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啸飞
1k关注1k被关注9夸夸
🎙口香糖级网球播客「发球上网」🎾主播
⚽️曼联球迷
🏀运球动作神似鲲鲲
啸飞
2天前
试试在中央球馆看德约semi-final的同时听故事FM的新播客,一个阿姨的网球故事……
11
啸飞
4天前
王澍在东南大学答辩好狂狷啊

第61期:王澍——⛰️山水狂徒的黍离之悲

简筑|聊听花絮

00
啸飞
10天前
课代表国庆依然笔耕不缀

Roxane: 假期了,终于有空把 @Marcast 线下活动的后半程分享整理出来了!再次感谢主办! 后半程的几位的创作领域并不完全重叠,但是却有很多观点互相呼应,非常奇妙。 这里主要整理了一些对我自己有启发的take-away⬇️,全部夸夸属于原作者: 🌟首先是汉洋 @MasterPa 1️⃣警惕“创作的幻觉” 很多人爱的不是创作本身,而是“爱创作”这个幻觉。 - 这就像很多人买相机,其实是在消费“摄影”的幻觉,但相机却一直在吃灰(感觉被骂了🐶) - 汉阳提到他办的写作工坊,学员们提问都跟写作技巧没什么关系,而是在问“我该写什么?”“这个话题能写吗?”一类的问题。 2️⃣创作是本能,不是勤奋 - 创作不是“我必须做什么”,而是“我忍不住要做什么”。它是一种本能。 - 但是,如果你声称对某个领域有强烈的创作欲,却只愿意花十几分钟随便搜寥寥几篇文章,那这个热爱是值得怀疑的。 - 在短视频时代,消费他人创作的内容所带来的即时快感,远比缓慢、深刻的创作来得轻易。成为创作者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夺回对单一兴趣的热爱与专注。 3️⃣创作的起点与方法 - 起点: 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毛线团”,从那个线头开始,逐步解开它。这种发现的快乐,就是创作的源泉。 创作的流程和方法因人而异,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比如汉洋和朋友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 一种是先海量收集资料,全部铺开,从中找到连接点,最后让主题和结论自然浮现。另一种则相反。 (与后面小鹿的分享有个奇妙的呼应:许多艺术家一生都在探讨某个核心母题,他们的每部作品,都是在为某个结论或答案进行论证。) - 你需要通过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手感。 4️⃣需要外部力量 创作者往往很难客观评价自己的作品。因此,在创作的旅程中,找到一个可以信赖、陪伴成长的伙伴非常重要,他能帮你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作品。 5️⃣创作的终极驱动力:意图 我们为什么要创作? 当创作成为一种你抑制不住的表达欲,当有些东西渴望从你的内心和大脑中流淌出来,当你的生活离不开创作这件事时,你才能中找到答案。 🌟然后是VC @午夜飞行VC VC的分享,比较强调【自我训练】。 我对自我训练的个人理解是,通过大量阅读、剖析和吸收不同形式的作品,来塑造创作直觉,获取多元化的灵感,并掌握可迁移的方法和技术。 VC分享了大量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以及从中获得的感悟,包括戏剧、电影、话剧、舞蹈、动画等等。 结语的三点我会反复回味的: 1️⃣对抗:在不从众中找到自我。 2️⃣出手的勇气——“先开枪,后瞄准” 3️⃣保持“手感”:抓住每一个练习的机会 🌟然后是 @周末变奏方舟 ​方舟的音乐电台原来已经七岁了! 