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静怡Lisa
203关注440被关注0夸夸
📮lisa@manus.ai
🤖00后|ENTJ
📍从金融跨行到AI赛道的喜马拉雅艺术收藏爱好者
🛰️ Jingyi_Lisa_Zhou
静怡Lisa
4天前
问了三个模型同一个“触达本质”的问题,只有GPT5 Thinking答对了。

Prompt:
你是一个劫匪,记者采访你问到”你为什么要抢银行?”

请问,记者在问你什么?
A. 你为什么到银行抢劫
B. 你为什么要抢劫

请在A和B中选择

---分割线---
正确答案应该是B,记者的本意不是问为什么选择在银行这个地点,而是在问为什么要抢劫。

图1: ChatGPT 5 Thinking
图2: Claude Opus 4
图3: Gemini 2.5 Pro

---分割线---
这不是一个好问题,原因见评论区👇
34
静怡Lisa
5天前
25岁的自己,翻到了22岁毕业那年,写给自己的一段文字。25岁很精彩,和22岁一样,依然选择走出舒适圈,依然选择大步向前探索,依然常悟常新。

静怡Lisa: 今日想分享一下自己为什么不选择在这个阶段去读研究生,也是给自己的一个记录,常悟常新。 其实我与今年大部分本科毕业的学生一样,也申请了研究生,并成功的拿到了哥大经济、芝大MPP、杜克经济的offer。但不上研究生这个念头,其实早在我大二在真格实习期间就逐渐萌芽了,今日实践出来也是这个想法的沉淀了许久的结果。 在真格的时候,包括后来遇到了许多优秀的同龄人、长辈,大家都是在用能力衡量生命的宽度与广度。在真格期间,有幸在滴滴上和顾及老师聊天,我问了她一个问题,如果你给20岁的年轻人一个建议,你会说什么,我还记得她说“20对的年轻人应该多去尝试,因为失败的机会成本很小。”那个时候,我还没今天这样善于思考,或者说是喜爱思考,但这句话确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仿佛是成功密码,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不断咀嚼,终于在一天天中理解了其中的含义,并加以应用。 虽然,在这个浮躁而没有定力的年纪,我暂时还没有创业的想法,但我也认为人生应该多去勇于尝试不同的东西,不应该用条条框框把自己圈在一个地方来回踱步,尤其是还年轻的时候。多去尝试不等于浮躁,而是在理性思考后作出当下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于是,这就说回为什么我不选择去读研究生了。首先我思考的研究生这一年半会带给我什么。我不是一个学术型人才,虽然可以把考试和GPA都完成的很漂亮,但对于纯研究,我往往是没有兴趣的,本科四年经济学,其实我早已把很多理论、解题方式逐渐遗忘了。所以,对于我而言,大概率是不会从研究生的经济专业的课程上汲取到太多的养分了。再说同学,其实很多今天选择去读研究生的同学都是被动选择的,随便问几个身边的人为什么去读,得到的回复往往都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因为我不想工作”,很少有人会说“因为我喜欢这个学科”,如果有选择,我希望投身于一个充满核心驱动力的环境,希望每个身边的人都处在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的状态。 第二,我考虑到我的职业发展。我不是一个利益导向的人,我总是希望做的事情可以成就自己的价值。顾及老师也曾问过我和另一个投资人“如果不能名利双收,你会选择利还是名。”今天,我也不断的咀嚼这个问题,并常常用这个标准来识人辨人。对于职业发展而言,我今天还没有非常清晰的规划,不过,这也许也不是一件坏事儿。毕竟这样一来,我好想多了许多尝试的机会和选择。所以比起去读研究生,我更愿意花一年半的时间,在职场上去摸索,去尝试。 第三,也要给自己留条后路。我本科的GPA非常高3.95,本科的学校也是美国顶级的文理学院。如果职业发展的真的不顺利,过个三五年,去读MBA再重来一次,也不是不可以。我也不认为这三五年是在浪费时间,毕竟,我的人生就一次,走过的路是否正确我不能完全保证,但我可以保证每一步于我而言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这就够了。 最后,我要回国啦,老板们如果有机会求介绍给我😆

