 - 标签 (#tagname):用于对笔记进行“分类、标记状态、或者赋予某种属性“。它更多的是一种元数据,用于组织和筛选,而不一定指向一个需要详细阐述的独立概念。 二、一个简明的判断原则: - 问自己:“这个词/概念是否值得我为它创建一个专门的笔记,并在未来不断丰富其内容?” - 如果“是“,那么它更适合用“双链“ `[[这个概念]]`。 - 如果“否“,它只是一个分类、状态或属性,那么“标签“ `#这个属性` 可能更合适。 三、一些更适合使用标签的情况举例(与双链笔记对比): 1. 标记笔记的状态: - 例如:`#待办` (todo), `#处理中` (in-progress), `#已完成` (completed), `#待回顾` (review), `#重要` (important), `#紧急` (urgent)。 - 原因:这些状态本身通常不需要一个独立的笔记页面来解释“待办”是什么。它们是临时的、描述性的,用于快速筛选和管理任务流。 2. 标记笔记的类型 - 例如:`#定义` (definition), `#观点` (opinion), `#问题` (question), `#灵感` (idea), `#引用` (quote), `#会议记录` (meeting-notes)。 - 原因:这有助于你快速找到特定类型的笔记,而例如“引用”这个概念本身可能不需要一篇专门的笔记来阐述。 3. 非常广泛的、高度抽象的分类: - 例如:`#生活` (life), `#工作` (work), `#学习` (learning), `#个人成长` (personal-growth)。 - 原因:虽然这些也可以作为MOC(Map of Content,内容地图)的入口,使用双链链接到具体主题。但如果你只是想给笔记一个非常宽泛的归属,而这个归属本身你并不打算写一篇专门的笔记来阐述它(比如写一篇叫《生活》的笔记),那么用标签会更轻量。当你发现某个标签下的内容足够丰富,值得专门梳理时,再把它升级为一个MOC页面也不迟。 4. 临时性的、探索性的分组: - 例如:你在研究某个新领域,可能会给相关的笔记打上 `#探索中_新技术A` 这样的标签。 - 原因:这种分组可能随着你理解的深入而改变或废弃。使用标签更为灵活,避免了创建很多最终可能无用的空链接页面。 四、更合适使用双链的情况(与标签对比): - 具体的人、事、物、理论、项目等:`[[番茄工作法]]`, `[[王阳明]]`, `[[项目Alpha启动会]]`。这些都值得拥有自己的专属笔记页面。 - 构建MOC (Map of Content):`[[时间管理MOC]]` 链接到所有与时间管理相关的具体方法和思考。例如Obsidian的CEO创建了一类数量有限的叫做Categories的笔记,其他一些具体的笔记通过设置属性Categories=[[某一条Categories笔记]],实现了笔记的分类聚合。 - 建立主题之间的明确联系:当你想明确指出笔记A与笔记B在某个具体观点上相关联时。 五、总结 双链和标签在 Obsidian 中是相辅相成的。双链构建的是知识点之间的”深度连接和网络”,而标签则提供了”广度上的分类和组织维度”。灵活地结合使用它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 Obsidian 的潜力。
1
0
0
施玮
2月前
谈判之际听一下,不便评说
0
0
0
施玮
2月前
谈判之际听下这个,不便评说
0
0
0
施玮
4月前
分享一个我想到的get笔记奇葩用法,你可以提前语音输出任务安排后,放到知识库里,第2天再对知识库提问,并让它合理安排
31
19
8
施玮
11月前
难得上一次抖音看到的🤣
15
1
2
施玮
11月前
然也 //
@即友_SHXHTR
: 评论审核中
老柴_: 关于读书最大的误解,对我而言,是所谓的名著趁早读。我小时候,那个年代没什么其他娱乐,我们家也穷得只有满坑满谷的书,也没人陪我玩。于是认字起,家里的书基本都被我读了一遍。 造成了非常多的误解和偏见!觉得历史书,哲学书根本没法看。外国文学,尤其名字长的,谱系复杂的更没法儿看。明清以降的汉语言文学可以,但得是白话文。一些题材较复杂的,也就咂摸个逻辑线。 等过了三十多岁,重新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才发现年少的偏见太害人了。人是需要对世界对生活有了差不多认知,才能看懂多数名著,才能明白其精妙和乐趣的。否则太早关闭了门,实在可惜。 所以对小羊,我就不揠苗助长了,什么年龄看什么书,别提早掐灭兴趣,很重要。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