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
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楊不過
17
关注
4k
被关注
53
夸夸
楊不過
23天前
Farewell,my friends.
6
2
0
楊不過
1月前
11
6
0
楊不過
2月前
赫塔米勒曾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一场灾难(a catastrophe)。当十几年后,这句话被再次转述时,我看到相当多的国内读者心有戚戚道:因为她(赫塔米勒)获奖之后有过同样的遭遇(大概指她被部分罗马尼亚同胞指责),所以她很清楚莫言将会面临什么样的灾难。
事实上,她当年的评价,对所谓“灾难”一词的解释是,“(莫言获奖)是对所有为民主和人权努力之人的一种侮辱 。”
误读,常有令人哭笑不得的深刻之处。
9
2
1
楊不過
2月前
本次过滤词更新:
解决了一些已知问题。
12
12
0
楊不過
2月前
你讨厌的不是生活,你讨厌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又因为不想太讨厌自己,推说这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15
1
1
楊不過
2月前
人生总有遗憾。年逾四十,最大的后悔从来和所谓“重大抉择”无关。它们更多是一些无关结局的细节,类似于,“那时候如果我多一点点耐心,露出一丝微笑,该有多好。”
17
0
1
楊不過
2月前
你会遇见一个读书人。
他说他年少时读过很多文学名著。
他说很多年不读文学了。
他说也很少读中文作者的书。
他是一个典型的读书人,是你终究会遇见的那种读书人。
他们占据了当代读书人中最正确的那个位置。
那个位置的含义是,我读书,但我不文艺。
含义是,我读书,可我不穷酸。
以及含义是,我读书,但重要的不是读,也不是书。
14
5
2
楊不過
2月前
2025年例行的即刻纳新,还是要假模假式搞一下的。评论区留言或者私信。
楊不過: 这只是一个临时起意的社群,不知不觉,已逾两年。从最初的近三百人,到如今的不足五十人,有人来了又走,有人甘之如饴。 读书会纯自发无商业,定期以腾讯会议开办形式多样的线上读书分享。当然也鼓励大家平时以语音或文字的形式在群内分享某些文字段落或感想。 在实用主义成为默认选项的时代,读“无用”之书更已是奢侈。当许多话从不能说变成不必说,许多书写从事实上的噤声变成主动的自我审查,你是否还记得给别人读书的欣快,是否还能体会他人的朗读摇动你心旌的力量? 当然,任何群聊都不是严肃专业议题生发和讨论的合适平台。即便以“读书”当做标签,一个微信群的大部分时间也总是充斥着闲聊的。不要对一个群有太过炫目的期待和想象,当文字给你带来感动时,将这份感动的光芒稍稍抬高,让它覆盖几尺见方就已足够。世界正用巨大的喧闹营造孤独,不过我们还可以读书。 本群长期纳新,但为了维护群内生态,不做大量招募。 【基本要求】 1.18岁以上; 2.热爱读书分享,不长期潜水; 3.拥有基本心智和情绪自控力。 请有兴趣的即友私信留下能体现个人趣味的基本介绍。 附图为群内近期部分读书会海报。
7
1
0
楊不過
2月前
谁懂啊朋友们,我在广场看到恶心巴拉的即友,拉黑就发现我的被关注-1。
13
8
0
楊不過
2月前
文学应如时代的心跳。高亢澎湃如八十年代,只说明生活的贫瘠;颓唐低落如今日,正宜振奋非其莫属之功。没有文学之春或文学之冬,只有向阳之心或向隅之心。正如布罗茨基在1987年诺奖受奖词中说,“……从圣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是一段历经曲折的道路,而对于从事我这门职业的人而言,直线是两点之间最短距离的概念早已失去其魅力。因此,我高兴地意识到,在得到机会时,地理也同样能够实施其诗意的惩罚。”文学和人心的距离从来没有改变,它只是用时代赋予它的地位行使其奖赏或惩戒的调节。
1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