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Tung力觉醒
583关注140被关注0夸夸
ESFJ-A|华科大博士|AI赋能实践|“华工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殿军|畅游者|摄影玩家|信奉10x is Easier than 2x
置顶
Tung力觉醒
1月前
万物皆有双重代价 (Everything Must Be Paid for Twice)——by David Cain

学校里应该教的一堂理财课就是:我们买的大多数东西,都需要付出两次代价。

第一次代价,通常是用金钱支付,目的仅仅是获得你想要的东西,无论它是什么:一本书、一个预算管理 App、一辆独轮车,或是一捆羽衣甘蓝。

但是,要真正利用这件东西,你还必须付出第二次代价。这代价是为了获得其益处所必须付出的努力和主动性,而它可能远高于第一次代价。

例如,一本新小说,第一次代价可能是 20 美元,而它的第二次代价,则是十小时的专注阅读。只有当你开始支付这第二次代价时,你为第一次代价付出的金钱才开始产生回报。只支付第一次代价,几乎等同于把钱扔进垃圾桶。

同样地,买了预算管理 App 后,你必须完成所有设置,并养成习惯去使用它,它才能真正改善你的财务状况。对于独轮车,你必须忍受那想必很痛苦的初学阶段,然后才能骑着它在街上巡游。至于羽衣甘蓝,必须先去除粗梗、切碎、蒸熟并咀嚼下咽,它才能为你提供任何营养。

如果你环顾自己的家,你可能会发现许多你付了第一次代价,却从未支付第二次代价的物品。未曾使用的会员资格、从未翻阅的书籍、没玩过的游戏、未织完的毛线。

我不敢肯定,但我感觉,在消费主义之前的社会,人们可能不太强调支付“第一次代价”(也就是占有物品),而是更注重支付“第二次代价”——即付出必要的劳动来使用你拥有的东西,并努力成为一个总是这样做的人。想象一下,一架因为功能齐全而被买下的犁,却从未真正用来耕耘土地。

工业化的奇迹极大地降低了许多物品的“第一次代价”,但也使得我们需要考虑支付的“第一次代价”数量剧增。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诱人玩意儿,几乎没有人觉得自己钱够用,购买力够强。当一个人意外获得一笔钱时,他们立刻想到的就是更多现在有能力支付的“第一次代价”。

但无论你获得了多少酷炫的东西,你并不会因此增加可以用来支付“第二次代价”的时间或精力——比如去使用健身房会员卡、去阅读那些未删节的经典名著、去把尤克里里弹出像样的曲子——因此,这些物品承诺的回报,始终未能兑现。

我相信这是我们现代生活方式有时让人感觉有点“事与愿违”或“自我挫败”的原因之一。在追求满足感时,我们不断支付“第一次代价”,结果相应地背负了沉重的“第二次代价”投入需求(或者说是欠下了巨额的“第二次代价”债务)。然而,任何购买行为的回报——也就是我们当初购买它的根本原因——在两次代价都被付清之前,始终是被锁住的,无法获得。

例如,你可以在旧货甩卖时花一美元买到《白鲸记》(Moby-Dick),但如果你之后不付出高昂的“第二次代价”——花上 16 个小时聚精会神地阅读那些维多利亚时代关于鲸鱼和捕鲸人的冗长评述——那么这一美元就白花了。而且,还有更多其他的“第二次代价债务”在争夺着你这宝贵的 16 个小时——你在这本旧书之外支付的“第一次代价”越多,你就越觉得永远没时间去好好体验亚哈船长 (Captain Ahab) 的传奇故事,或者去做任何其他需要付出努力和主动性的自选活动。

这种时间/精力的稀缺感,造成了我们那似乎无法偿还的“第二次代价债务”所带来的主要副作用之一:我们条件反射式地过度沉迷于娱乐以及其他“第二次代价”低廉的乐趣——比如手机应用、流媒体服务和加工食品——即使它们带来的回报往往只比无所事事好那么一点点。这些东西之所以有吸引力,是因为它们几乎不费什么力气(我们为了工作赚钱支付那么多的“第一次代价”,已经筋疲力尽了),但它们却能吞噬掉大量时间,进一步耗尽我们本可用于支付“第二次代价”的“预算”。

