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张老三
25关注25被关注0夸夸
体验设计师
偶尔记录生活
一个总是有无数计划,但偶尔也会被拖延症打败的人
有个公众号:三号设计情报站
张老三
4天前
Figma发了一份通知,9月23日起停用没有官方授权教育机构的教育版账号为基础版本(市面上流通的白嫖党全灭)
00
张老三
14天前
晴天
00
张老三
15天前
日落 桨板
00
张老三
19天前
这个月有在好好运动
00
张老三
23天前
老婆说这周腌萝卜
01
张老三
23天前
三星堆来宁博啦,人挤人的一天
00
张老三
26天前
#安利我的ima知识库
最近把我的《UX Mind Cards》系列收录到腾讯的IMA助手里,整个过程还是非常的丝滑。

比较喜欢的功能还是微信生态里的一键收录功能,可以将公众号好文章、对话等打包收录到知识库里,非常适合日常知识沉淀

目前我这个系列已经整理了11+UX心理学,主要围绕常见认知偏差、动机设计、行为引导等机制,结合实际案例拆解、设计建议和反思,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收藏,和期待和大家学习交流!
10
张老三
26天前
坚持更新了一阵UX心理学卡组,接下去将会阶段性展示更新成果,感谢各位的鼓励和支持
00
张老三
26天前
全文指路🔗mp.weixin.qq.com

每日一张卡,掌握UX心理学
#10 选择支持偏差 Choice-Supportive Bias

1⃣️卡片定义(Definition)

选择支持偏差(Choice-Supportive Bia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表现为个体在做出决策后,倾向于美化自己所选的方案,强化其优点,同时忽视或淡化所放弃选项的优势和价值。这种心理机制帮助人们缓解选择后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后悔感,维护自我决策的合理性和心理舒适感。

在用户体验设计中,理解选择支持偏差有助于把握用户如何对自己决策进行情感上的“合理化”,从而影响后续的满意度、忠诚度和行为反馈。

2⃣️心理机制解析(Cognitive Mechanism)

选择支持偏差源于人类对认知一致性的追求和对决策后不确定感的抵抗。其核心心理机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认知失调的缓解
2.2记忆重构的倾向
2.3情绪驱动的合理化
2.4自我形象维护

3⃣️UX设计中的运用(UX Application)

选择支持偏差(Choice-Supportive Bias)在用户体验设计中,常被用于增强决策后的满意度、稳定用户态度、降低认知 dissonance(失调),从而提升留存率与品牌忠诚。设计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将其有效转化为正向体验资产:

3.1 决策确认后的正向再叙述
3.2 决策路径可视化与成果回顾
3.3 精细化的默认值与推荐标签
3.4 减少“后悔出口”成本
3.5 情绪层面的“再选择强化”

4⃣️案例拆解(Case Studies)

案例一:美团外卖“我的常购”模块在购物车与订单列表中

案例二:Spotify多维度个性化推荐系统

案例三:即刻 App 的订阅内容呈现策略

5⃣️设计建议(Design Guidance)

选择支持偏差在设计中应当被视为增强用户满意度和留存率的有力工具。设计师通过适时给予用户正向反馈与确认,强化已作出选择的合理性,可以有效减少用户的认知失调和决策疲劳,从而促进积极的产品体验和品牌忠诚度。

6⃣️相关机制联动(Mechanism Synergy)

选择支持偏差与多种认知机制密切联动,共同构建用户对决策的合理化和持续支持。设计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精确的正向反馈和个性化推荐,提升用户满意度与忠诚度。但与此同时,必须警惕潜在风险,如认知僵化、信息偏见及非理性坚持等,防止设计变成束缚用户选择自由的“认知陷阱”。

7⃣️适用场景(Design Scenarios)

复购驱动与用户留存场景
决策确认与反馈环节
个性化推荐与内容推送
身份认同与社群归属
新用户引导与认知构建
多选复杂决策环境

8⃣️边界与失效条件(Limitations)

8.1 用户认知能力与反思水平差异
8.2 决策复杂度与风险等级
8.3 负面结果的现实冲击
8.4 选择频率与疲劳效应
8.5 文化和个体差异影响

9⃣️伦理思考与设计责任(Design Ethics)

