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Tung力觉醒
643关注214被关注0夸夸
ESFJ-A|华科大博士|AI赋能实践|“华工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殿军|畅游者|摄影玩家|信奉10x is Easier than 2x
置顶
Tung力觉醒
24天前
💡 如何与 GPT-5 Thinking 对话,更稳定地拿到「aha」时刻?

这段时间我的真实体验是:当我把需求说清楚、把提问流程设计成「教练式」时,GPT-5 Thinking 会发生质变——从「听懂了」升级为「带我做完」。

我沉淀出三句在 Prompt 末尾补充的「核心指令」(长期有效):

1.「一定要仔细,不要有遗漏。」——用于代码走查、要点清单与边界梳理,是一个关键句补充;

2.「请深度多轮思考,并试图揣摩我的说话意图。」——可以基于最近 GPT-5 Thinking 对我的记忆来揣摩我的真实意图;有时候的回复会给我「aha」时刻的感觉,会出现不同的讲解,从而让我对自己多一种理解,更懂自己;

3.「请提供最佳的喂饭级实践指导 SOP。」——这句话补充在后面,往往 GPT-5 Thinking 会给教练式的手把手教学:「步骤、注意事项、验收标准,一页化、能落地」,非常适合新习惯或新认知的养成与理解等。

为了从「能做」到「做好」,我会叠加这些加速器(按需取用):

a) 先给结论:再给理由,并附具体执行步骤与优先级。
b) 明确边界:说明关键假设、边界条件与不适用场景。
c) 提供备选:给出 ≥3 个方案,并解释适用情境与取舍依据。
d) 预判风险:同步列出风险点与验证清单(含异常与回退策略)。
e) 主动提问:如信息不足,请明确指出信息缺口,并给出提问清单。
f) 收敛行动:整理成模板或最小可用示例 MVP,最后收敛为「下一步三件事」。
g) 生成摘要(可选):给一个 3 行摘要,方便转发/记录。

这些指令听着朴实无华,但拳拳到肉,极其好用。

我在 code review / 论文写作 / 方案评估 / 习惯养成里,反复用这套「组合拳」,命中率很高,常常会冒出新的理解与路径。

也欢迎你们在评论区补充你们的「魔法指令」,我们把好用的话术沉淀成一套共享的工作流,让更多人拿到自己的「aha」时刻。

——写在最后:这篇不是技巧秀,是一次真诚的复盘。希望它能帮到和我一样忙、一样想要效率与确定性的你们。
111
Tung力觉醒
3天前
Gemini APP 内已经嵌入了 Nano Banana 最新图像编辑模型。在 2.5 Pro 2.5 Flash 模型下,入口就是第一个“🍌图片”选项。

这样一来,大家就不用再受到 Google AI Studio 里对 Nano Banana 模型每日使用次数的限额困扰了。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现在 Prompt 可以直接用中文,即可实现和英文 Prompt 相同的效果;这也意味着,可以直接对一张图片用中文 Prompt 进行多轮编辑修改,PS 图片变得更方便快捷了!
00
Tung力觉醒
15天前
🏸 运动类:『第219次挥拍·羽毛球成长记录』

累计:448.6 小时|219 次|259,968 千卡
今日出勤:武大工学部体育馆(无空调,仅电扇,体感=“蒸桑拿”)
三人轮单打 2 小时(17:00–19:00),越打越顺,末段基本连胜;全程汗如雨下,8 次换装仍被浸湿,但很开心🔥

关键数据(华为运动健康)
消耗 1,774 千卡|运动 2:17:35
心率:平均 155 次/分|最高 188 次/分
心率区间:极限 49′|无氧 35′|有氧 31′|燃脂 12′|热身 4′
训练压力:有氧 4.5|无氧 4.0|预计恢复 70 小时

科学补给(今天的实测)
到场前后与间歇:香蕉 + 电解质水 后程体能不崩、状态逐步拉满;对比两位球友明显更稳。
结论:高温场馆想打出“后程强于前程”,补水 + 电解质 + 易消化碳水 必须到位。

赛后恢复晚餐
西红柿蛋汤|蒸南瓜|清炒青菜|清蒸鸡肉|半碗米饭 —— 补水电解质 + 优质蛋白 + 适量碳水,按计划收尾。
01
Tung力觉醒
17天前
刚刚在 X 看到 Google 官宣:Pixel 10 / 10 Pro / 10 Pro XL 登场。核心是 Tensor G5 芯片 + 最新 Gemini Nano(端侧模型),官方定位“最个性、最主动、最有用”的 Pixel。

