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张老三
29关注24被关注0夸夸
体验设计师
偶尔记录生活
一个总是有无数计划,但偶尔也会被拖延症打败的人
有个公众号:三号设计情报站
张老三
3天前
#安利我的ima知识库
最近把我的《UX Mind Cards》系列收录到腾讯的IMA助手里,整个过程还是非常的丝滑。

比较喜欢的功能还是微信生态里的一键收录功能,可以将公众号好文章、对话等打包收录到知识库里,非常适合日常知识沉淀

目前我这个系列已经整理了11+UX心理学,主要围绕常见认知偏差、动机设计、行为引导等机制,结合实际案例拆解、设计建议和反思,欢迎感兴趣的朋友收藏,和期待和大家学习交流!
10
张老三
3天前
坚持更新了一阵UX心理学卡组,接下去将会阶段性展示更新成果,感谢各位的鼓励和支持
00
张老三
4天前
全文指路🔗mp.weixin.qq.com

每日一张卡,掌握UX心理学
#10 选择支持偏差 Choice-Supportive Bias

1⃣️卡片定义(Definition)

选择支持偏差(Choice-Supportive Bias)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表现为个体在做出决策后,倾向于美化自己所选的方案,强化其优点,同时忽视或淡化所放弃选项的优势和价值。这种心理机制帮助人们缓解选择后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后悔感,维护自我决策的合理性和心理舒适感。

在用户体验设计中,理解选择支持偏差有助于把握用户如何对自己决策进行情感上的“合理化”,从而影响后续的满意度、忠诚度和行为反馈。

2⃣️心理机制解析(Cognitive Mechanism)

选择支持偏差源于人类对认知一致性的追求和对决策后不确定感的抵抗。其核心心理机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认知失调的缓解
2.2记忆重构的倾向
2.3情绪驱动的合理化
2.4自我形象维护

3⃣️UX设计中的运用(UX Application)

选择支持偏差(Choice-Supportive Bias)在用户体验设计中,常被用于增强决策后的满意度、稳定用户态度、降低认知 dissonance(失调),从而提升留存率与品牌忠诚。设计师可以通过以下策略将其有效转化为正向体验资产:

3.1 决策确认后的正向再叙述
3.2 决策路径可视化与成果回顾
3.3 精细化的默认值与推荐标签
3.4 减少“后悔出口”成本
3.5 情绪层面的“再选择强化”

4⃣️案例拆解(Case Studies)

案例一:美团外卖“我的常购”模块在购物车与订单列表中

案例二:Spotify多维度个性化推荐系统

案例三:即刻 App 的订阅内容呈现策略

5⃣️设计建议(Design Guidance)

选择支持偏差在设计中应当被视为增强用户满意度和留存率的有力工具。设计师通过适时给予用户正向反馈与确认,强化已作出选择的合理性,可以有效减少用户的认知失调和决策疲劳,从而促进积极的产品体验和品牌忠诚度。

6⃣️相关机制联动(Mechanism Synergy)

选择支持偏差与多种认知机制密切联动,共同构建用户对决策的合理化和持续支持。设计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精确的正向反馈和个性化推荐,提升用户满意度与忠诚度。但与此同时,必须警惕潜在风险,如认知僵化、信息偏见及非理性坚持等,防止设计变成束缚用户选择自由的“认知陷阱”。

7⃣️适用场景(Design Scenarios)

复购驱动与用户留存场景
决策确认与反馈环节
个性化推荐与内容推送
身份认同与社群归属
新用户引导与认知构建
多选复杂决策环境

8⃣️边界与失效条件(Limitations)

8.1 用户认知能力与反思水平差异
8.2 决策复杂度与风险等级
8.3 负面结果的现实冲击
8.4 选择频率与疲劳效应
8.5 文化和个体差异影响

9⃣️伦理思考与设计责任(Design Ethics)

9.1 尊重用户选择自由
9.2 防范认知偏见误导
9.3 保证反馈真实性与透明
9.4 关注用户情绪与心理健康
9.5 激励用户持续探索与成长

1⃣️0⃣️反向使用 · 设计启示 (Anti-Pattern Insight)

10.1 选择僵化与固化
10.2 体验疲劳与厌烦
10.3 认知失调的加剧
10.4 情绪波动与压力管理

1⃣️1⃣️老三小结

选择支持偏差作为用户体验设计中的认知工具,能够有效提升用户的满意感和决策信心,但其影响并非单向和绝对。设计师在运用这一机制时,应深入理解其心理机制、适用场景及潜在风险,并结合具体产品和用户特性灵活调整。

选择支持偏差不是简单的“让用户开心”,而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艺术,真正高水平的设计在于引导用户既感到安心又不失探索自由,最终达成体验的深度与持续成长。
00
张老三
5天前
全文指路🔗mp.weixin.qq.com

