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Tung力觉醒
610关注186被关注0夸夸
ESFJ-A|华科大博士|AI赋能实践|“华工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殿军|畅游者|摄影玩家|信奉10x is Easier than 2x
置顶
Tung力觉醒
5天前
被你这段“先分清错,再追求对”的体悟点到了:

与其把时间花在穷举所有正确答案,不如先排除那些一看就错的做法。只要每天划掉几条必踩的坑,剩下的选择立刻清爽——做对的概率自然节节高。

少犯错,就是给正确让路;做减法,本身就是效率。

留下这句自勉:先确认“绝不能做什么”,再把全部精力投向真正值得做的事。

李继刚: 读 段永平 有感: 知道什么是对的事情,很难。 知道什么是错的事情,不难。 不做错的事,自然提升了做对的事情的概率。 通过否定而抵达,朴素有力。

10
Tung力觉醒
1天前
🏸 运动类:『第216次挥拍·羽毛球成长记录』

累计挥拍:442.6小时⌛ |累计消耗:255,260千卡🔥

今日体验:武大工体“桑拿房”单打 1.5 小时 💪

时隔一个月重返球场,下午与学弟在武大工体单打 1.5 小时。近期略忙,久未打球,今天顶着武汉酷暑回归。球馆无空调,仅靠电扇,堪称“天然桑拿”。但咬牙坚持下来,平均心率高达 163 次/分钟,消耗 1245 千卡!预计恢复时间长达 72 小时,身体反馈很真实——以后至少每周打一次,锻炼身体必须持续!

今天胜率仅 55%,偏低,明显受“久疏战阵”影响。跑位不够积极,今后得加强。计划运动前热身后,加入几组步伐训练再开打,找回手感和节奏。

考虑到高温高强度,今天特别备好电解质水+香蕉🍌,防止脱水和肌肉痉挛,全程体能在线!狂换 6 套“皮肤”👕,再次验证科学补给的重要性——炎热中保持输出,靠的是策略!

打完球后及时补充高蛋白质+优质碳水:“三个鸡蛋、一碗豆腐、一份红烧鱼、一碗牛奶燕麦粥、半个红薯、一碗苋菜、一碗西红柿蛋汤”,迅速回血💥。

下一场挑战,继续挥拍,继续加油!🏸🔥
00
Tung力觉醒
5天前
被少楠老师@少楠Plidezus 的这段 “比较范围” 的提醒点醒——很多内耗,其实都是把自己扔进一场起跑线不同、信息不对称的比赛里。结果不仅看不清方向,还把本该用来成长的能量都浪费在抱怨与自责上。

给自己的三条新规则:

1. 只和「昨天的我」比。 衡量的维度锁定可控项:专注力、知识量、身体状态、情绪管理……只要比昨天前进 1 厘米,就是胜利。

2. 偶尔用客观标尺做校准。 把优秀他人的成果视作路标,而非鞭子:弄清“他是怎么做到的,我能学到什么”,而不是“我为什么还没做到”。

3. 一旦比较开始掉能量,立刻退出。 焦虑、沮丧说明范围选错了——暂停、缩小、回到规则 1。

从今天起,睡前复盘一句:「今天在哪一点超越了昨天?」 让正向比较成为充电器,而非耗电源。

少楠Plidezus: 关于“比较”之心,和GPT探讨出来的一些原则。 适当的比较范围,是指确保比较有助于你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引发焦虑或沮丧。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指导原则: 1. 比较对象:理想的比较对象应是你自己的过去,而不是其他人。人们处于不同的生活阶段,拥有不同的资源和机会,因此比较自己和他人可能并不公平,也不总是有助于你的发展。相反,如果你把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这会更有意义,因为你可以看到你的成长和进步。 2. 比较内容:尽量关注那些你可以改变的事情,而不是那些你无法控制的事情。例如,你可以关注并比较自己的技能、知识和态度,而不是固定的特性,如身高、年龄或出生地。 3. 建设性的比较:确保比较是建设性的,意味着它激励你去提高自己,而不是让你感到沮丧或者无力。如果比较让你感到压力过大,那可能就是你需要重新评估你的比较方法或者目标。 4. 实际和现实的比较:有时,我们可能会倾向于将自己与别人的表面表现进行比较,而这些表面表现可能并不完全反映真实情况。因此,尽可能选择真实、具体和公正的比较。 适当的比较范围,是那些能够帮助你看到自己的成长、激励你改进、并使你保持现实观察的比较。