我能想到的唯一解决方案是,有意识地将生活重心彻底扭转:避免再支付任何不必要的“第一次代价”,并围绕着支付某些特定的“第二次代价”来构建你的生活方式。这样,你才能最终享受到那些早已承诺给你、静静地躺在你书架上、储藏室里和硬盘中的真正奖赏。这便是我最初提出“深度年”(Depth Year)概念时的直觉——指定一整年的时间,停止继续获取更多“做酷事的方式”,而是开始真正、认真地“去做那些酷事”。

支付“第二次代价”,听起来或许令人不快,但这其实是一个你可以逐渐培养出兴趣的过程。当你真正投入并开始享受这个过程时,它会让人感到无比振奋。这就像在地图上未标明的荒野中艰难跋涉——前进缓慢,处处可能被绊倒,但全程都是探索新领域。在最初的不适感过后,你会感到自己充满活力。然后,当你成功穿越这片区域,它就成为了你熟悉范围的一部分,而你也因此变得更加坚韧、更加有趣。

弄清楚如何支付“第二次代价”其实并不难。你只需要留意那个你通常想要打退堂鼓、放弃努力的时刻,然后选择坚持下去,而不是转头去做别的事情。

换句话说,当你遇到困难的“杂草丛”(hit the weeds)时,你要选择深入其中,而不是转身逃避。比如,吉他上那个别扭难按的 B 大调和弦——无论如何先把手指费力地按到位,然后试着看看能不能稍微放松一点,让自己适应这个指法。又比如,读到书中主角以实玛利(Ishmael)滔滔不绝地讲述历史上各种鲸鱼图画的部分——试着去理解为什么这些对他来说如此重要。正是在这些让人感到陌生和不适的时刻,真正的回报才会显现出来。

Everything Must Be Paid for Twice

00
Tung力觉醒
1天前
还在用呢😊,ChatGPT 4o等代表着“概率预测(快速反应)”模型,o1或DeepSeek R1代表着“链式推理(慢速思考)”模型。问题解决能力两者分别:前者擅长解决结构化和定义明确的问题,比如特定语言的风格化文字润色等,对文科和文字编辑工作者很有帮助;后者能够处理多维度和非结构化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对理工科和创作者很有帮助。

至于记忆功能的出现,现在是各大模型的共识,现在OpenAI的记忆功能更突出,不局限于单一对话框,Gemini的记忆功能优势在于单一对话框的上下文窗口有100w的tokens(比如Gemini 2.5 pro),Gemini暂时出于保护用户隐私通常没有跨越不同对话框的长期记忆,估计以后也会类似像OpenAI一样会出现这个功能。不过一些平台比如Monica等会提供记忆功能,这样就可以方便用户自己使用,这就是余一老师@余一.Dev 经常提到的“AI as Me”概念🌹🌹

那不然_: 现在还有人用chatGPT的GPTs吗? 感觉推理模型和记忆功能出了之后,对GPTs已经没什么需求了,OpenAI官方也很久没有动静

00
Tung力觉醒
2天前
感谢黄叔@AI产品黄叔 、向阳乔木@向阳乔木 还有陈源泉@陈源泉 的无私分享🌹🌹,真的很棒!👍👍🐮🐮准备后面也动手试一试~😊

想请教一下已经成功部署微信读书 MCP 的即友们几个小问题,先提前谢谢大家啦!🍀🍀

问题1:微信推文里提到用 get_bookshelf 工具可以获取书架信息,那这个书架里会包括自己上传的 EPUB 格式电子书吗?如果包括,那 get_book_notes_and_highlights 工具能不能正常抓取这些 EPUB 书的笔记和划线?

问题2:有些热门书在还没开始读的时候,里面就已经有不少虚线提示,应该是其他用户留下的公开笔记,这种内容也能被提取出来吗?

问题3:用 get_book_notes_and_highlights 工具获取的笔记和划线,是只包括自己做的,还是也可能包含别人的?

谢谢大家,预祝大家通过部署这个微信读书MCP都能顺利生成出自己的知识卡片 🙌

AI产品黄叔: 微信读书MCP来了 特别好用,我五一期间就催着作者改 终于昨晚全面升级了 可以一键拉取你微信读书书架里的所有信息 包括书籍简介/阅读数据/划线笔记 这样可以生成 1. 你24年都读了什么书 2. 书架上都有哪些分类的书籍 3. 每一本书都划线了什么 看我发三张用Trae一句话生成的卡片: 全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XUutBzp07GqsT-edyHBSfg

