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
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林一二
17
关注
59
被关注
0
夸夸
想开发自动生成的无限世界
林一二
1年前
tiddlywiki 的中文译名是太微,插件源是
tw-cpl.netlify.app
24年初有851个插件。
使用太记桌面端和移动端APP的话,会预装70个关键插件,类似于Ubuntu操作系统,开箱即用。
ChatV: ⭕ 开发笔记软件之难 --- 我在 2022 年抽了一段时间,密集试用与对比过 100 多款笔记相关的软件,并深度配置过 Obsidian、TiddlyWiki、EmEditor、VSCode,研究了 Emacs 和 Vim,阅读了上千篇文章,记录了大量的心得笔记。 根据我的体会,笔记软件为什么看似简单,实际复杂?因为笔记软件通过软件在建构一个外部大脑。大脑是干什么的?是身体的司令部,调动身体各种部位在各种环境中面对各种事情做各种动作。 这句话里面提到四个“各”,假设每一个各 = 20(实际远大于这个数字),20×20×20×20 = 16 万种情况。 笔记软件没有这么复杂,假设按10×10×10×10,也有 1 万种情况。 这么多种情况对应的功能,单靠几个开发者或者一个小团队是搞不定的,必然要求有一个庞大生态,开发者架构本体,然后让数以千计的开发者加入进来,开发诸多插件。 除了插件多,对本体也有要求,本体需要不断迭代,适应新变化,才能兼容数以千计甚至万计的插件,让它们运行流畅,再进一步,还要在运行这么多插件的状态下,把内存占用控制下来,不然一启动就把电脑卡死,体验就很差了。 而本体足够成熟,必然要求开发者有足够的经验,并且软件开发与维护有足够的时间。像 TiddlyWiki,已经有超过 20 年历史了,Notion 也有 10年了,Obsidian 虽然才 4 年历史,但是开发者 在 2005 年就做过 Dynalist。 --- 在 20230825,我做过一次统计,挑其中几款笔记软件与文本编辑器,它们在当时的插件总数为: - SiYuan 插件数量:70 Joplin 插件数量:163 https://github.com/joplin/plugins Logseq 插件数量:276 Obsidian 插件数量:1125 https://obsidian.md/plugins DokuWiki 插件数量:1378 https://www.dokuwiki.org/plugins Sublime Text 插件数量:5409 https://packagecontrol.io/ Emacs 插件数量:5555 https://melpa.org/ VSCode 插件数量:50517 https://marketplace.visualstudio.com/ - 这些都是官方市场上的插件数量,不包括散落在 GitHub 以及其他地方的未收录插件。 比如 Emacs,插件总数肯定不止 5555,之前看过一个统计,好像有 2 万多。不过具有代表性的、经典的、常用的插件肯定各家市场都收录了。 VSCode 比 Emacs 和 Vim 起步晚,插件居然过 5 万了,并且还在增长,由此可见发展势头。 而在笔记软件中,Obsidian 的插件增长最快。 思源刚做插件不久,有可能会超过 Logseq,但是这两家的插件数量想超过 Obsidian 还是很难。 Obsidian 相当于是 VSCode 的笔记版。把 VSCode 本体削一些功能,做一个极简版,然后从 5 万个插件中,挑出 1000 个跟笔记有关的插件,组成一款新产品,Obsidian 就是这个感觉。 --- 插件带来了功能上的可扩展性,而有的软件,比如 TiddlyWiki,不仅有大量插件可扩展,甚至可以对软件本体进行修改,这是可编程性。两个人都用 TiddlyWiki,但是配置出来的,看起来可能像两款不同的软件。 可扩展与可编程,带来功能的极大丰富,但是利弊同源,同时也让配置变得麻烦,对使用者的要求更高。 我在配置 Obsidian 与 TiddlyWiki 的过程中,就在心里骂了无数次。明明是为了记笔记,但让我一个编程零基础的人学起了编程。 但是,耐住心,走过这个过程,看到配置好的软件,全键盘操作,用各种快捷键调出各种想要功能,内心有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内心爽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让后续整个知识管理流程更快更方便。 我很希望有一个团队,能开发一款软件,集成了各种想要的功能,让我开箱即用,傻瓜操作。但是很可惜,没有这样的软件。为啥没有? 一方面,这对开发团队的要求太高了,要有足够的人,而这些人都要吃喝拉撒养家糊口,都需要钱,这些钱哪里来?要么团队能靠软件赚到钱,或者融到钱,要么就是开源,但开源要发展起来也需要时间积累,像 Emacs 都有 40 多年历史了。 