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Tung力觉醒
596关注161被关注0夸夸
ESFJ-A|华科大博士|AI赋能实践|“华工杯”羽毛球混合团体赛殿军|畅游者|摄影玩家|信奉10x is Easier than 2x
置顶
Tung力觉醒
3月前
感谢@吕立青_JimmyLv 的产品,我将外甥女10岁生日的照片转成宫崎骏动画风格,效果非常棒,外甥女和姐姐都特别喜欢!这种风格充满童话感,真是太惊艳了,为您点赞👍👍👍。链接在这里⛵chatimg.ai
68
Tung力觉醒
1天前
『以汗水作别,我的🏸球场“同路人”』

结论先行☞:最好的球友,大概就是这样:他像是你的另一面镜子,能清晰照见你的长处与短板,迫使你不断进化。我们在无数次对拉与奔跑中,相互成就,彼此磨砺。每一次切磋,都是一场心照不宣的共同进步。而从他身上学到的那种“慢半拍击球”的智慧,其意义,已远不止于羽毛球。

娓娓道来☞:今天中午,卓尔体育馆内熟悉的灯光,羽毛球在空中划出的白色弧线,一切都因为“告别”这个主题,染上了一层特别的仪式感。我在这里,用一场近两小时的酣畅单打,送别了我在武大相识一年半的挚友——李海涛。他毕业后即将奔赴天津科技大学,开启人生新篇章。

为了不让这场告别赛留下遗憾,尽管大半个月没系统训练,我今早还是用一整套热身唤醒了沉睡的肌肉:手腕、挥拍、哑铃、深蹲……这既是身体的预热,也是对这场友谊之赛最基本的敬意。

场上,我们都迅速进入了状态。这是一场典型的“速度”与“控制”的对决。我的优势在于全场飞奔的跑动,而他则凭借更胜一筹的技战术,特别是那手标志性的反手高远球和突击,掌控着节奏。他因膝伤跑动受限,我则因战术略显稚嫩,最终胜率或许还是四六开,但这过程中的每一次得分与失分,都无比珍贵。

和他切磋,我最大的收获,是真正开始理解“动作一致性”的威力。过去,我总仗着跑动快,急于启动,结果每一次提前移动,都像是在他冷静的雷达上,暴露了一个清晰的红点。他总能不疾不徐,在最后一瞬,用一个轻巧的变线,将球送到我最难受的位置。

今天,我终于学会了“偷师”于他的这份从容。发小球时,有意识地预留半步,防守他最擅长的推后场;进攻时,也学会了先观察他的重心,再决定是劈吊还是推压。当我成功地用从他那里学来的招式得分,并得到他一句“有进步啊”的赞许时,那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对自我成长的确认。

这场球打得酣畅淋漓。我的华为GT3手表记录下了身体的极限拉扯:消耗1560千卡,平均心率163,峰值一度冲到190。这背后,是昨晚欢送师妹睡眠不足的疲惫,更是此刻倾尽全力的投入。我为此换了8套“皮肤”(球衣),汗水不仅浸透了衣衫,也浸透了这份即将远行的友谊。身体在极限状态,精神却获得了极大的满足,这大概就是竞技体育最纯粹的魅力。

今天是我的手表记录的第212次挥拍,累计435.5小时的奔跑与流汗,消耗了近25万千卡的能量。但这些冰冷的数字,远不如真正镌刻在心里的东西来得重要——是博士生涯中拥有这样一项滚烫的热爱,更是有幸能以球会友,结识海涛你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对手与朋友。

赛后,我们并肩站在曾承办过2019年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卓尔体育馆内合影。背景墙上那句“珞珈山下一段青春,强国路上一生奋斗”,在此刻,仿佛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做的注脚。是啊,我们在珞珈山下共享了这段难忘的青春,如今,即将奔赴各自人生的下一程:他北上天津,执起教鞭,培育桃李;我南下深圳,扎根湾区,奔赴山海。我们早已约定,这不是终点。我已备好南国的海风与球场,等你随时南下深圳切磋;你也备好津门的场馆与热情,待我择日北上拜访。