20
Tung力觉醒
14天前
今天在武汉大学风雨球馆挥汗撸单1小时,平均心率达到171次/分钟。两个人多拍对打,来回激烈,几乎全程无氧状态。加上天气炎热,充分感受到武汉的盛夏威力!不过打完球非常开心,状态也很棒。期待明天继续挑战撸单2小时!
00
Tung力觉醒
15天前
先反思,搞清自己在系统里的真痛点,写下来,比猛刷书单更值;否则再多干货也只是行李。

然后用《知识分类与知识资源认识论》提到的“元知识”当导航仪:先辨真伪,再按目标重组资料。反思定方向,元知识选子弹,学习快准狠。

ChatV: ⭕ 原则>反思>阅读 --- 01. 学习知识,无论是原理、方法、工具、案例哪个层面的知识,无论是书、视频、课程哪种形式的知识,都是指向解决问题的。 02. 全世界所有知识汇总起来,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的问题总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课程,要解决的是【某一类人的问题的子集】。 03. 当你不断阅读时,其实就是在收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也许是你压根目前就不需要、以后也不会遇到的,这些知识其实就没有应用的机会,这样就带来浪费和负担,你投入大量时间学的知识压根用不上。 04. 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你把时间花在学习真正应用于解决【你的问题】的知识,而不是解决张三的问题或者李四的问题或者皇帝的问题。 05. 怎么发现你的问题有哪一些呢?反思,并用笔写下反思的内容。反思比阅读更有效,用笔写下来的反思比坐着空想更有效。 06. 反思,瞄准的对象是你自己,而不是其他人,也不是外部世界的某个东西。瞄准你自己,观察你自己,分析你自己,看看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这样你了解到的就是围绕你自身,你可以知道你自己的问题子集包括哪一些。反思自己是最重要的,这个没做好,一味学习的效果不明显,因为你目前真真切切正在经历的痛苦没有解决,知识再多也是空。 07. 反思,除了要瞄准自己,还要把你自己放在你生存的系统中去看你,需要一个全面的考虑,因为没有全面的考虑,你可能无法发现自己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08. 为什么呢?因为你是系统中的你,许多问题,不是完全出在你身上,而是系统传导到你身上的影响,不了解系统,就不了解系统传导了什么以及如何传导影响力,不了解你是如何被影响的,就不了解你到底是谁。 09. 如何把自己放在系统里去反思呢?这里可以应用几个思维模型:NLP逻辑六层次(系统/精神-身份-信念/价值-能力-行为-环境/工具/资源)、黄金圈法则(why-how-what)、SWOT模型(内部的优势与劣势,外部的机会与威胁)、行动力模型(B=MAT,行为Behavior=动机Motivation×能力Abilitity×触发器Trigger)、Woop心理比对模型(Wish愿望→Outcome结果→Obstacle障碍→Plan计划)。 10. 除了反思,也要要学习他人,包括读好书、看文章、学习课程、与高手聊天。这和反思自己不冲突,反思自己是基础,学习他人是补充。学习的意义在于,可以从他人那里看到他们在经历哪些痛苦,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消除痛苦的,或者说他们是如何带着痛苦前行的。一个人始终是有限的,你目前遇到的痛苦也是有限的,而未来可能遇到的痛苦你现在想象不到,这样就可以从他人那里提前了解未来有可能遇到的痛苦,提前加以预防。这是学习的意义所在。 11. 有了痛苦,怎么办?用以下十步来解决: ▪像一个局外人,跳出来看痛苦; ▪如果做不到,就带着痛苦,写日记; ▪不加掩饰地写,不要欺骗自己; ▪理清 what,痛苦的到底是什么; ▪倒推过程找出 why,痛苦的形成原因; ▪思考当前的 how,从已经形成的结果入手,下一步怎么解决问题; ▪思考未来的 how,以后出现类似原因时,怎么在源头就掐断; ▪把 how 写进你的原则; ▪原则表述为: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每一条原则下面附一个案例说明,案例就是你经历过的一个个痛苦及其形成过程。 12. 有痛苦,反思;反思后,还要形成原则。痛苦(what)+反思(why)+指令(how)=原则(must-todo/stop-todo)。原则从哪里来?不是来自书本上的知识,不是来自自媒体文章的观点,不是来自长辈或老师的教导,不是来自朋友的建议。不是来自传统习俗,不是来自当时潮流。你真正的原则,来自你自己的切身痛苦,不然的话,你学到的、写下的,都只是一种摆设,不会真正实行。 --- 👉 更多精华帖:https://m.okjike.com/originalPosts/65e5dbfe4ca8842da70a1059/

