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当计算器都没普及的时候,人类已能将飞机、火箭这些极为精密的东西送上天空。这不仅需要深厚的物理、材料等科学知识作为基础,更体现了能将无数人和物整合起来的组织管理智慧。想到这里,感觉人类智慧实在太伟大了。
这让我去思考人类用以驾驭这种复杂性的核心方法之一:抽象。其本质在于,从纷繁的现实中剥离细节,识别关键特征,以此构建简化模型来帮助理解复杂概念。例如,地图便是对地理空间的一种抽象,它省略了地形地貌的无限细节,只呈现道路、位置等核心信息,从而变得可用、可导航。
想到当下,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抽象”这条路径在不同领域似乎正以迥异的速度演进。在软件与信息技术领域,抽象能力的迭代速度发展惊人。尤其大语言模型的融入,显著降低了人们开发软件的门槛,甚至动动嘴皮就能快速做出复杂的 App,使得对信息的操控显得如此简单。
然而,将目光转向物理工程领域,精密仪器或航空发动机的设计制造,会发现这里的“抽象”似乎总要回归并受制于物理世界的固有规律。尽管有先进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辅助工具,但对基础物理定律、材料特性及工艺极限,制造精度的深刻理解,仍是我们无法绕开的,往往伴随着更审慎的步伐与反复验证。
当信息世界的“抽象红利”加速被释放,而物理世界的进步仍需遵循其内在节奏时,这种速度差,最终将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深远的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