海涛,祝你此去,眼里有光,心中有火,前程万里,一路坦途!我们的下一场,不见不散。
00
Tung力觉醒
1天前
第二则故事:关于方言与普通话的切换

小标题:方言,是藏在普通话面具下的“身份密码”

「结论先行」语言是复数的,它像一把精巧的瑞士军刀。我们总在下意识地为不同场景抽出不同的刀刃:一把是面向社会的“标准件”,用以融入和协作;另一把则是面向家人的“专属钥匙”,用以回归和确认。方言,就是那把能瞬间开启“内循环模式”、通往内心最柔软处所的钥匙。

「正文展开」 早餐时,邻桌一位武大学子和他带来的长辈(看样子是祖孙),构成了一个有趣的语言学观察样本。

学生在转身打菜、与食堂阿姨交流时,他的“音频输出”是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流畅、高效、标准,这是他在“公共领域”的社交面具。而当他回过头,面向满眼慈爱的爷爷奶奶时,频道瞬间切换,一串我听不懂却倍感亲切的方言脱口而出。这次“语码转换”流畅得如行云流水,仿佛体内有一个精密的声控传感器,能自动识别交谈对象并匹配相应的语言模式。

这场景,像一颗投入记忆深湖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我想起自己本科在外地,被普通话环境“格式化”的岁月。久而久之,每周与父母的通话,竟也成了普通话的汇报。而他们,为了更好地与我同步,也开始努力地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与我交流。那个时候,我竟未察觉这背后默默的爱与迁就。

如今想来,每一次放假回家,都需要花上一两天的时间,才能把舌头从普通话的平直大道,重新绕回乡音的崎岖小径。而我与姐姐的通话,更像一场语言的拉锯战,她始终用方言向我发射“同乡信号”,而我却常常因习惯而用普通话回传,这其中的疏离与亲近,耐人寻味。

直到后来,身处武汉这个九省通衢之地,偶然听到一句熟悉的荆州乡音,竟会让我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主动上前寒暄几句。那一刻,方言不再仅仅是沟通的工具,它是一种高效的“身份识别器”,是一张无形的“同乡会会员卡”,瞬间就能拉近两个陌生灵魂的距离。

原来,方言承载的,远不止是字词本身。它是一个地域的文化胎记,是一段共同的成长记忆,更是一份无需言说的情感契同。它提醒着我们从何而来,也慰藉着我们身在何方。

现在,我愈发珍惜每一次与家人用方言交谈的机会,也努力将这份由乡音串联起来的亲情与爱,默默延续下去。
00
Tung力觉醒
1天前
第一则故事:关于父亲、男孩与可乐

小标题:一场早餐桌上的“可乐围城”:论亲子关系中的温柔博弈

「结论先行」 所谓养育,或许并非一场非黑即白的原则坚守,而更像是一场场关于“底线”的温柔退让,与爱意包裹下的策略博弈。父亲想守住“健康早餐”的城,孩子则一心要攻下“冰镇可乐”的堡,最终,双方在“各退一步”的停战线上,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和平。

「正文展开」 清晨的武大食堂,氤氲着包子的热气和学子们的低语。我邻桌的一对父子,为我上演了一出微缩版的现实主义戏剧,主角是一个五六岁的灵动男孩,配角是一位看起来耐心值满格的年轻父亲,而“戏剧冲突”的核心,则是一瓶尚未登场、却已搅动风云的冰镇可乐。

小男孩的眼里,那瓶冒着气泡的“快乐水”俨然是今日的圣杯,而父亲摆在面前的包子与鸡蛋,则成了阻碍他奔向理想的乏味障碍。他动用了一切符合他年龄的声波武器——从最初的撒娇请求,到谈判破裂后的赌气沉默,最终升级为在食堂门口引人注目的“哇哇”哭吼。

而那位父亲,堪称一位冷静的博弈大师。他没有选择高压镇压,也没有立刻缴械投降。他选择了“冷处理”——任由情绪的子弹飞一会儿,待到小男孩的“弹药库”(力气与委屈)消耗殆尽,他才从容登场,开始真正的“谈判”。

