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对于标品来说,想基于供应商的大货来攒一盘基本合格的品的难度也是挺高的,远远低估了需要的时间和难度。
难就难在理解消费需求和场景,然后基于消费需求和场景去找到价格合适的产品,是某个产品解决了消费者某个场景下的某个问题,导致这个产品被需要。所以每个产品都需要有他存在的理由。这个产品不会因为它被生产出来,就有了被放到货架上陈列的理由。
典型例子就是研究了两天女性内衣后我意识到,绝大多数女性对内衣都知之甚少,绝大多数女性在选购内衣的时候其实非常依赖品牌方或者说导购提供的决策框架和知识,但是极少有几个品牌为消费者建立了一个简洁且精确的产品框架。原因在于对消费场景和需求的研究和理解过少。这在很多供应商的货盘上也可以看到,很多供应商自己开的品经常存在几个设计元素在消费场景上相互打架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工厂是从品类结构和产品线的角度去做产品开发,而不是消费者的需求和场景。如果从需求和场景出发,我们应该不会看到那么多左右互搏和高度相似的品。所以产品开发真是一个门槛非常非常高的能力,需要有非常强的同理心和非常强的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