从官方短视频的演示看,很多 AI 交互都在端侧完成,响应很顺滑——意味着更好的隐私与实时性。对日常使用来说,这是比参数更有感知的升级。

对我这种把 AI 当主力工具的人,这代 Pixel 的看点不在跑分,而在“把 AI 变成系统级的随手能力”。我重点关注的落地:离线/弱网场景的本地推理、系统级检索与摘要、拍照/录音后的即时理解与整理——如果这些做到位,效率会明显上一个台阶。

先记一条“观望 + 期待”。等更多上手与国区体验信息出来,再评估是否作为主力机/备用机。
00
Tung力觉醒
19天前
ChatGPT 下载文件总失败?把文件名改成英文 + 必要时重跑一次 + 需求写进你的个性化指令(亲测 8/8)

这几天在 KOL 大佬向阳乔木 @向阳乔木 组建的「AI产品蝗虫团」微信群里有人提醒——“使用 ChatGPT 下载中文命名的文件时,可能会因路径转义问题而导致下载失败。解决方法很简单:让模型保持文件内容不变,同时将文件名改为英文即可。”

我自己也实测了 8 种格式(PDF/HTML/DOCX/MD/TXT/CSV/ZIP…),在提醒 ChatGPT 5 Thinking 模型把文件名改成英文后,全部下载成功。见图 ✅

怎么做(SOP):
1)提示词:“保持内容不变,用英文文件名另存,并给我下载链接。”
2)命名规则:只用 A–Z a–z 0–9 _ -,避免空格和中文(示例:Badminton_Kit_SOP_FULL.pdf)。
3)多格式一次拿全:让模型同时另存并打包 ZIP(英文名),只下载一个包即可。
4)仍打不开:右键“在新标签页打开 / 链接另存为…”;或用隐身模式/换浏览器;再不行就“重跑一次”让模型重新生成链接。

为什么有效:
部分环境对中文文件名的编码/转义处理不一致(特别是沙盒型下载链接),英文命名能规避编码歧义;重跑一次可以刷新失效链接。

经验补充:少数情况下即便是英文名也会遇到异常,“英文名 + 重跑一次”基本能解决,形成稳定闭环。

进阶:一劳永逸写进你的个性化 GPT / 自定义指令

把下面这段放进“自定义指令(系统提示)”,以后自动按英文名生成:

> File naming standard: When creating any downloadable file or link, always use ASCII English filenames (A–Z a–z 0–9 _ -), no spaces and no non-ASCII/Chinese.
> If multiple formats are produced, also provide a ZIP (English name).
> If a link fails, regenerate once and offer alternatives (PDF/HTML/DOCX/MD/TXT/CSV).

适用场景:
>只要是“模型生成文件+给下载链接”,都推荐这么做;
>跨平台分享(Notion / 微信 / 邮箱等),英文名更通用、更稳。
22
Tung力觉醒
20天前
今天下午算是体验了一把追羽毛球明星的感受,还是蛮激动的。因为16和17日这两天,是2025“李宁·谌龙羽毛球单打公开赛”决赛在武汉大学卓尔体育馆举行的日子,而世界冠军谌龙和王适娴只出席闭幕式。所以,当看到直播里他们马上要出场时,我便立马离开办公室去卓尔体育馆追星了😊

我拿着三张武汉大学130周年纪念日的明信片,和师弟一起去追星。其实之前还纠结过要不要拿李梓嘉的大赛服去签名,但又怕不好,所以只带了明信片。后来颁奖结束后谌龙先离开了,只能找他老婆王适娴签名,还好都签到了,很是开心呢,故此记录一下,嘻嘻😁
02
Tung力觉醒
23天前
ChatGPT 模型怎么选?7 张图一键搞定(含实战 SOP)

我按自己的详细需求说明,让 GPT-5 Thinking 基于 OpenAI 官方公开资料与模型定位,自动生成了一套“常见任务 最优模型 开口即用 SOP”的 7 张图。内容覆盖 GPT-5/Thinking、o3/o3 Pro、o4-mini、GPT-4o(Realtime/Transcribe/Image)与 GPT-4.5 等家族,聚焦真实工作流的高频场景。

图集给出:每个场景的主推模型/可选替代/匹配理由/可复制提示词。核心速记:不确定先用 GPT-5;要更深推理切 GPT-5 Thinking;严谨数学与复杂调试用 o3,仍不稳再上 o3 Pro;批量与性价比选 o4-mini;看图、转写与实时语音用 GPT-4o;纯写作与常识用 GPT-4.5(不可用时回退 GPT-5 / o3 / o4-mini)。

使用方式:按图查表,对照你的任务挑选模型;将图中的关键 SOP 句式手动录入到个人提示词库或工作流卡片中,日后按需调用与迭代即可。
03
Tung力觉醒
23天前
🏸 运动类:『第217次挥拍·羽毛球成长记录』