00
Tung力觉醒
24天前
分享一个我多年亲测有效的蚊虫叮咬SOP,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被咬后,我会先用自来水冲洗或湿纸巾擦拭叮咬处,第一时间清理掉蚊虫残留的有害物。接着,在湿润的皮肤上涂抹干肥皂,利用肥皂的碱性中和酸性毒素,等几分钟痒痛感就基本消失,鼓包也会慢慢消退。最后再用清水或湿纸巾擦干净就行。这个方法主要是从源头解决问题,而且肥皂对皮肤刺激小,效果非常显著。市面上有些产品(比如“无比滴”)也是类似的碱性中和原理,但自己备一块普通香皂(我在办公室就常备一块强生婴儿皂)会更经济、安心。如果大家也常被蚊子困扰,不妨试试这个方法。😊

精神病人顾大夫们: 上次蠓虫咬的基本上已经恢复了,由此无意间get了一个新技能,就是热疗对抗叮咬,试了一下对蚊子也管用。 拿热勺子或热鸡蛋(鸡蛋保温效果更好,勺子一下就凉了)烫痒的地方,最好是外面包一层布或者纸巾,以免烫伤,一烫一个准,见效快,而且维持时间长。 比任何外用药物都好使。

00
Tung力觉醒
1月前
你可以加入向阳乔木老师@向阳乔木 的“n8n学习交流”微信群,这个群讨论n8n很活跃。

Liko: 即刻上讨论 n8n 的好像不多,有什么有意思的玩法吗

00
Tung力觉醒
1月前
第三张图中的京东洗鞋/洗衣,你可以找闲鱼代下单,同样的京东洗鞋/洗衣优质服务,可以在微信“京东服务+”查看进度,而且这个闲鱼代下单价格非常低,我的这次(一件羽绒服+一双羽毛球运动鞋)也才17.82元,你可以试试看😊

832: 美团的月活用户,饿了么的半年活用户,至于京东、2025年还没用过。一个追不上时代的中年人。

10
Tung力觉醒
2月前
Yuki你好,你这套用AI“筛书”的SOP非常棒,清晰又高效!特别是第2、3步,用AI生成摘要报告来判断一本书的“信息密度”和“击中感”,是极具启发性的信息过滤策略。

看到你用AI来辅助阅读,我也想分享一个与你的方法相辅相成、更侧重于“精读”和“延展”的工具:微信读书内置的AI读书功能。(非会员亦可用)

它背后用的是DeepSeek和混元这样的大模型,解读效果很扎实。比如针对《原则》这本书,它生成的“全书总结”就非常到位(如图所示)😊。

我个人的工作流是这样的:在日常工作学习中,遇到认知外的问题,我会先初筛一本高分书籍,然后直接用这个AI功能进行主题化提问。它的回答会严格出自原书内容,并且通过RAG的检索方式,常常会延伸引用到其他相关书籍,为我打开了新的阅读路径。

更棒的是,它还有一个“深度思考”的功能,可以针对某个点进行追问和探讨,这极大地助力了我提高自己提出好问题和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我用这个功能很久了,体验非常nice,也强烈推荐给你。

总的来说,你的SOP在“广度筛选”上堪称利器,而微信读书AI则在“单点深挖”上表现出色。两者结合,威力加倍!你的分享我也学到啦,感谢!🍀🍀💪😊

Yuki的AI进化论: 用AI筛书的方式 1、收集想要了解领域的书籍,一般是经人推荐 2、打开扣子空间/Manus/...(任何一个用着趁手的AI工具),输入:帮我调研并解读《xxx》 3、浏览一下报告,重点高亮,如果感觉有被击中的感觉/信息密度高/有当下问题的解法再去找原书,否则就过 4、调研报告存档

20
Tung力觉醒
2月前
『以汗水作别,我的🏸球场“同路人”』

结论先行☞:最好的球友,大概就是这样:他像是你的另一面镜子,能清晰照见你的长处与短板,迫使你不断进化。我们在无数次对拉与奔跑中,相互成就,彼此磨砺。每一次切磋,都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共同进步。而从他身上学到的那种“慢半拍击球”的智慧,其意义,已远不止于羽毛球。

