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人际关系小剪刀
20关注28被关注0夸夸
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谁能举个反例?
人际关系小剪刀
1天前
当作代价就好,付出代价收获别的

携隐Melody: 在别的平台收到一个留言,说很惊讶我能这么坦然说出我喜欢恋与深空。自己也玩这个游戏,但只敢偷偷玩,觉得说出来很羞耻。 正好在四海星球,最近也有一个提问,问刚开始做自媒体如何克服输出羞耻。 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应对羞耻感的几个思路。 —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把羞耻当做一个“问题”,要当做“代价”。 能直接取消羞耻固然很好,却不实际。对大多数人来说,羞耻感背后是多年来的信念体系,是所有过往经历的叠加。可以一点点做出改变,但这种改变很复杂,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更能短期见效的方法,就是把羞耻当做代价,咬牙付出去先。这样,你就不会在“我为什么总是无法克服羞耻”这件事上反复受打击,觉得被困住,道理都懂但就是羞耻了。 你需要的就只是“挨那一刀”的勇气。 当你没有这种“挨一刀”的决心的时候,就算道理都懂,也很难长期跟侥幸心理抗战,总会输的,总会觉得“万一呢”:万一有其他不用出丑的方法呢?万一我再改几版改得更完美我就不羞耻了呢?万一发出去我后悔了呢?万一我没有准备好呢?万一我暴露自己很愚蠢呢? 一边很想分享,享受分享带来的乐趣和各种新的机会,一边无法抑制地羞耻。 不如就纵身一跃呢? 当你有了“再痛我也挨着”的觉悟,大脑就会从“我如何避免这一刀”,转向“好我挨完了,怎么能让自己不那么痛,尽快疗愈”。 我分享我写的小说也很羞耻啊。如果我试图控制羞耻感,或控制可能的负面影响,我的大脑就会被锁在“灾难预演”模式,我会突然想起:啊!还有很多现实中的朋友也看我的微博,妈呀被熟人看到好尴尬啊!接着又会:啊!我同事都会看到,每天一起上班,抬头不见低头见好尴尬啊!然后:啊!我还认识好多出版社的朋友啊!他们看到我这么幼稚的东西岂不是更要笑掉大牙。 这样下去就没完了,会开始担心前任们看到了会怎么想,过去合作过的朋友们怎么想,我的MBA同学们怎么想,村头老王怎么想…… 就是要在想太多之前,就意识到这些都避免不了。推出去确实可能会有暴风雨(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只是自己的想象),但是问问自己:人生真的要过得这么怂么?因为怕点暴风雨就永远不出门了么?就此停滞,不再追求新的突破了么?不想冲进暴风雨里看看么?! 我反正每次答案都是:无论暴风雨多大,我还是想要出去看看。 回答完毕之后,就要知行合一。要么你就别买蹦极的票,别买装备,别去,死了这条心,去了就要鼓起勇气给我跳下去。没有中间选项。 要先有这个纵身一跃的觉悟,才能来谈真正的心态转变。 — 第二个思路是:扩大你分享的意义。 对我来说,分享永远是有双重意义的。有自利的一面:反馈和互动对自我进步非常重要,能有其他收益就更好了(但只要有持续快速的成长,其他收益总会来的)。也有利他的一面:每一个真诚的分享都会治愈至少一个人。哪怕分享的是幼稚和脆弱,也一定会有人因此感到:啊,原来她也会这样,原来她比我更狼狈,那我也没有很糟糕。 你看,我分享我喜欢恋与深空,就至少有一个人觉得,啊原来她并不觉得玩这个游戏很羞耻(那我说出来也还好吧),是不是?而我自己也是各位非常喜欢分享交流的老师们的受益者,看着大家一起讨论,一起二创,游戏的幸福体验可比自己偷偷玩强太多了~ 我分享了我写的小说之后,不但从大家的反馈中,马上get到哪些地方是ok的,哪些地方的问题很大,还收获了很有启发的写作讨论,不断在遇到的瓶颈上产生新思路,比我一个人自己想可要有效率得多,也有趣得多了。 此外,我也看到有人留言说,因为我在播客里提到了写小说的快乐,她也开始写小说了。 在这些为他人产生的价值中,我感受到了自我的价值。 正好在前几天更新的《幸福之路》这期播客中,我们讲过,想要幸福感,我们要少关注自己,多关注他人、社会、世界,真正去用一种温柔的态度,关切自己以外的人事物。这种关切就会让个人的成败显得很渺小,很不值一提。 我小说可能写得很差,但是我参与了人类将想象转化为文字、表达自己的癖好、感受、观点的创作过程,我感受到了这种人类的创作能力的美。就算我很差,但我益发能体会到写得好的作品好在哪里,因高手能达到的高度感受到一种“wow”的幸福感。 一旦你觉得自己很渺小,自己的成败对整个人类来说不重要,但自己因为勇敢迈出了这一步,得以参与感受一些很伟大的东西,就会觉得羞耻这个代价付得很值得了。 — 还有一些其他思路,比如《没关系,别在意》那一期提到的聚光灯效应,和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成长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当然也比脸面更重要),但这些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多说啦。 最实用的我觉得还是①硬着头皮挨上一刀,后面的不确定有勇气承担;②意识到自己的狼狈能安慰到他人。只要你能拿出这个勇气和善意,羞耻就不会再那么困扰你了。