那句“先把早餐吃完,吃完再满足你的可乐愿望”,是经典的“延迟满足”策略。而小男孩的不情不愿,则让谈判陷入僵局。最终,父亲启动了B方案——“模仿与分担”:“看,爸爸吃一个,你也吃一个。爸爸吃一个鸡蛋,你吃半个。” 这是一次精妙的以身作则,也是一次降低任务难度的邀请。

结局充满了生活本身的幽默与无奈:小男孩为了他心心念念的“可乐城池”,象征性地完成了几口“城下之盟”,而父亲则默默收拾了“残局”,最终还是履行承诺,带着胜利会师的儿子,走向了吧台。小男孩那句迫不及待的“快点帮我拿瓶可乐!”,是他这场战役最终胜利的凯旋之歌。

整个过程,父亲的耐心如同一条绵长的引线,牵引着孩子的任性,也小心翼翼地守护着自己的教育原则。而那个边哭边紧跟父亲的小身影,像极了一只嗷嗷待哺却又极有主见的小鸟,倔强又依赖。

这让我瞬间被拉回自己的童年。那瓶可乐,何尝不像我们年少时,甚至成年后追逐的种种执念?我们同样会为了一个目标而全情投入、冲锋陷阵,甚至不惜上演一哭二闹的内心戏。而父母,或生活本身,就在一次次的拉扯与妥协中,教会我们规则与爱。

我不禁思考,未来的我,若为人父,又将如何导演这场“可乐围城”?或许,这正是生活观察的魅力所在——于一餐一饭间,窥见人性的缩影,预演未来的自己。
00
Tung力觉醒
7天前
看到你的“遇事常问DeepSeek”,太有共鸣了!我这边是“遇事常问Gemini 2.5 pro”😊。它的回答也总能深入浅出,让我每天都有新收获。AI这好东西,确实得狠狠用起来,哈哈哈!

TeDDyTeDDyGirL: 今日冰箱叙事

00
Tung力觉醒
9天前
这张“家庭财富蓄水池”图,把复杂的家庭理财彻底讲明白了👍👍🍺🍺

完全认同即友罗小布@罗小布 说的,守住财富的下限,远比追求虚无缥缈的上限更重要。

这张图的核心思路就是两步:

1. 先堵漏(防守): 用保险把因大病、意外导致的“突发支出”这个最大的窟窿堵上。我自己的实践也是这样,先把中国人寿的意外险、小病医疗、百万医疗和重疾险这些基础保障配齐,心里才踏实,才敢去想后面的事。

2. 再开源(进攻): 防守做好了,再去通过“投资理财”打开新的进水口,让水池越来越满。

先求不漏,再求多流。不求一夜暴富,但求细水长流。这张图值得每个家庭收藏对照,强烈推荐!👏👏🍀🍀

罗小布: 人生重要的是下限而非上限,前半生挣钱后半生,因为一个窟窿漏光了

00
Tung力觉醒
22天前
🏸 运动类:『第208次挥拍·羽毛球成长记录』

累计:426.3小时⌛ | 243024千卡🔥

享受双打,科学运动!💪

连战两天,武大工体免费场地和好友畅享高强度男双!昨天1.5小时,平均心率133次/分钟,消耗1038千卡;今天1.5小时,平均心率144次/分钟,消耗1144千卡。打得太过瘾,连续两天胜率70%+,开心!

最爽的莫过于队友发小球、对方挑高,我后场直接一板爆杀得分!现在我左侧头顶区的球,也能自信地侧身转体、并步后大跨步一拍杀球搞定,哈哈哈,进步看得见!

最近特别注重热身和冷身。中羽在线有句话说得太好了:“运动前的拉伸热身决定了你的运动状态,运动后的拉伸放松决定了你的运动年限。”深受启发,尤其深刻体会到运动后冷身的重要性!

