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狂喜,第三届小结和第四届展望
基本这期播客大概说清楚了
可能会有来过的主播嘉宾,如果不止一次来过
或许会有一个疑问:
「狂喜播客节」的形态就这样固定了吗?
会不会让人觉得这种影院开放对话现场播客的模式已经维持了三届,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和疲倦感?
上面是我从来不担心的问题
在第三届闭幕式上,我说了「狂喜」第一生命阶段其实结束了,就是2024年6月初脑子里想到的画面我基本没留遗憾的交付了——但并不容易,各种压力和容量测试,稳步提高,到第三届才算全部打样造成
更重要的是,让至少两三百全国头部核心主播逐步对一个全新形态的线下活动建立了初步体验和了解信任——这是「狂喜」步入生命第二阶段的前提
所以第四届内容会是全新的,至于有人担心的活动形态是否因为单一而导致审美疲劳,对我来说根本上避免了这个问题,方法是:
- 在释放创意同时,将去中心化进行到底
- 第四届会有几十场头部主播特别策划内容场次,每一场内容创新策划都长达几个月,而不是前三届的每场开放对话只有几天的筹备,所以我一直说「狂喜」内容产品力层面,会有结构性的升级——好内容,用更长的时间去策划和准备,优先邀请最了解、最信任狂喜的头部主播和嘉宾
- 所以,我并不知道第四届最终长成的具体样子,我确信的是成长的方向
- 坚持50%翻新率
受邀主播、嘉宾50%新人
志愿者50%新人
购票观众50%新人
哪怕你来过一次或者几次狂喜,对于现场基本流程已经了然于胸,但每一届的活动,都会想办法更新50%新的到场参与者,现场的氛围始终是鲜活的、有超强生命力的
- 坚持非商业属性,坚持邀请非常有限的少量现金支持的播客好伙伴加入,坚持受邀主播和嘉宾的内容不受干扰
- 反复强调所有参与者的ownership主体性
主播、志愿者和观众从各自角度,可以充分发挥和挖掘自身与「狂喜」的归属感、参与感和主体性
这个在节目里有充分的解释说明,每一位参与者估计还需要几届时间,会逐渐充分感受到并且真正先到自己与狂喜最佳的协作共生关系
- 为什么会有掏3-5万现金支持「狂喜」的商业公司?他们图什么?
这个问题对我最为明确,且从未质疑过,用最简单的说法就是:「狂喜」的稀缺性、复制的高门槛,沉淀出的高质量、高密度的情感场域,这是这些「播客好伙伴」自身做不到,但又认为值得参与的
- 根本上,如果「狂喜」的几个基本原则被越来越多人认同、尊重与协作实践,那么每一届的「狂喜」就会不断涌现、迭代出超出我个人预想的精彩内容和极具魅力的现场氛围,吸引大家反复来体验
我时刻提醒自己,避免用任何过往传统线下活动经验去推动「狂喜」
对我而言,「狂喜」的自我复制和复制别人,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你刚好来过一次狂喜,然后愿意听完下面我们四个人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你就知道我没在忽悠你
#狂喜播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