00
人际关系小剪刀
1天前
最近看了李诞的脱口秀手册,有 3 点我总结一下:1. 脱口秀也是一种表演,也是一种创作。任何的表演和创作拼到底都是拼价值观,我们看看经过更长的时间跨度后,这些脱口秀演员是否还活跃在这个行业中,也能看出他们的价值观。2. 脱口秀是演员情绪的还原,这种情绪可能提前写在了他们的脱口秀文稿里面,讲脱口秀的时候就是对自己真实情绪的尽量还原。3. 脱口秀要求演员要真实,真实的脱口秀演员在场上会自然,并且真实的脱口秀演员在现实中和舞台上的差异较小,塌房的几率也小。

携隐Melody: 我觉得很多人没搞明白,脱口秀是需要观众,就好像我写小说即使是作为爱好也想要有读者,我做播客需要我的听众。但创作者的第一驱动永远是自我表达。 有一些东西,你就是想要说出来,问出口,就是在你心中常年萦绕不去,无法摆脱,你就是觉得不对劲,想不通,就是想要跟人交流,跟人互动,在这个话题上钻下去,看看有多少人跟自己共鸣,别人对这个问题又得出了什么答案。 所有类型的输出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没有这个上野千鹤子说的“抓住你不放”的问题,就没有持续输出的可能。 这样的问题对每个人来说,可能都不不止一个,但在一段时间内,就是会有其中一个问题,超越所有其他问题,占据心底C位。在它得到彻底解答之前,我的输出就会不自觉地更多围绕它进行,它就是会“抓住我不放”啊。 多元化的题材,是通过多元化的人来呈现,而不是要求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放弃自己心底的C位问题,在个体上实现题材的多样性。村上春树笔下的主角,永远跟这个世界若即若离,带着无法言说的失落。你要是不喜欢这种风格,你换一个作家的作品看啊!难道对村上春树说“只会写这种情绪的作家不是个真正的作家”吗? 不同的输出载体,处在C位的问题也可能不同。比如我做播客,在C位的就是“这些书真的很有用啊,能很大程度改变人生啊,你们快来看啊!”的冲动。我写小说,在C位的就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观察、美好想象和XP表达。 但如果我有这个能力去讲脱口秀,我觉得在我C位的一定就是女性主义。因为对于一个觉醒的女性来说,生活中没有比这个更有讽刺冲动的了,也没有比这个素材更深厚、更信手拈来,更源源不断,更有无数亲身体验和情绪,更需要共鸣和表达的了。它是我心中的断层C位,没有任何其他的话题能接近它。 并不是女性脱口秀演员一定就要讲女性主义,去性别地去看,什么性别讲什么话题都ok,关键是要理解到,女性主义对于女性就是一个极需要表达出口的主题,大多数女性脱口秀演员选择它就是发乎自然,就是心中一股气,就是被这个话题“抓住不放”。 不能理解的就说明你没觉醒,或装睡不愿醒。只有这两种人才会“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多女性脱口秀演员要讲这些内容,才会胡乱归因为“蹭流量”。