9.1 尊重用户选择自由
9.2 防范认知偏见误导
9.3 保证反馈真实性与透明
9.4 关注用户情绪与心理健康
9.5 激励用户持续探索与成长

1⃣️0⃣️反向使用 · 设计启示 (Anti-Pattern Insight)

10.1 选择僵化与固化
10.2 体验疲劳与厌烦
10.3 认知失调的加剧
10.4 情绪波动与压力管理

1⃣️1⃣️老三小结

选择支持偏差作为用户体验设计中的认知工具,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满意感和决策信心,但其影响并非单向和绝对。设计师在运用这一机制时,应深入理解其心理机制、适用场景及潜在风险,并结合具体产品和用户特性灵活调整。

选择支持偏差不是简单的“让用户开心”,而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艺术,真正高水平的设计在于引导用户既感到安心又不失探索自由,最终达成体验的深度与持续成长。
00
张老三
28天前
全文指路🔗mp.weixin.qq.com

每日一张卡,掌握UX心理学
#09 框架效应 Framing Effect

1️⃣卡片定义(Definition)
框架效应指的是人们对相同信息的判断和决策,会因其表述方式(框架)不同而产生显著差异。简单来说,哪怕事实一致,人们也会因为说法不同而做出不同选择。

在UX设计中,框架效应的价值尤为关键。

当用户在产品中做出选择时(是否订阅、是否升级、是否授权、是否跳过某个流程),文案表达的方式、界面的视觉引导、按钮选项的排列顺序,都可能成为“框架”,并显著影响用户决策倾向。

2️⃣心理机制解析(Cognitive Mechanism)

2.1启发式与认知捷径

2.2损失规避与风险偏好

2.3情绪调节机制

2.4语境与认知框架依赖

2.5认知加工与重构偏差

3️⃣UX设计中的运用(UX Application)

3.1. 文案设计中的框架策略

3.2 界面布局与默认选项的隐形框架

3.3 定价信息的框架表达

3.4. 反馈与错误提示的语言框架

3.5. 伦理与用户权益的考量

4️⃣案例拆解 (Case Studies)

案例一:Apple iCloud 储存空间不足提示

案例二:京东 – 结算页中的“已省下”价格提示

案例三:小红书 – “试试把照片做成音乐图集”功能提示

5️⃣设计建议(Design Guidance)

设计框架效应不仅仅是语言或视觉的简单调整,更是深度融合用户心理机制、行为数据与业务目标的系统工程。设计者应敏锐洞察用户决策的心理痛点与触发时机,科学构建“收益”与“风险”的感知平衡,确保框架策略有效且可持续。

6️⃣相关机制联动(Mechanism Synergy)

框架效应的设计关键在于找到“引导与尊重”之间的平衡。过分突出风险和损失,容易让用户产生焦虑和抵触,进而影响他们对产品的信任和体验感;但如果信息基础不够真实,或者过度美化收益,也会让用户感到怀疑,损害品牌的公信力。

7️⃣适用场景(Design Scenarios)

1. 价格方案设计与选项引导

2. 用户任务激励与行动转化

3. 风险提示与安全策略引导

4. 情绪化界面表达与品牌传达

5. A/B 实验和文案迭代测试

8️⃣边界与失效条件(Limitations)

1. 高认知成熟用户对话术免疫,易产生逆反。

2. 重复框架暗示,易引发认知疲劳。

3. 情绪状态极端或注意力分散时,框架干预易失效。

4. 跨文化产品中,框架偏好并不一致。

5. 信息遮蔽式框架设置,易引发信任危机。

9️⃣伦理思考与设计责任(Design Ethics)

1. 过度操控用户感知,削弱决策自主性

2. 框架包装不透明,可能触碰“误导设计”红线

3. 操作性框架不能脱离真实产品价值

4. 倡导“透明引导”原则,是对用户权利的尊重

1️⃣0️⃣反向使用 · 设计启示(Anti-Pattern Insight)

01 虚假折扣:用“锚点”制造心理红利

02 默认路径:以预设选项替代用户判断

03 信息遮蔽:只呈现“我们希望用户看到的”

1️⃣1️⃣老三小结

框架效应告诉我们,用户的选择往往不是基于客观事实,而是基于信息呈现的方式。作为设计师,这既是我们手中的利器,也是必须谨慎使用的责任。

设计不仅是创造行为,更是在塑造认知;框架效应提醒我们,真正的设计力量,源自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