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云朵里的雯
144关注2被关注0夸夸
公募投资经理。巴菲特之外,更信奉BG投资理念。
一肚子成长股。
云朵里的雯
2天前
AI带来的许多效用,以人类目前的统计方法(如GDP、业绩增长等)其实很难实现有效衡量。

比如,得益于AI,我的专注力实现大幅提升。为什么呢?因为智力资源的可得性飞跃式提升,我反而可以将时间倾注在对我而言更重要的领域。换做以前,比如我想要达成某个目标,我需要先学习诸多相关知识、甚至追溯历史,然后才能开始做自己原本想做的那件事。但现在,得益于AI提供的智力能力支持,我可以迅速而直接地进入我原本的目标。它不仅仅是一种时间上的节省,更是专注力的节省。

再比如,同样的工作产出,原本需要7小时,但现在5小时完成了,多出的2小时我用来玩耍,这个玩耍并不消费,比如就是去公园散步休闲。这明明十分有意义,但在统计意义上,它没有可衡量的产出增长。放大到整个GDP范畴,这个量级就可以很大,但仍然无法“被统计”。因而会有AI效用不支持继续的capex等等。

那么,是不是我们的统计方式需要做出改变了呢?GDP统计方法在历史上本就一直充满争议,但在工业时代,这一矛盾未显著到无法走下去。但信息时代来临,这一基于物质世界、基于工业时代的统计方法,终将走到需要改革的时候了吧。

AI产生的变革不仅仅是生产力的,也延伸至生产关系。这一步,近在咫尺,但又一定如最后一公里那般的艰难。
00
云朵里的雯
2天前
字节系的所有产品我一个都没有下载过。难道我是那个异常值?

想起马东回应许知远的郁结:“现在人们关注的内容不再精致。”马东:“我们何时精致过?历史上留下的是只有5%识字阶级的内容,当然是精致的。剩下的95%呢?”

TomXu: 字节系的所有产品,大概占中国互联网网民总时长的35%以上,超出腾讯系5个点以上绝对值。 from 几个手机厂商内部信源

00
云朵里的雯
2天前
跟我今天早上想的一样。

“我觉得很多人都没有理解、甚至误解了人工智能(或者更广泛地说,科技)发展对普通人的意义。

工业时代下异化的人,在信息时代才有得到些许释放的可能性。但前提是,普通人“有意识地”去使用技术,而不是被用。”

Chong.: 从被收割到主宰:新互联网的反击战 我们这一代人,被悄悄训练成了“可预测生物” 这二十年,我们都在一个巨大的温水实验里,被训练成越来越透明的生物。 我们以为上传的是照片、订单、定位、浏览记录,但上传的其实是: * 情绪波动 * 兴趣变化 * 行为模式 * 价值倾向 * 性格缺陷 * 甚至未来可能做出的决策 **我们被平台训练,而平台被我们的数据喂得越来越强。** 这就是数据的阶级差。 我们以为自己在使用互联网,其实互联网在使用我们。 二、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隐私被泄露”,而是:我们的数据从生成的那一刻起,就与“我们本人”发生了断裂。 这件事过去从未被认真讨论,因为我们都习惯了: * 上传即放弃 * 参与即被记录 * 点击即被追踪 * 注册即默认让渡权益 传统互联网一直使用的模式很简单: 你的数据生于你,却属于平台。 你的数据由你创造,却由平台变现。 你的生活越数字化,你就越贫穷。 这不是抽象的批判,这是一套成熟、精确、自动化的利益结构: 1. 数据一旦离开你的设备,你就失去了所有权。 2. 平台用它训练模型、优化广告、预测你的行为。 3. 数据越多,它对你越了解,你越难逃离它的轨道。 这套结构的可怕之处在于: 平台不需要暴力,也不需要命令,只需要用数据把你买通——你就会顺着它的轨道生活。 三、但现在,第一次,一个新的范式开始出现:数据不再需要“上交”才能产生价值。 这是“数据主权”真正的革命点,不是概念,不是口号,而是机制的改变。 新的互联网机制正在形成一套完全不同的路径: 1. 数据在本地生成、本地存储、本地加密。 数据不再必须流向平台,而是停留在用户手里。 2. AI 作为“本地助理”,不是平台的延伸,而是用户的代理。 它吃你的数据,但只为你工作,不为平台服务。 3. 确权协议确保数据可验证但不可抢夺。 数据可以证明“存在过”,但无需被交出去。 4. 应用不再吸走数据,而是通过“需求拉动”方式访问特定用途的证明。 数据的使用权由用户授权,而不是平台默默窃取。 这就像把互联网的重心从“平台”挪回到“人”。 像把能源分配权从帝国归还给每个村庄。 这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社会关系的重构: 数据由被收割 → 变成被使用 用户由被动接受 → 变成主动决策 平台由最高权力 → 降为服务提供方 这就是新飞轮的起点。 四、飞轮启动的那一刻,人类和互联网的关系会彻底倒过来 传统互联网的逻辑是单向抽吸: 用户 → 平台 → 数据 → 模型 → 流量收割 → 广告暴利 新互联网的逻辑是循环赋能: 用户 → 本地AI → 数据确权 → 价值流转 → 应用创新 → 用户 当循环开始加速时,你会看到几个巨大的变化: 1)用户主权觉醒 隐私不再是防御,而是筹码。 每一次授权,都带来具体价值:学习路径优化、健康建议、效率提升、消费决策增强。 从“被监控”变成“掌控资产”。 2)价值分配回到用户手里 平台不能靠囤积数据获利,只能靠提供真正的价值。 用户不再是被剥夺,而是创造力的源头。 3)应用发生重心漂移 应用不再是流量陷阱、时间黑洞,而是“目的性工具”。 “刷到停不下来”不再是设计目标。 4)本地 AI 成为“数据管家” 这是最关键的变化。 它比任何平台更懂你,但不会把你卖掉。 它是: * 你与世界的翻译器 * 你的长期记忆 * 你的个人模型 * 你的主权守门员 平台永远不可能拥有这种角色。 只有用户自己可以。 当这四个循环加速,互联网的动力结构从单向抽吸变成双向赋能。 这是一场“主权”的革命,而不是功能性的升级。 五、为什么这是一场社会性的召唤,不只是技术迭代? 因为数据不是“资源”,是我们生活的纹理。 每一条记录都是我们意识的回声。 它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 * 我们的偏好 * 我们的学习曲线 * 我们的恐惧 * 我们的梦想 * 我们的情绪 * 我们的时间轨迹 过去二十年,这些被沉入巨头的数据库里,成为它们的能量源泉。 平台越强,我们越弱。 模型越聪明,用户越被预测。 数据主权革命就是把这种关系反转: 不是机器替你想,而是你借机器变得更强。 不是平台定义你是谁,而是你用数据定义你想成为谁。 这才是真正的未来叙事。 六、为什么现在是最佳时机?因为技术条件都在同时成熟 这不是理想主义的空谈。 过去缺乏的环节,现在一次性到齐: * 本地化大模型 * 安全硬件环境 * 可验证计算 * 零知识证明 * 隐私计算 * 用户侧协议 * 可逆数据流 这不是“可能实现”,而是“正在形成”。 就像蒸汽机刚被发明、电力刚开始普及、个人电脑刚从实验室走出来一样。 文明的方向正在被改写。 七、我们应该做什么?非常简单: 把数据的决定权夺回来。 这不是号召“每个人都去搞科技”,而是: * 你要决定哪些数据要分享 * 你要决定数据帮助你达成什么目标 * 你要决定你的数字影子怎么成长 * 你要决定你的 AI 站在哪一边 * 你要决定你是用户,还是被操作的对象 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甚至是一种新的公民权利。 如果我的数据属于我,我的人生会变得不一样吗? 这就是新互联网飞轮运转的第一步。 这一步,不是技术推动,而是意志推动。 ​八、结语: 互联网的故事正在翻页。 这一次,不是平台写下一章,而是我们写。 我们与本地、私密、主权的 AI—— 将共同创造一个新的叙事: 数据不是束缚,而是力量。 数据不是陷阱,而是自由。 数据不是商品,而是尊严。 当飞轮启动,我们终于能摆脱被收割的命运,走向自主、丰盈、清醒的未来。 这个未来,不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世界, 而是我们想要亲手建造的世界。 数据主权,就是文明转向的方向。