00
Tung力觉醒
20天前
中午在武大竹园体验馆单打近2小时🏸,挥拍挥到飞起,汗流不止、衣服全湿,“皮肤”换了五套,累归累,但真的太爽了。羽毛球真的是我最治愈的快乐源泉💦😊
00
Tung力觉醒
20天前
做得更多,反而可能更轻松 (Doing More is Often Easier)——by David Cain

去年,我从一位名叫杰夫的加拿大健美运动员那里购买了一套力量训练计划,这套计划在某种程度上让我在各个方面都变得更好了。

该计划是为那些没有太多时间训练的人设计的——也就是那些忙碌到只能在午休时间挤出35分钟来锻炼的人。因为每项练习你只有时间做一到两组正式组,所以你必须把每一组都做到极致。对于这宝贵的几组训练,平常那种程度的努力是不够的——每一组都必须是高质量和高强度的。

在力量训练的语境下,高强度意味着你做的重复次数要足够多,让你达到接近力竭的边缘——也就是你的肌肉在生理上再也无法将重量移动分毫的那个点。

该计划的作者坚称,人们几乎总是高估自己平常的努力程度离这个极限点有多近。你可能感觉自己再做一次就会失败,但如果你不顾一切地继续下去,以此来检验这个假设,你会发现自己实际上还能再做两次、三次,甚至四次,才真正“撞墙”。

我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额外的重复次数上,把它们视为锻炼的全部意义所在,并且立刻开始获得比我过去所有健身年份加起来都更好的效果。

最后那几次重复才是真正的“摇钱树”——是你付出努力所能得到的最佳回报,但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我通常停下来的那个点,感觉上就像是路的尽头,但实际上,那是一个隐藏的、回报超高的区域的起点,非凡的成果正是在那里发生的。

这一发现让我思考,生活中有多少时候也是如此——多付出额外10-15%的努力,其回报就可能相当于其余全部努力的总和——而你又有多经常对此一无所知。想象一下,如果你能在下班后多待半小时,老板就会开始付给你十倍于平常的工资,但你直到快退休时才知道有这回事。

现在我所有的训练组都这样做。我变得强壮得多,也不再需要鞭策自己去健身房了,因为它带来的回报远超以往。增加额外的训练量反而让整件事变得更轻松了,因为在那个点上,额外回报相对于额外努力的攀升速度快得多。

在此之前,因为一位老师的简单指导,我在冥想方面也有过类似的突破。她说:“当你产生起身的冲动,想要结束冥想时,这就是一个提示,你应该再坚持一会儿。当这种冲动再次袭来时,也许那时再起身。或者,也许再多坚持一会儿。”

这是另一个例子,关于那个就在不远处、蕴藏着巨大收益的隐藏区域。通过这样做,我得以停留在当下,体验那些通常会把我从坐垫上“赶走”、阻碍我进步的微小不适和冲动。仅仅是至少多坚持一会儿,我的练习就得到了永久性的改善,并且我获得了一种持续进步的可靠方法。

那时,我还没有看到这个普遍原则:永远对你通常停止点之外的事物保持好奇。做得更多往往让事情变得更容易,而不是更难。

肯定有很多类似的情况,你因为在错误的地方停下来而吃了暗亏。出于某种原因,你学会了将自己推到某个点,而那个点感觉就像是一个停止标志:是时候拍拍自己的背(以示满足),然后回家了。你从努力中得到了你所得到的,而且看起来对你来说也就仅此而已了。

然而,你通常的标准只是你目前碰巧安顿下来的地方,而这个标准可能正在对你不利。你可能距离回报的急剧飙升,只差那么几“次重复”,或者随便什么“努力单位”。但你怎么会知道呢?