娓娓道来☞:今天中午,卓尔体育馆内熟悉的灯光,羽毛球在空中划出的白色弧线,一切都因为“告别”这个主题,染上了一层特别的仪式感。我在这里,用一场近两小时的酣畅单打,送别了我在武大相识一年半的挚友——李海涛。他毕业后即将奔赴天津科技大学,开启人生新篇章。

为了不让这场告别赛留下遗憾,尽管大半个月没系统训练,我今早还是用一整套热身唤醒了沉睡的肌肉:手腕、挥拍、哑铃、深蹲……这既是身体的预热,也是对这场友谊之赛最基本的敬意。

场上,我们都迅速进入了状态。这是一场典型的“速度”与“控制”的对决。我的优势在于全场飞奔的跑动,而他则凭借更胜一筹的技战术,特别是那手标志性的反手高远球和突击,掌控着节奏。他因膝伤跑动受限,我则因战术略显稚嫩,最终胜率或许还是四六开,但这过程中的每一次得分与失分,都无比珍贵。

和他切磋,我最大的收获,是真正开始理解“动作一致性”的威力。过去,我总仗着跑动快,急于启动,结果每一次提前移动,都像是在他冷静的雷达上,暴露了一个清晰的红点。他总能不疾不徐,在最后一瞬,用一个轻巧的变线,将球送到我最难受的位置。

今天,我终于学会了“偷师”于他的这份从容。发小球时,有意识地预留半步,防守他最擅长的推后场;进攻时,也学会了先观察他的重心,再决定是劈吊还是推压。当我成功地用从他那里学来的招式得分,并得到他一句“有进步啊”的赞许时,那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对自我成长的确认。

这场球打得酣畅淋漓。我的华为GT3手表记录下了身体的极限拉扯:消耗1560千卡,平均心率163,峰值一度冲到190。这背后,是昨晚欢送师妹睡眠不足的疲惫,更是此刻倾尽全力的投入。我为此换了8套“皮肤”(球衣),汗水不仅浸透了衣衫,也浸透了这份即将远行的友谊。身体在极限状态,精神却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大概就是竞技体育最纯粹的魅力。

今天是我的手表记录的第212次挥拍,累计435.5小时的奔跑与流汗,消耗了近25万千卡的能量。但这些冰冷的数字,远不如真正镌刻在心里的东西来得重要——是博士生涯中拥有这样一项滚烫的热爱,更是有幸能以球会友,结识海涛你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对手与朋友。

赛后,我们并肩站在曾承办过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卓尔体育馆内合影。背景墙上那句“珞珈山下一段青春,强国路上一生奋斗”,在此刻,仿佛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注脚。是啊,我们在珞珈山下共享了这段难忘的青春,如今,即将奔赴各自人生的下一程:他北上天津,执起教鞭,培育桃李;我南下深圳,扎根湾区,奔赴山海。我们早已约定,这不是终点。我已备好南国的海风与球场,等你随时南下深圳切磋;你也备好津门的场馆与热情,待我择日北上拜访。

海涛,祝你此去,眼里有光,心中有火,前程万里,一路坦途!我们的下一场,不见不散。
00
Tung力觉醒
2月前
第二则故事:关于方言与普通话的切换

小标题:方言,是藏在普通话面具下的“身份密码”

「结论先行」语言是复数的,它像一把精巧的瑞士军刀。我们总在下意识地为不同场景抽出不同的刀刃:一把是面向社会的“标准件”,用以融入和协作;另一把则是面向家人的“专属钥匙”,用以回归和确认。方言,就是那把能瞬间开启“内循环模式”、通往内心最柔软处所的钥匙。

「正文展开」 早餐时,邻桌一位武大学子和他带来的长辈(看样子是祖孙),构成了一个有趣的语言学观察样本。

学生在转身打菜、与食堂阿姨交流时,他的“音频输出”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流畅、高效、标准,这是他在“公共领域”的社交面具。而当他回过头,面向满眼慈爱的爷爷奶奶时,频道瞬间切换,一串我听不懂却倍感亲切的方言脱口而出。这次“语码转换”流畅得如行云流水,仿佛体内有一个精密的声控传感器,能自动识别交谈对象并匹配相应的语言模式。