保持好习惯,才能更长久地享受羽毛球的快乐!期待下一次的快乐约球~ 🏸🎉
20
Tung力觉醒
24天前
🏸 运动类:『第206次挥拍·羽毛球成长记录』

累计:423小时⌛ | 240842千卡🔥

实践出真知,刻意练习!💪

今天中午在武大工体球馆进行了1.5小时单打,QQ群约了个“盲盒”球友练手,后面又和水平相当的球友切磋了一局。平均心率155,消耗1179千卡。

赛前专门练习了步伐,效果显著!和“盲盒”球友打,正好实践新策略:左侧后场头顶尽量侧身正手处理,感觉意识和操作都有进步,全胜拿下!👍

但和水平相当的球友打,17:21惜败。明显感觉“身体跟不上脑子”——想法很多,动作却变形、失误增多。看来中羽在线的理论帖,还得靠大量刻意练习才能转化成肌肉记忆啊!

今天还有个新体验!“盲盒”球友带来了课题组的尤尼克斯Mavis 600塑料球。一颗球打了1个多小时居然毫发无损,太耐打了!球友还把球送我体验,感谢!🙏 京东一查6颗才85元,性价比爆棚,下次带给朋友们试试。刚开始还担心昨天新拉的27磅65线扛不住猛杀,结果多虑了,看来塑料球也是个不错的新选择!哈哈哈!

认识到问题就是进步的开始!期待下一次的打磨与提升,加油!🏸🎉
00
Tung力觉醒
25天前
“尽量还是用头顶区转身去打,而不是习惯性用反手。”这句话说得太对了!👍👍这正应了专业的羽毛球教学中反复强调的黄金原则:“能用正手,就绝不用反手”。😊

最近我每天早上都会在球拍上套上拍套练习挥拍,反手能力确实有所提升。但一到单打实战,面对左后场来球,我还是下意识地侧身用反手去接。尽管大部分球都能勉强打回去,但回球的质量,无论从力量、深度还是落点控制上,都远不如我刻意练习的“大跨步、右侧身转体后的头顶正手”来得稳定和精准。

现在我深刻地理解到,反手只应该是一种被动或无奈下的选择。除非球速极快、落点极其刁钻,导致正手步法实在跟不上时,才用反手进行过渡或防守。

这个意识的转变至关重要!千万不要为了追求反手拉高远、杀球或过渡的所谓“帅气”,而牺牲了回球的成功率。正如您所分析的,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由于身体素质和技术熟练度的差距,养成“头顶区用正手”的意识,是减少失误、提升对抗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归根结底,在赛场上,少失误、不丢分才是赢球的根本。

再次感谢您的耐心分享🍀🍀,这句话真的给了我醍醐灌顶般的启发,受教了!👍👍💪💪

不辣的李施德林: 今天跟着专业队教练练球总结: 1.后场两点吊球,正手区滑板,人的位置还要再切进球的线路中一些,到球的下方。肩膀再放松一些,架拍再让肩膀舒展开,而不是缩着夹着右臂。手腕再放松一点,后场的一致性来自于前半段挥拍的一致,最后是滑板还是劈吊,仅仅是贴近球的时候做出拍面变化。 2.拉球上网搓放,回位垫步后,启动转髋要干脆,后面可以通过脚步去调整,而不是在启动前和启动时碎步太多,要么犹豫,转髋没出来导致人慢,侧身来不及。 3.后场两点控四点,人在打高球的时候,上半身要有一种往上拔的感觉,而不是在下面等,人重心压的很死。前场的接吊要有一些预判和目的性,正手后场的转髋受限,导致正手区是短板,总是慢,或者接吊蹬跨不出来。尽量还是用头顶区转身去打,而不是习惯性用反手。 ps:想法不能太多,去尝试,试过了才知道行不行。

00
Tung力觉醒
25天前
今天看到姬叶杰在中羽在线论坛里写的一篇《关于单打连贯或回球的正确跑位/站位》,感觉讲得非常细致实用👍👍。结合他文章里提出的底层逻辑、自己平时打球的体会,还有教练的指导,我给这部分内容做了一个系统梳理,希望能为爱好羽毛球的即友林李们提供一些参考🍺🍺。以下是我的总结和理解,共四点:

