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朝日金
1k关注75被关注0夸夸
♓️infp ex🐧
🖊️build and create
🧘灵魂的欲望是命运的先知
朝日金
11天前
00
朝日金
11天前
纸面研究无法论证假设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实践和行动才是检验假设的唯一有效途径。
判断一个产品是否有市场的标准就是用户是否愿意付费。
00
朝日金
17天前
听一场live house,时隔6年再听同一位歌手,他还穿着同样的黑色t恤,但我们都已有所不同,感觉心潮澎湃又充满了勇气,这不就是创作和艺术的力量吗?表达者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同时留住与之有共鸣的听众。

如果希望渺小的自己在浩瀚的人生百年和茫茫宇宙中留下点什么痕迹,那我觉得就应该去创造,创造使“我”成为“我”。

|看一眼人间的烟火
换一颗心脏的颜色
做一次带血肉的我
福祸都要渡过 都会渡过|
00
朝日金
18天前
如何构建千万美元ARR的爆款AI 产品

近期在油管看了Blake W Aderson发布的一系列关于如何构建viral products的视频,视频从构建产品的全流程分享了他之前构建三款爆款AI产品的原则与方法,很有收获。

Blake Aderson今年24岁,他19-23年在杜兰大学学习金融,自23年开始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做出了三款爆款产品,分别是Plug AI、Umax、和Cal AI,其中最知名的莫过于Cal AI了,万篇营销号已经写过了这个“17岁中学生做出1000wARR爆款产品”的故事,私以为其实Blake W Aderson才是背后的核心操盘手。

查看了Cal AI最新的收入数据,已经超过了2M MRR,这个数字在AI产品ARR普遍增长迅速的当下,也依然是惊人的。况且,这是一个功能相对“简单”的2C产品,它没有复杂的AI工程,也不是什么通用或者垂直agent。
Blake从构建产品的全流程分享了他推出上述三款成功产品的原则和方法:

一. 选品-爆款创意
1.1 原则
-解决大问题
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解决对用户来说关键的问题,或者说是原始欲望与诉求,比如生存、性吸引力、权利等等有关的问题
-复杂意味着难以产生病毒式效应
用户从发现一款产品到最后达成交易,是要经过无数损耗和摩擦的,产品越复杂意味着这中间的损耗会更多,而产品越简约越容易达到病毒式传播,Blake的三款产品都相当简洁,基本只有1-2个核心功能,但这已足够在社交媒体上引爆并在用户群中产生裂变。
复杂容易,简单很难。简单想法、简单落地,大规模传播。
-选择能够让用户自发向朋友推荐的想法
能够让用户说出:"你听说过XXXX吗?"的产品,更容易大规模传播。想象一个场景,在和朋友的聚会上,你的好友小明拿出手机说:“嘿,你们听说过XX产品的XX功能吗?”这对产品的推广作用不言而喻。想到在离职聚餐上,组内的同事讨论起 @Patrick杀死朽木 @Alex.1869 的StressWatch测试压力的用法,当场大家纷纷测起自己的压力值并互相攀比谁受这份工作荼毒更深的画面:)

1.2方法
-扫描社交媒体
从TikTok、Instagram、Reddit等社交媒体或社区挖掘人们正在讨论的热点话题,同时可以创建全新帐户浏览不符合自己以往内容消费习惯的内容以走出算法制造的信息茧房。
-调研App Store
适用于App,如果是Web端产品可以调研榜单。
-与外界断联,给自己留出思考的空间
好的想法往往诞生于闲暇时刻,在冥想时,在洗澡时,在公园散步的路上。留出空闲,让想法自由生长。

二. 产品设计
2.1 原则
-减少认知负荷
类似选品中的原则2,降低用户对产品的理解难度,让产品保持简单
-不要重复造轮子
不要和用户的认知习惯对抗,如果用户已经习惯了某种交互方式,那么尽量不要在这里尝试创新
-像用户一样思考
适用于2C产品,理解和共情用户

