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悉达多》,有一段话让我特别震撼。
他对商人卡玛斯瓦米说:“我并没遇到困难,也从未遇到困难。你知道,我是个沙门,在森林住了很长时间。”
商人很惊讶地问他:“如果你是沙门,怎会没有困难?沙门不是一无所有吗?”
悉达多回答说:“我没有钱财,如果您指的是这个意思,我的确没有钱财。但我甘愿如此,所以我并不困难。”
这段话让我很震撼。在我看来,一个一无所有的人,生活应该是很困难的吧。可能是因为我会想,如果我是一个很穷的人,我的生活不会说“困难”,但我一定会感到“不满足”。比如我想出国旅行,那就需要买机票;我想吃当地人爱吃的食物,租房住、过得体面,这些都要花钱。
如果我去找工作,或者去找一个商人帮我,我也一定是带着“问题”去找他的:我会告诉他我遇到了什么困难,希望他能帮我解决。但悉达多却说他“没有困难”,这让我觉得很神奇。他非常觉察,非常清楚地知道——“我甘愿如此”,所以“我并不困难”。
这让我想到现在很多人:
他们对自己的贫穷、出身、所处的社会位置很不甘心。他们不认同自己是“下等人”,也痛恨资本家。他们觉得自己之所以困难,是因为被压迫、被剥削。但问题是,他们一边觉得不甘心,一边又没有改变。他们嘴上说不甘愿,身体却还是选择维持这样的生活。
所以我觉得,这和悉达多恰好相反。悉达多虽然也是一无所有,但他知道这是自己主动选择的,所以他不抱怨,也不觉得苦。而很多人,其实是潜意识里“甘愿”活在现在的状态里,但表面上却说“我不甘”。这就是我觉得他们完全不同的地方。
还有第二个让我震撼的点。
商人问悉达多:“那你没有钱财,你打算靠什么生活?”
悉达多说:“我从未想过,先生。三年来,我一直身无分文,也从未想过该怎样生活。”
他居然这么坦然地说出这个事实,让我觉得他很勇敢。他不仅愿意承认“我没有面对自己的内心”,而且也不逃避。三年来,他其实都在“追随他人”,比如他追随沙门、听释迦牟尼的教导、做苦行僧……但他并没有真正“向内看”,去问自己“我到底想要怎样生活”。所以我觉得这一点特别真诚,也特别如实如是。
第三个让我震撼的点是,商人问他:“你没有钱财,能给予别人什么?”
他回答:“我会思考、会等待、会斋戒。”
商人问:“这有什么用呢?”
悉达多说了一句:“非常有用,先生。如果一个人没东西吃,斋戒就是最明智之举。如果我没学会斋戒,我就必须出去四处找活干,不管你这儿还是别处,因为我得填饱肚子。但如果我学会斋戒,我就能安静、耐心地等待,可以长时间忍受饥饿,并对此一笑置之。”
这句话我有些没读懂。
我想了一下,觉得这可能是想“跳出”某种生活循环。就像有个游戏叫“老鼠赛跑”,把老鼠放在滚轮里,前面吊着一根胡萝卜,老鼠为了吃到胡萝卜就拼命地跑,但它永远跳不出那个滚轮。
那如果这只小老鼠学会了“斋戒”,它就不会因为那根胡萝卜拼命消耗自己。它可以停下来,去思考:我真的需要这根胡萝卜吗?有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解决问题?
但我仍然不太确定:“斋戒”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它怎么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比如说,在我的生活里、在别人的生活里,学会“斋戒”到底意味着什么?该怎么练?
还有,我其实还是不太明白:
他是怎么靠“会思考、会等待、会斋戒”这三样东西,真正去拿到他想要的东西的?
比如在商人这里,他是怎么赚钱的?
在我原来的观念里,所有事情都是价值交换。如果你想跟一个商人合作,尤其是一个贪婪的商人,那你就必须提供更大的利益,他才会愿意帮助你。
但悉达多好像什么都没给,就得到了商人的认可、帮助和资源。我实在没有想明白:为什么一个贪婪的商人,面对一个“什么都没有”的人,会愿意投资他、培养他、给他赚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