1. 关于我方主动杀球后的跑位
我方主动杀球进攻后,要有上前封网的意识,只需要〔笔直〕往前移动半个步伐位移即可(并做好启动步)。原文中提到“只需进攻后朝着对面的中线跑,也就是己方半场的一半中点(黄色圈)”,这是以左侧杀球为例。实际上,中路和右侧杀球同样适用底层逻辑①〔用长距离对长时间的球,用短距离对短时间的球〕。总结来说,每当在哪侧杀球,就在那一侧笔直往前移动半个步伐,并提前做好启动步,这一点很好地呼应了底层逻辑①。

2. 对方后场主动球下的站位
面对对方〔后场〕主动球,我方应根据对手站位进行同侧微微倾斜,同时上前半个步伐,并做好正反拍的防守握拍姿势。原文举例对方面向我方右后侧时,我方要“左脚踩在中线上,整体靠前场一点”,也就是要右侧向前站位。类似地,对方若面向我方左后侧或中后侧,我们的站位应相应地选择左侧向前或居中向前,并同样保持正反拍的防守姿势。这都符合底层逻辑②〔用短路径对短时间球,用长路径对长时间球〕。

3. 对方前/中场主动球的站位
对方〔(前)中场〕主动球时,我方站位应参照对手侧向,同侧微微倾斜,但不要上前半个步伐,并做好反拍的防守握拍姿势。虽然原文未专门讨论这一种情况,但依然遵循底层逻辑②。例如对方在右侧(前)中场、居中(前)中场或左侧(前)中场时,我方需要对应地在右侧、中侧或左侧中场站位,注意做好反拍防守。

4. 脚的朝向与步伐关系
当对方从〔左中后侧〕主动进攻时,我方两腿的前后关系应为:①对方在左侧(或中侧)时,左侧(或中侧)站位应“右脚在前,左脚在后”;②对方在右侧,则右侧站位应“左脚在前,右脚在后”。这里要满足底层逻辑③〔用小角度对短时间球,用大角度对长时间球〕。其实,只要平时注重步伐训练,这种前后脚的自然切换会逐渐形成肌肉记忆,理解起来也就更容易了,博主的配图讲解非常明晰。

整体来看,姬叶杰的原文把单打跑位、站位和脚步细节都讲得很清楚,配图直观,很多底层思路也值得反复体会。希望我的整理对大家有帮助,也欢迎各位林李们在评论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再次感谢姬叶杰的精彩分享!🍀🍀

关于单打连贯或回球的正确跑位/站位

30
Tung力觉醒
27天前
成峰成峰,你这个方法真的很有意思!👍👍AI确实能帮我们高效快速地了解一本书的大致脉络,像Gemini 2.5 Pro这样的模型,确实在信息梳理、结构分析、精炼要点上比单纯自己快速浏览更有力。

不过,我实际用下来感觉:Google AI Studio在处理复杂内容、提问方式自定义(Prompt灵活性)、大批量梳理和分析方面优势很大,适合想要深入、结构化、甚至多本书横向对比时用——这些场景里模型能力和自由度很关键。

但要是关注资料长期管理、做读书笔记、结构梳理和知识归档,NotebookLM这类工具可能更适合。它可以把一本书或者同类型书放在一个笔记本,方便回头查阅、持续记录和补充,知识体系慢慢搭建起来,后续也更易用和管理,就是Prompt自由度和模型能力比专业AI Studio稍弱一点。

感觉AI Studio和NotebookLM其实各有优劣,可以结合着用:攻坚难点或者做初步结构整理时用AI Studio,沉淀和构建个人知识库就靠NotebookLM。二者互补,能把AI的效率和个人化的积累最大化。

对了,我特别好奇你在Google AI Studio里,具体是怎么给它下指令让它梳理框架、填充内容的?能方便分享一下你用过最有效的Prompt思路或范例吗?我觉得这个过程很关键,想借鉴一下你的经验,谢谢!🍀🍀🍺🍺

成峰成峰: 用了AI以后,很少读书了 感觉很多读书软件,东西很多 但好像,反馈还是不够强烈 今天找到一个新的读书方法 把pdf扔给 google studio,然后先让他梳理出框架 一种我们熟知的,可以使用的框架 比如数学的框架是加减乘除,不要让他用微积分的方法 这我们就更好去了解书里面的内容是什么 然后让AI根据框架填充内容,让我们去理解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