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Flusstal
9关注7被关注0夸夸
工具类pm 喜欢搞神经科学
Flusstal
17天前
学习成本更低的那部分观点赞同,但是补充一下我自己的经历。
我零几年就拥有了自己的手机,那个时候手机普遍是T9,而且输入法没有“学习”,想要的某个字往往固定在某一行的某个位置,所以T9用习惯后我甚至可以把手机藏课桌里盲打。
那个时候使用电脑的时间比手机更长,26键打字更快,所以我也会买T26的手机,但是明显感受到操作上的不便:1.拇指移动频率增加(T9一个位置是三个字母),2.无法单手打字(T26都比较宽)。人就是趋懒的,我趋的是肌肉上的懒,所以我就一直用9键。
2010年开始我就使用智能手机了,以前输入法的默认布局是26键是因为这样更好做词典,现在仍旧如此(我知道是因为每次下载输入法都必须手动切换布局),说明这个布局使用的人更多。有跟我同样用过按键机的朋友,后来也转到了26键,说白了就是9键的学习成本和输入成本都更高,对于已经非常熟悉它的人来说尚且如此,更别说从没接触过的……

讲这个经历是想补充另一个观点:人的趋懒分为认知层面的和肌肉层面的。我懒得动更多肌肉,所以比起语音(不仅手要点击,嘴和肚子、胸腔还得动)或手写(写字费的力气更多)这种费肌肉的,我更愿意去付出认知成本。但是输入法这个事情却呈现的是大部分人“比起认知成本,更愿意付出肌肉成本”的现象。

陈南: 前段时间写过一篇文章(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6f9eec8d58d98ec7fe51c96?s=ewoidSI6ICI1ZWUwYmY1NjMxMGY4NDAwMTczNjljYzciCn0=),思考在AI的影响下,2025年出生的孩子会如何看待人机交互。 今天刷到一个小红书帖子,提到现在很多初中生竟然习惯用手写和语音输入,刷了几百条评论,发现还挺普遍。我以为9键和26键才是年轻人的主流输入方式,手写和语音输入是老年人的专属,这件事确实颠覆了我的认知。 仔细想了想,思考出一些比较合理的解释。 这一代的初高中生,基本上是在2010年以后出生,我们就按2010年出生算,到小学开始使用手机的时候,大概是2016年左右,那一年,苹果已经发布了iPhone 7,小米发布了MIX概念机,开启了全面屏时代,智能机市场逐渐走向成熟。 或许是刚上小学,拼音还没学全,也不会写几个字,所以他们一开始使用手机就是用语音输入,学会写一些字之后,他们学会了用手写输入。 又或者是大部分孩子由老人家带,而老人基本上都用语音输入或手写输入,耳濡目染之下,他们也是用这两种方式。 那么问题来了,小学早就学完了拼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初中生高中生还在使用手写、语音输入呢?我认为有两点原因。 第一,现在很多家庭没有电脑,他们根本没有使用键盘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对键盘没有先入为主的偏好。 第二,我看评论区,有人提到一个现象,不涉及隐私的时候可能会使用语音输入,涉及隐私的时候,他们会选择手写输入。大家都知道,人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对于现在25岁以上的人来说,上小学的时候,键盘是唯一的输入方式,即使不会拼音或五笔,也得硬着头皮学。而对于他们来说就很不一样了,当他们上小学的时候,语音和手写无疑对他们来说是学习成本更低的一种输入方式,当习惯了这两种输入方式之后,再让他们去学习拼音输入,是一种痛苦,切换成本很高。 对于这件事,我有很深刻的体会。因为我从小习惯使用键盘打字,初中有了智能手机之后,我也一直使用26键。当时学校里有一些同学从小没怎么用过电脑,我发现,他们有了智能手机之后,默认的输入方式是9键。我当时就在想,这玩意打字怎么可能比26键快,结果现实却打了我的脸,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用9键打字的速度比我还快很多。为了不服输,我就尝试用了一两天9键,看看能不能体会到这玩意的美妙,结果在使用的过程中,简直痛苦无比,时常会想,这段话我用26键打起来多快,用9键打起来也太慢了,按键是少了,但是,同样是按4下键盘,9键的候选词可能性要比26键多很多,在当时的我看来是一种效率很低的输入方式,实在是不习惯,早早投降认输。 今天我们看到的,其实也是很类似的情况。在我看来,手写似乎是一种比拼音慢很多的输入方式。但是,我在评论区就找到了真实的打脸案例,有人提到,TA用拼音打字反而很慢,手写的速度要快很多,不明白拼音有什么好的。 此刻的手写,恰似当年的9键。我突然意识到,我的26键输入已经是上两代的产物了,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这也提醒了我一件事,很多我们这一代人认为想当然的事情,在下一代人眼里可能截然相反。正如我在之前那篇文章里举的例子一样,现在的小宝宝接触的设备都是触屏,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电视也是可以触摸的。 要想面向下一代人做产品,需要将自己充分地代入他们的身份,清空自己的记忆,从他们出生之日开始,一个一个细节去对比,相对于我们而言,他们所接触到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生下来就接触最新科技的人,和一步步看着新科技从不靠谱的小玩具走向工业级产品的人,眼中的世界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们看似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可能又不是同一个世界。在主流社会关注很少的地方,或许正在发生着更深层的变化。