00
人际关系小剪刀
2天前
你记住的,不是那段"失败"婚姻,而是它的“刺耳结尾”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活着两个自我:
一个是真实经历生活的“体验自我”;
一个是负责存储、叙述、判断的“记忆自我”。

前者感知疼痛与快乐,活在每一个当下;
后者写日记、做决定、谈回忆,决定你怎么看待自己的一生。

但令人唏嘘的是——你以为是体验的你在活着,其实是记忆的你在做主。

有离婚人士说他的整段婚姻“从头到尾都失败”,其实他记住的,可能只是那个令人崩溃的结尾。

一段关系中,其实绝大多数时间是平静、温和的。你们在厨房里并肩做饭,深夜里轻声交谈,甚至有一些日子,是你这辈子最柔软的时光。

但当它走到尽头,你却再也想不起那些平和、缓慢的片段了。

你记住的,是她摔门而去的背影,是他沉默到残酷的神情,是你在夜里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像掉进了冰窟。

图片
你不是记住了一段婚姻,而是记住了一种撕裂感。

我们的大脑,就是这样被“设计”的:它不记录过程,只保留高峰与终点。

我们大脑的设定:强度优先,时间不重要。

心理学家卡尼曼指出:我们记住的,并不是经历的全部,而是当中最强烈的一两个瞬间。

这背后,是一种进化机制。

换句话说,大脑不是为了让你“活得快乐”,而是为了让你“活得敏感”。

强烈的刺激——如伤害、背叛、失败,会被高优先级写入记忆;
而那些重复、温和、日常的幸福——比如一顿安稳的晚餐、一句体贴的问候,统统被归入“无意义信息”自动清除。

这就像现在很多男性沉迷于延长性生活时长——
吃药、喝汤、花大钱买各种产品,只为“多坚持几分钟”。

但他们没意识到:我们的记忆系统压根不在乎这段时间持续多久。
它只会留下那几秒钟是否“有感觉”,高潮是否强烈,结尾是否满意。
你追求的“过程延长”,在记忆系统里毫无价值。

这不是讽刺,这是人类认知的硬件缺陷。

所以别怪你记不住幸福——你只是被进化骗了

你以为你追求的是“长期的幸福”,但你真正受困的,是高峰与结尾。

人类在感知幸福这件事上,是结构性吃亏的。

我们更容易牢记一次羞辱,而不是十次体谅;
更容易放大一场争吵,而不是七年的平静。

所以,如果你把一段关系的价值只放在结尾去判断,你的判断本身就已经失真。

我在上海的表姐,离婚三年后仍然说:“我们从来没幸福过。”

我问她:“真的从来没有吗?”

她想了很久,说:“他曾经会在我下班前炒好菜,记得我姨妈来的日子,也会在我考试那年,提前一个月不打游戏。”

“那为什么你说从来没幸福过?”

她停顿了一下,说:“因为后来,他背叛了我。”

图片
你看,那个“背叛”的终点,就像一把钉子,锚定了她对这段婚姻的全部记忆。

不是婚姻真的一无是处,而是你的记忆系统把那个最糟糕的结尾放大到了100%,其他细节都被剪掉了。

别再指望你的记忆帮你做“客观决定”

记忆自我不是公证人,而是策划者。
它会夸张、删改、甚至伪造,用一个情绪浓度极高的版本劫持你的价值判断。

你以为你恨一个人,其实你只是被那个时刻耿耿于怀;
你以为你后悔一段感情,其实你只是无法接受那个收场方式。

但现实是:我们的人生不该由一次争吵、一次失败或一次背叛来决定整体走向。

真正的幸福,是那些你不记得的细节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总觉得我的人生没什么意义?”

我反问:“你最近一次觉得‘满足’是什么时候?”

