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阑夕ོ
319关注64k被关注33夸夸
知名IT人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阑夕ོ
1天前
昨天我就想说了,作者这种平静淡然的写作态度,很容易让一些阅读能力有限的人得出他在共情父亲的结论——微博评论区的一些争论已经证明了这点——但实际上他对父亲的态度总体抱持着一种悲伤和遗憾的态度,在其他的一些提及部分也用了责怪自己父亲的怯懦(对母亲的伤害)这种表达。当然最能够终结比赛的,还是他在这篇文章之后又更新了,说从父亲遗物里找到了更多的通讯记录,发现爱德华只是父亲众多情人里的其中一个😅作者给这些仅是有迹可循的人排了序号,总计15人,而爱德华是11号,这意味着在和爱德华「定情」之后,父亲还在不停的和别的男人约会,并长期在所有人——家人、朋友以及爱德华——面前隐瞒着自己的这一面⋯⋯作者说自己想象中的那栋房子轰然倒塌了,而爱德华也得知了这些事情,给他发短信说对这个不诚实的滥交者感到恶心,不想在和这段经历保留任何瓜葛🫠

阑夕ོ: 很少在Hacker News首页刷到情感类的帖子,这篇是例外,可以说是相当触动人心了,带有一种现实主义和文艺电影交错之后的叙述感,作者是一个华人程序员,我试着翻译了全文: 父亲离世后,我找到了一封情书 父亲走后没几天,我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那些藏匿已久的情书。 其中一封写道: 「我爱玩Dota,也爱吃水蜜桃,但最爱的还是你。我会为你戒烟减肥。人生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清晨与你同桌共进早餐的那些日子。」 我父母的婚姻和爱情关系不大,在他们长大的那座中国小镇的标准里,27岁结婚已经相当高龄,双方长辈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才促使他们走到一起。 父亲毫无怨言的承担起压在肩上的家庭责任,他和母亲合不太来,与弟弟也相处不佳,但这还不算太糟,他常离家工作——连续几个月甚至数年——年轻时多半在中国,近年则在加拿大。 我们之间相隔甚远——物理意义上的——这让我比较容易接受他的去世,我虽称他为父亲,但实际上他更多只是在扮演一个抽象的父亲角色。 在我的成长里,他缺席的时间远多于在场,错过了我的几乎所有生日,只有一次我生命时他照顾过我,当我发烧卧床时,我记得他轻抚我的动作非常温柔,给我讲中国的历史故事。 那年我7岁,这大概是我记忆里他唯一像父亲的一次。 尽管如此,我们父子之间还是有着独特的亲密。长大后,我和他有时会一起长时间散步,一般是在几十分钟的沉默后,他内心的某些东西会逐渐松动,然后开始向我倾诉一些悲伤的情绪,以及对于人生命运的失望。 大部分时候我只能表示理解,我认为他这辈子从未有机会获得真正的快乐,或者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放弃了自己的人生,才成全了我的生活。 我甚至相信,如果他有机会争取幸福的话,也许就能成为那个我偶尔窥见到的温柔风趣、敏感细腻的知识分子,而不是一个固执严肃的传统家长。 然而事实证明,他确实曾经拥有过这样的机会,在发现他的情书后不久,我最终见到了他的情人爱德华,他就住在过去一年半里我父亲工作的那座城市。 爱德华急匆匆的对我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他和父亲相爱三年,一年半前约定成为彼此唯一的伴侣,他们在香港因公相遇,一见钟情,而这种特殊而稀缺的感受,是两人都没有经历过的。 父亲说服爱德华申请加拿大进修课程,最后获得了永久居留权,于是三十多岁的爱德华卖掉了蒸蒸日上的本国事业和房产,远渡重洋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重新开始,只为和我父亲相守。 爱德华认为他们算是订婚了,至少是类似的承诺:他们同居,每个周末都在看房,他期待父亲很快就会向家人坦白,与母亲离婚。 爱德华给了我一些他收藏的父亲照片,那些笑容灿烂的画面让我几乎认不出记忆中那个阴郁古板的男人。每张照片里他都容光焕发,洋溢着喜悦,那灿烂的笑容是我生平仅见。 我偷瞄着爱德华,这些不可思议照片的拍摄者,也是父亲满眼柔光注视的那个人。 我止不住的想起博斯科维奇的艺术装置——搁置在透明玻璃后的孤独物品——站在爱德华的视角,我还原了他的这段经历: 与爱人共度一年多的时间后,对方突然死于心脏病,而你甚至没能赶上最后一面,错过葬礼。这份悲痛无人可诉,只因你们的关系始终藏在暗影中。 爱德华说:「真希望我和他能够早些遇到,但能认识已是天大的幸运。」 他们的生活如同档案里涂黑的那部分,对我来说难以置信:父亲会大手大脚的购买家里从不舍得消费的商品——高端冰淇淋、蜜脆苹果、名牌皮鞋——会定期出门和爱德华一起旅行。 在那样的人生片段里,他可以安心索要拥抱,因为他知道一定会得到回应,甚至能够耍脾气,但在我记忆中的家里,他总是呆坐在电视机前发愣。 还有一种混合了新鲜、痛苦和解脱的设想,设想十年后存在的另一种可能:父亲和爱德华住在他们的新居里,每逢节假日我都会上门做客,我和父亲可以松弛的交谈,真正的交谈。 爱德华告诉我,父亲至少从大学时代就明白自己喜欢男性,这意味着他在柜中蜷缩了四十年,光是想到这点就让我产生了幽闭式的恐慌。 早年我出柜时先找的妈妈,当时妈妈对我说,最好别告诉爸爸,因为他非常传统,她不确定他会有什么反应。但我还是在某个安静的下午向父亲坦白了,我找了一个我们关系不错的时机。 与我想的不同,他坦然接受了。他说虽然我选择的道路充满痛苦,但他会一直支持我,因为人生不应该活在别人的要求里。在如释重负的情绪里,我没有察觉到其中的矛盾,如今我只觉得可惜,可惜这段对话没有继续下去,我得到了他的支持,但他没有得到我的支持。 父亲这几天就在我家的客厅里,被装在一个樱桃木制的盒子里,因为真相大白后母亲不愿意和他一起待着。那天爱德华来探望时,终于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与他道别。他抱着骨灰盒痛哭,当晚我躲进自己房间,留给他们独处的空间。 我提过那些祭坛吗?在中国的文化里,我们会在家里祭拜死者,依礼跪拜,焚香磕头,爱德华后来也学着这么做了,他给我看照片,桌子上堆满了父亲喜欢的扑克牌和酒。我都不知道我爸喝什么酒。 「我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你,他经常和我提起你,不过没有说过你的性取向。」第二天早晨,爱德华和我道别。 母亲在我还是少年时就多次提过离婚,而父亲总是拒绝。他会向岳母做工作,希望她能影响女儿回心转意。他的家庭没有容身之所,所以把婚姻当成挡箭牌来逃避审视。只有在他死后,这些秘密才一点点的被揭露,难怪母亲不愿意留他在家里。 我时不时的坐在父亲身边,保证他的相框下总有一盘新鲜的水果,57年的人生,大半岁月用来压抑痛苦,而最后这3年涌动着如此丰富的欢愉,让他的笑容简直是在闪闪发亮。 发现情书的那天晚上,母亲对我说:「他虚度了整个人生,连带着我的一生,也被搭进去了。」 source:jenn.site/after-my-dad-died-we-found-the-love-letters/

