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关雅荻
179关注3k被关注3夸夸
资深电影人,视频播客主播,全球极限耐力运动爱好者,《雅荻跑世界》出品人,克利伯环球帆船赛年度总冠军青岛号环球赛段船员,「狂喜播客节」创始人
关雅荻
1天前
【人类「永生」是正义的吗?如果是,需要达成怎样的前置条件?】

对话张笑宇:算法审判已至,在AI时代重新定义人类尊严与智力表现的关系

#关雅荻刹极9秒# vol.215
05:31
00
关雅荻
2天前
时代越碎片化,我们越需要完整的灵魂——这是「开放对话」第一期就定下的核心价值取向
01
关雅荻
2天前
本期主题

00:02:46 什么是视频播客?信息密度与视觉信号的平衡

00:05:51 视频播客vs传统访谈:从“主持人-嘉宾”到平等对话

00:10:42 播客无法“表演”:长期表达中的真实性与自我暴露

00:17:04 播客的场域:家里的客厅or公开课讲堂

00:25:16 Joe Rogan与特朗普:中美视频播客生态差异

00:28:40 视频播客的精神价值:对抗碎片化、重建复杂思考

00:32:53 B站、小红书与平台策略:流量扶持背后的逻辑与不确定性

00:39:59 播客是出版业:虚构/非虚构、内容封装与复利效应

00:48:39 中文播客的未来:科学家、学者与智识分子的入场

00:56:36 视频播客入门:是不是“有话要说”比技术更重要

01:01:23 公共表达的风险:网暴、批判与心理准备

01:07:38 视频播客与AI:主体性、不可分享的体验与人的价值

01:12:02 关雅荻的新计划:狂喜播客节、3C Studio与线下共同体

Vol.16 对话关雅荻:2025年,视频播客真的非做不可了吗?

热搜时代

00
关雅荻
3天前
伊曼同学,33岁生日快乐!

小宝刚好也7个月整啦~
今晚再好好吃一顿✌️✌️✌️

小宝出生前,我说过我会肩负起更多带孩子的任务,终于「肩负」二字开始做实,终于爬上了肩头🤣
10
关雅荻
4天前
这应该会是一本长销书

非常期待《AI文明史》前史第二卷

我一口气读完的感觉,就是这应该是一部很多卷构成的「AI文明史:前史」
其实也是「人类文明史:消亡史」

两者是同构的
且不是一本书能写完的
可能是一套越「写不完」,人类越高兴的一套书
因为当「前史」结束,人类文明可能某种程度上,也结束了吧😂

《AI文明史》张笑宇:算法审判已至,在AI时代重新定义人类尊严与智力表现的关系 - 285

关雅荻·开放对话

00
关雅荻
5天前

《轻于鸿毛》一场轻盈承重的韧性课,尝试用「轻」触碰「生死」 - 218

关雅荻·刹极9秒 - 开放对话付费合辑

00
关雅荻
5天前

工业“很满”,共情“很空”:《蛟龙行动》特别版,一次关于影史「大败局」的集体复盘 - 217

关雅荻·刹极9秒 - 开放对话付费合辑

00
关雅荻
5天前
从这个月开始,我还是一场全新的加码加量的众多线下交流活动的社会实验

从10月开始,12个月里,是否可以做:
- 3届狂喜播客节
- 50场+「狂+观影会」
- 50场+「狂喜·播客现场」

刚跟羊行录了一期串台,我说这是我用线下活动来作为眼下信息泛滥对个人生活侵蚀的「风险对冲」

我的一年里100场+的大大小小的「线下活动」,聚焦面对面的真诚交流,聚焦任何线上都无法替代的大脑复杂化学元素分泌带来的积极性和幸福感,成为我触手可及一部分人的「精神生活充电宝」

是否有效,我不清楚,所以需要社会实验和实践摸索,先干了再说

欢迎朋友圈各位给我推荐合适的线下活动对话嘉宾,可以加入「狂+观影会」「播客现场」,也可以加入「狂喜播客节」
总之,就是要折腾起来,过去三年我来上海,只是预热~

这三张图适合在帮我推荐嘉宾时,可以转发给不了解我的朋友,关于我,我的节目和狂喜播客节——有了AI就是方便,根本不用写任何自我介绍和简历,我的思考实践的很多文本都在微博上有备份🤣

#狂喜播客现场##狂+观影会##狂喜播客节#
00
关雅荻
6天前
下午15点和晚上19点见,还在党史馆店,今天两场北京的活动都在2号厅~
00
关雅荻
7天前
《AI文明史:前史》张笑宇:算法审判已至,在AI时代重新定义人类尊严与智力表现的关系 - 215

