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炜晨
54关注746被关注3夸夸
I’m a human being🌈
📝 weichen.blog/cn
置顶
炜晨
2月前
我现在很享受的,也是很多人缺乏的,是得到高质量的关注——

不带评判的、既没有要修复你,也没有要拯救你,也没有要为自己辩护的、充满好奇和同理心的关注。

它可以来自于他人,也可以来自于自己。

以前我甚至都不知道这种关注是可能的。我发现,给予这样的关注其实很简单,但并不容易做到。它首先来自于练习给予自己无条件的爱。

我想做的事情也是给予他人这样的关注。

我觉得这是我们底层的需求。有了它每个人都可以从自身获得能量,更自在地做自己。或许没有比这更美的体验了。
20
炜晨
27天前
头脑总是喜欢通过分类给自己受限。

我要么只能有 A 的状态,要么只能有 B 的状态。(e.g. 我要么只能为目标苦逼奋斗,要么只能享受过程。)

问:有没有什么时候是你既有 A 又有 B 呢?

答:有的!但对于这件事不可能的,我总要作出牺牲。

我:???
00
炜晨
27天前
炜晨
1月前
感觉自己不得不马不停蹄地做事往往来自于自我价值的缺失—— “要是我停下来,我就没有价值” 更深一层是在说 “要是我不证明自己,我就得不到爱”。

看到自己本来就足够有价值,看到自己不需要做什么来得到爱以后,不意味着你就什么都不做了。而意味着你选择做的事情、以及你做事的方式,是来自爱,而不是来自恐惧。

你会更享受哪种方式?哪种方式会产生更好的结果?
12
炜晨
1月前
做了一年多的 inner work,最近又重新体会了开始写作时的发现:我解决我的问题,没想到还能帮助别人。

更美好的是,现在这种一对一的关系比写作来的更直接,身边朋友的变化反过来又帮助了我。

我发现,当你敞开心扉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没有什么你我之分,没有什么为别人而做还是为自己而做,双方都是受益者,我们都是一体。
00
炜晨
1月前
认识到自己足够好,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对比几年前写的内容,能看到我越来越觉得自己足够好,越来越觉得他人足够好。

很着迷这些可以无限接近的东西。
20
炜晨
2月前
突然想到为什么累的时候会容易刷手机、看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因为把注意力转移到头脑,就可以离开自己的身体而不必感受劳累了。

原来这跟常见的避免情绪和感受的方法是一样的:
感到生气 -> 指责别人或自己
感到焦虑 -> 预想一百种可能发生的后果
感到悲伤 -> “要是XXX就好了!”

下次无脑刷手机的时候问问自己:
1. 我在避免感受什么感觉或情绪?
2. 允许自己去感受那个情绪。
3. 保持和情绪的连接,问它:你需要什么?

或许它需要放松,喝杯茶洗个热水澡;或许它需要陪伴,找人倾诉抱抱自己。
10
炜晨
2月前
我们觉得需要外部认可(学位或头衔)来证明和保护自己,往往来自于内在受伤的部分没有被看见。

当我看见了那个小时候无力的我,被悲伤笼罩却又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当我去感受他的需求,给予他一个拥抱,那份对外部认可的执着也就软化了很多。

不是说外部认可不好或者不重要,而是说对它的追求最好来自于它的实际用途,而非来自于未被看见的情感需求。

不然的话,不但可能耗费在追求不重要的东西,还把自我价值寄托在了一个不牢靠的东西上。
00
炜晨
2月前
这种事情对于以前的我肯定完全无法相信:
探索一下身体感受,听听自己的情绪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人生二选一难题的答案。
00
炜晨
2月前
“消极” 情绪的抗拒,来自相信它永远都不会消失。

也正是这个抵抗阻碍了它像水一样,流动和变化。

更重要的是,疏通的情绪会冲洗我们的伤口,为其创造自然愈合的条件。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