另一方面,正如最开头说的,笔记软件要应对的场景太多太杂了,你觉得 50 个功能能满足你的需求了,但是张三说他还需要另外 5 个功能,李四又需要其他 5 个,这一累计,需求就复杂了。这些需求,不靠插件生态解决不了。 综合来看,在扩展性与易用性之间,取一个平衡,目前的最佳选择就是 Obsidian。 当然,如果你的需求比较少,很明确,不一定用扩展性强的软件,可以用垂直细分的软件,或者几款软件组合来用。这个就看各人的需求和各人的选择了,并无一个通用的正确答案。 --- 补充: 做到 Notion 这样的,异军突起,切下一大块市场,不容易;像 Obsidian 这样的,短短四年,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生态,而且团队不融资,不容易;像 flomo 这样的,小团队,能靠会员费养活团队,在一个细分需求上做出名气,不容易。凡是一款产品成功,不单单靠产品,而是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合力。 谈谈 flomo 这款产品的优点: 产品也有优点的: - 以微信输入框的形式写笔记,自然而然,降低输入压力; - 没有标题,进一步降低输入压力; - 以分级标签的形式为笔记分类,降低分类压力; - 以热力图的形式给人成就感,刺激记录; - 以随机漫步的形式,帮人回顾; - 以图片的形式分享,便利分享笔记; - 不属于哪一款手机自带的便签,跨平台多端同步。 这几点融合在一起,看似没什么优点,其实从大量用户角度,已经是优点了。flomo 做的不是大而全的笔记软件,而是小而快的速记软件。 对于做产品而言,堆砌功能不难,砍掉什么,留下什么,这一点很难。 --- 👉 更多精华帖: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5e5dbfe4ca8842da70a1059/
1
0
0
林一二
1年前
现在很多人都只用移动端了,我在b站宣传的时候,我也以录制移动端演示视频为主了。
【人生游戏化打卡插件-太记APP上的自我商店-打卡购买奖励(跨平台同步开源免费应用,基于太微生态系统)-哔哩哔哩】
b23.tv
人生游戏化打卡插件-太记APP上的自我商店-打卡购买奖励(跨平台同步开源免费应用,基于太微生态系统)_哔哩哔哩_bilibili
0
0
0
林一二
1年前
开源免费多端全平台同步的人生游戏化打卡APP,基于太微,在线试玩
tiddly-gittly.github.io
1
0
0
林一二
1年前
对于有技术背景的同学,你可以推荐他去看太微,不仅底层逻辑优于ob,而且还是开源的,可以直接看到底层代码。
Tiddlywiki已经开源20多年了,现在越来越火,技术上来说就是一个卡片笔记版的prolog。
沈三土: 有小伙伴问我:你没有觉得,Obsidian的底层逻辑,比应用层逻辑,具有压倒性优势吗?因为我一直觉得,Obsidian对于有技术背景的同学,接受度会更高一些,他们更能体会到底层逻辑的简洁和灵活;对于技术小白型用户,可能会应用层更成熟一点的,会比较容易上手。 我的回复:没有深入去研究ob跟其他的笔记软件在信息架构上面的区别哈,不太好发表具体的评论。 我已经过了尝鲜软件的那个阶段了哈,另一点就是笔记软件太多,用不过来[捂脸],目前我手头上面的工具已经远远够用了,也用的非常顺手了,所以也就没有太大的意愿去尝试。 对于没有太多的技术背景的小伙伴,我一般不推荐ob,我还会劝退,原因很简单,不希望TA们花过多的时间去了解那些技术相关的概念,可以更加专注于输出,创作作品。
0
0
0
林一二
1年前
想做的事会形成一棵树,不断生长,别的卡片笔记可以挂在这棵树上。对此我提出了意义之塔与知识图谱方法,也就是 ITKG,优于 para 方法。
基于太微,所以有在线版知识库,可以看
itkg.netlify.app
Curiosita: 这里的卡片笔记是以现实问题驱动生长的。好奇心强的人脑子里装了太多问题。当这些问题与目标无关时,就会形成脑雾,脑雾即胡思乱想,胡思乱想源于对过去经历的困惑/当下在生活中积压的问题和奇异事物/潜意识对未来的消极想象。写下来可以将想法剥离,而卡片笔记独立而相互关联,笔记随着行动得到的经验不断修改,想法产生的原因和对策就能越来越清晰。卡片笔记简短,记忆负担小,下次遇到相同类似的问题就能快速定位到解决方式。
0
0
0
林一二
1年前
太记app在Googleplay上测试了,还差10个测试用户,感兴趣的来帮帮忙:
操作方法见太微国际论坛
talk.tiddlywiki.org
需要先用谷歌账号加入 Tiddlywiki google group,然后通过
play.google.com
下载。
(太记:一款本地优先、使用 tid/md 纯文本文件、集日历/日程/日记微件、懒加载、反向链接&大纲&卡片笔记&间隔重复等功能于一身
tidgi.fun
)
4
2
4
林一二
1年前
