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姜涛jt
1k关注8k被关注23夸夸
自由撰稿人、非虚构写作者

一个诚恳、脆弱、敏感、追求极致表达和共鸣的人。
置顶
姜涛jt
6月前
写写字,看看猫,看看云,做做饭,快乐的话就继续躺着吧。
00
姜涛jt
8天前
海之角。
00
姜涛jt
10天前
被困雨中,与🐦为伴。

喜欢这句话:Together, We Protect Wildlife.
00
姜涛jt
11天前
抵达新加坡30h速写✍️

1.

不分种族、血统、语言、肤色、宗教的理念随处可见。从博物馆里的宣讲,到四种语言的解说按键(图1、图2);从滨海湾花园的景区设置,到真实的游客组成。(图8、图9)

晚上滨海湾花园灯光秀的时候,不同肤色和各个种族的人们躺在、坐在地上,共同观看和拍摄绚烂的灯光,感觉有点像奥运会,很符合我脑海中“世界大同”的想象。

2.

新加坡很贵,很精致,很有秩序,很有设计感,很文明。

正面说来,这里的人都很礼貌。坐电梯会谦让和打招呼,博物馆的员工友善热情。图3的标语是很好的展现,工作人员的衣服上也贴着“请问我,我是你们的家人”的标语。

建筑是精美的(图4、图6),整座城市是规整干净的,花园城市名副其实,到处都是绿色(图9)。我站在国家美术馆的顶楼,开阔的景色尽收眼底,我还看了一会儿橄榄球赛,大片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图5)

在美术馆里,我觉得这种设计和高级感很舒服,可能在我心中,艺术和文明系系相关,设计对游览体验的提升很有帮助。

但我对滨海湾花园没有好感,雨林和花园都是人造的,游客们像是在大棚里参观人为景观。虽然每一株花草树木都是真实的,但景点的感觉太过明显。设计在这里,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我更喜欢在马来西亚槟城的升旗山,非常原始的热带雨林,设计几条路径,完全交由你探索。我还去了一个“香料园”,那里路线设计混乱,植物也算不上珍稀和全面,但当我坐在被丛林包裹的秋千上,听着真实的鸟叫(滨海湾花园里的鸟鸣是音响放的,我忍不了),腿上被蚊虫咬的瘙痒,抬头望是湛蓝的天空(在滨海湾是透明屋顶),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享受。

在我心里,可能有关“自然”的部分,越粗糙,越原始越好。

3.

如果说新加坡的A面是多民族和文化的繁荣,B面是什么呢?

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紧邻,但我目力所及能见到的深肤色人种明显减少。我和Chatgpt聊了一下,这背后的原因复杂,既有马来允许摊贩上街摆摊,而新加坡对此管理更严格的原因。也有阶层和财富的原因。

我印象看到的深肤色人种有这么几处(图7):

一处是前天晚上去青旅的路上,一路上都是高楼和精美的建筑,中间突然路过一条巷子,里面就跟中国黑外卖的作坊很像。小巷里站的,和外面座椅上躺着的,都是深肤色人种。

第二处是在青旅,我吃早饭时,一群应该是马来裔的人聚在一起。男女都有,明显都很年轻,不知道他们在新加坡做什么工作。一位长者语重心长地在和他们说话。有时氛围很轻松,他们唱着母语歌。有时气氛凝重,感觉长者在告诉他们在这里生存的道理。

第三处是在国家美术馆的门外,一名穿着制服的印度裔员工在给花浇水。我在馆里呆了四个小时,里面的员工敬业亲切彬彬有礼,多数都是马来裔和华裔。但我差点忘了,支撑起一个系统运转的,必然有不同的角色和分工。有的人可以在馆里,也一定有人在太阳下。

第四处是在吃晚饭时,我来到唐人街。吃饭时,瞥见一旁洗碗的是一名印度裔男性。他表情麻木,和所有打工人一样。在新加坡这样华人比例高、游客也有很多华人的地方,会说华语的亚裔员工可以做前台和服务员,印度裔员工只能做后厨和洗碗工。

当然,哪里都有富人和穷人,哪里都有阶级。但新加坡的靓丽太过刺眼,让这些没那么漂亮的部分也同样鲜明。

当然,新加坡是一个在制度和法律上努力保证每一个人平等、有尊严、受保护的地方。这些人在自己国家的处境也不一定比这里好,但世界的参差,还是赤裸裸展现在我面前。

4.