我虽然听歌,但是绝对说不上是音乐发烧友,对于方舟的内容实在是总结不出什么,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人也是在成长的,不要让自己的音乐品味永远停留在14岁。 🌟然后是小鹿 @找不着鹿 小鹿从心理学和精神科学的角度讨论潜意识对创作的帮助,对我来说非常新颖。分享中的几个观点和工具,都让我有一些思维上的转变。 1️⃣创作的本质:与自我对话 创作的本质,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它既是修复内心冲突的过程,也是探索未知世界的旅程。 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一生都在围绕特定主题创作。比如诺兰、宫崎骏等导演,一生的作品都有一个反复出现的命题。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当一个人反复回到同一个主题,往往意味着这是他内心冲突感最强的领域,也恰恰是情感张力最强的创作源泉。 创作者通过作品一次次回应这个核心议题,正是在试图寻找一个更理想的答案,一种与内心冲突和解的方式。 - 创作即疗愈:在虚构中,我们将现实中无法承受的情感、无法解决的矛盾投射进去,将其转化为可以被体验、被理解的形式,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疗愈。 - 创作即探索:创作的目的或许并非作品本身,而是通过这个行为,我们得以不断与世界互动,行使意志,探索自我与外部世界的边界。 - 创作即游戏:儿童精神分析师温尼科特认为,游戏是儿童创造力的体现。同样,在创作中,我们也在“玩弄”自己的想法(play with our ideas),在脑海中反复拆解、重组。这个过程充满了自由和乐趣,不必过早被“对错”束缚。 2️⃣潜意识的运作模式 “梦是潜意识的信使”:做梦本身就是一种创作,是原始的灵感源泉。 要调动潜意识帮助创作,首先需要有超越知识的“体验性输入”。无论是感受自然的壮丽与自身的渺小,体验失恋的伤痛,还是被爱时的喜悦,这些深刻的体验都会成为潜意识最宝贵的素材库。 潜意识就像一个后台程序,持续在后台运行,但是又容易被意识所压抑;所以很多灵感的迸发总是在洗澡、开车、散步或闲聊等放松的时刻。 3️⃣直觉的力量与提问 分享中还提到了直觉的力量,并用一个神经科学实验来佐证: 让一群不懂中文的美国志愿者观看五个汉字,几天后让他们找出自己见过的字。在这种模式下,因为任务引发了焦虑和刻意思考,正确率非常低。 但换另一组志愿者,提问方式巧妙地变成“挑出五个你最喜欢的汉字”。结果,90%的人都成功挑出了几天前看到的那五个字。 为什么?因为第二个问题是在向潜意识提问。即使意识已经遗忘,潜意识仍然保留着经验的痕迹,并通过“好感”和直觉给出答案。 因此,相信直觉就是相信自己。所有的直觉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我们过往所有生命经验的浓缩。对创作者而言,这种信任至关重要。 4️⃣如何唤醒潜意识? 既然潜意识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调动它来汲取灵感呢?小鹿分享了几个实用方法: 1. 自由联想:追寻念头的蛛丝马迹。 无论脑中浮现什么,都任其自然发展,并跟随它,看看会把你引向何方。任何念头的出现都不是凭空的,通过追问“为什么是现在想起这个”,我们就在与潜意识对话。 2. “呕吐式”写作:绕开意识的审查官。 据说这是几乎所有作家都会推荐的方法。当你文思枯竭时,别再思考和评判,像呕吐一样,把脑子里所有的想法、碎片、句子,不加筛选地倾倒在纸上。这个过程的核心是放松意识的控制,给那个总在评判你“写得不够好”的自我审查按下暂停键。先让素材自由流淌,编辑修改是之后的事。 3. 