他们会想很久,然后说:“没什么特别的。”

但他们忘了,那天早晨阳光正好,朋友递来一杯热咖啡,说:“你辛苦了”;他们忘了,孩子奔跑着说:“妈妈你回来了”;忘了夜里躺下前,有人帮你把杯子放到床头。

这些东西不是高潮,不够“强烈”,所以记忆系统全都自动清除。

而真正让你不至于崩溃的,是这些“不被记得的幸福”。

所以,请善待那个体验当下的自己

别总活在剪辑过的回忆里。
别老拿“回忆的你”当决策者,忽略了正在活着的那个你。

去散一次步,闻闻夏天的树叶味;
为爱人做一顿饭,在某天晚上一起吃慢饭;
接受一次“平凡时刻”,哪怕它不会成为你未来口中的故事。

你不是为留下记忆而活着,你是为真实地体验而活着。

人不是一帧帧活出来的,而是一刀刀剪出来的。
你以为你在活自己的人生,其实你只是在反复播放那几个高强度片段。

愿我们都能,从记忆的偏见中抽身而出,给“活着的自己”一点时间和温柔。

——写给所有曾感叹“我这一生好像都白过了”的你
01
人际关系小剪刀
3天前
人生注定是一场巨大的事与愿违?也许我们总要走向自己设想的反面

她原本说过,绝不嫁出河南。

“我不习惯外地的天,不喜欢南方的湿,我妈在这里,我死都不离开。”上大学的时候,她那样说着,坐在操场上,抿着一口芋泥奶茶。

后来我在广东遇到她,她正带着孩子在街口买馄饨,拿着玩具的手里还夹着一张地铁卡。

我打趣她:“你不是说过不嫁出河南?”

她笑了:“那时候年纪小啊,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想要的。”

她这句话说得轻,却像是一声锣响——提醒我:人活着,常常走着走着,就偏离了当初的路。偏离,不是因为迷失,而是因为变了。

一个在大学里自卑得几乎说不出话的人,后来做了房地产销售,一年提成几十万,说话快得像机关枪。

一个恋家的人,非要在家门口读书、工作,后来却在多伦多生了两个孩子,学着做西餐、种玫瑰。

还有我,一个年轻时对“潜规则”嗤之以鼻的人,如今也能在会议室里分清“座次”所传达的秩序,知道什么时候该先敬哪位领导,什么时候该留谁一个面子。

我们变了吗?是,也不是。

年轻时我们爱讲“价值观”这三个字。

爱自由、恨束缚、重情义、轻功利,我们总以为这些词就是对世界的宣言。
可是人生不是写论文,也不是打标语。

生活会带你进入你不曾设想的语境,把你送到一场你自己也没预料的考题里。那个时候,你的“价值观”不会消失,但它会被重新排序。

谈恋爱的时候你更爱自由,所以分了手;
找工作的时候你更爱稳定,所以进了体制。

这不是背叛,而是权衡。
是你在特定的现实语境中,做出的选择。

就像《学会提问》中说的:“我们当中许多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所持立场背后的价值观,也没有反思过,哪些价值观对我们而言更重要。更复杂的是,我们其实拥有相同的价值观,区别不在于我们信什么,而在于我们在不同情境中如何排序它们”

你以为你始终站在自由一边,其实你只是在那个语境中,更看重自由而已。你以为你终生追求真诚,其实是你还没遇到不得不掂量“虚伪”成本的场合。

我最近脑海里总想起一句话:人的价值观都差不多,只是在具体的事上排序不同。这句话像一面镜子,把那些我们以为“变了”的部分,映照得分明而克制。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件事上发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偏好时,不能期待他在另一件事上持相同立场。因为人的偏好,是被议题与语境牵引的,它并不是绝对的信念,而是相对的选择。有人也许一直强调个体自由比集体更重要,但当他看到一场对公共价值造成极大损害的行为时,他也许会重新排序——放下自由,选择责任。

