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志野
0关注41被关注1夸夸
偷偷告诉你,写一段有趣的个人介绍,被关注的概率会提升三倍。
置顶
志野
4年前
把写作当成是思考的工具而不是某种成果展示 #不想让自己忘记的事
00
志野
2年前
村上春树似乎认为,小说家的职责和乐趣在于观察和记录,而不是分析与评价。

读到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写杰尼索夫住院,尼古拉去看他,而他并不高兴有朋友来看望。以为然。村上君说的对,这一点是小说文本的珍贵之处,也是好小说家与糟糕小说家的分野。

瞧,这个人就是这样。至于他为什么这样,他是个好人还是坏人,他的是非对错。留给读者去品味。

因为这样大片的“留白”,故事因此而有了一种呼吸感,人物都活了。

从这个意义上,小说是作者和读者的共谋,创作与阅读共同完成了故事。
00
志野
2年前
“没有什么比学得太多的不幸之人更令人沮丧了。他们学到的是思维的蜘蛛网,太脆弱以至于无法提供支撑,但又足够复杂到让他们迷惑。”

有被戳到。

在豆瓣一个叫恶鸟的人那里看到,原话作者是恩斯特·马赫,一个物理学家,有本专著《感觉的分析》。
00
志野
2年前
傍晚跟朋友去打水,回来的路上向左边望去,天空有一层蓝一层紫一层粉的云,淡淡抹在雾蒙蒙的天上。这一刻,明白了文艺为什么值得。爱文艺的人都敏感,人生会多出很多痛苦,但如果问敏感的人愿不愿意变钝一些,我猜大多数不会愿意。因为在某些瞬间,这种敏感会帮你到达一些不可言说的境地,万物轻轻抚过你的存在。这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受一些苦,值得。
00
志野
2年前
村上春树是我的纯文学阅读入门作家,通过他的作品,我初次领会阅读纯文学小说的乐趣。虽然大多数情节和人物都忘光了,但人物总在一个黑色的井中,想往上爬,屡屡失败,最后往里走,发现井底有一扇门,可以出去。这个意象被他多次使用,我想起村上就想起这个比喻。

接触他的小说时,正值青春,心情总是很烦躁。但他的作品,随便翻开几页,就能给予我平静。他被调侃为“文学界的麦当劳”(因为总是那个味),我却很感念这份恒久不变的温暖。有点灯塔的意思。不过灯塔太不村上春树了,还是像远处一直亮着的那盏灯吧。

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他从来没有读过荣格的作品,并且尽量避免阅读心理分析类书籍。因为“文本……读者有权随心所欲地处理它、咀嚼它。如果它在传递读者手中前就被作者处理过、咀嚼过,那么文本的意义与有效性将大大受损”。这是村上对文本和小说本身的敬畏吧,他这种独特而执拗的创作理念让人吃惊也让人感动。书中这类东西特别多,村上小说的粉丝读起来应该特别过瘾。