77
阑夕ོ
1天前
晚点LatePost昨天发了一篇Kimi和MiniMax的近况报道,感觉现在也只有这家媒体还在关注「AI六小龙」了,自从巨头下场开始规模化投放之后,独立AI公司的生存空间已被蚕食殆尽了,月之暗面和MiniMax是其中尚且存有活路的两家,确实值得多写写。

简单总结如下:

- 月之暗面和MiniMax很像,都在全尺寸路线上摇摆过,Kimi成功之后,月之暗面尝试过复现Sora的视频效果,但一直没有达到预期,出海产品也相继关停,MiniMax想学字节做App工厂,推了Talkie、星野、海螺等2C产品,却不具备字节的工业化获客体系,于是这两家公司都承担了很高的试错成本;

- 去年是中国大模型行业士气最低的时期,投资机构失去耐心,要求看到DAU的直观指标,倒逼创业公司进入了和豆包这种无限弹药的产品拼消耗的赛道,「打不过,但不能停」成了普遍心态,而投资人之间的议程也变成了卖股份,信心层面的亏空巨大;

- MiniMax本来并不想主打视频模型,然而海螺生成视频的能力在海外爆火,反过来影响了管理层的注意力,开始变得「既要又要」——既要增长,又不要色情生成场景的流量——结果受困于审核力度的调整,「一健康就不增长」;😅

