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摄躁融偏
135关注130被关注2夸夸
春天躺在草坪上把书盖在脸上晒暖
夏天暴汗后冲澡钻进空调屋裹被子
秋天踩在落叶堆上听嘎吱嘎吱响声
冬天屋外鹅毛大雪室内壁炉旁看书
置顶
摄躁融偏
11月前
和考研搭子同读«“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后,我们结合生命历程交流了「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在我俩及同辈群体身上的呈现。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中的勇敢是品质还是资本?书呆子、小镇做题家、懂事的孩子......多层标签下真实鲜活的普通00后应届毕业生过滤掉“粉领月薪三千”“人生分水岭是羊水”等杂音后如何自驱成长?

欢迎收听!

双人对谈|再话“读书的料”

雪案萤灯

41
摄躁融偏
2天前
人文社科✖️人工智能
00
摄躁融偏
2天前
Manus排队排到今天
20
摄躁融偏
4天前
被读研以来最喜欢的老师夸了🤓周四就想发这条动态但没有配图就打消了念头,没想到神仙同学记录了此刻,列入人生moment😭上学期选老师的《贫困与家庭资产建设》课程时小组汇报的主题是贫困的代际传递,老师列的参考文献刚好我本科毕业前夕在制作播客时都认真看过了《“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以文化再生产为主线串起来,但同组组员质疑方向时,我没能坚定自己的想法。汇报时老师批评了我们参考文献一篇都没提及(老师治学严谨,对学生要求也比较高),让课上的同学每个人都提一条汇报中的缺陷,百感交集,等大家都说过后,我举手后站起来按原有的思路讲出来,老师说:“讲得还行,那你们为什么不按这个来呢?”这学期的质性研究方法课程,我半克服了自己的完美主义拖延症,秉持着先完成再完美的理念,把老师给的参考文献全看了,按赋权排列实证研究,重点讲了这部分,老师还是比较满意的。上学期的组员帮我记录了此刻,好温暖。

周日组会导师超级认真地肯定了我基于专业实习的选题思路,理论还得聚焦但田野观察仔细又充实。
周三督导互夸环节同门的口中,情绪价值给足温暖细腻......🤓仿佛好看只是阿Q本人最微不足道的优点(天啊我要把自己作为方法研究一下怎么有人从自卑超越到自恋的hhh )女生朋友们太会运用优势视角了!

阿Q姐一生只搞学业事业心怀家国天下生民疾苦不沾异性恋好吗好的👌向着高阶ISFP 进发belike:愿意(fi)主动做(se)自己认可的有意义的(ni)能把好的影响带给更多人(te)的事(来自哔哩哔哩用户千星不眠在up 狐狸刷刷的类型学视频下的评论)
00
摄躁融偏
9天前
30
摄躁融偏
11天前
看了音乐剧场《呼啸山庄》
错过了樱花,就换上黑色衣服去和深红色的花合影
给女友们拍了生贺照,希望未来可以成为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女摄🥰
00
摄躁融偏
11天前
洗发水广告(bushi
00
摄躁融偏
15天前
哇还有毕业季特别播客
120
摄躁融偏
21天前
听«你曾是少年»还挺触动的“你我来自湖北四川广西宁夏河南山东贵州云南的小镇乡村,曾经发誓要做了不起的人。”从河南突围出来的小镇做题家(其实也不是那么擅长做题,因为并没有在高考的时候就突围到现在的层次,叫小镇错题本好了)百感交集

今天河南籍老师用河南方言讲在我们那里广为流传的一个梗。直到今天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实事件。传闻当年中科大要从首都迁出来,原本计划迁到河南,决策层的一个领导说这么大的学校要多少粮食才能养活得起。班上其他省份的同学一个劲儿在笑,我笑不出来,觉得很刺痛。我们知道高校带动效应很大,河南这么多年来也只有一个211,还在河南的北方。信阳的方言跟河南不搭界,各方面反倒跟湖北更像一些,暖气通不到这里,分数线却跟河南保持一致。小的时候大家都说,能考出去的话就不要再回来了。如果把省份看作一个家庭,民间俗语“祖富留原籍,家贫走四方”。作为考出来的学生,我扪心自问,回去的意愿也不是很大,机会资源不多,人伦压力又很大。年初认识江浙沪地带一男生,聊到家乡不谈别的,被一句“你们河南那边彩礼很贵吧?”堵住沟通欲望。在调研点打车、肩颈不舒服去按摩......到处都是老乡,当时还跟身边的河南朋友说真是河南人遍布江浙沪宇宙。学生时代的优秀标准是考出去,留在家乡的可能是在能力和野心方面更小的人,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地踏步。于是故乡就这么肩负着守住耕地红线的重任,全省经济可能还没有这边工业比较发达的地级市好。0元购偷井盖天价彩礼......辟谣没停过,谣言没断过。回到教育,上海对口援建云南,复旦跟云大有个本科生联培计划,能获得这一机会的学生本科后来复旦读研要比我们外地有信息差的同学要轻松很多,在知识结构、能力培养或者和导师的弱关系方面。我想知道谁援助我们河南,后来发现我们不是受援者,而是施援者。
00
摄躁融偏
26天前
不敢睁开眼,希望是我的幻觉(bushi
20
摄躁融偏
27天前
方大同专场天台音乐会(复旦青书馆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