进度和信心有啥用?我猜测你设计他是因为就是类似心流的两个维度,掌握程度和难度,但我不确定这是否能量化或而让自己重新回到心流上
艾冬花开: 「刻意人生」一个与众不同的任务管理软件,它用独特的焦虑管理、愿景与目标管理系统来指导用户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使用各种内置/自定义清单以及标签系统来组织待办事项,使用番茄钟和提醒来专注任务,防止拖延,使用周期性打卡来培养习惯。同时,这些模块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结合在一起,用户每天只需关注“桌面”清单上推送的待办任务,它们默认按照对焦虑和目标的贡献程度排序,只要按照清单逐个完成任务,就自然而然地在为目标付出努力,为缓解焦虑付出行动。 曾获App Store本周编辑推荐。没有广告,永久免费。高级版限时2.8折,长达1个月免费试用。 主要功能: • 焦虑管理:分析焦虑的相互关系、评估它们的影响,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内在需求和真实目标。 • GTD:使用成熟的GTD工作法高效管理待办事项,释放头脑,减少混乱,时刻准备行动。 • OKR:将OKR工作法与GTD工作法巧妙结合,帮助您明确制定近、中、长期计划,持续追踪您的愿景,目标与成果。 • 习惯养成:设定频率、定时打卡,积极改变自我,持续进步。 • 自定义清单:根据待办的特点和用户需求来筛选待办,高效有序地组织任务。 • 无限层级的标签系统:构建个人定制清单系统,随心组织各类任务。 • 番茄钟:全屏模式、白噪音、震动提醒、自动循环、个性化设置,灵活的番茄钟设置帮助用户专注于每个任务。 • 智能提醒:每日开始、每日回顾,按时提醒您开始工作和复盘。 • 聚焦愿景:首页突显核心愿景和目标,倒计时提醒,让时间得到最大利用。 • 定制回顾:每日、每周、每月复盘,追踪进展,持续优化。 • Markdown编辑器:可以插入图片、表格、链接等元素,创造多样化的文本来记录事项,描述任务。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帮助,可以随时联系我,我非常乐意倾听一切意见和建议!
0
1
0
林一二
1年前
我最近在开发一个开源的习惯养成游戏玩APP,大家有没有觉得比较好看的此类APP推荐一下,我参考参考界面?
2
0
0
林一二
2年前
“与其说 TiddlyWiki 是一款笔记软件,不如说它是一个开发架构”。这个应该是我在太微群里说的
ChatV: ⭕ 你能想到写作比打游戏还过瘾吗? --- 现在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晚上回到书房,打开一款笔记软件来写作,写随笔、写日记、写文章、写策划。一打开就可以进入心流,越写越兴奋,甚至都舍不得睡觉。 是什么样的软件居然有这样神奇的体验?它,就是 TiddlyWiki。 自从三年前,印象笔记开始高频弹出广告,我就在寻找一款替代软件,主力笔记软件从 2020 年到2021年的 Zim Wiki,到 2021 年的 Obsidian 与 Logseq,期间还尝试了几十款各种类型的笔记软件。这三款软件都是本地存储,功能和体验上也都很优秀,不过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 于是在 2022年,一款叫作 TiddlyWiki 的笔记软件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款软件最初是 2003 年开发的 TiddlyWiki Classic,开源、免费,开发者一直在迭代,到 2014 年又重构了软件,做了 TiddlyWiki5,重构版出来后,到现在的 8 年多时间里,也一直在迭代。 其实,我早就知道这款软件,只是觉得需要折腾配置,一直没有用它。后来是看到 Obsidian 开发者的访谈以及 Logseq 开发者的访谈,都提到曾受 TiddlyWiki 的启发,才开始认真学习这款软件。2022 年作为一个学习专题来研究它,阅读了大量的教程和用例,然后在下半年配置了一份自定义的 TiddlyWiki。 所谓“自定义的 TiddlyWiki”,就是说它是可扩展的,还是可编程的。可扩展的软件,说的是一款软件有大量的插件,可以像堆积木一样,组合出不同的功能。可编程的软件,说的是不仅可以组合插件,你还可以开发插件,可以修改别人的插件,甚至修改软件系统的代码。 可扩展和可编程,给你带来足够自由的空间去自定义一款软件,让它的每一种功能、每一个样式、每一处细节都符合你的需要,满足你的习惯。甚至两个人都是用 TiddlyWiki,做了不同的扩展与编程,最后看起来完全像是两款不同的软件。而像印象笔记这样的开箱即用的软件,虽然好处是不用折腾配置,但是你也不能自定义这款软件,人家怎么设计你就只能怎么用。 当然,自由有自由的代价,自由意味着你需要自己去折腾配置,而折腾既消耗脑力,也考验耐心,很多人就在折腾的途中停下了。