向潜意识许愿:在竭尽全力后学会放手。 当你为一个问题在意识层面竭尽全力后,可以尝试“许愿”,将问题交付给潜意识(前提是你已经付出了足够的努力,留下了足够潜意识发挥的“资料”),放手让潜意识在夜里或梦中继续工作。很多人第二天醒来,答案或灵感便已浮现。 🌟最后则是马克的分享 @李马克a 和前面几位嘉宾有太多呼应在此不赘述,最重要的三个主题: 1️⃣建造可持续的创作生活系统 创作的动机是一切的源头。但只靠动机,创作之路很难持久。激情会消退,灵感会枯竭。我们需要建立一套方法,将短暂的冲动,转化为稳定持久的产出能力。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来维持创作生活,避免因一时用力过猛而迅速耗尽自己。 将创作自然地融入一个健康、平衡的生活系统。因为你不知道需要等待和铺垫多久,才能创作出那部足以带来突破的作品。在此之前,你的生活仍然需要继续。 2️⃣如何找到自己的创作频率? 首先要理解自己独特的工作模式,找到适合的方法。 比如单线程人和多线程人可能适合不同的任务管理工具, 切换和启动成本很高的人也许并不适用半小时休息一下的番茄钟。 创作中的“启动成本”和“切换成本”,也是许多创作者都面临的问题。 “主题日”或许是个很合适的方法,在特定的一天内,只专注于一类任务,能够降低切换时的心力消耗。 (note:哪怕对于如我这般时间不完全自由的牛马,将每天划分为两大主题时间段,设立边界,也能起到一定作用) 3️⃣创作者的工具箱 马克还提供了一些实用工具,来优化创作流程的每个环节。 1. 双耳节拍 (Binaural Beats) - 方法: 在 B 站或 YouTube 搜索“40Hz 双耳节拍”或“专注频率”,聆听 15-30 分钟。大脑会自动脑补出两个不同频率声音的差值,形成一种与高度专注时相符的脑波。 2. 斜坡法 (The Slope) - 来源: 海明威的创作习惯。 - 方法: 在前一天创作结束时,故意留半句话不写完。其实这半句话已经想好,但这个“留白”可以在第二天成为一个低成本、快速进入写作状态的引子。 3. 最重要的问题 (MIQ - Most Important Question) - 来源: 国际象棋神童 Josh Waitzkin。 - 方法: 1. 一天结束时(如睡前),静下心,写下一个你当前面临的最重要、最棘手的问题。 2. 写完后就去散步、洗澡或睡觉,让潜意识在后台“发酵”。 3. 第二天醒来,第一时间回到这个问题上,进行“呕吐式写作”,将脑海中所有相关的想法,无论多么零散,全部写下来。你可能会从中发现意想不到的新角度。 4. 散步 - 达尔文每天散步三次,许多作者和思想家都将散步视为创作流程的一部分。 - 科学解释: 散步时,我们的视野从室内狭窄的屏幕视角,切换为开阔的全景视觉。这种转换能放松神经系统,激活副交感神经,抑制焦虑紧张的情绪。当你卡壳时,出门散步能清理思绪,带来灵感。 5. 生理性叹息 (Physiological Sigh) - 方法: 当你无法出门散步时,用这个技巧快速缓解压力。简单来说就是“两吸一呼”: 1. 通过鼻子进行一次深长的吸气。 2. 在吸气到达顶端时,不要呼气,再紧接着进行一次短促的补吸。 3. 然后通过嘴巴,进行一次缓慢、深长的呼气。 - 这个动作能有效激活迷走神经,让负责“战斗或逃跑”的交感神经系统迅速平静下来。 6. HRV 监测 (Heart Rate Variability) - 方法: 通过智能手表等设备监测心率变异性(HRV),把它当作身体状态的“晴雨表”。 - 高 HRV: 通常意味着休息得好,状态不错,可以挑战高强度创作任务。 - 低 HRV: 通常表示身体疲劳,应避免激进计划,做一些轻松的整理性工作。 最后,建立日常生活系统绝对不是建造钢板一样强制的体系,而是一个有弹性的、柔软的、可演进系统。当突发情况出现时,不必自责,记住我们的系统可以持续调整。 以上,期待明年再见!

