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雪峰_Design
55关注29被关注0夸夸
不安于当前事物,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
雪峰_Design
18天前

你有点意思: 我花了五年才真正看懂《肖申克的救赎》。 第一次看的时候,以为这是一部越狱片—— 一个被冤枉的银行家,挖了二十年隧道,最后逃出了监狱。 很励志,很爽,但也就是个好看的故事。 但五年后再看,我发现自己当时根本没看懂。 这部电影最残忍的地方,不是肖申克监狱的高墙和铁窗,而是它揭穿了我们每个人都在服刑的真相。 安迪在监狱里,我们在外面,但本质上都是囚徒。 只不过我们的监狱更隐蔽——它叫体制、叫习惯、叫"这就是生活"。 电影里有一句话,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完全没当回事。 老布在监狱里待了五十年,出狱后却上吊自杀了。 瑞德说:"这些墙很有趣。刚开始你恨它,然后你习惯它,时间久了,你离不开它。这就叫体制化。" 当时我觉得这只是在说老布。 现在我知道,这是在说我们所有人。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人明明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却一干就是十年。 不是因为找不到更好的,而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 习惯了每天九点打卡,习惯了领导的PUA,习惯了那点稳定的工资。 就像老布习惯了监狱里的作息一样。 一旦离开,他们不是自由,而是恐慌。 因为自由意味着你要自己做决定,要承担风险,要面对不确定性。 而体制最大的恩赐,就是让你不用思考—— 告诉你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该做什么。 久而久之,你失去了选择的能力。 这才是真正的监禁——不是身体的,而是精神的。 而《肖申克的救赎》最震撼我的地方,是安迪从来没有被体制化。 所有人都在适应监狱,只有他在改造监狱。 别人用二十年时间学会了认命,他用二十年时间挖了一条隧道。 表面上他在做一个模范囚犯——帮典狱长洗钱、管理图书馆、教其他犯人读书。 但实际上,他每一个动作都在为逃离做准备。 这才是真正的高手——在游戏规则内生存,但从不放弃改写规则。 而且电影里有一个细节,我看了三遍才注意到。 安迪刚进监狱的时候,瑞德打赌他会在第一个晚上崩溃。 结果安迪没哭。 不是因为他比别人坚强,而是因为他根本没把自己当囚犯。 从第一天起,他就知道自己要出去。 所以监狱对他来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暂时的处境。 这改变了一切。 当你把当下当成终点的时候,你就会认命。 当你把当下当成过程的时候,你就会行动。 大部分人输就输在这里——他们以为现状是permanent的。 "我就是个打工的"、"我没有背景"、"这辈子就这样了"。 一旦接受了这个设定,你就真的完了。 因为你不会再为改变做任何准备。 安迪用了二十年挖隧道,不是因为他有特异功能,而是因为他从第一天就相信自己会出去。 这种信念,让他在每一个绝望的夜晚,都能举起那把小石锤。 电影里还有一个场景,我现在想起来还会起鸡皮疙瘩。 安迪冒着被关禁闭的风险,锁上播音室的门,给整个监狱放《费加罗的婚礼》。 所有犯人都停下了手中的活,呆呆地听着。 瑞德说:"那一刻,我们每个人都感觉自由了。" 当时我不懂这一幕的意义。 现在我明白了——这是安迪在提醒所有人,还有另一种生活存在。 墙外的世界还在,美和尊严还在,你还是一个人,不只是一个编号。 这才是真正的反抗——不是越狱,而是拒绝被异化。 在一个把你当牲口的系统里,坚持当一个人。 这比挖隧道难一百倍。 因为挖隧道只需要体力和时间,但保持人性需要每一天的选择。 每天早上醒来,你都要做一个决定—— 是继续麻木地活着,还是提醒自己你还是个人。 安迪选择了后者。 所以他会用两个月时间给参议员写信申请图书馆经费。 所以他会帮其他犯人考GED学位。 所以他会在屋顶上为工友争取啤酒。 这些事对越狱没有直接帮助,但它们让安迪保持了尊严。 