- 不夸张的说,DeepSeek救了整个行业,不只是因为它本身创造的增长奇观,更在于用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推翻了「只有买量才是唯一出路」的共识,月之暗面放弃在K1上继续雕花,毕其功于一役的开发出了口碑甚好的K2,MiniMax也用新模型M2重回舞台中央,而且K2和M2都选择了开源,为两家公司成功续命;

- 亲力纠偏且初见成效的结果是让月之暗面和MiniMax回归了创始人依赖直觉的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噪音,杨植麟会反思早期内部有员工提出长文本建议,但被以「这是工程的活儿,不是技术」为由否决了,直到Anthropic的Claude以50万上下文的处理能力震动行业,Kimi这才确定了长文本作为共识,所以杨植麟现在会特别重视能够新想法的员工;

- 相比之下,MiniMax的创始人闫俊杰会更「严酷」一些,他说只要认为不是同路人的同事,自己会亲自请走,绝不容忍,MiniMax对齐业务的第一任负责人甚至因为和他激辩技术路线,直接被降职成了普通工程师,在如此管理风格下,MiniMax的早期一百名员工已经走了一半左右;

- 如今,OpenAI在一级市场的估值超过了5000亿美金,xAI和Anthropic的估值也在2000亿美金上下,而月之暗面和MiniMax的估值都停滞在了40亿美金的量级,这让当初争论不休的那个问题——谁能成为中国的OpenAI——变得没有意义了;

- 阿里曾经直接或间接的投资了「AI六小龙」里的五家,但在全力发展自家的大模型以来,这些战略投资都不重要了,类似的转变也发生在字节、腾讯等巨头身上,与其把钱交给创业公司去烧,不如自己供血内部消化,不再相信AI是一场代理人战争;

- 月之暗面开了新一轮的融资,MiniMax要去香港上市,在解决掉短期的战略摇摆问题之后,它们依然逃不过缺钱这个长期的生存问题,需要的是可能十倍于当前公司体量的资本注入,才有机会进入下一轮竞争周期,但钱从哪里来、又为什么要给它们,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自证过程。

MiniMax 和月之暗面:中国 AI 创业公司的两种路径和共同难题

833
阑夕ོ
2天前
继续来分享一个极简提示词的Nano Banana Pro生图结果:

a xxx,but not.

能够产出一些很有脑洞的创意图片,不过因为提示词确实是太简单了,需要稍微抽点卡。
59
阑夕ོ
2天前
用Nano Banana Pro可以把万物都拉进战力体系强行排名,非常能够满足「战力厨」自给自足的需要,这些都是一句话提示词生成的,没有任何预设信息的输入:

制作一份关于***里战力排名的信息图,务必确认信息的准确性,不要有重复,也不要有遗漏,视觉表现要美观流畅,全中文显示。

当然了,全托管给AI的结果就是也许排名并不那么科学,比如火影忍者里把双神威卡卡西和八门凯和我爱罗放一桌⋯⋯
2134
阑夕ོ
2天前
很少在Hacker News首页刷到情感类的帖子,这篇是例外,可以说是相当触动人心了,带有一种现实主义和文艺电影交错之后的叙述感,作者是一个华人程序员,我试着翻译了全文:

父亲离世后,我找到了一封情书

父亲走后没几天,我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那些藏匿已久的情书。

其中一封写道:

「我爱玩Dota,也爱吃水蜜桃,但最爱的还是你。我会为你戒烟减肥。人生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清晨与你同桌共进早餐的那些日子。」

我父母的婚姻和爱情关系不大,在他们长大的那座中国小镇的标准里,27岁结婚已经相当高龄,双方长辈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才促使他们走到一起。

父亲毫无怨言的承担起压在肩上的家庭责任,他和母亲合不太来,与弟弟也相处不佳,但这还不算太糟,他常离家工作——连续几个月甚至数年——年轻时多半在中国,近年则在加拿大。

我们之间相隔甚远——物理意义上的——这让我比较容易接受他的去世,我虽称他为父亲,但实际上他更多只是在扮演一个抽象的父亲角色。

在我的成长里,他缺席的时间远多于在场,错过了我的几乎所有生日,只有一次我生命时他照顾过我,当我发烧卧床时,我记得他轻抚我的动作非常温柔,给我讲中国的历史故事。

那年我7岁,这大概是我记忆里他唯一像父亲的一次。

尽管如此,我们父子之间还是有着独特的亲密。长大后,我和他有时会一起长时间散步,一般是在几十分钟的沉默后,他内心的某些东西会逐渐松动,然后开始向我倾诉一些悲伤的情绪,以及对于人生命运的失望。