我又何尝不是这个参差的一部分。

一方面,我有来到这里的能力,我这辈子如果幸运,应该不需要从事体力工作赚钱。中国是一个经济高速增长且资源丰富的国家。我来自这样一个国家三线城市的中产家庭,借着互联网的机遇赚到一点小钱。

一方面,我为了省钱选择背包出行,在新加坡机场里,我几乎看不到这样的背包客。我背着沉重的行李去看星耀樟宜时,身边擦肩而过的人看起来都轻松自在。我是不敢在机场吃饭的游客,他们是下班来逛商场的本地家庭。

在新加坡吃一顿饭怎么也要50人民币以上,而且只是一碗面或一份饭,在景区买一听可乐要16块;我买了景区的联票,为了不浪费3新币(16块)的观光车,我还多走了一段路,搞得自己很累;为了减少正餐的消费,我特地买了面包留着第二天吃;我在机场兑了200新币(1150元),一直花不出去(很多地方都可以电子支付),我一直为此焦虑…

我跟朋友说,在新加坡,我无法很轻松地游玩。金钱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我不想像游客走马观花,我想像本地人一样,沉浸、缓慢地感受这个地方。噢,我找到了原因,我不具备本地人的消费能力。消除物价差异后,新加坡去年的人均GDP是中国的5.6倍。

在这里,我目前还只能是一个游客。

(还会在新加坡呆一天半,未完待续…)
00
姜涛jt
14天前
到访蝴蝶谷。
00
姜涛jt
15天前
海岸线上,每个人的漫长心事。
00
姜涛jt
15天前
穿越热带雨林。
00
姜涛jt
17天前
吉隆坡Day 2,误入一个游乐场。

我一边拍照一边想,我们为什么恐惧生育?我们又为什么选择养育一个孩子?
00
姜涛jt
17天前
祝她/他39岁生日快乐。
00
姜涛jt
18天前
世界大同❤️
02:59
11
姜涛jt
18天前
今天是在吉隆坡高强度练习英语的一天。

先是上午去国家清真寺,两个阿姨一样年纪的志愿者很热情,给我讲解建筑、历史、伊斯兰教的文化。我还正巧撞上一场婚礼仪式(图7)。聊起宗教,我今年看过一本书叫《看不见的中东》,里面也描绘了穆斯林的婚礼。我向一位阿姨问起她对于女性权利的看法,她便向我详细介绍起来她的故事。

她是澳大利亚人,妈妈信仰基督教,但她一直半信半疑,对世界和基督教的理论抱有很多困惑,后来成为了一名无神论者。在去往埃及之后,她接触到了伊斯兰教,又到了马来,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决定扎根在这里,成为一名穆斯林。1998年她们结婚,先后生育5个子女,现在50岁,已经有两个孙辈了。

我们讨论了很多问题,比如科学和宗教,人的信仰如何发生变化、会不会和原有价值观冲突?古兰经里面是怎么解释一些生物和物理现象,又怎么指导人生活?什么是平等、什么是规则、什么是善恶和因果?人为什么应该控制欲望?