没有这些,即使他逃出监狱,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 而且电影有一个最狠的反转,大部分人都忽略了。 安迪越狱成功,不是因为他挖了隧道,而是因为他有一个身份——杜佛兰。 那个他花了几年时间伪造的假身份,在外面开了银行账户,存了钱,准备了一切。 换句话说,他不是先逃出去再想办法,而是先在外面建好了一个新生活,然后才逃出去。 这个细节太重要了。 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勇气离开现状,而是因为他们离开之后无处可去。 他们恨透了现在的工作,但一想到辞职后的生活,就怂了。 因为他们没有Plan B。 而安迪用了十几年时间,一点一点地构建着杜佛兰这个身份。 表面上他在监狱里当会计,实际上他在为出去之后做准备。 等到他爬出下水道的那一刻,他不是一个逃犯,而是一个有身份、有存款、有未来的自由人。 这才是真正的越狱——不是逃离,而是重生。 看完这部电影,我开始用"安迪思维"重新审视我的生活。 我意识到,我也在一座监狱里。 这座监狱没有高墙,但有房贷、车贷、KPI、升职通道。 它不会虐待你,但会让你舒适到失去反抗的能力。 最可怕的是,这座监狱是我自己选择进来的。 我以为稳定的工作是安全感,现在才发现,那只是另一种形式的体制化。 我在用自由换取确定性,用可能性换取安稳。 而真正让我警醒的,是瑞德在影片最后说的那句话: "希望是危险的东西,是精神苦闷的根源。" 然后安迪回信说:"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这两句话,代表了两种人生哲学。 瑞德代表的是现实主义者——他见过太多人怀抱希望然后绝望,所以他选择不抱希望。 这样至少不会失望。 安迪代表的是理想主义者——他知道希望可能落空,但如果没有希望,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以前我站瑞德这边。 我觉得安迪太理想化了,现实世界不是这样运作的。 现在我站安迪这边。 因为我发现,没有希望的生活,不是避免了失望,而是提前死了。 你可能还活着,但你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 你只是一个功能,一个齿轮,一个在系统里运转的零件。 而保持希望,不是天真,而是对抗异化的唯一方式。 最后,电影有一个画面我永远忘不了。 安迪爬出下水道,站在雨中,张开双臂。 那一刻,他不是在庆祝越狱成功。 他是在庆祝——自己还是个人。 二十年的监禁没有杀死他的灵魂。 体制没有赢。 这才是真正的救赎——不是肉体的自由,而是精神的重生。 所以这部电影为什么叫《肖申克的救赎》? 不是安迪救赎了自己,而是他救赎了"人"这个概念。 在一个把人当工具的系统里,他证明了人还可以是别的东西—— 可以有尊严,可以有希望,可以不被驯化。 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的救赎。 因为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被体制化了—— 被生活的惯性推着走,被社会的期待塑造着,被恐惧限制着。 我们以为自己是自由的,其实只是在一个更大的肖申克监狱里。 唯一的区别是,我们的监狱没有围墙,所以我们察觉不到。 但如果你仔细感受,你会发现那些无形的墙—— "应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应该在三十岁之前结婚" "应该买房买车" "应该听父母的话" 这些"应该",就是我们的铁窗。 而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这些规则,而是获得选择的能力—— 你可以选择遵守,也可以选择打破。 关键是,是你在做选择,而不是规则替你做选择。 安迪用二十年时间,换来了这个选择权。 那我们呢? 我们愿意花多少时间,去挖那条通往自由的隧道? 世界不会主动给你自由,它只会不断地驯化你。 与其等待救赎,不如成为那个拿起石锤的人。 每一天都是一次选择—— 做一个体制化的囚徒,还是做一个准备越狱的安迪。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至善。 而美好的事物,永不消逝。