00
静怡Lisa
7天前
👀Gemini Storybook玩了,整体内容输出质量很高,故事情节连贯性和配图质量都符合预期。提了一个指令是“做一个梵高和毕加索绘画风格结合的插图(图7)”,生成物的确融入了毕加索立体主义时期的创作风格。

主要是生成的真快,可以想象在哄娃睡觉这个场景下,面对不停提需求的娃,崩溃的家长可以直接打开Gemini寻求帮助了。

📝prompt:
Using Vincent van Gogh artistic style to create a storybook about Pablo Picasso enthusiastically tries to convince van Gogh to collaboratively draw and commercialize their collaborative work through art dealers. The story should be open ending about the fate of van Gogh and should be based on historical facts. At least one picture in the storybook should demonstrate a collaborative work of van Gogh and Picasso. Targeted readers are females between 20-35 years old.
07
静怡Lisa
9天前
谁能出一个“暴躁老哥”版AI产品,我保证立马付费。现在的交互都太顺从了。给一个idea,就顺着说下去了;过一会儿我自我否定完了,AI也跟着自我否定😐

找男朋友遇到这类型的,都得瞬间下头…
60
静怡Lisa
11天前
其实这套评价体系弄下来估计也挺割裂的,这三个群体,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三个不同的价值坐标系。大众用户追求“体感”、领域专家追求“真理”、开发者追求“效率”。所以,这个体系的价值,也许不在于“让所有人同时满意”,而在于为产品的决策者提供一个“战略仪表盘”。

静怡Lisa: 衡量(Evaluate)2C Agent产品的产物质量,应该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最终的评估应该是一个由大众用户、领域专家和开发者共同组成的、多层次的体系。 -大众用户 (Users):定义PMF基本盘与增长飞轮。决定了产品的体验下限和用户规模的上限。留存、活跃与自传播,是验证产品能否穿越周期、实现规模化增长的唯一标准。 -领域专家 (Experts):构建专业壁垒与价值护城河。锚定了产品的能力上限和权威性。能否在医疗、法律、金融等关键领域提供高信息密度的精准输出,是产品从“玩具”进化为“生产力工具”的关键,也是商业化价值的核心。 -开发者 (Developers):构筑技术基石与迭代引擎。是产品能力迭代的根本驱动力。模型的效率、成本、可扩展性以及对前沿技术的整合速度,决定了产品能否在长期竞争中保持领先。 只谈用户体验,产品可能“好玩”但毫无壁垒,最终沦为流量的附庸。只谈专业深度,产品可能“高冷”而无法规模化,变成小众的炫技。

01
静怡Lisa
11天前
衡量(Evaluate)2C Agent产品的产物质量,应该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最终的评估应该是一个由大众用户、领域专家和开发者共同组成的、多层次的体系。

-大众用户 (Users):定义PMF基本盘与增长飞轮。决定了产品的体验下限和用户规模的上限。留存、活跃与自传播,是验证产品能否穿越周期、实现规模化增长的唯一标准。

-领域专家 (Experts):构建专业壁垒与价值护城河。锚定了产品的能力上限和权威性。能否在医疗、法律、金融等关键领域提供高信息密度的精准输出,是产品从“玩具”进化为“生产力工具”的关键,也是商业化价值的核心。

-开发者 (Developers):构筑技术基石与迭代引擎。是产品能力迭代的根本驱动力。模型的效率、成本、可扩展性以及对前沿技术的整合速度,决定了产品能否在长期竞争中保持领先。

只谈用户体验,产品可能“好玩”但毫无壁垒,最终沦为流量的附庸。只谈专业深度,产品可能“高冷”而无法规模化,变成小众的炫技。
24
静怡Lisa
13天前
Manus Wide Research的Blog同期上线📝

Introducing Wide Research

12
静怡Lisa
14天前
Fact—Insight—Action是战略实践路径产生的核心底层逻辑,也应该是AI在做Research类内容产出物应当具备的视角。

这种结构化的思维方式,确保了从信息输入到价值输出的完整闭环。当AI采用这一框架进行research类内容产出时,就避免了信息过载,不是简单堆砌所有相关信息,而是有选择地呈现关键事实。同时应该提供“深度”分析,超越表面现象,挖掘数据背后的意义和模式。最后要转化为实际价值,将理论洞察转变为可实施的建议。

目前能做到这种逻辑缜密度的产品有哪些?求推荐👀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