大部分时候我只能表示理解,我认为他这辈子从未有机会获得真正的快乐,或者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他放弃了自己的人生,才成全了我的生活。

我甚至相信,如果他有机会争取幸福的话,也许就能成为那个我偶尔窥见到的温柔风趣、敏感细腻的知识分子,而不是一个固执严肃的传统家长。

然而事实证明,他确实曾经拥有过这样的机会,在发现他的情书后不久,我最终见到了他的情人爱德华,他就住在过去一年半里我父亲工作的那座城市。

爱德华急匆匆的对我讲述了他们的故事。他和父亲相爱三年,一年半前约定成为彼此唯一的伴侣,他们在香港因公相遇,一见钟情,而这种特殊而稀缺的感受,是两人都没有经历过的。

父亲说服爱德华申请加拿大进修课程,最后获得了永久居留权,于是三十多岁的爱德华卖掉了蒸蒸日上的本国事业和房产,远渡重洋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重新开始,只为和我父亲相守。

爱德华认为他们算是订婚了,至少是类似的承诺:他们同居,每个周末都在看房,他期待父亲很快就会向家人坦白,与母亲离婚。

爱德华给了我一些他收藏的父亲照片,那些笑容灿烂的画面让我几乎认不出记忆中那个阴郁古板的男人。每张照片里他都容光焕发,洋溢着喜悦,那灿烂的笑容是我生平仅见。

我偷瞄着爱德华,这些不可思议照片的拍摄者,也是父亲满眼柔光注视的那个人。

我止不住的想起博斯科维奇的艺术装置——搁置在透明玻璃后的孤独物品——站在爱德华的视角,我还原了他的这段经历:

与爱人共度一年多的时间后,对方突然死于心脏病,而你甚至没能赶上最后一面,错过葬礼。这份悲痛无人可诉,只因你们的关系始终藏在暗影中。

爱德华说:「真希望我和他能够早些遇到,但能认识已是天大的幸运。」

他们的生活如同档案里涂黑的那部分,对我来说难以置信:父亲会大手大脚的购买家里从不舍得消费的商品——高端冰淇淋、蜜脆苹果、名牌皮鞋——会定期出门和爱德华一起旅行。

在那样的人生片段里,他可以安心索要拥抱,因为他知道一定会得到回应,甚至能够耍脾气,但在我记忆中的家里,他总是呆坐在电视机前发愣。

还有一种混合了新鲜、痛苦和解脱的设想,设想十年后存在的另一种可能:父亲和爱德华住在他们的新居里,每逢节假日我都会上门做客,我和父亲可以松弛的交谈,真正的交谈。

爱德华告诉我,父亲至少从大学时代就明白自己喜欢男性,这意味着他在柜中蜷缩了四十年,光是想到这点就让我产生了幽闭式的恐慌。

早年我出柜时先找的妈妈,当时妈妈对我说,最好别告诉爸爸,因为他非常传统,她不确定他会有什么反应。但我还是在某个安静的下午向父亲坦白了,我找了一个我们关系不错的时机。

与我想的不同,他坦然接受了。他说虽然我选择的道路充满痛苦,但他会一直支持我,因为人生不应该活在别人的要求里。在如释重负的情绪里,我没有察觉到其中的矛盾,如今我只觉得可惜,可惜这段对话没有继续下去,我得到了他的支持,但他没有得到我的支持。

父亲这几天就在我家的客厅里,被装在一个樱桃木制的盒子里,因为真相大白后母亲不愿意和他一起待着。那天爱德华来探望时,终于见到了父亲最后一面,与他道别。他抱着骨灰盒痛哭,当晚我躲进自己房间,留给他们独处的空间。

我提过那些祭坛吗?在中国的文化里,我们会在家里祭拜死者,依礼跪拜,焚香磕头,爱德华后来也学着这么做了,他给我看照片,桌子上堆满了父亲喜欢的扑克牌和酒。我都不知道我爸喝什么酒。

「我不知道该如何感谢你,他经常和我提起你,不过没有说过你的性取向。」第二天早晨,爱德华和我道别。

母亲在我还是少年时就多次提过离婚,而父亲总是拒绝。他会向岳母做工作,希望她能影响女儿回心转意。他的家庭没有容身之所,所以把婚姻当成挡箭牌来逃避审视。只有在他死后,这些秘密才一点点的被揭露,难怪母亲不愿意留他在家里。