每日一张卡,掌握UX心理学
#09 框架效应 Framing Effect

1️⃣卡片定义(Definition)
框架效应指的是人们对相同信息的判断和决策,会因其表述方式(框架)不同而产生显著差异。简单来说,哪怕事实一致,人们也会因为说法不同而做出不同选择。

在UX设计中,框架效应的价值尤为关键。

当用户在产品中做出选择时(是否订阅、是否升级、是否授权、是否跳过某个流程),文案表达的方式、界面的视觉引导、按钮选项的排列顺序,都可能成为“框架”,并显著影响用户决策倾向。

2️⃣心理机制解析(Cognitive Mechanism)

2.1启发式与认知捷径

2.2损失规避与风险偏好

2.3情绪调节机制

2.4语境与认知框架依赖

2.5认知加工与重构偏差

3️⃣UX设计中的运用(UX Application)

3.1. 文案设计中的框架策略

3.2 界面布局与默认选项的隐形框架

3.3 定价信息的框架表达

3.4. 反馈与错误提示的语言框架

3.5. 伦理与用户权益的考量

4️⃣案例拆解 (Case Studies)

案例一:Apple iCloud 储存空间不足提示

案例二:京东 – 结算页中的“已省下”价格提示

案例三:小红书 – “试试把照片做成音乐图集”功能提示

5️⃣设计建议(Design Guidance)

设计框架效应不仅仅是语言或视觉的简单调整,更是深度融合用户心理机制、行为数据与业务目标的系统工程。设计者应敏锐洞察用户决策的心理痛点与触发时机,科学构建“收益”与“风险”的感知平衡,确保框架策略有效且可持续。

6️⃣相关机制联动(Mechanism Synergy)

框架效应的设计关键在于找到“引导与尊重”之间的平衡。过分突出风险和损失,容易让用户产生焦虑和抵触,进而影响他们对产品的信任和体验感;但如果信息基础不够真实,或者过度美化收益,也会让用户感到怀疑,损害品牌的公信力。

7️⃣适用场景(Design Scenarios)

1. 价格方案设计与选项引导

2. 用户任务激励与行动转化

3. 风险提示与安全策略引导

4. 情绪化界面表达与品牌传达

5. A/B 实验和文案迭代测试

8️⃣边界与失效条件(Limitations)

1. 高认知成熟用户对话术免疫,易产生逆反。

2. 重复框架暗示,易引发认知疲劳。

3. 情绪状态极端或注意力分散时,框架干预易失效。

4. 跨文化产品中,框架偏好并不一致。

5. 信息遮蔽式框架设置,易引发信任危机。

9️⃣伦理思考与设计责任(Design Ethics)

1. 过度操控用户感知,削弱决策自主性

2. 框架包装不透明,可能触碰“误导设计”红线

3. 操作性框架不能脱离真实产品价值

4. 倡导“透明引导”原则,是对用户权利的尊重

1️⃣0️⃣反向使用 · 设计启示(Anti-Pattern Insight)

01 虚假折扣:用“锚点”制造心理红利

02 默认路径:以预设选项替代用户判断

03 信息遮蔽:只呈现“我们希望用户看到的”

1️⃣1️⃣老三小结

框架效应告诉我们,用户的选择往往不是基于客观事实,而是基于信息呈现的方式。作为设计师,这既是我们手中的利器,也是必须谨慎使用的责任。

设计不仅是创造行为,更是在塑造认知;框架效应提醒我们,真正的设计力量,源自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00
张老三
5天前
和老婆一起做水蜜桃罐头!
00
张老三
6天前
最近水蜜桃的季节,回爸妈家的时候拿了一些,没想到公司今天又发了一些。
7月是吃桃子吃到怕的月份
30
张老三
6天前
全文指路🔗mp.weixin.qq.com
每日一张卡,掌握UX心理学
#08 幸存者偏差 Survivorship Bias

1️⃣卡片定义(Definition)

幸存者偏差是指人们在进行观察、分析或决策时,只关注存活或成功的个体,而忽视那些由于失败或淘汰而不再出现的个体,从而导致对整体情况产生系统性误判。

在UX设计领域,幸存者偏差体现在:

只关注留下来的用户
只分析完成目标的路径
只参考活下来的竞品案例

2️⃣心理机制解析(Cognitive Mechanism)

信息可得性偏误(Availability Bias)
选择性注意(Selective Attention)
证实偏差(Confirmation Bias)
社会强化效应(Social Reinforcement)
团队文化倾向(Organizational Bias)

3️⃣UX设计中的运用(UX Application)

在实际的UX设计流程中,幸存者偏差广泛存在于用户研究、数据分析、测试验证乃至高层决策各个环节。

用户调研只覆盖活跃用户
只分析完成转化的行为路径
测试结果偏向响应者样本
只关注竞品的成功策略

4️⃣案例拆解(Case Studies)

案例一|网易有道词典:只关注高频用户,忽略了早期流失人群

案例二|阿里88VIP活动页:只看高转化路径,误判了用户动机

案例三|WPS文档协作:可用性测试表现良好,但上线后无人使用

案例四|小红书博主成长路径:只学习成功者经验,忽略失败博主的路径

5️⃣设计建议(Design Guidance)