01
Flusstal
2月前
一个好的产品真的会让人欲罢不能。

由于种种原因,我习惯用网易邮箱,但是网易邮箱大师的移动客户端真的做得很差,我曾一度把它删了,每次需要收邮件都专门登录网页版。后面因为需要随时接收邮件了,同时网易对第三方客户端比较封闭,授权麻烦,被迫下载了网易邮箱大师客户端,被恶心了一年多。

因为一直有听闻qq邮箱多么多么好用,我今天好奇地下载来一看,客户端确实非常简洁,添加邮箱账户的操作也非常优雅,不像网易一样点半天不知道在哪里添加。该有的功能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而且我翻了一下收件箱发现以前收到很多qq邮箱产品经理的来信,也是写得很简明扼要,但却在简单中透露着对用户的关怀。真不愧是小马哥自己也在用的产品哈。

虽然我最近没有收邮件的需求,但是被qq邮箱惊艳到后,今天一直要打开客户端欣赏一下那个界面。而且怀揣着“再麻烦也要和网易邮箱大师说拜拜”的心,我立刻把若干网易邮箱账户添加到了qq邮箱客户端里。
除了界面简洁,这里提一个小细节:qq邮箱会把广告banner放在“广告邮件”分类里,而非到处都有。这是做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用户场景区分,逻辑自洽得我不知道说什么好。

好的产品会让人欲罢不能,差的产品,一旦用户找到了可替代的方式,它就会被狠狠地抛弃、再也不回头。

那么问题来了,我之前到底为什么抛弃qq邮箱?
原因如下:
1. qq邮箱需要qq账号登录,我中间有几年没登录qq,换了设备、ip,又因为没有设置密保,陷入了死局,申诉了好几次都不通过,无法通过qq授权登录。
2. qq邮箱有很多广告邮件。我很纳闷,哪来这么多人获取到我的邮箱地址?而且都是各种信用卡、借贷邮件,我从未在这样的平台留下过我的邮箱。我在其他邮箱从未见到过这种邮件,而且邮箱自己不懂得将其分类为垃圾邮件,感觉像是团队跟外面的机构达成某些合作,所以对qq邮箱印象很差。
3. qq邮箱会暴露自己的qq号,而且因为邮箱名是数字,显得不够正式。

以上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
1. 经过我锲而不舍的登录尝试,某一天莫名其妙地可以登录了。
2. 我怀疑可能是qq号太容易获取了。所以我现在关闭了数字账户,等等看后面还会不会有这样的邮件。
3. 添加了英文名账户。

希望这次qq邮箱不要让我失望。有一个好用的邮箱真是太难了。
00
Flusstal
4月前
我这些年突然丢失了很多数据。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必加思索、印记突然就没了,migi是已经无法同步数据(并且团队开始做新软件)了。
为什么呢?
我猜,一个是,我的数据累积到现在,已经达到了某个量级。这不仅指数据本身,还有我存放数据的平台。最简单的例子:现在互联网存放我文字的软件就有几十个,一个软件几百条内容,管理困难。某个软件决定停服的话,通知用户都算仁义,但也不会给用户太多备份的时间;不通知的话,用户只能认栽。
另一个是,经济形势不好,小团队负担不了服务器的经济负担了。选择了云存储就要租服务器,一旦停服,谁也救不了数据。
上面这一点还有另一个大背景是:互联网在洗牌了。虽然互联网看似门槛很低,现在新软件还层出不穷呢,但是这种流量为王的商业逻辑,给小团队发展壮大的时间真的不多。一旦现金流无法覆盖成本,只能停服。除非放弃官方的云存储方案,甚至放弃账号系统,随缘更新软件功能——但会这么做的基本是独立开发者吧。

我现在很难受的另一个原因是,我早在两年前就看过大量的文章讨论数据存储的问题,那个时候还没重视起来,本来打算做数据迁移的,最终还是搁置了,结果数据丢失了。
这对我的表达欲确实是毁灭性打击。我买过很多效率类软件的会员,在一次又一次停服与数据丢失之后,现在不愿意再为功能买单了。
所以到底有什么兼顾功能与数据安全的方案呢?

效率类软件只能订阅制吗?现在还活着的几乎都是订阅制。但是并非所有产品能说服用户去订阅,小公司起步尤其艰难。
还有另一个问题是,效率类软件是否应该设置数据迁移的壁垒?migi的开发团队做的每个产品都奔着全平台去、而且不支持常见的数据导入导出。我很好奇,他们的付费方案有多少人愿意买单?
00
Flusstal
7月前
来到即刻的第一天。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