这场景,像一颗投入记忆深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想起自己本科在外地,被普通话环境“格式化”的岁月。久而久之,每周与父母的通话,竟也成了普通话的汇报。而他们,为了更好地与我同步,也开始努力地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与我交流。那个时候,我竟未察觉这背后默默的爱与迁就。

如今想来,每一次放假回家,都需要花上一两天的时间,才能把舌头从普通话的平直大道,重新绕回乡音的崎岖小径。而我与姐姐的通话,更像一场语言的拉锯战,她始终用方言向我发射“同乡信号”,而我却常常因习惯而用普通话回传,这其中的疏离与亲近,耐人寻味。

直到后来,身处武汉这个九省通衢之地,偶然听到一句熟悉的荆州乡音,竟会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主动上前寒暄几句。那一刻,方言不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是一种高效的“身份识别器”,是一张无形的“同乡会会员卡”,瞬间就能拉近两个陌生灵魂的距离。

原来,方言承载的,远不止是字词本身。它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胎记,是一段共同的成长记忆,更是一份无需言说的情感契同。它提醒着我们从何而来,也慰藉着我们身在何方。

现在,我愈发珍惜每一次与家人用方言交谈的机会,也努力将这份由乡音串联起来的亲情与爱,默默延续下去。
00
Tung力觉醒
2月前
第一则故事:关于父亲、男孩与可乐

小标题:一场早餐桌上的“可乐围城”:论亲子关系中的温柔博弈

「结论先行」 所谓养育,或许并非一场非黑即白的原则坚守,而更像是一场场关于“底线”的温柔退让,与爱意包裹下的策略博弈。父亲想守住“健康早餐”的城,孩子则一心要攻下“冰镇可乐”的堡,最终,双方在“各退一步”的停战线上,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和平。

「正文展开」 清晨的武大食堂,氤氲着包子的热气和学子们的低语。我邻桌的一对父子,为我上演了一出微缩版的现实主义戏剧,主角是一个五六岁的灵动男孩,配角是一位看起来耐心值满格的年轻父亲,而“戏剧冲突”的核心,则是一瓶尚未登场、却已搅动风云的冰镇可乐。

小男孩的眼里,那瓶冒着气泡的“快乐水”俨然是今日的圣杯,而父亲摆在面前的包子与鸡蛋,则成了阻碍他奔向理想的乏味障碍。他动用了一切符合他年龄的声波武器——从最初的撒娇请求,到谈判破裂后的赌气沉默,最终升级为在食堂门口引人注目的“哇哇”哭吼。

而那位父亲,堪称一位冷静的博弈大师。他没有选择高压镇压,也没有立刻缴械投降。他选择了“冷处理”——任由情绪的子弹飞一会儿,待到小男孩的“弹药库”(力气与委屈)消耗殆尽,他才从容登场,开始真正的“谈判”。

那句“先把早餐吃完,吃完再满足你的可乐愿望”,是经典的“延迟满足”策略。而小男孩的不情不愿,则让谈判陷入僵局。最终,父亲启动了B方案——“模仿与分担”:“看,爸爸吃一个,你也吃一个。爸爸吃一个鸡蛋,你吃半个。” 这是一次精妙的以身作则,也是一次降低任务难度的邀请。

结局充满了生活本身的幽默与无奈:小男孩为了他心心念念的“可乐城池”,象征性地完成了几口“城下之盟”,而父亲则默默收拾了“残局”,最终还是履行承诺,带着胜利会师的儿子,走向了吧台。小男孩那句迫不及待的“快点帮我拿瓶可乐!”,是他这场战役最终胜利的凯旋之歌。

整个过程,父亲的耐心如同一条绵长的引线,牵引着孩子的任性,也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教育原则。而那个边哭边紧跟父亲的小身影,像极了一只嗷嗷待哺却又极有主见的小鸟,倔强又依赖。

这让我瞬间被拉回自己的童年。那瓶可乐,何尝不像我们年少时,甚至成年后追逐的种种执念?我们同样会为了一个目标而全情投入、冲锋陷阵,甚至不惜上演一哭二闹的内心戏。而父母,或生活本身,就在一次次的拉扯与妥协中,教会我们规则与爱。

我不禁思考,未来的我,若为人父,又将如何导演这场“可乐围城”?或许,这正是生活观察的魅力所在——于一餐一饭间,窥见人性的缩影,预演未来的自己。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