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在易与马勒的对话
任立夏后的晚风晾干欣赏《告别》《家》章节残留的泪痕,此刻,我用文字记录自己的一些粗浅理解。
王维的原诗《送别》末句「白云无尽时」白云无尽暗合道家天人合一的循环观,应该不是字面意义的“永远”。Hans Bethge在《中国笛》中把这句译为:「In der Ferne blauet ewiglich der Himmel!」(远方永远湛蓝的天空),意象由白云替换为蓝天,时间观由循环的无尽变为线性的永恒,情感从放下执念的超然变为对存在意义的执着追问。高级翻译不会止步于复刻字句,跨文化创作常见创造性误读,所有解读都是误读,所有误读都是创造。
所幸音乐承载的情感力量足以穿透地域的边界、跨越时空的鸿沟、消弭语言的壁垒,让人类得以共鸣。扣回主题「对话」,陆在易老师的作品《桥》写乡愁 「家在弯弯的黄河边,等了九十九个夏」和“七次ewig”异曲同工,都用重复丈量离散的距离。马勒对永恒的强调可能受“第九交响曲诅咒”影响或是欧洲精神危机的投射,而百年后粗鄙的我对这些都不太了解,只会因为大地之歌是德文作品,就联想起《你叫我译一首德国歌词》Hab ich Sehnsucht nach der Ferne//Aber dann in weiter Ferne//Hab ich Sehnsucht nach zu Haus”
故土是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温柔乡,有河流穿城而过,也有桥梁立于水面上,日子心安理得,人却不甘雌伏。我还是不太习惯甜口饮食和戒断午休的快节奏生活,却很难对本地生活祛魅。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离开比留下更需要勇气。多年以后,面对上海滩,laq将会回想起她匆匆两年的文娱体验。远方呈现明亮的蓝,永远永远......一得永得......
(去年近日本科毕业论文答辩通过、基本确定了升学去向,今年近日硕士毕业论文开题在即、前途还是未知数,学术是一点不做的,看剧写repo倒是不用push。抓个虫,今晚随场字幕有一处“她”错写为“他”了。祝妈妈母亲节快乐!下次一定不熬夜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