想知道你通常的标准是否对你有益,唯一的方法就是定期超越它们,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 我们每个人对每件事都有自己习惯性的标准:睡多久算够,看多久屏幕没关系,工作中要投入多少努力,在友谊中要多么主动积极,吃多少或吃多好,要消费多少新闻资讯,在维持家庭秩序与整洁方面要多自律。

我们都在这些以及无数其他问题上,于某个标准处安顿了下来,这很可能是出于惯性而非原则。我们的标准不太可能就那么巧合地随机落在了它们各自的最佳平衡点上。对于你所采纳的每一个标准,可能就在其不远处,存在一个回报的显著峰值。(当然,也可能你做得太多却收效甚微。)

每当我尝试调整标准时,我常常会发现一个更好的标准。如果那额外的几次重复彻底改变了我的健身体验,那么也许将上班时间从8:30提前到7:30也能彻底改变我的工作体验(事实确实如此)。

当你突破通常的停止点,并且生活立刻变得更好时,你就拥有了一个新的标准——不仅是关于付出多少努力才算足够,也包括你期望得到的结果。

真正实现观念彻底转变的时刻,是你发现你的新标准,无论是对努力程度还是对结果而言,仅仅是别人的最低标准。对你来说是“额外”的努力,可能在别人看来是完全必需的;对你来说是非凡的成果,可能只是他们能接受的最低限度。

这或许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特定的领域表现得如此出色。那些取得惊人成果的人,看起来似乎像是生来不同,或者享有你遥不可及的优势。这或许部分属实,但你真的最大化利用了你自身的优势吗?当最可能的解释是“他们在做一些你没在做的事情”时,人们却很容易将他人的成功归因于运气、裙带关系或天赋。

换句话说,别人的标准可能比你现有的标准更有利于践行你的价值观,而且,也许你可以将他们的标准变成你自己的。

我在健身房所做的,实际上只是发现那些比我强壮的人多年前就已发现的道理。提早上班,以及摆脱网络干扰,也只是揭示了那些更成功的企业家早已知晓的秘密。

最棒的是,标准的重要性可能超过其他任何因素,而且它们是可调整的。但你确实必须亲身体验一个新的标准,才能知道它是否更好。别人劝你“再多努力一点”、“刻苦训练”或“一大早就到办公桌前”——这些并不能向你展示跨过那条线后等待你的是什么。你必须亲自踏入那片新领域,才能理解那里的生活会是怎样。

Doing More is Often Easier

00
Tung力觉醒
21天前
中午在武大工体单打1.5小时羽毛球🏸,打得浑身是汗,换了好几套“皮肤”。打完整个人都轻了,果然羽毛球还是最解压的运动,太开心了😊
00
Tung力觉醒
22天前
同样是AI浏览器,黄叔觉得Fellou与Dia这两者各自的优劣势是什么?黄叔深度使用过了Dia浏览器,再亲临这个Fellou发布会现场了解一手发布信息,如果可能的话,可以来一个两者之间的测评对比🍺🍺🍺期待呢🍀🍀🍀😊

AI产品黄叔: 刚参加了fellou的发布会 有好有一般吧 好的是切入的方向挺好 action 替我们干活 关键价值在于 到底能代替哪些人哪类action 一般的是 大量的case还是deepsearch 对于这种内容形态我已经疲了 也不觉得任何一家能持续有优势 因为AI搜索是兵家必争之地 实际如何 还是要上手评测

00
Tung力觉醒
23天前
谢谢耐心&走心的解释👍🍀🍺,终于理解啦,这样我可以愉快的使用ChatGPT全家福了😊

dexteryy: 给不懂技术的人解释 OpenAI 这些模型的命名: 4o 是旧世系的第四代传人,这个世系都不会长思考 4o 名字中的后缀 o 是指它能直接看懂图,不需要先把图先转成文字再理解 把 o 作为前缀的 o1、o3、o4 是新世系,这个新世系都会长思考,而且都接受过后天教育 新世系的第一代(o1)不会直接看图(是个瞎子) o3 和 o4 是新世系的第三和第四代,会直接看图,能直接通过图像来思考,而不是只能通过文字语言来思考 o4-mini 和 o4-mini-high 是 o4 的学生,不瞻前顾后负担小干活快,要价相对低 o3 是这个世系中的新领头人,能力最强,要价最高,接替了上一任领头人 o1 o4 要价还要更高,普通人请不起,暂时待在幕后 4.5 和 4.1 是 4o 的兄弟。4.5 是文科生,情商更高、更有创意,要价更高,不适应职场环境准备提前退休。4.1 是工科生,能跟大量屎山代码和文山会海打交道,主要去客户现场做外包工作 以上这些人都会「Deep Research」,就是让它们不用现场给答案,先回去借助多种外部工具做下研究,经过多轮的行动->反馈,得到更全面、准确的结果 如果只是要它们「Web Search」,它们就只会使用搜索这一种工具,且先搜一轮就马上开始总结思考答案,不会根据搜索结果再做更多搜索和其他行动 图1 到 图5 都是 o3 给以上解释画的图,图6到图8分别是 o4-mini-high、o4-mini、4o,确实 o3 画的最好(指相对更准确和全面,忽略图5里的中文文字),o4-mini-high 接近