Obsidian 也需要折腾一下,不过 TiddlyWiki 比 Obsidian 还折腾,两者的区别可以这么说:Obsidian 相当于笔记中的 VSCode,TiddlyWiki 相当于笔记中的 Emacs。Emacs 很强大,但是学习成本比 VSCode 高。 试过了这么多笔记软件,我认为 TiddlyWiki 是最适合记卡片笔记的,或者说是它就是为卡片笔记而生的。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在迎合最近几年流行的卡片笔记的理念,因为 TiddlyWiki 诞生时,卡片笔记这个理念还不知在哪个角落呢。 --- 在配置 TiddlyWiki 时,我给自己定了几条配置原则: - 配置要先关注功能,再关注样式。功能>样式,高效>好看。 - 对于笔记软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写作、剪藏、链接、阅读、查找、同步、分享。 - 奥卡姆剃刀:如果不必要,就不要添加。 - 功能能少则少,只留最必要的功能。 - 最必要的功能包括:高频操作的功能、低频操作但很重要的功能。 - 两个插件实现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则只留一个插件。比如:[[GTD:在页面工具栏显示当前日期]] 与 [[GTD:在页面工具栏显示当前时间]],可以由 [[GTD:在网站副标题显示当前日期与时间]] 替代,后者更简洁。如果日期信息可以由一段文字来显示,就不要由一个按钮来显示。 - 样式能少则少,减少干扰的按钮或信息。 - 不要花哨而无用的设计,所有设计的出发点是有用而非好看。 - 配色该简约则简约,该突出则突出,不要为了一味简约而忽略了突出,让整个页面在写作或阅读时影响效率。 - 所有的功能与样式都要通过页面空间来展现,而页面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好有限的页面空间,合理布局。每一块页面空间,哪怕一个按钮,都要留给更高频的操作。比如:左侧边栏留给 [[插件:LeftOpenTab]],因为查看当前已开启的条目比查看最近、目录、收藏都更高频。 - 页面空间包括:左侧边栏、右侧边栏、侧边栏选项卡、左上角、右上角、网站标题与网站副标题、页面工具栏、查看工具栏、编辑工具栏、编辑器工具栏、故事河、标题栏、副标题栏、标签栏。 - 配置的目的是为了生成一份自定义的 TiddlyWiki 模板,里面所有的设置都满足自己的需求,符合自己的习惯,不知不觉但又自然而然,一切都是刚刚好。这样便于在写一个细分主题或专门用途的 TiddlyWiki 时,可以复制一份模板立马开始写,不用再折腾配置了。 - 通过三份文件记录配置过程:[[TiddlyWikiChangelog]]、[[TiddlyWiki 模板配置步骤]]、[[TiddlyWiki 配置原则]]。 - 全部的配置还要生成一份指南,把各种具体配置都记下来,用卡片笔记的形式记,建立链接,打上标签,基于标签生成目录,标签要建立标签体系(参考 [[TiddlyWiki 自写标签(说明)]])。 - 对配置的记录文件(以上三份)和配置所用的文件(软件/插件/文件/代码/预配置的文本片段)都要做好备份。 对于每一个设置,都以卡片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当积累了几百条配置相关的笔记时,如何把它们做结构化?对于这个问题,曾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后来想通了,解决办法就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这个领悟不仅适用于解决这个问题,更可以作为知识管理的一条原则,普遍适用: - 积累卡片笔记是自下而上的过程,是生产增量,对笔记进行结构化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是挖掘存量。 - 没有笔记,也就谈不上管理笔记;所以,自下而上在前,自上而下在后。 - 虽然是“在后”,但是也不能太“后”,也就是说,自上而下去梳理已经积累的笔记,不需要等待非常长的时间再去搞,一边积累就可以一边带着思考,比如 TiddlyWiki 里面标签体系怎么搞。 - 自下而上,是为了解决分类的问题,先不要管分类,先记下来再说,不要让分类耽误你捕捉想法;但是,当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笔记,就需要结构化,而分类是结构化的基本功。没有分类的话,大量散乱的笔记无法呈现结构。没有结构,信息只是信息,有结构,信息成为知识。 - 所以,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譬如左手与右手,砍掉哪个手都不行。而现在知识管理圈子,过分强调自下而上,可能会忽视自上而下的作用。