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被问及是MBTI中的"P人"还是"J人"时,我的迟疑源于对这种二元分类框架的困惑。
传统的判断型特质(J)强调目标导向与规划性,而知觉型特质(P)侧重灵活应变,但这样的划分无法解释一种更本质的生命状态——当一个人以稳定的价值坐标系为锚点,完全可以以"无目标的笃定"把事做完满。
不妨来做个思想实验,如果这一刻我让你列出两份清单,一份是你正在做而你不应该做的事情,另一份是你没有做而你应该做的事情; 我敢打赌,经过短暂而真诚的反思,你会很清楚你当下应该做事情是什么,对你来说“难而正确”的事情是什么。
这个思想实验揭示的深层机制是:不是非得要有具体的目标和规划,脱离具体的目标,你的价值坐标系足以让你拥有判断力去指导你的当前了。 从某种角度看,将时间维度上持续验证的核心价值,转化为当下决策的坐标系,也是另一维度的规划。
总之,在我看来,对未来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我在每个当下都充分认真对待自己的时间不相冲突。 当下饱满的斗志不是源于对某个目标的执念,而是因为每个选择都与深层价值观的持续共振。 当我们超越“目标达成度”的平面坐标系,进入“价值完成度”的立体维度,所谓的性格分类终将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