00
雪峰_Design
11月前
老少爷们们,咱加不动班了呀要
00
雪峰_Design
2年前
真正到厦门生活了,从第一次知道厦门,大概是童年的梦想吧,到现在真的来了,一个男孩到男人的执念。
40
雪峰_Design
2年前
00
雪峰_Design
2年前
到年龄了哦。经常参加婚礼了~
00
雪峰_Design
3年前
00
雪峰_Design
3年前

tibidabo: 据哈佛大学的一项长期跟踪研究数据:列举出了9个最可能影响你一生的因素。 1)、犹豫不决 13% (Hesitation); 遇事忧虑不决,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有此习惯,会白白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也是自我精神内耗的主要原因。 在生活、工作、事业之中我们需敢于决定,虽然很多时候我们的决定是错误或者荒唐的,但至少我们经历过尝试过,也积累了失败的经验,下次再做,自然错误的几率就会小了。 生活之中,很多人都曾拍过大腿,叹道:“唉!当时我要是怎么怎么……,现在肯定就……,你看看他们,当时他们各方面都不如我,如今都……”。 是的,生活之中哪些获得成功,很多都是早期遇到机会敢干敢为的,80年代的第一批下海尝鲜的,就是最好的例证。 当然,敢于决定,也并不是呈匹夫之勇,我们还需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不断的总结教训,走的最早的最快的,不一定是笑到最后的。若不知学习,大潮退去,说不定你就是那个不穿衣服的裸泳者。 2)、拖延症 9% (Procrastination); 拖延症更多的表现在,对工作、学习的不积极上,无法找内驱力,自我驱动力不强,不愿或者不想面对即将发生的实物。 解决拖延症最好的方法就是马上行动,同时强化的责任意识,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建立正确人生价值观。 3)、三分钟热度 8% (Three-minute passion); 此种情况中,一跟自己设定目标过高,期望值有关外;二跟自己匹配该工作的能力也有一定关系,无法看透事物本质;三就还是内驱力的问题,没有兴趣没有动力驱使,想干成一件事确有难度。 4)、害怕拒绝 7% (Afraid of rejection); 害怕是人类以及所有动物的本性,趋利避害,本无可厚非,但在日常交往和学习工作中,若无法迈开这一步,我们将举步维艰。 被拒绝是很正常的事,因为我们不可能只生活自己的小圈子中,我需要不断接受新鲜事物,新朋友和新环境。 被拒绝的过程也是我们进步的毕竟之路,被拒绝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退缩而畏首不前,不能调节自我心态,另辟蹊径,从新开始。 5)、自我设限 6% (Put limits on yourself); 自我设限,一是自我认知能力不够而导致的客观受限,这就是我们增强专业技能和自身素质,以打开自己的迷局。二是自信心不够而造成主观受限,该情况则需要更多的去展示自己,表达自己,外界的肯定也是增强自信的主要因素。 6)、逃避现实 5% (Escape from reality); 逃避现实即不愿意承认当前的状况,此为心结,还需从心而而治,充分正视自己正视当前,才是根本。 7)、总找借口 22% (Always look for excuses); 生活之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该情况,遇事好找原因,而这个原因更多的体现在外部原因。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我们做一件事的原因来源于两方面,一个是自我认知的角度,一个是维护自我良好感觉和形象的需求的角度。 而这个借口,对个人而言,之所以这样。一方面是自己真没意识到是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则是知而不认,为了维护自我形象。 若是自我认知受限,则需多学习自可改善,若是其二则就需要认真分析自我的价值观了。 8)、恐惧 19% (Fear); 恐惧主要来源于来对未知不确定因素的担忧,该情绪人人都有,只是处理的方式不同罢了,最主要的还是提升认知和行动力。 9)、拒绝学习 11% (Refuse to learn)。 至于学习,自不必多说,没有学历做成事的是有很多案例的,但不学习能成功且能走远的,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10
雪峰_Design
3年前

AuroraLisky: 【贫穷的本质】 一是父母。父母是我们的起点,也是大多数人的天花板。 二是同质化的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的身边永远是和你差不多的人。 三是消费习惯。即使购入奢侈品让他们看起来确实是富有了,但是购入债务、贷款、偿还债务这种恶性循环让他们无法摆脱贫穷。那富人是怎么做的呢?而富人用投资生成的资产去购买消费品,抑或把财富留给子孙,再聘请理财专家帮忙打理,不至于被败光。 四是习得性无助。选择的悖论指的是当人长时间在一种没得选的环境下,就会产生不管做什么都无力改变现状的抑郁感。但是选择过多,大脑做决策需要耗费更多精力,犯错误造成的心理挫败感也会更强。 那普通人怎么做? 一是量入为出。改变消费习惯,不购入不必要的消费品,趁着年轻多攒点钱,没有第一桶金还谈什么理财?多读读书,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金钱资本,最大的人力资本就是我们自己的时间,学习理财、学习管理、学习专业技能之外的加成技能。这样才能在有财可理的时候有才可理。 二是极简生活。这里的极简不是什么都不买,而是重金砸在可以让自己快乐、对发展、对成长有利的器具上。比如好的电子产品、比如健康的食物、安心的环境等等。好的电子产品可以提高效率提高生产率、健康的食物可以延长寿命、安心的环境可以让人拥有独立空间。而奢侈品很多时候是一个1和N的问题,1决定第一印象,但是深层次的人际链接是靠人的内在去创建的,N个奢侈品的边际效用会逐渐递减。 三是长期主义。从现在开始,选择一个小事,能发挥到自己的长处,然后不断产出。这种小事必须是在舒适圈附近的,踏出第一步的动作是无痛的。比如运动,不要给自己定下每天都要跳刘教练、每天都做帕梅拉这样违背人性的计划。人的本性是一个自然生老病死的过程,这是一种熵增活动,所以说人本能就会抗拒去做“逆本能”的活动。重要的是坚持这个动作,是长期坚持,而不是一次就完成、一次就做到完美。另外,产出非常的重要,输入和产出是两个槛,有很多人可以做到输入,但是始终push不动自己去做产出,譬如我自己。在长期坚持的过程中,一定要训练自己产出。因为产出是一个知识整合在创造的过程,大脑会越用越灵活,积极加强那些新建立的神经回路,做新的事情就会越来越爽。 四是为生活加入不确定性。阶级的第一层枷锁靠教育打破,第二层靠运气。运气和机会、不确定性是相伴相生的。如果你不去买彩票,永远也不可能中五百万。很多人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成功的,可能就是时机来临、遇到贵人,然后就成了。去大一点的天地,你可能遇到贵人的机会也大一点。

00
雪峰_Design
3年前
只要够圆 就没有人能把你看扁。
00
雪峰_Design
3年前
总有一天,我会克服一切,解决所有面前的阻碍,思想的匮乏。
让爱而得,思而不妄。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