也许我们不一定要等到大量的卡片笔记去涌现出什么结构,我们一开始就有自上而下的能力。并不是说一旦自上而下了,就是一成不变了,自下而上的卡片会迭代,自上而下的结构也可以迭代。 当然,最好的做法就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那么,怎么结合呢? 在我配置 TiddlyWiki 过程中,以卡片笔记的形式记下具体配置,就是自下而上,为这些笔记做分类,就是自上而下。两者怎么结合?就是通过标签来结合。 如果你为一条笔记做分类,因为分类是唯一的,所以难度更大,你要考虑它到底放到哪一类里面,尤其是这条笔记可以归到好几个分类里,就会让你纠结。现在,我们先不要分类,而是为笔记打几个标签,因为标签不是唯一的,你可以为一条笔记打上几个标签,所以打标签比做分类的难度就低多了。 当你有了一些标签后,对标签进行分类。如果你对笔记分类,因为笔记有几百条、几千条,一条条去考虑分类,太烧脑了,而标签只有几十个,你对这几十个标签分类,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而且,TiddlyWiki 中可以基于标签生成目录,一条笔记可以有多个标签,一个标签就是目录上的一个分类,所以,一条笔记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分类中。 而在 Obsidian 中,你要让一条笔记同时存在于多个分类中,就要在每个分类中都要复制一篇笔记,除了这个操作麻烦之外,后续还有隐患,即你在某个分类下修改了这篇笔记,复制在其他分类里的笔记并不会同步修改,在 TiddlyWiki 中则可以同步修改,因为是基于标签生成目录,而不是基于分类生成目录,不同标签指向的笔记是同一篇。 上面这条领悟,说起来其实挺简单的: - 自下而上就是先不管分类,先记下来再说; -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结合就是为笔记打标签; - 自上而下就是对标签分类,基于标签生成目录。 比如我想通之后,把几百条 TiddlyWiki 配置相关的笔记,打上若干标签;每个标签都用英文命名,用驼峰命名法;并对标签进行分类,建立了一个标签体系,包括: --- TiddlyWikiA(基础功能) - 系统:TiddlyWikiSystem - 简介:TiddlyWikiIntro - 语言:TiddlyWikiLanguage - 主题:TiddlyWikiTheme - 配色:TiddlyWikiPalette - 字体:TiddlyWikiFont - 视图:TiddlyWikiView - 基础设置:TiddlyWikiBasic - 外观:TiddlyWikiLook - 侧边栏:TiddlyWikiSidebar - 工具栏:TiddlyWikiToolbar - 编辑:TiddlyWikiEdit - 链接:TiddlyWikiLink - 标签:TiddlyWikiTag - 查找:TiddlyWikiSearch - 删除:TiddlyWikiDelete - 任务:TiddlyWikiGTD - 快捷键:TiddlyWikiHotkey TiddlyWikiB(高级功能) - 标记语言:TiddlyWikiMarkup - 写作:TiddlyWikiWrite - 画图:TiddlyWikiDraw - 数学:TiddlyWikiMath - 导入:TiddlyWikiImport - 导出:TiddlyWikiExport - 保存方式:TiddlyWikiSave - 手机同步:TiddlyWikiPhone - 网站发布:TiddlyWikiPublish - 教程:TiddlyWikiGuide - 用例:TiddlyWikiModel TiddlyWikiC(所用文件) - 软件:TiddlyWikiSoftware - 插件:TiddlyWikiPlugin - 官方插件:TiddlyWikiPluginOfficial - 外部插件:TiddlyWikiPluginOutside - 文件:TiddlyWikiFile - 代码:TiddlyWikiCode - 预配置的文本片段:TiddlyWikiSnippet - 外部工具:TiddlyWikiPartner 其他 - 配置更新日志:TiddlyWikiChangelog - 待解决的问题:TiddlyWikiTodo --- 当这个标签体系建立起来后,所有的碎片都用一根线串起来,清清楚楚,又简简单单。 耐着心性,把这件事做完后,我才算真正搞明白了 TiddlyWiki。正如和 @pimgeek 讨论时他说的一句话:“与其说 TiddlyWiki 是一款笔记软件,不如说它是一个开发架构”。 - 正因为它是一个架构,所以,你可以基于这个架构低代码开发完全满足你需求、适合你习惯的自定义软件。 - 正因为它是一个架构,所以,Obsidian 与 Logseq 的开发者都从中获得了启发。 - 正因为它是一个架构,所以,它强大而又需要折腾,自由而又需要你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脑力、时间与耐心。 --- 备注: 这篇帖子的重点是展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做法,不是让大家都去用 TiddlyWiki,毕竟太折腾了。如果你的笔记量没有几千或上万,那就不用折腾它了。对于大多数人,我的推荐方案还是: - 手机端记碎片笔记,在 Flomo @flomo浮墨笔记 与 滴答清单 @滴答清单 之间选一款; - 电脑端整合碎片笔记,在 Obsidian 与 Logseq 之间选一款。 - 团队协作,在 Notion 与 Feishu 之间选一款。 --- 👉 更多精华帖: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5e5dbfe4ca8842da70a1059/
2
0
0
林一二
2年前
“与其说 TiddlyWiki 是一款笔记软件,不如说它是一个开发架构”。这个应该是我在太微群里说的,详情可以见
wiki.onetwo.ren
:%E5%A4%AA%E5%BE%AE%E6%98%AF%E5%BC%80%E5%8F%91%E6%A1%86%E6%9E%B6%EF%BC%8C%E4%B8%8D%E6%98%AF%E7%AC%94%E8%AE%B0%E8%BD%AF%E4%BB%B6%20Index
ChatV: ⭕ 你能想到写作比打游戏还过瘾吗? --- 现在我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晚上回到书房,打开一款笔记软件来写作,写随笔、写日记、写文章、写策划。一打开就可以进入心流,越写越兴奋,甚至都舍不得睡觉。 是什么样的软件居然有这样神奇的体验?它,就是 TiddlyWiki。 自从三年前,印象笔记开始高频弹出广告,我就在寻找一款替代软件,主力笔记软件从 2020 年到2021年的 Zim Wiki,到 2021 年的 Obsidian 与 Logseq,期间还尝试了几十款各种类型的笔记软件。这三款软件都是本地存储,功能和体验上也都很优秀,不过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 于是在 2022年,一款叫作 TiddlyWiki 的笔记软件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款软件最初是 2003 年开发的 TiddlyWiki Classic,开源、免费,开发者一直在迭代,到 2014 年又重构了软件,做了 TiddlyWiki5,重构版出来后,到现在的 8 年多时间里,也一直在迭代。 其实,我早就知道这款软件,只是觉得需要折腾配置,一直没有用它。后来是看到 Obsidian 开发者的访谈以及 Logseq 开发者的访谈,都提到曾受 TiddlyWiki 的启发,才开始认真学习这款软件。2022 年作为一个学习专题来研究它,阅读了大量的教程和用例,然后在下半年配置了一份自定义的 TiddlyWiki。 所谓“自定义的 TiddlyWiki”,就是说它是可扩展的,还是可编程的。可扩展的软件,说的是一款软件有大量的插件,可以像堆积木一样,组合出不同的功能。可编程的软件,说的是不仅可以组合插件,你还可以开发插件,可以修改别人的插件,甚至修改软件系统的代码。 可扩展和可编程,给你带来足够自由的空间去自定义一款软件,让它的每一种功能、每一个样式、每一处细节都符合你的需要,满足你的习惯。甚至两个人都是用 TiddlyWiki,做了不同的扩展与编程,最后看起来完全像是两款不同的软件。而像印象笔记这样的开箱即用的软件,虽然好处是不用折腾配置,但是你也不能自定义这款软件,人家怎么设计你就只能怎么用。 当然,自由有自由的代价,自由意味着你需要自己去折腾配置,而折腾既消耗脑力,也考验耐心,很多人就在折腾的途中停下了。Obsidian 也需要折腾一下,不过 TiddlyWiki 比 Obsidian 还折腾,两者的区别可以这么说:Obsidian 相当于笔记中的 VSCode,TiddlyWiki 相当于笔记中的 Emacs。Emacs 很强大,但是学习成本比 VSCode 高。 试过了这么多笔记软件,我认为 TiddlyWiki 是最适合记卡片笔记的,或者说是它就是为卡片笔记而生的。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在迎合最近几年流行的卡片笔记的理念,因为 TiddlyWiki 诞生时,卡片笔记这个理念还不知在哪个角落呢。 --- 在配置 TiddlyWiki 时,我给自己定了几条配置原则: - 配置要先关注功能,再关注样式。功能>样式,高效>好看。 - 对于笔记软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写作、剪藏、链接、阅读、查找、同步、分享。 - 奥卡姆剃刀:如果不必要,就不要添加。 - 功能能少则少,只留最必要的功能。 - 最必要的功能包括:高频操作的功能、低频操作但很重要的功能。 - 两个插件实现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则只留一个插件。比如:[[GTD:在页面工具栏显示当前日期]] 与 [[GTD:在页面工具栏显示当前时间]],可以由 [[GTD:在网站副标题显示当前日期与时间]] 替代,后者更简洁。如果日期信息可以由一段文字来显示,就不要由一个按钮来显示。 - 样式能少则少,减少干扰的按钮或信息。 - 不要花哨而无用的设计,所有设计的出发点是有用而非好看。 - 配色该简约则简约,该突出则突出,不要为了一味简约而忽略了突出,让整个页面在写作或阅读时影响效率。 - 所有的功能与样式都要通过页面空间来展现,而页面空间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好有限的页面空间,合理布局。每一块页面空间,哪怕一个按钮,都要留给更高频的操作。比如:左侧边栏留给 [[插件:LeftOpenTab]],因为查看当前已开启的条目比查看最近、目录、收藏都更高频。 - 页面空间包括:左侧边栏、右侧边栏、侧边栏选项卡、左上角、右上角、网站标题与网站副标题、页面工具栏、查看工具栏、编辑工具栏、编辑器工具栏、故事河、标题栏、副标题栏、标签栏。 - 配置的目的是为了生成一份自定义的 TiddlyWiki 模板,里面所有的设置都满足自己的需求,符合自己的习惯,不知不觉但又自然而然,一切都是刚刚好。这样便于在写一个细分主题或专门用途的 TiddlyWiki 时,可以复制一份模板立马开始写,不用再折腾配置了。 - 通过三份文件记录配置过程:[[TiddlyWikiChangelog]]、[[TiddlyWiki 模板配置步骤]]、[[TiddlyWiki 配置原则]]。 - 全部的配置还要生成一份指南,把各种具体配置都记下来,用卡片笔记的形式记,建立链接,打上标签,基于标签生成目录,标签要建立标签体系(参考 [[TiddlyWiki 自写标签(说明)]])。 - 对配置的记录文件(以上三份)和配置所用的文件(软件/插件/文件/代码/预配置的文本片段)都要做好备份。 对于每一个设置,都以卡片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当积累了几百条配置相关的笔记时,如何把它们做结构化?对于这个问题,曾困扰了我一段时间。后来想通了,解决办法就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 这个领悟不仅适用于解决这个问题,更可以作为知识管理的一条原则,普遍适用: - 积累卡片笔记是自下而上的过程,是生产增量,对笔记进行结构化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是挖掘存量。 - 没有笔记,也就谈不上管理笔记;所以,自下而上在前,自上而下在后。 - 虽然是“在后”,但是也不能太“后”,也就是说,自上而下去梳理已经积累的笔记,不需要等待非常长的时间再去搞,一边积累就可以一边带着思考,比如 TiddlyWiki 里面标签体系怎么搞。 - 自下而上,是为了解决分类的问题,先不要管分类,先记下来再说,不要让分类耽误你捕捉想法;但是,当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笔记,就需要结构化,而分类是结构化的基本功。没有分类的话,大量散乱的笔记无法呈现结构。没有结构,信息只是信息,有结构,信息成为知识。 - 所以,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譬如左手与右手,砍掉哪个手都不行。而现在知识管理圈子,过分强调自下而上,可能会忽视自上而下的作用。也许我们不一定要等到大量的卡片笔记去涌现出什么结构,我们一开始就有自上而下的能力。并不是说一旦自上而下了,就是一成不变了,自下而上的卡片会迭代,自上而下的结构也可以迭代。 当然,最好的做法就是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那么,怎么结合呢? 在我配置 TiddlyWiki 过程中,以卡片笔记的形式记下具体配置,就是自下而上,为这些笔记做分类,就是自上而下。两者怎么结合?就是通过标签来结合。 如果你为一条笔记做分类,因为分类是唯一的,所以难度更大,你要考虑它到底放到哪一类里面,尤其是这条笔记可以归到好几个分类里,就会让你纠结。现在,我们先不要分类,而是为笔记打几个标签,因为标签不是唯一的,你可以为一条笔记打上几个标签,所以打标签比做分类的难度就低多了。 当你有了一些标签后,对标签进行分类。如果你对笔记分类,因为笔记有几百条、几千条,一条条去考虑分类,太烧脑了,而标签只有几十个,你对这几十个标签分类,难度就大大降低了。