还有这一段,“剩下很多没派上用场的素材,我会利用这些东西(说起来就是剩余物资)写出一批随笔……真正美味的素材总是要留给我下一本小说(我的正业)。这样的素材积累得多了,'啊啊,想写小说啦'的心情好像就会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所以必须好好珍藏。”在一本随笔里告诉读者,你们读的这些都是我小说里用不上的“下脚料”,真有点猫咪露肚皮卖萌的意味了。
00
志野
2年前
张春有一篇《战争与和平》的一星书评,从女性视角去分析托尔斯泰对他妻子的剥削,当时就震动了我。
前几天在豆瓣看到一个帖子,吐槽陶渊明自己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拖累妻儿。男人的抉择,最终却让女性为他兜底,吃苦受罪。
这两件事都让我的心情很矛盾,一方面觉得他们说的在理。是啊,他们一个是伟大的作家,一个是伟大的诗人,应该是有敏感心灵的人。那身边亲密的人在受苦,他们看不到吗?如果看到了而置之不理,那他们还伟大吗?
但又有两个长久以来的观点,阻止我轻易下判断。一是,我该不该以现代人的道德观念去评判古代人。小时候的教科书里就讲了,评价历史人物应结合当时的背景环境。(写出来这一刻我才发现这个貌似坚不可摧的正确没有那么稳妥)。如果我以现代道德去批判他们,是否属于苛责?是否属于强人所难?
二是,作家与作品是否应分开评价。艺术家在我的观念里似乎具有某种豁免权,他们可以是混蛋渣男渣女骗子懦夫,只要他们的作品足够好。诚如钱钟书所言,何必关心下蛋的母鸡。但,卑劣的心灵真能创造伟大的作品吗?
这两个问题我都没有想明白。不过再看到在文学和艺术作品的评价里“打拳”的人,我的内心偏向了她们一点。
如果那些经典作家作品真是那么伟大的话,那一点点评价和新的思考角度,无损于这些作品,也无损于作者。毕竟他们都死了,骂得再大声点,他也在乎不起来吧?
同时,女读者们还活着呢,没准还在崇拜膜拜这些作家作品。如果能有一个新的视角,女性主义的视角给到她们,也许就能帮到她们的生活。
而我上边纠结几天还没有答案的两个问题,不过是思考的游戏,跟活生生的女人和她们的生活相比,轻如鸿毛。另一个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不也教育我们,要爱一个个具体的人吗?
从这个角度,我支持女人们喊得更大声一些!骂得更痛快一些!
00
志野
2年前
把黄即下载回来,吹一吹万青的《冀西南林路行》。断断续续听了两年,从杭州到武夷山,再回杭州到新疆,人的心境已大不同,这张专辑还是带给我相同厚度的情感冲击。

仔细听,这张比上一张更沉痛。云层中的黑暗已变成雷声隐隐。上一张是个人的迷惘与哀愁,浓得在胸口化不开。站在分割世界的桥上想一跃而下,却只能喝几瓶啤酒,坐看大厦崩塌。

这一张是群体的,结构性的无奈,被个体独吞入腹中。这种沉甸甸的痛,消化不了,又吐不出来。奇妙的是,在人失去所有身份的现在,好像这种痛又定义了我,陪伴了我。它卡在胸中口难开,一张嘴只剩嘶吼。

此外,我不懂编曲,配器这些,一向听歌主要听歌词。河北墨麒麟听多了,让我欣赏到一些音乐本身的妙处,它传递了一些文字无法言明的情感,而不仅仅是歌词的辅助。
00
志野
3年前
★★★★★ 就像那些野花野草,不费什么,就那么长着。被人踩扁了,挨了冻,受了旱,也就那么熬过来,无人注意地活着或者死掉。就这么长着,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最让人难过的是知道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一代人,甚至自古多少代人就是这样活着又死去,翻开我们真实的历史细瞧吧,其实只有一个字,饿!
00
志野
3年前
她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跟他上床对她来说就是自然而然的。她向来都不假思索。这不是恶习,不是淫荡,是天性。她奉献自己,自然得如同太阳奉献热量,花儿奉献芬芳一样……她就像林间的一池清澈的深潭,嬉戏其中犹如置身天堂,不过这池子并不会因为有流浪汉或吉普赛人或猎场看守人先于你下水而就不再清冽凉爽或少掉几分晶莹剔透。——毛姆《寻欢作乐》
00
志野
3年前
★★★★★ 这是毛姆的包法利夫人,女版的《刀锋》,那些男人需要游历世界才知道的事,有些女人天生就知道。毛姆其他小说中那些令人不快的厌女情结统统消失了。这一本中,伟大的女性引领我们。是鲜有的“不好读”的毛姆作品,200多页就有4条时间线,更常常不惜打断情节任性地絮叨2-3页。可见毛姆对这个人物和故事的珍爱,他生怕自己讲得不准确。
10
志野
3年前
在我一本正经时人们总要笑话我,实际上隔一段时日再看我当初满怀诚意写下的段落,连我自己都会忍俊不禁。想必真切的情感中自有一种荒唐,虽究其原因我也无从知晓,除非是这样一番情形:人只是一个不起眼的星球上转瞬即逝的过客,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奋争,不过是永恒精神中的一个笑话罢了。———毛姆《寻欢作乐》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