许多设计团队在数据中寻找“真实用户行为”,却忽略了那些不在数据中的人。你所拥有的数据,其实只是留下来的人给出的答卷。

6️⃣相关机制联动(Mechanism Synergy)

(略)

7️⃣相关机制联动(Mechanism Synergy)

幸存者偏差不只是研究阶段的陷阱,它在整个产品设计流程中都有潜在影响。

设计决策本质上依赖“用户行为的可见性”。但产品上线之后,我们往往只能看到那些留下来的人,他们的反馈、行为、数据构成了我们认知的全部基础。

而幸存者偏差提醒我们:“没有留下来的用户”才是你最应该关注的缺失视角。

8️⃣边界与失效条件(Limitations)

1. 在目标聚焦明确的场景中,偏差影响较小
2. 在数据广度不足的早期产品中,偏差识别困难
3. 幸存者偏差不等于所有样本缺陷
4. 过度强调偏差可能抑制设计行动
5. 缺乏对照视角时,偏差提醒价值有限

9️⃣伦理思考与设计责任(Design Ethics & Responsibility)

幸存者偏差的出现,源于我们对“谁在说话”缺乏足够警觉。设计一旦只服务于“被看见的人”,就可能加剧边缘群体的失声。
好的设计,不是奖励适应性强的人

1️⃣0️⃣反向使用·设计启示(Anti-Pattern Insight)

一是过度怀疑,动不了
二是借偏差甩锅
三是忽略时空背景

1️⃣1️⃣老三小结

幸存者偏差揭示了设计和用户研究中一个常被忽视的陷阱:我们往往只关注那些“留下来”的用户,而忽视了大量未被看到的流失和失败案例。这样会让我们对用户行为、产品体验产生片面甚至误导的理解。
00
张老三
8天前
奉化牛逼!三连胜!
00
张老三
9天前
全文指路🔗mp.weixin.qq.com

每日一张卡,掌握UX心理学
#07 光环效应 Halo Effect

1⃣️卡片定义(Definition)

光环效应(Halo Effect),指人们因为对某一特征或印象的正面评价,进而对整体产生同样积极或消极的判断。常见于品牌认知、产品体验、社交场景中。

在 UX 设计中,光环效应影响用户对界面、功能、服务的整体感知,常被用于塑造第一印象与品牌美誉。

2⃣️心理机制解析(Cognitive Mechanism)

首因效应(Primacy Effect)
认知简化(Cognitive Economy)
情绪一致性(Affective Consistency)

光环效应 = 信息懒惰 + 情绪主导 + 自我肯定

3⃣️UX 设计中的运用(UX Application)

品牌主页设计
会员体系差异化
APP 初次启动流程
广告传播 & 社交 UGC

4⃣️案例拆解(Case Studies)
(略)

5⃣️设计建议(Design Guidance)

光环效应并非只服务于“吸引”,还需要通过完整体验链路持续巩固:从视觉、文案到售后,每一环都必须自洽。

对于小团队产品来说,首屏+开箱体验的投入性价比最高。建议优先把第一印象相关部分打磨到位,再考虑后端复杂体验。

切忌“伪光环”:短期包装带来的好感如果与实际体验严重脱节,容易导致用户信任反噬。例如:夸大的功能描述、虚假的五星评论等。

6⃣️相关机制联动(Mechanism Synergy)
(略)

7⃣️适用场景(Design Scenarios)

1.品牌认知与市场传播阶段
2.高价值商品或服务
3.用户转化关键路径
4.内容平台与社区运营

8⃣️边界与失效条件(Limitations)

8.1首因优势并非无条件持续
8.2信息透明度提升时效应减弱
8.3目标用户对品牌化过敏或反感
8.4过度依赖导致品牌信任危机

9⃣️伦理思考与设计责任(Design Ethics)

光环效应在体验设计中的价值,取决于设计师如何平衡“吸引”与“真实”两件事。过度美化和误导性包装属于设计伦理风险区。

过度包装、掩盖缺陷

短期光环、长期反噬

利用社会性偏见强化光环

1⃣️0⃣️反向使用 · 设计启示(Anti-Pattern Insight)

光环效应放大的是信任与美好,但也同样放大失望与愤怒

1⃣️1⃣️老三小结

光环效应告诉我们:第一印象的力量远比你想象中强大。 用户很容易用整体感受去评判一个产品,甚至用视觉、色彩、动效这种“表象”来影响对功能和质量的判断。

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设计师可以用光环效应快速为产品塑造信任和好感,但千万别忘了,光环只能照亮一时,体验才是留住用户的长久钥匙。

在我看来,光环效应背后反映的是用户内心对“安全感”和“归属感”的渴望。当一个产品看起来专业、有质感时,用户会本能地觉得它靠谱、值得信赖。这就是设计的魔力,也是责任。
00
张老三
9天前
今日份十分钟早餐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