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新加坡30h速写✍️
1.
不分种族、血统、语言、肤色、宗教的理念随处可见。从博物馆里的宣讲,到四种语言的解说按键(图1、图2);从滨海湾花园的景区设置,到真实的游客组成。(图8、图9)
晚上滨海湾花园灯光秀的时候,不同肤色和各个种族的人们躺在、坐在地上,共同观看和拍摄绚烂的灯光,感觉有点像奥运会,很符合我脑海中“世界大同”的想象。
2.
新加坡很贵,很精致,很有秩序,很有设计感,很文明。
正面说来,这里的人都很礼貌。坐电梯会谦让和打招呼,博物馆的员工友善热情。图3的标语是很好的展现,工作人员的衣服上也贴着“请问我,我是你们的家人”的标语。
建筑是精美的(图4、图6),整座城市是规整干净的,花园城市名副其实,到处都是绿色(图9)。我站在国家美术馆的顶楼,开阔的景色尽收眼底,我还看了一会儿橄榄球赛,大片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图5)
在美术馆里,我觉得这种设计和高级感很舒服,可能在我心中,艺术和文明系系相关,设计对游览体验的提升很有帮助。
但我对滨海湾花园没有好感,雨林和花园都是人造的,游客们像是在大棚里参观人为景观。虽然每一株花草树木都是真实的,但景点的感觉太过明显。设计在这里,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我更喜欢在马来西亚槟城的升旗山,非常原始的热带雨林,设计几条路径,完全交由你探索。我还去了一个“香料园”,那里路线设计混乱,植物也算不上珍稀和全面,但当我坐在被丛林包裹的秋千上,听着真实的鸟叫(滨海湾花园里的鸟鸣是音响放的,我忍不了),腿上被蚊虫咬的瘙痒,抬头望是湛蓝的天空(在滨海湾是透明屋顶),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享受。
在我心里,可能有关“自然”的部分,越粗糙,越原始越好。
3.
如果说新加坡的A面是多民族和文化的繁荣,B面是什么呢?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紧邻,但我目力所及能见到的深肤色人种明显减少。我和Chatgpt聊了一下,这背后的原因复杂,既有马来允许摊贩上街摆摊,而新加坡对此管理更严格的原因。也有阶层和财富的原因。
我印象看到的深肤色人种有这么几处(图7):
一处是前天晚上去青旅的路上,一路上都是高楼和精美的建筑,中间突然路过一条巷子,里面就跟中国黑外卖的作坊很像。小巷里站的,和外面座椅上躺着的,都是深肤色人种。
第二处是在青旅,我吃早饭时,一群应该是马来裔的人聚在一起。男女都有,明显都很年轻,不知道他们在新加坡做什么工作。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在和他们说话。有时氛围很轻松,他们唱着母语歌。有时气氛凝重,感觉长者在告诉他们在这里生存的道理。
第三处是在国家美术馆的门外,一名穿着制服的印度裔员工在给花浇水。我在馆里呆了四个小时,里面的员工敬业亲切彬彬有礼,多数都是马来裔和华裔。但我差点忘了,支撑起一个系统运转的,必然有不同的角色和分工。有的人可以在馆里,也一定有人在太阳下。
第四处是在吃晚饭时,我来到唐人街。吃饭时,瞥见一旁洗碗的是一名印度裔男性。他表情麻木,和所有打工人一样。在新加坡这样华人比例高、游客也有很多华人的地方,会说华语的亚裔员工可以做前台和服务员,印度裔员工只能做后厨和洗碗工。
当然,哪里都有富人和穷人,哪里都有阶级。但新加坡的靓丽太过刺眼,让这些没那么漂亮的部分也同样鲜明。
当然,新加坡是一个在制度和法律上努力保证每一个人平等、有尊严、受保护的地方。这些人在自己国家的处境也不一定比这里好,但世界的参差,还是赤裸裸展现在我面前。
4.
我又何尝不是这个参差的一部分。
一方面,我有来到这里的能力,我这辈子如果幸运,应该不需要从事体力工作赚钱。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且资源丰富的国家。我来自这样一个国家三线城市的中产家庭,借着互联网的机遇赚到一点小钱。
一方面,我为了省钱选择背包出行,在新加坡机场里,我几乎看不到这样的背包客。我背着沉重的行李去看星耀樟宜时,身边擦肩而过的人看起来都轻松自在。我是不敢在机场吃饭的游客,他们是下班来逛商场的本地家庭。
在新加坡吃一顿饭怎么也要50人民币以上,而且只是一碗面或一份饭,在景区买一听可乐要16块;我买了景区的联票,为了不浪费3新币(16块)的观光车,我还多走了一段路,搞得自己很累;为了减少正餐的消费,我特地买了面包留着第二天吃;我在机场兑了200新币(1150元),一直花不出去(很多地方都可以电子支付),我一直为此焦虑…
我跟朋友说,在新加坡,我无法很轻松地游玩。金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我不想像游客走马观花,我想像本地人一样,沉浸、缓慢地感受这个地方。噢,我找到了原因,我不具备本地人的消费能力。消除物价差异后,新加坡去年的人均GDP是中国的5.6倍。
在这里,我目前还只能是一个游客。
(还会在新加坡呆一天半,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