我时不时的坐在父亲身边,保证他的相框下总有一盘新鲜的水果,57年的人生,大半岁月用来压抑痛苦,而最后这3年涌动着如此丰富的欢愉,让他的笑容简直是在闪闪发亮。

发现情书的那天晚上,母亲对我说:「他虚度了整个人生,连带着我的一生,也被搭进去了。」

source:jenn.site/after-my-dad-died-we-found-the-love-letters/
3049
阑夕ོ
3天前
为了无限制的体验Google新上的图片模型Nano Banana Pro,开了Ultra会员玩了好几天,只能说确实太强啦⋯⋯

看了一下历史记录,已经生成了有1000+图片数量了,有点上瘾的,我慢慢更新分享一些作品和经验吧。

首先还是谈谈拟真性,Nano Banana Pro的风格模仿(抄袭)能力吧,基本上可以实现指谁抄谁,不需要喂太多素材,只需要给它几张目标图片加上文本指令,就能非常灵敏的依葫芦画瓢,形成融合后的二创作品。

比如第一组的3张图,让它学习荒木经惟和王家卫的风格,融出一种散漫迷离的地下杂志印刷品,从左到右的指令详细度递减,也就是给模型发挥的自由度越宽松。

比如图1的提示词:一张高质量的照片,照片中的女子是一位极其美丽的18岁女孩,风格类似荒木经惟和王家卫的组合,品质上乘,堪称杰作,官方艺术作品,夜晚,单人,肌肤纹理自然,眼睛和面部细节逼真,丰满的嘴唇,腮红,口红,微张的嘴唇,长发,美腿,高挑纤细,纤细修长的双腿,模特,(黑色过膝长袜:1.2),(黑色高跟鞋:1.3),正面照,她斜倚在豪华酒店套房的天鹅绒沙发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城市灯光,电影般的灯光效果,她眼神冷漠地看着观众,正在阅读《花花公子》杂志,氛围优雅。

然后第二组的3张图,我是直接在Google上随便截取了几张夜晚街景的摄影作品,然后让Nano Banana Pro基于同类风格生成香港、东京、曼谷的Street Photography,没抽卡,直接出,除了文字细节之外,已经看不到太多瑕疵了。

最后是第三组的3张图,我让模型参考这段时间很火的AI视频「动漫作品真人化的现场花絮」,帮我生成守望先锋的同题图片以便于我去转成视频,于是也一步到位的拿到手了。

提示词很简单:《守望先锋》的真人电影幕后花絮,DVA的外景拍摄,首尔街头。(如果环境提示词多写点,可以把场景控制得更符合常理,我懒得写。)
624
阑夕ོ
3天前
太可爱了~
70
阑夕ོ
4天前
一个以整活为题材的视频大号接了定制广告,但投放方只投了(在它看来)有转化价值的平台,所以在一些次要平台上,这条视频把推广内容给剪掉了,只保留了整活内容,而这些次要平台的粉丝在看完视频之后纷纷夸赞作者良心,不带货不发广告花这么多成本就为了让我们开心,直到有锐评指出真相——这视频其实是广告,但因为你们不值钱,所以广告主没投这里——后面就是死一般的沉默。
102
阑夕ོ
5天前
Bro根本不知道6亿是个啥概念⋯⋯
75
阑夕ོ
5天前
千呼万唤始出来,Gartner发布了针对AI应用开发平台的2025年度全球报告,并启用了「魔力象限」(Magic Quadrant)这么一个经典的分类统计法。

在读这份报告之前,不妨先对Gartner做些了解,毕竟,这是一家长期入围标普500的咨询机构,数十年来行业里耳熟能详的那些IT概念——ERP、CRM、大数据——都是由它发明出来的。

就连Gartner的美股代码,都直截了当的设定为「IT」,足见它在业界的江湖地位,以及举手投足的权威度。

「魔力象限」是Gartner代表性的两大分析工具之一,另一个是「技术成熟度曲线」,它们共同构成了Gartner判断企业生态位和产业大趋势的底层逻辑,你们会在各种报告里看到类似的图谱。

作为一家「发报告的」公司,Gartner年赚超过60亿美金,在全球拥有2万多名员工,靠的就是这块金字招牌,非但厂商无法干预排名,连500强集团都会基于Gartner的分析结果来挑选供应商。

而这次的「魔力象限」,终于轮到了AI浪潮里的最核心基建之一:大模型开发平台。

毫无预兆的,Gartner给大模型开发平台排了座次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