00
啸飞
11天前
张之臻和德约的切削球练习
00:21
00
啸飞
12天前
这题挺难的,我也注错了🤣
00
啸飞
12天前
郑钦文第二盘的击球质量非常棒,抡教天花板级的发挥。可惜第三盘伤愈复出的手肘还是有影响,无奈退赛。

她在中网的中途退赛负面影响很大:
1.中网与中网的赞助商合作伙伴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失,还有声誉上的影响。都指望郑钦文带动票房…
2.对郑钦文本人复出的心理状态,对身体的自信心带来负面影响。
3.给海外观众缺乏职业精神和坚持,输不起的负面观感,影响球员在公众、赞助商、赛事组织者,对个人形象不利,影响商业代言和未来的赛事邀请。
部分国内观众也会有「郑钦文应该忍受伤病折磨,努力拼搏逆转比赛」的想法。
4.中途退赛意味着放弃该场比赛胜利的积分,相关奖金也会相应减少甚至失去。在中网退赛应该不涉及罚款处罚的问题。

希望明天上线的「随机波动」采访郑钦文的节目,不会因为郑钦文的退赛,在评论区有特别多充满戾气和恶意的节奏吧。

值得一提的是,费德勒的职业生涯除了收获20个大满贯外,1526场单打比赛,即使在受伤或者状态不佳的时候,也坚持完成比赛,从未轻言放弃。这也是他受人敬仰的重要原因之一。
00
啸飞
14天前
今天从魔都去杭州Marcast的「开始创作」溜达了一圈,本着休闲放松的心态没想到听完嘉宾们的分享反刍出了不少启发。

偷懒的我笔头上没下功夫,回家趁热打铁用即刻记录一下…

@少楠Plidezus
1.创作内容要收费,即使是一点点。我一直有想开一个YT的会员频道,但是担心开设的同时,意味着更大的交付周期和压力。但少楠的分析让我意识到这是创作内容长期主义的一个重要的开始。有压力,也有动力。

2.如果创作倦怠了就好好休息,不拿手机放空自己徒步会诞生灵感。

@MasterPa
1.虽然我没事就爱看《恶毒梁欢秀》和《即刻电音》,但这不代表我去报梁欢的Ableton课程能创造出电子乐,除非你一天听8小时的电子乐,完全immerse进去,呈现enjoy的状态。(所以一旦创作要讲坚持了,那就出了问题)

2.如果你写一个稿子,只看了2-3篇相关稿子。没有做高饱和的调研学习和分析,是不够严谨的。这条戳中我的膝盖了,我经常干这事。

@午夜飞行VC
1.知道话剧导演黄盈也有10年的时间了,听了VC的推荐分享突然意识到一部都没看过…
2.听说林奕华的时间就更久了,12年就知道了,也是没看过。十一Young剧场有他的大师课,要是能收到票就好了。

@找不着鹿
她用两个事例去拆解梦和潜意识的关系很抓耳,保罗麦卡特尼和苯环都是会激发人好奇心的故事。再到如何解绑潜意识,调遣潜意识为自己的创作添砖加瓦。

@周末变奏方舟
方舟提了一个问题是如何给人推荐一首歌,三句话去介绍。我尝试了下用三句话去介绍,但和这首歌的创作者、旋律、歌词、曲调、乐器、发行时间等属性都无关。可能是我视频做多了,总是喜欢这种谜语人的引发悬念。

@李马克a
为了赶动车,先走了,很遗憾就听了一个开头。但是良好的生活作息对于帮助个人创作内容,延长创作周期还是大有裨益的。

再祝Marcast创作六周年快乐!BAC艺术社区的空间让我联想到路易斯康的建筑风格,活动的氛围感受像回到了大学的阶梯教室。

略有遗憾的是订票订得太心急,分享和问答没听完就撤了。美院象山校区是普利兹克获奖者王澍的获奖代表作品,黑神话悟空的游戏科学也在附近,这样人杰地灵的地方值得留一天去逛逛。
93
啸飞
26天前
XG真是燃尽了

Ti14结束之后,我们有很多话想说

机核游戏频道

00
啸飞
1月前
今天的正手确实无解…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