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根据石黑一雄《远山淡影》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戛纳展映。睡前把迈克尔·伍德《沉默之子》翻了出来,这本对当代小说的文学批评里有一章分析石黑一雄。
伍德最喜欢《无可慰藉》和《远山淡影》(也译作《群山淡景》)。《远山淡影》文本分析,我们读不完那集播客已经做得很到位了,包括一些隐喻、重复出现的元素的象征含义。😂老实说,毕业后很久不搞文学,录播客后我每次读文学批评,都有点忐忑,但这集播客我很偏爱,质量确实也担得起我的偏爱。
除了文本分析,伍德的批评呼应这部批评文集的东方故事外衣之下的东方式沉默。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比较文学分析视角。
悦子女儿景子在曼彻斯特自杀后,英国媒体强调因为她是日本人,而且只强调这一点。伍德认为,在此大家陷入了巴特所称的他者的言说,也就是刻板印象的泥沼,未说出的事物发出了巨大的嘈杂声。悦子她对环绕在周边的杂音保持的沉默,是在说自杀并不是种族本能,否则自己早就死了。但女儿又能怎么说呢?死真的和文化没关联吗?尽管英国人的话在某些波长上是不对的,在某些观念大错特错。但,人也可以死于他者的言说。
悦子的沉默,漫长的否认却在小说的推进中渐渐累积成一种承认,带着可怕的言外之意,与英国精神相反的“纤细而坚忍”呼应。这当然是石黑一雄表达出来的。
有意思的是,故事有东方色彩,但东方依然是用记忆、传说编织出来的东方,是他者性的幻想。
1982年,石黑一雄在文坛横空出世,围绕他作品的问题集中在东方、族裔和世界性上,与他放在一起比较的作家名字也是很典型的亚裔,老让石黑谈谈他只闻其名根本没读过文本的作家😝吸引本土读者对作品关注的东方故事。因为不管是电影和文学中,东方几乎都是被凭空捏造出来的东方。
但是,这些作家虽写的是东方或少数族裔故事,但并非原民族所熟悉的故事,而是一种再创作。尤其石黑一雄是非常典型的英国式写作,东方只是可以采撷的素材。而评论家却愿意相信其真实性。
作家作品会收获inscrutable、exotic、oriental的形容的夸赞,可作家却认为此说法未将移民作家当成普通的人来看。创作时也害怕笔下的东方是创造出来的东方,因为他们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只停留在道听途说层面,而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国外本土教育。就算认同文化传统,也是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出发得出的观察、思考。另外,这一代人,他们不是也不可能完全变成外国人。所以,研究这些作家的写作,“他者”和“文化间性”会被特别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