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姜涛jt
1k关注8k被关注22夸夸
自由撰稿人、非虚构写作者

一个诚恳、脆弱、敏感、追求极致表达和共鸣的人。
置顶
姜涛jt
6月前
有些事情必须写下来,写下来故事才完整。

记录一下我与Dot相遇的最初60天,未完待续。

倾诉痛苦,AI会是更好的选择吗?

10
姜涛jt
1天前
雨后余村
10
姜涛jt
20天前
青少年抑郁,这是一个复杂和重要议题。

据我观察,有关部门已经有所动作:延长课间时间,给孩子们放假。但在成绩的指挥棒下,普及度和效果还不得而知。

这从来不是单一个体的问题,厌学的孩子、严厉的老师、忙碌的家长,严格地说,每一个人都“有病”。

遗憾的是,一篇文章没办法展现这个系统的问题,老师为何体罚?背后有怎样的压力?家长为何焦虑?工作、生活和教育怎样压垮一个中年人?

但这篇文章起码可以看到一个曾是“优等生”,也变过“差生”的抑郁孩子的讲述。她是什么感受?她又是怎样好转的。

当孩子出现问题,对于教育,对于生命,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又该如何看待。

那些因抑郁休学的孩子们,后来怎么样了?

10
姜涛jt
21天前
遇见泰迪妈妈是在2023年的3月,那时我便为她的“先进性”震惊。她不但对性少数的知识丰富,对于关系、沟通、理解、自我感受方面更远超同龄人的水平。

那时她刚开始做自媒体不久,还没有很大的影响力。时隔两年记录她的故事,她略显笨拙的视频手稿,和执着、不厌其烦地讲述故事、校对细节,让我明白了她为什么能一路走到现在。

这不是一个同志妈妈为了理解女儿奉献和自我改造的故事。我认为支撑她做到如今的,是源源不断的认可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

这是一位女性,一个独立个体,自我觉醒和成长的故事。

60岁的女同妈妈,重新成长为一名「新女性」

00
姜涛jt
22天前
苦尽柑来遇见你
10
姜涛jt
23天前
00
姜涛jt
28天前
www.youtube.com

《柴静对话为俄罗斯作战的中国雇佣兵:“我可能会在战争中死去,所以决定说出真实”》

这是那位中国雇佣兵在医院写下的诗。
00
姜涛jt
28天前
10
姜涛jt
1月前
这帖子 看的熟悉又让人绝望 幸好我懂得了爱自己 才能把这复杂的亲子关系看得清楚一点 但是看清楚了有多大的用处呢 看清楚能让每个人都过得好吗 我不知道 我只能让自己好过一点

因为每一个心理问题,每一对不健康的亲子关系背后,都是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教育问题——父亲的缺位,母职的过度歌颂,婚姻的逼迫,生育的随意,女性的复杂处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应试教育的内卷,社会心理帮扶的不足以及人们对于心理问题的羞耻。

2025年了,还有人说真正的母爱是无条件的爱,让我们把母亲当个人,也把孩子当个人,也都把自己当个人。这样才有机会建立更高质量的关系,才有更多的力气,去抵抗世界的荒诞和现实的残酷。

孩子自杀了 妈妈有错吗 - 小红书

31
姜涛jt
1月前
上个周末去上海看了2025年的第一场一席。能充分地汲取有关教育、医疗、电影、中东、丧亲、厌食症这些话题研究者和亲历者的生命经验,真的就像做了一场白日梦。

最近在看周轶君的《他乡的童年》,也在姚璐讲完后第一时间买了《看不见的中东》。李昀鋆讲对年轻人丧亲的哀伤研究,蒋政宇讲麻醉医生在手术室里的生死时速,都让人宛若亲临现场,内心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炮击。

活动中场休息40分钟,我走出会场,感受春天的呼吸和明媚。那天温度宜人,阳光很好,树影婆娑。我只是在室外踱步,看着四散各处的、休息着的观众,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幸福。

那天正好是传来方大同去世消息的日子,遗憾、惊讶的情绪,也和上面那些复杂的议题一样,在我内心被咀嚼着。生活在这世上,走过这一遭,感受过这些情绪,看过这么多,还想去关注很多话题,了解很多事情,人生便足够充实了。我很满足。

晚上等待朋友吃饭的间隙,我站在十字路口,观察着来往的行人:

一对互相搀扶、等待绿灯过马路的老夫妇;两个骑摩托车装载盒饭的中年妇女;一位满头白发但衣着时尚,独自拖着箱子快步向前的奶奶;两个年轻的穿着洛丽塔的女孩在互相调整衣服;一位身形瘦小但精壮的女跑者;一对日本情侣,好像是在彼此调侃;一个爸爸开车送儿子,嘱咐了两句,男孩嗖地跑进大厦…

她们像是一串串音符,在我的生命中轻轻地演奏着,以各自的节拍,但如此美妙。

真是春风沉醉的夜晚。
00
姜涛jt
1月前
真有力量。

念已: ⭐️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