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多和异性接触,不是让你去养鱼或玩多人暖昧,而是希望你在进入任何感情之前,先练习一种更自然、理性的异性交往方式。
不用对每个异性都产生情感幻想,而是先学会把对方当朋友,再谈是否存在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很多时候,你对异性评判过于苛刻,可能因为不自觉地把对方代入"未来伴侣"的角色,用恋爱的标准来审视对方。但放下这些设定,你会发现,异性也可以只是和你聊美剧的朋友、教你理财的生活能手、分享成长经历的职场前辈,或是一个保持适当距离,却能带来启发的人。
不是每段关系都要通向亲密, 也不是每个异性都必须是潜在对象。当你不再带着恋爱滤镜去认识一个异性,转而去关注"这个人是怎么过他的人生"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而精彩的世界,不同经历造就了不同的生命叙事。有的人喋喋不休,令人烦躁,但你一旦问他自媒体是如何起号的,他能从写文案到选品逻辑给你捋一遍;有的人斤斤计较,却能告诉你如何买到最划算的机票,甚至提醒你哪天超市有大促销。
你不需要喜欢每个人。也不需要全盘认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你只需要提取你认为有用、有趣、重要的部分,剩下的,权当是信息交换的代价。在和不同异性交往的过程中,你会慢慢厘清哪种性格让你放松,哪种让你紧张,哪种表达方式你能接受,哪种你觉得不适。
有些看似位高权重的人只会说毫无意义的漂亮话;天天与你掏心掏肺的人可能只是分享欲的无处安放。更重要的是,那些"你原本不看好"的人,反而给了你成长的启发。每个人都有局限,也有闪光点,对方的局限也许会让你意识到自己的盲区,对方的闪光点也可能点燃你改变自己的动力。当你不再以"这个人有没有发展性缘关系的可能"作为社交的唯一逻辑,你才真正开始练习去识人、去了解自己适合哪种连接。
和异性社交,不是为了取悦谁、讨好谁,更不是为了谈个"改变命运"的恋爱,而是为了更真实、更广阔地感知世界,透过他人的经历和表达,拓宽对生活的理解,看到更多人生的机会和可能性。有些人也许只是生命中的过客,但他们曾带给你启发,足以让你长出新的思维回路。去和世界碰撞,你会发现,那些轻盈、自然、不带目的的连接,就是珍贵的成长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