00
Tung力觉醒
23天前
人类有史以来最好的想法:一个可能改变你一生的激进建议,它已经改变了历史 (The Best Idea Humans Ever Had)——by David Cain

我有一个大胆的提议。一个或许能改变你人生的实验。如果你愿意尝试,我愿与你同行。

方法如下:

平常的日子,你大可以按部就班,照常工作,处理日常事务。然后,每周选定一天,比如周二,你将遵循一条特定的准则:

从醒来的那一刻起,在每个当下,毫不犹豫地去做最需要做的事,不管你是否乐意。全然专注于每一项行动,仿佛这就是你在世上的唯一目标。放下所有其他顾虑。

换句话说,在周二这一天,也仅仅是周二,你要致力于在每个当下,做你能想到的最明智、最有益的事,并坚持一整天。你不用试图在“想做的事”和“知道是最好的事”之间寻求任何形式的“平衡”。你每次都选择后者。

如果当下需要你把一个又大又恶心的垃圾袋扔进大型垃圾箱,你就平静地拎起它走过去。如果需要你跟老板挑起一个令人不快的话题,你就去跟老板挑起那个不快的话题。如果需要你今天就开始写学期论文,即便你完全可以找借口拖到周六,那你就坐下来开始写。如果到了该把手机放回口袋,而不是再刷一页 Reddit 的时候,你就立刻照做。

做这些事情时的感受如何,就是如何,你不用担心其他任何事。一整天,你只需听从自己对“什么是该做之事”的诚实判断——也就是那个看起来能为你自己、你未来的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带来最好长远结果的选择。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

(在此过程中,你依然可以享受任何偶然遇到的乐趣、轻松和舒适。)

请注意,这不同于追求效率最大化。当下需要做的,未必总是辛苦劳作或困难重重。当你累了,知道应该休息时,你就休息。如果是家庭电影之夜,那就和家人一起看电影。再次强调,做你真诚地认为是正确——我指的是最正确——的事。为了工作熬夜到把自己累垮,很可能对你和他人并非最有益,那它就不是该做的事。

当然,你会犯错。想要妥协、想要拖延当下该做之事的诱惑会不断出现,有时还会让你偏离轨道。没关系。你总会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欠缺。重要的是,你是否在真正努力尝试这样做。

无论发生什么,在那天晚上入睡前,你都不要停止努力。然后,在接下来漫长的六天里,你可以回到往常那种在“力行至善”和“随心所欲”之间的折中状态。前提是,如果你还想那样的话。

这就是我的提议。

你觉得如果你做了这个实验,会发生什么?生活会变好还是变坏?周二会变成你一周中的灾难日,一场你绝不希望任何人经历的、西西弗斯式的苦役轮回,还是让你感觉最真实地活着、最自我满足的一天?

1、两种足够好的方式

去年我进行“斯多葛实验”时就做过类似的事情,从那以后,我在很多日子里也这样做了。根据我的经验,那样的日子虽然艰难,但却比平常的日子好得难以估量。你会感到专注投入且内心没有冲突。你不会反复琢磨或担忧,因为你知道自己正在尽力过好这一天。生活变得有意义且令人满足,晚上睡觉时毫无悔恨——这对我来说简直是奇迹。正如马可·奥勒留在他的版本中承诺的那样:“……人只需遵循这寥寥数条忠告,诸神将别无所求。”

再次强调,重点不在于完美地度过一天,而在于那天你致力于以尽可能最好的方式运用你的生命,然后看看会发生什么。

随着年岁渐长,这种生存模式——把每一天都当作“在每个当下做正确之事”的周二来过——似乎越来越成为唯一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那种将精力分配于“时而做正确的事,时而做不那么正确(但更容易或更令人愉悦)的事”的做法,似乎暴露了一种颇为混乱的人生策略。本质上,你是在玩一个“一份给我自己,一份给我最好的自我和世界福祉。一份给我自己……”的游戏。

这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我自己”与你“最好的自我”和“世界福祉”相冲突,那这个“我自己”到底是谁?我们又为何要将生命一半的“收益”分给它?