换句话说,价值观并不永远站在原地,而是在特定问题中被触发、被测量、被调换。

当你被冤枉、当你为人父母、当你一无所有、当你开始承担家庭责任……
你就会意识到,那些你以为不会变的东西,其实只是“暂时还没被生活碰到而已”。

我有一位年长的领导,他说他年轻时常常批评官僚作风、批判权威,直到父亲病危住进医院,他才第一次主动给“关系户”打了电话。

他说:“你知道吗,我没觉得丢脸,我只觉得,自己以前太天真了。”

那天我们在佛山初秋的街头聊了很久。他说一句我至今记得的话:

“在不同语境里,人对价值的忠诚度,是有限的。”

这不是虚伪,而是人性真实的弧线。我们不是一根笔直的线,而是一条在各种力作用下不断折返、调整、拉扯的轨迹。

你所坚持的东西,会坚持到一定的程度;一旦现实的张力超过了那个程度,你就会转弯、妥协、甚至重构。

所以你看到:

那个“不婚主义者”在某天婚礼上哭成泪人;
那个“出国死都不回头的人”,春节抢着刷回国机票;
那个“要干一辈子事业的姑娘”,最终甘愿放弃晋升机会,在家陪孩子长大。

不是她们忘了自己是谁,而是她们接受了“我可以是另一个我”。

我们被教导要“忠于自己”,但“自己”这个词,其实是流动的。

人生不会严格执行我们年少时画下的草图。它像一条河流,拐过一个又一个弯,有时湍急,有时缓慢,你不能预测它下一秒会冲向何方。

有一天你回头看,你会发现自己早已走到“那时候绝不可能”的地方。而你没有痛苦,也没有背叛,只是温柔地接受了变化本身。

写在最后

我们变了,其实不是走错了,而是终于看见:
人生不是一个立场的保卫战,而是一场持续的理解、穿越和松动。

我们可以不再非黑即白,也可以在两种价值之间游移徘徊,
这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更成熟的清醒。

所以,下次当你遇到一个“变了很多”的人,
不必惊讶,也不必责怪。

只是走着走着,他们选择了另一种方式爱这个世界。
而你,或许也会。
00
人际关系小剪刀
7天前
在公司,有一种人很特别。

他不热情、不配合,群消息常常不回,团建总是缺席,加班从不自愿,领导的“建议”他也敢说不合理。

更关键的是,他没被开除,还活得很好。

如果你是个努力又上进的职场人,面对这种人,大概率会有两种反应:
1. 你讨厌他:不协作、不识时务、破坏秩序;
2. 你羡慕他:敢说、敢怼、敢不伪装,活得轻松。

他到底凭什么这么自由?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系统分析一下:在一个看似规则严格的职场环境中,为什么那个最“刺头”的人,反而是最自由的?

答案,其实可以从一本被很多人低估的心理学书籍《被讨厌的勇气》中找到。

01|自由这件事,大部分人理解错了

我们说一个人“自由”,常说的是时间自由、工作自由、财务自由。

但阿德勒心理学指出:自由的本质,是有勇气被别人讨厌。

什么意思?

就是你愿不愿意冒着别人不喜欢你的风险,去说你想说的话、做你想做的事、拒绝你不愿配合的要求。

这不是一种“个性”,而是一种决策能力。

而大部分职场人,在这个问题上,做的是回避决策:
想反对会议上的错误,但怕影响“团队氛围”;
想拒绝临时加班,但怕影响年底绩效;
明明知道方案有问题,但还是顺着讲完,只为“别掉链子”。

于是他们获得了“合群”的评价,失去了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掌控。

你要知道,职场中最廉价的奖赏,是“你人真好”。

02|你说你是被控制,其实是主动投降

很多职场人会说自己“身不由己”,因为体制、因为老板、因为大环境。

但阿德勒的观点很明确:

“你之所以不自由,不是因为你被控制,而是你选择了不自由。”

这不是鸡汤,是事实。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

你说你被迫加班,但没人真拿刀逼你坐在电脑前;
你说你被老板情绪勒索,可你每次都配合他的预期行为;
你说你不得不出席无意义的饭局,其实你只是怕不去会“显得不合群”。

从决策视角来看,你已经不是被压迫者,而是压迫体系的一部分。

自我奴役才是现代职场最稳定的结构。

03|为什么越想“被喜欢”,就越容易被操控?