而且,TiddlyWiki 中可以基于标签生成目录,一条笔记可以有多个标签,一个标签就是目录上的一个分类,所以,一条笔记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分类中。 而在 Obsidian 中,你要让一条笔记同时存在于多个分类中,就要在每个分类中都要复制一篇笔记,除了这个操作麻烦之外,后续还有隐患,即你在某个分类下修改了这篇笔记,复制在其他分类里的笔记并不会同步修改,在 TiddlyWiki 中则可以同步修改,因为是基于标签生成目录,而不是基于分类生成目录,不同标签指向的笔记是同一篇。 上面这条领悟,说起来其实挺简单的: - 自下而上就是先不管分类,先记下来再说; -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结合就是为笔记打标签; - 自上而下就是对标签分类,基于标签生成目录。 比如我想通之后,把几百条 TiddlyWiki 配置相关的笔记,打上若干标签;每个标签都用英文命名,用驼峰命名法;并对标签进行分类,建立了一个标签体系,包括: --- TiddlyWikiA(基础功能) - 系统:TiddlyWikiSystem - 简介:TiddlyWikiIntro - 语言:TiddlyWikiLanguage - 主题:TiddlyWikiTheme - 配色:TiddlyWikiPalette - 字体:TiddlyWikiFont - 视图:TiddlyWikiView - 基础设置:TiddlyWikiBasic - 外观:TiddlyWikiLook - 侧边栏:TiddlyWikiSidebar - 工具栏:TiddlyWikiToolbar - 编辑:TiddlyWikiEdit - 链接:TiddlyWikiLink - 标签:TiddlyWikiTag - 查找:TiddlyWikiSearch - 删除:TiddlyWikiDelete - 任务:TiddlyWikiGTD - 快捷键:TiddlyWikiHotkey TiddlyWikiB(高级功能) - 标记语言:TiddlyWikiMarkup - 写作:TiddlyWikiWrite - 画图:TiddlyWikiDraw - 数学:TiddlyWikiMath - 导入:TiddlyWikiImport - 导出:TiddlyWikiExport - 保存方式:TiddlyWikiSave - 手机同步:TiddlyWikiPhone - 网站发布:TiddlyWikiPublish - 教程:TiddlyWikiGuide - 用例:TiddlyWikiModel TiddlyWikiC(所用文件) - 软件:TiddlyWikiSoftware - 插件:TiddlyWikiPlugin - 官方插件:TiddlyWikiPluginOfficial - 外部插件:TiddlyWikiPluginOutside - 文件:TiddlyWikiFile - 代码:TiddlyWikiCode - 预配置的文本片段:TiddlyWikiSnippet - 外部工具:TiddlyWikiPartner 其他 - 配置更新日志:TiddlyWikiChangelog - 待解决的问题:TiddlyWikiTodo --- 当这个标签体系建立起来后,所有的碎片都用一根线串起来,清清楚楚,又简简单单。 耐着心性,把这件事做完后,我才算真正搞明白了 TiddlyWiki。正如和 @pimgeek 讨论时他说的一句话:“与其说 TiddlyWiki 是一款笔记软件,不如说它是一个开发架构”。 - 正因为它是一个架构,所以,你可以基于这个架构低代码开发完全满足你需求、适合你习惯的自定义软件。 - 正因为它是一个架构,所以,Obsidian 与 Logseq 的开发者都从中获得了启发。 - 正因为它是一个架构,所以,它强大而又需要折腾,自由而又需要你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脑力、时间与耐心。 --- 备注: 这篇帖子的重点是展示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做法,不是让大家都去用 TiddlyWiki,毕竟太折腾了。如果你的笔记量没有几千或上万,那就不用折腾它了。对于大多数人,我的推荐方案还是: - 手机端记碎片笔记,在 Flomo @flomo浮墨笔记 与 滴答清单 @滴答清单 之间选一款; - 电脑端整合碎片笔记,在 Obsidian 与 Logseq 之间选一款。 - 团队协作,在 Notion 与 Feishu 之间选一款。 --- 👉 更多精华帖: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5e5dbfe4ca8842da70a1059/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