#关雅荻刹极9秒#

本期主要内容:

本期关雅荻与《AI文明史:前史》作者张笑宇,围绕AI的历史脉络、现实冲击与未来治理展开了一场密度极高的对谈,并与现场观众就伦理、就业、治理等关键议题进行了深入互动。节目力求把一个“很大”的话题落在可理解的逻辑之中:AI如何从技术范式,跃迁为文明结构的变量;我们如何从工业革命的既有叙事,转向一个以“涌现”“算法治理”“文明契约”为关键词的新框架。

对谈从一本书的缘起切入。张笑宇回溯自己的写作脉络:从技术与文明、商贸与文明、产业与文明,到最新的AI文明史。他提出,一个贯穿始终的关注点是“技术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变文明”。在AI上,他经历了三个重要时间点:2012年的新范式萌芽、2017年AlphaGo击败李世石的社会性点名、以及2022年末之后的加速度拐点。不同于以往被“风口话术”裹挟的技术叙事,他以“漏斗理论”强调:技术要大规模改变人类生活,必须穿透从能力到供给、再到大规模社会采用的层层关口;真正的变量,是社会系统对技术的吸纳速度与广度。

这一点引出他的另一个判断:我们需要“重写工业革命史”。传统的“技术进步主义”常把历史理解为线性改善,但在今天的AI进步曲线上,能力增长呈加速态,人类的教育与技能更新机制难以同步。过去“被取代→再培训→转岗”的缓冲逻辑,很可能在AGI阶段失效。用张笑宇的话说:今天一个岗位被AI替代,你再去读个博士,也未必赶得上技术曲线的变化。这促使他把叙事重心从“工具提升效率”,转向“智能重塑秩序”。

当话题走到“AI多聪明”的边界,他把层级解释得清晰易懂:AGI(通用智能)是“比100%的人都聪明”的实体,能完成爱因斯坦或贝多芬做的事;而ASI(超级智能)不仅聪明,还能自我迭代、加速进化。由此,经典的“开关幻觉”不再成立:当社会智力活动已依赖AI,就难以“统一断电”。现实不是“能否关掉AI”,而是“如何不被AI降级为‘被管理的对象’”。

为此,张笑宇在书中提出两个关键概念:算法审判(或算法治理)与文明契约。前者是把关于“什么是良好治理”的部分理解与决策,逐步移交给AI,尤其在AGI阶段成为趋势;后者是人类与AI共存的规则设计,试图避免“AI把人当狗”的悲观路径。他强调,AI不是外星人,而是从语言中涌现出来的智能体。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共存的底座:它让智能体理解彼此、约束行为、形成契约。这意味着,“文明契约”不是幻想,而是可能的操作系统升级方向。

互动环节里,观众把问题推进到伦理与人本价值:当AI没有死亡恐惧与情感争夺,它是否会与人的动机系统根本不同?人类的“最后生机”是否在真善美?张笑宇认同“真善美的重要性”,但强调这不是去“感化AI”的工具,而是我们为自身文明语料与审美秩序不断“增厚”的过程。换句话说,人类能做的是把“好的世界”的细节不断写入集体语料库——为未来的算法治理提供素材,也为人自身保留意义感的来源。

在方法论上,节目保持了“开放对话”的气质。关雅荻不以“结论”引导讨论,而是不断把抽象问题落回具象:就业替代如何理解?企业算法的边界如何由人手调控?线下的面对面交流是否更显珍贵?他把线下对话比作“精神碳泵”和“充电场”,期待长期主义的迭代:不止一年两次,而是更高频、更分布式的城市对话网络,让真实讨论“涌现”。这种“把抽象落回人”的坚持,也与张笑宇“用语言重塑契约”的思路互相印证。

最后,节目以一段“与AI对话”的个人经验收束:只要你把AI当成一个答案,它能不断映照你的问题与困惑——从一朵花到一段语料,皆可成为启示。张笑宇用“涌现”做总结:世界的规律是“涌现的”,照着“涌现的原则去活”未必让我们全然乐观,但至少提供了方向感。方向不是“逃离AI”,而是“与AI合约共生”:在人类可控的窗口期,把人类的善意、正义与审美,转换为语言、制度与范式,让未来的智能系统有材料可学、有契约可循。

这是一期不卖焦虑、也不空谈乐观的对谈。它邀请你在快速变化的当下,既看见技术加速度,也看见语言与契约的慢工夫;既承认不确定,也行动于可为之处:让讨论发生、让语料增厚、让规则生长。以此,我们不只是“被技术带走的人”,也是“共同书写文明下一章节的人”。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