这点,书里讲得很清楚:

“想被所有人喜欢的人,活得最不自由。”

因为你所有的行为出发点,不再是“我要”,而是“他们要我”。

你做PPT不是为了讲清问题,是为了让老板听得舒服;
你参与讨论不是为了推进方案,是为了显得“融入团队”;
你甚至连朋友圈的内容都小心翼翼,怕被谁看到、误会、截图……

你在每一件小事上都在自我阉割,而这一切,操控你的人甚至都未必知情。

你就像是一台默认“请他人遥控”的机器,而遥控器早就散落在每个人手里。

而那个你不喜欢的“刺头”同事,恰恰是收回了遥控器的人。

04|自由不是目中无人,而是边界清晰

“被讨厌的勇气”不是一种社交挑衅,而是建立边界感的过程。

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这个概念,很简单:

什么是我负责的,什么是我不负责的。
你做了准备,领导仍然不满意?他的课题;
你说了实话,同事不高兴?他们的课题;
你没有参与团建,有人冷嘲热讽?不在你管的范围。

问题是,我们太容易对别人负责,对自己放任。

我们每天都在做一件很诡异的事:

把自己的感受交给他人负责;
把他人的期待,当成自己的任务。

你看那个“自由”的人,他并没有忽视规则,而是明确边界:
什么是我该做的,我就负责到底;
什么是你自己的投射,恕不承接。

职场里,真正能赢到最后的人,往往不是最听话的,而是最清醒的。

结语:

你以为他是异类,可能他只是清醒。

在一个人人戴着“面具式人格”的职场里,那个最不合群的人,可能才是唯一活得像人样的人。

你讨厌他吗?

也许你讨厌的,并不是他本人,而是你自己无法像他那样活着。

想通这点,你会发现,所谓自由,从来不是等来的——是被你一件件拒绝掉“伪自由”后,才渐渐显现出来的。
3668
人际关系小剪刀
12天前
我用AI克隆爆款文风的72小时:一场与乱码的史诗级战争
00
人际关系小剪刀
20天前
揭秘你为何害怕冲突:心里的鬼在作祟!

先讲一个故事。去年春节,我的同事小A回老家过年,饭桌上亲戚们聊得热火朝天,突然话题转向她:“小A,三十了还不结婚,事业再好有什么用?”她脸一红,想反驳,但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怕争执,怕被说“不孝”,怕破坏团圆的氛围。于是她低头扒饭,强挤出笑脸,假装没听见。饭局散了,她却在房间里生闷气,觉得自己像个懦夫。那一刻,她多想痛快地说:“我的生活我做主!”可她没敢。为什么?因为冲突对她来说,像是一场会毁掉一切的风暴。

这个故事不仅关乎一次家宴的尴尬,更是我们内心战场的缩影。正如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中揭示的,我们对冲突的恐惧不仅仅是当下的不适,而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矛盾,植根于童年,成型于关系,交织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结合我之前那篇公众号文章,我曾指出回避“难搞”的人是一种自我设限的行为。现在,让我们更进一步,剖析为何我们害怕冲突,以及我的读者留言中所透露的深层心声。

内心的战争:心里的鬼从何而来
霍妮指出,我们对冲突的畏惧往往源于“基本冲突”——一种由原始自我驱动力与良知约束力之间的对立引发的内心拉锯战。这种冲突始于童年,当我们面对父母或看护者的权威时,站出来可能意味着被拒绝、被惩罚,甚至被抛弃。像小A,可能小时候每次顶嘴都会换来父母的冷脸或责骂,久而久之,她学会了沉默,以换取“安全”。这个“安全”却成了心里的鬼,悄无声息地控制着她,让她不敢在冲突中发声。