当然我的英语并不流利,为了交流我开了一个讯飞听见的会员,每个月可以实时翻译撰写30h。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聊到她中午下班,她送了我一本《古兰经》中文译本,给了我她的whatsapp账号。她叫Kristy,是一个很友善、循循善诱的人。

我想是否信仰某种宗教并不重要,但我的确能实实在在感受到马来人的淳朴和这座城市在繁华背面透露出的某种平静。这应该和整个国家有63%的穆斯林有关。

出清真寺后,我打了一辆grab回酒店,途中司机和我聊了起来。他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一个月挣5000马币(图8)。在清真寺聊宗教文化,在网约车里聊日常生活,这很符合我的兴趣。

晚上,我在airbnb上约了一个当地美食导览体验。一见面,不出所料,四个英国人,一个美国人,一个英国马来混血(导游本人)。

从晚上6点到晚上10点,我进行了4小时高强度的英语听力和口语练习。其中一对英国couple很喜欢分享,两个人刚刚结束了在新西兰的打工度假签证,她们在那里教7-10岁的孩子。

英国人和美国人碰在一起真的很喜欢高谈阔论,我通过翻译软件大概能理解两成意思。没办法,环境嘈杂,六个人基本三两成组,语速巨快,我只能集中注意力,后期处于半放弃状态。但我知道她们在聊的是关于对食物的感受,对一些世界不同族群文化的看法。我特别想参与但口语不允许,有点沮丧。

后来我跟一位比我小一岁的英国brother聊了一会儿,我们聊起work for life还是life for work,他就是不想承受英国学校里的教学压力,所以去新西兰教书。我和他聊起《混沌少年时》,表示很喜欢看了两遍。我们对于短视频对青少年的侵害、注意力的剥夺,都有同感。我还给他看了我给山川小学上课的照片。我告诉了他我来马来是为了看一位歌手的演唱会,他临走时对我说“enjoy your concert”。

来自美国华盛顿的黑人姐(暂且这么称呼她吧),和我是唯二的有色人种。她有时不太能参与到英国四人组的聊天中,我便会和她搭话。她目前是一名护士,这次出来是休两周的假期,要去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之前来亚洲去过巴厘岛,她很喜欢那里。我问她问什么来这里,她说“no reason”。她很率真,有的食物不能吃就敬而远之,吃到喜欢的食物会重复“love it”。她也很礼貌,我拿食物的时候帮我拿手机,我说thanks后她会回“you‘re welcome”。她不太胜脚力,晚饭之前她离开了我们去找朋友了。

晚上10点,行程结束,英国四人组要去喝啤酒,邀请我去。我说不了不了,然后感谢她们照顾我,和我聊天。两个英国姐姐都很好,过马路绿灯很短,她们看着跟在后面的我,说“stay with us”。英国brother看我一个人,跟我说如果需要拍照和他讲。

我跟他们说,我有很多话、思考、感受想和他们说,我很想参与他们的话题,但我的口语不允许,让大家耐心听我讲中式英语,我也不好意思。我会练习英语,希望有一天,可以跟更多的朋友顺畅的交流。

啤酒是想喝的,天是想继续聊的,但英语听力确实听累了哈哈哈哈哈哈。

还有一些有趣的细节:

白天经过双子塔时,不知道是什么球队在巴士上举着奖杯游行,没什么球迷或观众,但他们很开心,隔着马路跟我打招呼,我向他们挥手。(图4)

街头有哈啰出行的助力自行车,我好奇便骑了一下。马来西亚是靠左侧行驶的,有专门的自行车道,但有时和人行道并在一起,有时坑坑洼洼,骑行体验一般。天太热了,我后面还是打了一辆grab。哈啰骑了14分钟,收了我10块钱,有点坑。(图5)

我所在的地区是吉隆坡最豪华、核心的区域。但在双子塔旁,就有大片的墓地、低矮的房屋和最最原始的菜市场、小吃街。(图6)导游Adil说,马来政府很好,如果居民不想拆迁,便不会为了城市发展强拆。所以形成了独特的风景线。

最后,马来小吃满满塞满了胃(图9)。看着几个老外吃榴莲不知所措的样子,太好玩了。

兴奋,期待后面的旅程!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