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p咨询师的碎碎念-【压抑的情感与超理智VS产后抑郁】
早上用音乐疗愈为自己做了一趟自我关怀之旅,很多过往的事件和未被看到的情感再次浮现,体会到自己的不容易。
孩子4岁半了,在孩子3个月以内时,我的奶奶和外婆相继离开了我们,作为一个产后的新手妈妈,3个月内我奔赴老家参加了2场葬礼。在那些当下,情感是被压抑的。因为我知道爸爸妈妈比我更伤心、难过。我似乎更愿意去做那个有家族观念的家庭系统服务者、支持者,去为葬礼前前后后的事情忙一下出一点自己的力气。但是眼泪没有怎么掉下来过。有时候我也怀疑自己是冷血吗?为何在那个当下很少觉得伤心难过。
直到2年前,我产后抑郁了。在个案中,我看到我对外婆无比的爱,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爱她。那底层逻辑是,因为外婆死去了,所以我选择用心灵死去的方式来纪念外婆,来表达这份爱。在这份沉重的代价背后,我看到了,我不是那个冷血的孩子,恰恰是对外婆爱得很深的,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献祭”去表达爱。因为外婆是养育我到13个月的那个人,是七八十岁了,我在家睡懒觉,她还要来看我的那个人。但是外婆离开后,我确实和她的情感链接断了,我不去接我妈谈到的话题,我开始回避。谁又能想到,过去我认为的人生偶像是外婆啊。
在这份抑郁的背后,我也看到我是用超理智把情感深深压抑下去了。但是身体在用生病的形式,来提醒我,可以来照护下自己了。过去的2年过得很难,当然我的家人也很难。因为要面对看着正常,却没有啥行动力的一个病人。因为生病了,所以没办法投入工作。当年离开阿里心理揣着的理想和抱负,都随着产后抑郁按下了暂停⏸键,开始蒙尘,开始躺平。
可能持续做的就是泡系统整合心理学工作坊做内在成长,去做心理个案,同时在中医、西医、运动疗法的加持下,我4月起彻底和抑郁💊说再见了,在我的个案中,也看到我的生命当下入手处是要做自我原谅。从2月开始在海南的旅居散心之旅,我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做自我关怀,去启动那个愿意为自己生命努力的开始键。当自我关怀启动后,生命又开始发生一系列转变了。我变得更有力量了,愿意重启人生的理想并投入行动。
我也同时敢去面对那些自己的脆弱时刻了, 我敢去面对我对那些已离开的家人的思念。我敢于去为自己做哀伤辅导了。
陈老师曾说过,一个人在面对家人离开,一般需要有3年的哀悼期。过去我不敢碰,不敢去面对。但是当自己成长到一定时候,能量积蓄起来,就敢去碰这个议题了。尽管我知道这是很重要的生命议题。
此刻意识到,原来那些在家人面前的故作强大、都是为了把自己的脆弱藏起来的手段罢了。
但是当脆弱被隐藏起来,背后夹杂着是情感被压抑,人会变得越来越理智,有着强大的头脑,但是却不敢碰情感的链接。不敢面对和家人、孩子的走心。当压抑的情感,变成躯体化症状身体会生病,一系列反应。
所以面向溯源,我们生而为人是要去敢于自己的脆弱,去看见它,去体会它的不容易。那是让我们启动自我关怀的入手处,可以让我们和自己、和孩子、和伴侣和父母关系更好。是让我们能活成一个更完整的人啊。
最近我也在想一个话题,我为啥喜欢发朋友圈碎碎念。在大厂时候,还选择了压抑,也曾设置一些分组可见来保护自己那个脆弱的空间。现在不分组了,也更爱表达了。我想了下爱发朋友圈的背后是什么?
原来看到自己发朋友圈、写字,是怕100年后我被人忘记,我一直在思考的是,100年后我已经去了天堂,我要以什么形式让我的孩子们,让其他人记得我。我可以留给孩子个社交媒体账号,看看曾经妈妈是什么样的心路历程的一生。
所以我想到文字等精神物质,是一种可操作方式让我在这个世界上能在100年、200年后可能被人记住的一种方式,我乐意用我的生命去留下一些痕迹,因为我怕被人遗忘,我想希望被人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