一位读者留言道:“你们过你们的,我过我的,只需感恩,不会靠近伤害我的人和环境。”这正是霍妮描述的“隔离型”人格——面对冲突的痛苦,他们选择退守到一个自给自足的堡垒中。这是一种防御机制,试图通过回避关系来保全自己。但霍妮警告,这种隔离是有代价的:“他们将自己包裹在茧中,不受他人期待的干扰,却也与自己的生命力割裂。”这位读者选择远离“伤害”,却也在无形中远离了生活的热烈与连接。

图片

另一位读者的留言,“太对了哥”,透露出认同中夹杂的无奈,仿佛他们明白面对冲突的必要,却被心里的鬼吓得迈不出步。这呼应了霍妮的“服从型”人格,他们渴望他人的认可,害怕掀起波澜。正如霍妮写道:“他们压抑自己的欲望、愤怒和抱负,只为让他人满意,代价却是自己的活力和真实自我。”这位读者可能也像小A,被“做个好人”的枷锁困住,宁愿吞下愤怒,也不愿冒险撕破脸。

困住你的“蜘蛛网”
霍妮将我们用来应对冲突的防御机制比喻为“蜘蛛网”——由理想化形象、外化作用和合理化交织而成,牢牢困住我们。当我们回避冲突时,我们不仅是在逃避一场艰难的对话,更是在强化一个虚假的自我形象。想想小A,她安慰自己:“我只是不想让大家不高兴。”但内心深处,她对自己的沉默愤怒不已——霍妮称之为“黑色生命力”,那些被压抑的愤怒与渴望无处宣泄,像鬼魂一样在心底游荡。

这种“蜘蛛网”还体现在我们如何外化恐惧。我们不愿承认“我害怕冲突”,而是说“他们太难搞了”。霍妮指出:“外化作用将内在冲突转化为对外界的责怪。”那位选择“远离伤害的人和环境”的读者,正是将冲突的恐惧投射到他人身上,仿佛问题全在对方。但真正的鬼在内心:我们害怕冲突会唤醒那些被压抑的情绪,比如愤怒或抱负。小A怪亲戚“咄咄逼人”,其实是害怕自己一旦站出来,内心的愤怒会失控。

逃避的代价:让鬼越长越大
为什么直面冲突很重要?因为回避冲突不仅会阻碍你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还会让你的灵魂萎缩。霍妮所说的“服从型”人格为了维持和平,牺牲了真实自我,“代价是一个疲惫的灵魂。”而“隔离型”人格则筑起高墙,挡住了痛苦,也挡住了欢乐。两者都被困在霍妮的“蜘蛛网”中,生命力被维持虚假和谐的努力耗尽。小A保住了“乖女”的面具,却让心里的鬼越来越大,吞噬了她的勇气和活力。

在上篇文章中,我鼓励读者将与“难搞”的人相处视为成长的机会。霍妮更进一步:面对冲突不仅是赢得争论,更是驱散心里的鬼,找回真实自我。服从型人格害怕被拒绝,隔离型人格恐惧暴露脆弱——这些不仅是性格缺陷,也是童年创伤的回响。正如霍尼说:“未解决的冲突导致绝望,让人对做自己的希望破灭。”

从恐惧到自由:直面心里的鬼
如何打破这张网?霍妮的答案是直面内心的冲突,勇敢面对心里的鬼。这不是要变成咄咄逼人或逆来顺受,而是将压抑的“黑色生命力”——愤怒、抱负、欲望——整合成一个完整的自我。读者的留言反映了两种路径:一种逃向隔离的安全地带,另一种虽感认同却踌躇不前。两者都需要霍妮所说的人格整合——一种勇敢跳入自我觉知深渊的旅程。

从小处开始。下次当你像小A一样,想回避一个难搞的亲戚或一场激烈争论时,停下来,问自己:“我在怕什么?我压抑了哪部分的自己?”霍妮建议:“看见冲突,就能让黑暗的生命力变得明亮。”这并不容易。就像《薄伽梵歌》中的战士,面对责任与亲情的撕扯,内心战栗,但迈向冲突的那一步,就是驱散心里的鬼、通往完整自我的第一步。

