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姜涛jt
1k关注8k被关注23夸夸
自由撰稿人、非虚构写作者

一个诚恳、脆弱、敏感、追求极致表达和共鸣的人。
置顶
姜涛jt
3月前
写写字,看看猫,看看云,做做饭,快乐的话就继续躺着吧。
00
姜涛jt
1月前
村里来了个精神病人。

他看起来50岁左右,偏瘦,寸头,个头不到一米七,穿得整洁。他每天晚上都在社区外面晃悠,一般七八点能见到他,凌晨一两点我睡觉时,他还在。

他有时会隔着玻璃看,就看我们打台球、唱歌、办公。有时候会在外面抽烟、躺着、四处闲逛。有女生说,他会跟着她们走,试图跟她们搭话。

今天一个女生和一个男生在外面抽烟,女生描述“他靠近了过来”,女生试图告诉他这里不能进,对方好像不会说话,用手比划着什么。女生后面形容“害怕极了,腿像灌了铅一样动弹不了”,进来后紧紧抱了另一个女生,反复重复着自己的害怕。

社区的主理人说:他是附近村里一个精神异常的村民,派出所了解过,他精神异常很多年了,除了行为举止怪异,还没有伤人的经历。

这当然不能消除女生们的害怕,有女生说他的目光中“不怀好意”。我望向过他,觉得他愣愣的,表情不笑的时候有点凶,的确第一眼看过去有些不舒服。

但那个抽烟的女生跟我说时,我在想别的。我在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一位精神病人。

我刚看完《我们与恶的距离2》不久,里面就在探讨这个命题。一个精神疾病患者,需要家庭、社工、医院、社区的共同“接住”,才能有好转。如果一些环节出了问题,悲剧是有可能发生的。

一个熟悉我的朋友见到他,问我,“姜老师,你怎么样看待这个精神病,你口中的弱势群体?”

我堂而皇之地说了一堆,所有的语言在今晚粉碎在这个女生如此具体的恐惧之中。

但我也在想,如果我在50岁的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成为了一个精神病人呢?也失去了语言能力呢?我该怎么表达希望和别人交朋友的意愿?别人又会如何对待我?或许也会见到我就跑吧,我会是她们眼里的怪老头。

我也在想,如果今天来的,是一个患有精神病的阿姨呢?人们会不会对她更宽容、更同情些?更愿意了解她发生了什么?不同的性别,在精神疾病这个领域,带给人的体感也截然不同。

想到这些,我对那个女生什么也说不出。我终究无法接近她的恐惧,甚至还站在非常远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如果害怕,应该远离吗?如果害怕,应该放弃本来拥有的价值观吗?如果选择远离和放弃,会让害怕的事情更容易发生吗?

我不知道。
00
姜涛jt
1月前
真是太不容易。

“我要自由,我要离婚,我要活,我要讲脱口秀。”

vol.31 对谈小红与房主任:一个50岁脱口秀演员 在女性托举中自我重生

天真不天真

00
姜涛jt
1月前
00
姜涛jt
1月前
雨中松赞林寺。
00
姜涛jt
2月前
一篇最近写的稿子。

一个电工开书店,听起来具有十足的浪漫主义气息,但却是一个再接地气不过的现实主义故事。

酒三多书店的隔壁,是商场的公厕。开业前两个月,一个来买书的都没有,来的人都问杨不正,“厕所怎么走?”

这样一家书店,硬生生地活了下去,活得还不错。

开书店的电工,只为把书卖出去

11
姜涛jt
2月前
刚看完第七集 太难过了

六年前的9.4分神剧,续集0人在意?

00
姜涛jt
2月前
死亡教育无疑是中国人缺失的一课。近年来宠物经济以及宠物殡葬的兴起,或许也给人一个对死亡看待的新角度——我们如果能认真对待动物的生命,那面对我们自己的生命吗?倘若动物的死亡可以被讨论,人的生死难道不更应该被聊起?

开口是认知的第一步。可以听一听下面这期播客👇 主播还是三联的熊阿姨~

对话95后入殓师:从业10年,葬礼上听到最多的是这句话

精选奇遇记

02
姜涛jt
2月前
【这是一篇我写得很用心的稿子,希望对女性、精神心理疾病、社交媒体侵入、商业营销、健康与食物话题感兴趣的朋友都能看一看,给些感受和建议】

一切都是从失控开始的。

起初只是吃了一口、两口,你告诉自己不能再吃了,但没有用,嘴里还是没有满足的感觉。继续,买更多的面包、甜品、炸物,看到别人吃什么,就想吃什么。你点了七八份外卖,撕开包装,吃下去,重复,直到肚子里再塞不下。你喝很多水,试图吃得更多,直到水都喝不下,食物顶到嗓子,才会停下。

你开始自责,为什么管不住嘴,连这点小事都控制不了,自己的人生该怎么办。你看着隆起的肚皮,把体重秤甩在一边。你知道,如果不做点什么,明早起来又会胖三四斤。

你想起了影片中的片段,胃里满胀食物也让人有呕吐感。你弯下腰,用手抠喉咙,食物被吐出来,你感到轻松。继续抠,抠不出来就喝水,直到感觉再也吐不出来。你站上体重秤,发现比吃饭前还要轻,心满意足。

第二天醒来,你告诉自己不要再吃多了,不要再吐了,你可以控制住自己,甚至发毒誓。白天还好,你小心翼翼地吃饭,控制热量摄入。夜晚一来,仿佛恶魔夺走了你的理智,随着第一口食物的下咽,你再无法停下来。甚至想着,反正都要吐掉,那就多吃一些,让咀嚼的快感再延长一些。

循环开始了。每一次有情绪,你都会疯狂地吃东西。你渐渐把它当作日常,甚至有些上瘾——你可以随意地吃,但又不会变胖,好像可以控制住这个过程。但面对空空的食物袋,满胀的胃,你记不得刚才发生了什么,对自己感到陌生,你知道自己失控了。后来,你知道了这叫暴食、催吐,这是一种病,但你还是停不下来。

你觉得自己是个怪物。

这是多数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亲身体验。她们试图控制体重、进食、情绪,却陷入暴食的失控中;而控制的欲望,往往也源于另一些失控——情绪失衡、关系崩塌、自我评价瓦解…于是陷入节食-暴食-催吐,这样一个自以为可控的循环。

进食障碍有着极强的隐蔽性,大多数患者可能并不是人群中的“胖子”,甚至是你身边偏瘦的人。加之吃饭的私密性和对疾病的病耻感,这种疾病变得愈发普遍却难以发现。

这也是一场社会对女性身体的围猎和绞杀——“白幼瘦”的审美霸权、对“胖女孩”的恶意、被大肆宣扬的“健康饮食观”、社媒上炫耀身材的博主、层出不穷的商业产品......女性无处可逃。

正视自我,讲出痛苦,是改变的第一步。下一步,是漫长的自我重建。

一生服美役的中国女性,活在进食障碍里

00
姜涛jt
2月前
挺好。
00
姜涛jt
3月前
在村里和猫猫一起玩,看着蓝天白云,看着绿树,听着鸟叫,觉得这是一生最幸福的时刻,幸福原来如此简单,美好得流出了眼泪。

我希望我能永远记得这一刻。无论我获得了什么、没获得什么,我本就拥有很多。生而为人,把社会环境和他人目光都忘掉,我本就有享受幸福的能力。

只要我把自己当作一个人,打开我的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