累计挥拍:444.6 小时⌛|累计消耗:256,781 千卡🔥

补记:8/13 武大工体 · 单打 2 小时💪

①先 0.5 小时步法+挥拍训练;后免费诚邀馆内学弟单打 1.5 小时。
②球馆依旧闷热似“桑拿房”,武汉雨后仍潮热;备了 1L 电解质水 2 根香蕉,全程体能稳定。

今日表现

①胜率 75%,多数时间保持主动。
②平均心率 159 次/分(最大 190 次/分);本次消耗 1,521 千卡。
③心率区间:极限 54′|无氧耐力 29′|有氧耐力 13′|燃脂 7′|热身 5′。
④训练负荷:有氧 4.5|无氧 4.8;恢复建议 82 小时。

训练体感与复盘

①赛前“步法+挥拍”让上场即有节奏,实战发挥更稳,攻防转换更积极。
②继续保留「30 分钟热身训练 90 分钟实战」的结构,每周 1 场,提升稳定输出。

赛后补给(优蛋白+碳水+蔬菜):清蒸鸡腿肉、特仑苏纯牛奶、2 个水煮蛋、清蒸南瓜、青菜、花菜炒肉、两根香蕉、1/3 碗米饭。当前恢复感良好,无不适。

下一场,继续挥拍,夏练三伏,稳步进化!🏸🔥
00
Tung力觉醒
23天前
感谢 @冰瑞Brui 的清晰拆解:Ethan Mollick 三件套——X 看趋势灵感(每日 3–5 条)、Substack(One Useful Thing)看步骤、《Co-Intelligence》看方法与边界。执行法:10 分钟微实验 + Centaur/Cyborg 协作模式,按任务切换。我的下一步:关注 ≤10 个一线源、每天挑 1 个用法做 10 分钟验证,再决定是否标准化。转给还在信息焦虑的即友们。

冰瑞Brui: 安利一个最近常看优质的 Ai 信息源 沃顿商学院教授 Ethan Mollick。 长期研究创业/创新/教育 × AI 我最认可他的地方不是头衔,而是既在一线用 AI、也能把专业内容讲成“人话”,并给出可复制的步骤。 我理解的 Ai 信息源分三类 ①创造者/构建者(在一线 Ai 大公司做事的人) ②实操运营者(用 AI 把事做成的人,例如各类落地应用) ③纯信息搬运的人 对于 我们普通人想真正学习使用 Ai、缓解信息焦虑最好的方法: 1 多用。只有自己用了,才有体会,才能辨别是否适用 2 多关注第一和第二类信息源 了解 Ai 最新动态,关注信息源,要注意两个点: 质:多看一线从业者的内容,更有利于我们学以致用 量:少就是多。关注 10 个以内专业人士,就能快速了解 Ai 最新动态和应用。甚至持续关注一个信息源,就能发现大量连带内容,挖掘很多优质信息。 无论国内外,90% 以上的 Ai 博主,都是信息搬运工。 例如我关注 Ethan Mollick, 阅读习惯是: 1)Twitter/X:看趋势+灵感 • 快速跟进模型更新、功能变化、好用工作流灵感。 • 适合日更式吸收:每天刷 3–5 条,就能知道“今天 AI 圈发生了什么、有哪些能马上试的用法”。 2)Substack(One Useful Thing):看深度+步骤 • 主题常围绕“如何把 AI 嵌入日常工作/学习”,会给出清晰步骤、示例提示词、风险提醒。 • 建议顺序: • 入门:如何把 AI 当作思考伙伴而不是搜索引擎 • 进阶:人机协作两种模式(分工型 vs. 融合型)各自的场景 • 实操:在写作、研究、备课、会议、产品创意里的具体工作流 3)新书《Co-Intelligence》:看方法论+边界 • 核心观点: • 把 AI 当合作者:用它扩展思考/草拟/复盘,而不是只要“最终答案”。 • 小实验原则:在每条工作流里做10 分钟微实验,快速验证可行性再标准化。 • 两类协作模式:Centaur(人机分工) & Cyborg(深度融合),根据任务切换。

00
Tung力觉醒
23天前
Gemini 终于上大分了!大家期待的“记忆功能”和“临时窗口”真的来了!🥳

🧠 记忆功能上线:可以让 Gemini 学习你之前的对话,记住你的偏好和关键细节。你的 AI 会越来越懂你!(目前先向 2.5 Pro 用户推出)

🤫 临时聊天功能:想聊点一次性或敏感话题,又不想让 AI“学坏”?用这个就对了,对话不会被记录,也不会影响未来的推荐。

这些功能会在未来几周内陆续更新,可以期待起来了!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