勇气的呼唤:别让鬼毁了你
我之前的文章建议你停止抱怨,主动掌控局面。现在,结合霍妮的智慧:你对冲突的恐惧不是因为“难搞的人”,而是来自心里的鬼在作祟。那位选择隔离的读者,那位无奈认同的读者,他们都在与人类的共同挣扎搏斗。正如霍妮写道:“触碰自己的痛苦,才能懂得他人的痛苦;触碰自己的黑暗,才能接纳他人的黑暗。”每一次面对冲突,都是你驱散心里的鬼、找回自我的机会。

所以,下次当你想说“他们太难搞”或退回自己的茧中时,请记住:真正的战斗不在与他们,而在与那个被心里的鬼控制的自己。直面冲突,撕开恐惧,那是通往真实自我的唯一道路!

来自mp.weixin.qq.com
00
人际关系小剪刀
20天前
别怪别人难相处,是你太软,太怂,太没用

职场上最让我烦的一类人:嘴上不说,背地里嘀咕个不停。

“哎呀,这个同事太难搞了。”
“她情绪太差了,我根本不知道她下一秒是不是要发疯。”
“他根本不配合,我怎么可能做好项目?”

我劝你别说了,真的。别再拿别人难相处,当你不作为的借口。

你以为你在陈述事实,实际上你在放弃主导权,你在自我安慰,你在原地自怜。

你在告诉世界:我不行,我软,我怂,我需要别人变好,才能变好。

对不起,这不是成长,这是自废武功。

一个资深HR的那段话,太戳我了。
她问一个面试者:“你和什么样的同事合作得好?”

那人答得可真实:“和好相处的人合作得好,跟那些喜怒无常的,就不太行。”

当场被pass。为什么?

因为他当众承认了,他没有能力处理复杂人际。他不想解决问题,只想绕着走。他希望整个职场都是人畜无害、性格温和,像是来参加心灵疗愈课程的天使。

醒醒吧。职场不是疗愈所,职场是竞技场。你不是在等别人“温柔对你”,你是在证明你能不能拿下这局。

你要是想升职,你就得能搞定难搞的人。

不想当受害者,就别把难搞的同事当“洪水猛兽”

我见过太多新人,永远在“受害者”思维里打转。每次做不好,就说:
“老板不给资源。”
“这个同事太情绪化。”
“那个部门就是不配合。”

所有的问题,都在别人那儿,所有的责任,都在天上飞。

那我问你一句:你除了抱怨,还会什么?

会谈判吗?会调节冲突吗?会先稳住项目再反攻吗?

不会?那你配什么升职?你连解决关系问题的勇气都没有。

你不是输给了别人,你是输给了自己对自己的“洗脑”。

高段位的人,从不纠结“对方好不好相处”

他们关心的只有一件事:结果能不能拿下。

别人再难搞,那是对方的事。

我不会被你的情绪操控,我只会用我的逻辑、我的行动、我的影响力,把你带进项目节奏里。

说白了,就是“你疯你的,我赢我的。”这才是高段位的职场心法。

而那些整天叫唤着“我需要更好合作氛围”的人,往往只是想躲事,不想成长。

成熟的标志,不是找到好人合作,而是搞定所有类型的人

你的领导永远不会因为“你脾气好”,就让你升职。他只会因为你能搞定最难搞的人,才对你另眼相看。

你要是做不到,那就继续在茶水间讲八卦、发牢骚,然后看别人一步步升上去。

你自己原地打转,还要给自己找理由:“是他们太情绪化。”你说你冤不冤?

你要改变命运,就得先把这句话刻进骨子里:
问题是别人制造的,但解决它是我能力的一部分。

你能处理人际冲突,你就能升;你能驾驭复杂局面,你就能赢。你能搞定难搞的人,整个世界都会对你温柔以待。

所以,别再问“别人为什么这么难相处”。你该问的,是你准备好成为什么样的人了吗?

来自微信公众号mp.weixin.qq.com
00
人际关系小剪刀
24天前
AI +暑假
感觉这是个体户也能够做的一个赚钱方向呢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