2、古人的智慧,一如既往

如果你看看古代先贤关于如何生活的论述,会发现总能找到这种全身心投入于“善”的某种版本。无论是斯多葛派、佛教还是《圣经》传统,都提出了一种日常版的“在每个当下做正确之事日”。

他们并没有像现代社会似乎推崇的那样说:“好好享受生活,但也要做足够多困难的事,好让自己算得上是个好人。”相反,他们说:“在每个当下训练自己,永远要带着爱且毫不犹豫地去做道德上最好的事。将此作为你人生的目标,并为此牺牲其他一切。”

这种做法所承诺的回报似乎是,当你这样生活时,生活会好上百倍,而且受益的不仅仅是你自己。你周围的每个人都能从你的行动和榜样中获益。你不仅在为自己创造尽可能最好的人生,也在创造尽可能最好的世界。

毕竟,你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复利效应。它们以显著的方式影响你自己的未来,也影响所有与你互动的人的未来,以及与他们互动的人的未来,以此类推。每一个微小的举动,甚至包括你踏上公交车时所携带的态度,都是一个道德选择,其后果会像涟漪一样不断扩散。你是否沉溺于向妻子抱怨遇到的糟糕司机,或者你是否因为同事那明显自我感觉良好的 Instagram 帖子而看不起她——这些都很重要,而且绝非小事。即便是微小的善行与伤害,也容易在我们后续的行动、态度和人际关系中不断累积放大,其回响远超我们自身的生命,甚至超越我们的有生之年。难怪古人对此如此严肃。

3、最高的赌注

既然我们时时刻刻的行为举止都关系重大,这些古老的传统倾向于将这种自选的追求,视为最严肃的道德议题。事实上,是第一个、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道德议题。他们说,我们面临着一个永恒重现的选择:是选择美德带来的自由,还是戴上恶习的枷锁?是涅槃还是轮回?是天堂还是地狱?这场战斗的赌注不可估量——这就是人类的境况,若认识不到这一点,后果自负!

好吧——这种有点可怕的言辞,对于我们被享乐麻痹的现代头脑来说,可能压力太大了。(或许对于那些处境艰难的铁器时代农民来说,接受起来没那么困难。)这就是为什么我提议,一开始先从每周一天做起,作为一项实验,仅仅是为了看看这个古老的思想能带来什么。如果这看起来还是太多,那就试试更短的时间段——比如只在当天上午 9 点到中午之间这样做。从你觉得可控的地方开始,如果感觉确实有所裨益,再逐步扩大范围。

无论如何,我怀疑,正是因为我们没有以某种形式迎接这个古老的伟大道德挑战,才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是的,承诺时时刻刻都尽力而为,就当天的努力程度而言是困难的,但它同时也会带来持续的回报和一种令人振奋的解脱感。这一次,你不再试图蒙混过关,而且你自己也清楚这一点。你没有做任何违背自身价值观的事情。你变得对大多数悔恨和担忧都“免疫”了,因为你在让生活呈现出它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你卸下了那千斤重担,而你之前甚至不知道自己一直背负着它。

当你体验到这种清晰感的哪怕一丝迹象时,你真的会觉得,这种生活方式,或类似的理念,确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棒的主意。

4、加入实验

我很想听听你对此的看法。这听起来很可怕?很有启发性?还是两者兼有?

我不敢说自己已经精通了这种日常生活方式,但我可以说,它并不会一直像初看起来那样令人筋疲力尽。当你清楚自己将在每个关头都做正确之事时,你需要担心的就只剩下付出努力时的辛苦,而这与悔恨、自我厌恶或无意义感带来的痛苦相比,根本算不了什么。不再有需要苦苦思索的艰难权衡——一条路显然更好。你终于可以像那个幸运的“未来自我”一样生活,不断地收获着你那众多仁慈的“过去自我”种下的善果。

所以,我是认真提议这个实验的。我将在(今年)11月的每个周二都进行实践,并会在“实验页面”上记录。加入我吧,并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体验。

如果你很感兴趣但仍在犹豫,问问自己,既然收获可能如此之大,损失又如此之小,为什么不试试呢?它与任何重要的事情,比如你的工作或家庭责任,都毫无冲突。事实上,恰恰相反。

就我个人而言,我唯一真正的顾虑就是:这很难。诚然,这样做更好,但它很难,而当一件困难的事情是可选项时,我倾向于拒绝,因为生活似乎总是已经够难了。但或许,这正是原因所在。

The Best Idea Humans Ever Had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