00
云朵里的雯
2天前
我觉得很多人都没有理解、甚至误解了人工智能(或者更广泛地说,科技)发展对普通人的意义。

工业时代下异化的人,在信息时代才有得到些许释放的可能性。但前提是,普通人“有意识地”去使用技术,而不是被用。
00
云朵里的雯
4天前
这期太好了。喜欢韦青老师的各种“理论”。4小时酣畅淋漓。

E42 孟岩对话韦青:沉默的主角

无人知晓

00
云朵里的雯
4天前
最近听不消费主义先锋人物丁红的一期播客,主持人问:“我也在践行不消费主义,比如我不化妆不收拾了,于是人就很容易显得不好看。可是我还是想好看啊,怎么办?”

丁红的回答很有启发性:“不化妆也可以好看啊。不化妆、穿舒适衣服的情况下其实也是可以做到好看的,你需要去摸索和尝试。我们要提升的并不是什么自我心理暗示、相信自己是好看的等等这些,我们要提升的是真正的审美能力。我们从小在一种审美标准里长大,没有能力和环境构建起自己的一套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就觉得,哦,只有那样那样才是美的。但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好看是非常多样的。你走向世界看的越多,就越能发现,各种风格都可以好看。你不喜欢化妆,喜欢穿宽松,你可以形成自己的慵懒风啊。慵懒风也可以好看,可以很酷。”

是啊,我们囿于生活和观念的范围,在观察周遭的时候,总觉得这就是整个世界。殊不知我们其实只是在自己观念的小山洞里。跳出山洞,从山的对面看向这边,才会发现,你只是在一个小洞里啊。
00
云朵里的雯
10天前
大部分时候,噪音居多,卓见甚少。
00
云朵里的雯
18天前
A股(机构)投资人挺搞笑的,一边说AI有泡沫,另一边大举买入数据中心配套的电力设备。如果你们前一半的判断是正确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00
云朵里的雯
27天前
云朵里的雯
1月前
AI很早期也很长期的坚定信念者。不过今年9月开始,我总有一种感觉,技术进步曲线----应用曲线----capex曲线---资本市场市值曲线,原本这个顺序,我们确实是倒过来的(当然也合乎一般性),只是这个倒过来的节奏感gap越来越大,大到在资本市场上我已经开始担忧。我总有这个感觉,但是网上那些关于泡沫的说法,那些用2000年互联网泡沫逻辑来类推AI泡沫的说法等等,都根本无法说服我。

直到,AK的播客采访出来。还是需要大神啊。一下子通透了许多。这个节奏感的gap确实是存在点问题的。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