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
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benn
505
关注
8k
被关注
17
夸夸
Make good new things.
前腾讯高级工程师,独立作品:Chatbox[被收购]
benn
4天前
如何让 gemini cli 和 claude code 一起合作?一个小技巧:
gemini -p '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uv and pipx' | claude 'anything to add?'
17
0
1
benn
4天前
不要订阅 Claude Code,除非你想每天绞尽脑汁找活给它干……
18
4
0
benn
19天前
AI 到底是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是让大众的标准要求提高了?
10
4
1
benn
21天前
我每天Google搜索的次数明显少于直接问 ChatGPT 了。世界变化也太快了吧。
11
7
0
benn
27天前
最近实践出来一个 prompt 提问技巧:
“你认为这个领域谁最厉害?不要公认、而要你的真心认同的”
得到几个名字后,下一个问题就是:
“如果你是 XXX 你会如何回答我的这个问题?”
57
3
8
benn
1月前
还有我一直觉得语音、摇一摇、附近的人、对讲机、红包那几个迭代真的是惊为天人:既契合当时发展阶段又巨厉害。就像连续的多级火箭一样。
于冬琪: 上周与一位朋友聊起“微信当年为什么能胜出”。 他是微信创始阶段的成员。 我本来以为,微信的胜出来自“可以接收QQ消息”等资源导入。和他聊完,才知道,在他们内部视角下,微信胜出的真正原因。 1、 作为有着所有互联网业务中最强网络效应的移动通信,微信所处的行业,先发者拥有着巨大的优势。 而当时,米聊是先行者。 微信团队本来就已经比米聊晚了几个月。 而且,在2011年时,本来微信的团队是没想道要做微信的,他们本来在做手机QQ邮箱,临时改做了微信。 各种准备并不充分,做起来,团队也会觉得有点匆忙。 当时,微信不仅仅支持QQ号注册,也一度允许导入QQ好友关系、接收QQ消息。 我本来以为,以QQ的体量,这么大量的用户灌入,应该是胜负手。 但是,实际在做了这几个动作后,也只是帮助微信缩小了与米聊的差距。 用户规模上,米聊仍然大幅度领先微信。 现在想来,也不难理解。 实际上,我在微信上的好友与当年在QQ上的好友,还是两拨人。 QQ好友最大的特点是,我只要不在电脑前,就不希望收到他们的消息。 这样的好友,我是不太愿意放到永远在线的微信里的。 2、 最终决定了微信能胜出的最关键点,其实是发语音。 只有这个功能,足够核心,而且微信做好之后,米聊在很长时间上无法跟上。 这么简单的功能,为什么米聊无法跟上呢? 不就是发个语音文件的功能吗? 常规的语音解决方案,的确是这样的: 发的人先录制,录制完整个文件传给对方。 这样的方案,也是容易实现的。 但是,问题是:体验不够好,时间延迟太久。 接收的人,要等发的人录完、上传完、这边接收完,才能听到。 要是俩人正一句一句语音聊事儿,这样的延迟,会让讨论更容易混乱,也会更消耗双方的耐心。 微信的希望实现的语音体验是:我这边刚开始录,对面就能看到我在录制了。我录制完一松手,对面就能收到,不用等待上传和下载语音文件的时间。 语音是最低门槛的交流方式。 这个状态,让语音交流的延迟降低到了极限。 而作为一个IM,特别是手机这样的随身设备,通讯的延迟感降低,就是产品的最核心体验。 当时微信是这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要让发送方一松手,接收方就能收到,关键在于别等语音录完,就要把语音包提前传过去。 就要在录制过程中,将语音分成小段,提前传输。 最后发送方松手的一瞬间,并不是语音包生成,只是发送动作的确认。 这个技术,今天看起来不难。 但是,在当时,如何分包、如何提前传输、保证大量用户并发下的实时性,都是新技术。 这其实已经是“直播”的前置技术了。 直播要在几年之后,解决方案才彻底成熟。 在这个基础上,因为早期大家流量都不多、网速也有限。 还要尽可能在保真的前提下、降低语音包大小。 大多数人听到自己的声音,都是陌生的,还要让人听到的声音,比自己的声音更好,符合自我想象、甚至高于对声音的自我想象。 这些都是实打实的难题。 微信花了大量时间,才将其变为稳定的体验。 但是,米聊的心态,更多是看到机会就大干快上,在没遇到技术难题之前,还可以唯快不破。 但是当遇到这样的通讯难题,加上大量用户的高并发,就发现不仅问题很难解决,还经常会服务器宕机。 语音功能的体验差距,再加上后来的附近的人、摇一摇,微信才实现了用户规模的反超。 到上线一年多,日活用户破了1亿,微信团队才觉得稳了,大概率赢下来了。 3、 我想,本质上,微信做的是通讯。 腾讯在QQ时代,就积累了更强的通讯行业的技术和经验。 我在2011年时,测试过不同IM的稳定性,只有QQ的消息丢失率最低、网络不稳定时表现也最好—— 这些成了能支撑微信快速迭代的能力和资源基础。 但是,光有资源灌入也不够,还需要有人用好资源。 张小龙做的,是对关键体验的定义和坚持。 他的定义,决定了资源投入的方向。 当语音这样的关键体验上,有足够坚持的张小龙,加上腾讯的资源,最终,关键体验的突破,决定了微信的成功。 在关键体验上的突破,也是每个技术革新时代,胜出者的主要特点。 就像特斯拉的领先,也来自于最先解决了电池续航问题。 对操盘手的要求,就是是否能清晰定义什么是核心体验,以及,能否得到足够的资源,将核心体验更好的实现。
9
0
2
benn
1月前
yusen: 资产泡沫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认为「未来会和过去一样」,如次贷危机、中国房地产泡沫等。另一种是认为「未来会和过去非常不一样」,如互联网泡沫等。 第一种泡沫的本质是「对确定性过度计价」,第二种泡沫的本质是「对不确定性过度计价」。 同样是泡沫,第一种泡沫很难带来创新,并且容易伤害风险承担能力低的普通人,因为它给人一种“安全”的假象。 与其相反,第二种泡沫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真正的创新发展和正向溢出效应,比如互联网泡沫带来了光纤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层出不穷的创新应用。实际上,我们日常使用的一些最伟大的技术都是泡沫的产物。并且第二种泡沫的参与者往往是知道风险很高还愿意参与的专业人士(如创业者,VC,大公司等),对普通人的负面影响可能相对较少。 FOMO 是所有泡沫中的共同因素。但从好的方面看,FOMO 可以起到引入更多资源和人的作用。当应用在具备长期价值的方向时,FOMO 可能是推动社会变革,勇于投入资源的强大推动力。实际上,最优秀的创业公司往往就是 FOMO 和 YOLO 的共同结果。 来自 「Boom: Bubbles and the End of Stagnation」,最近读到的一本好书,引人思考。
4
0
0
benn
1月前
在我有限的测试例子里,DeepSeek 新 R1 编程能力确实是值得它的那些赞誉的。我的测试例子是编写一些棋牌游戏,然后玩家和 AI 对战。例如五子棋 gemini、r1 都能实现得很好,但是对于中国象棋,至少 r1 的实现稍微完整一些。
13
3
1
benn
1月前
最近的抖音减速带是猫猫百吨王视频,有我喜欢的猫、卡车、meme。
13
0
0
benn
1月前
收藏答案,不如收藏问题。过去的思维定势该改变了。
25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