2.1 方法
-学习Figma
Blake认为Figma层面设计产品是非常重要的,尽管现在vibe coding潮流下,开发和设计的边界已经变得模糊,但目前伟大的产品比如Notion、等最早都是在figma中完成了设计。所以Blake曾经花了一小时在youtube上学习Figma的基础操作,之后尝试用Figma重新设计使用界面。
-创建创意板
利用竞品的界面截图制作创意板,从onboarding、homepage、setting等页面汲取灵感
-研究内容
从流行的社交媒体内容中汲取产品灵感,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推广阶段都适用。

三. 开发
3.1 原则
-成长型思维:
成长型思维让你在即使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也能开始行动,你知道随着时间推移你会逐渐熟练,第一个版本可能很糟糕,没有关系,接纳并快速迭代。
-深度工作和时间阻塞
每天可以做到4小时深度工作,no phone, no email, 让时间更有价值,为每个环节设定目标。
-渐进式超负荷
从最小功能集开始,在早期承担更困难、风险更大的项目,你可能花10小时解决原本应该花1小时解决的问题,但这是值得的,下次可能只花费5小时,3小时...

3.2 方法
-在cursor中使用原生react和expo
这套框架可以同时完成ios和安卓开发
Do first, learn second
-建立后端基础设施
使用Supabase或者firebase
使用Superwall做付费墙测试
-学习提示词工程
小技巧:具体且结构化,将大任务拆解成小任务等

四. 营销推广
4.1 原则
-停止学习,开始实践
很多创始人陷入分析瘫痪,无休止地研究和学习,制定完美的发布策略,但是任何研究都无法取代现实世界的实践,只有行动和反思的循环是你在任何世界改进的方式。在营销推广中(或许适用于任何问题),将80%的时间精力花在做事上,20%花在学习和反思上,学习时专注实际案例研究,而不仅仅是理论。
第一次尝试往往都会失败,这是非常正常的,只需要继续尝试,重复实践和学习反思的循环,最终一定会取得成功。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成功是一个概率事件,用绝对的数量换取一个不断增长的概率数字是值得的,做100次尝试,即使只有一次成功,也能获得足够的超额回报。
-学习人类心理学
了解人类的底层欲望,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人类的底层诉求无非只有几类:贪嗔痴--色欲、懒惰、金钱、权利,不分国籍,无关年龄,古往今来如是。抓住人心里隐秘的不愿公之于众的核心需求,这个问题值得思考的地方很多,这关乎一个创作者或者说创始人的产品哲学,是商业化和理想主义的碰撞,有情怀的创始人可能时刻警惕站在上帝视角利用人类的弱点来达成商业化,为此可能要放弃一些能更快获得现金流的方向。
-快速迭代
Blake认为即使非常擅长营销的人也不一定每次都能做出有效的内容
不要执着于单一的营销角度,不要对其产生情感依赖,让数据引导营销策略的迭代。

4.2方法:
-自制UGC内容
找出应用程序中的钩子,自己创建内容并找出有效构建爆款的方法,然后将这个系统复制放大,到这一阶段可以聘请UGC创作者来制作视频。
-红人营销
找到合适的influencer,可以根据平均观看次数支付费用,每月发布四次比单次发布的合同要便宜很多。
-广告
这是相比于上述两种利润率最低的方法,更适合高LTV产品。
20
朝日金
21天前
同看完了视频,视频中讲的概念和方法其实就是显化、吸引力法则以及王阳明心学的观点,王阳明就是提出“知行合一”概念的人,首先确立“知”也就是自己的最终身份,用知去指导“行”,然后“行”又反过来强化了“知”。
过往的经历让我成为吸引力法则的信仰者,因为回顾过往人生,很多选择都是我看到,我想要,我得到,并且最初我没想到我能得到的也得到了,这样想想人生真是有趣🤔(即使没有得到我依然这样认为)

广屿Ocean: 你完全可以通过【掌控潜意识】来重塑自己 前两天健身时花2小时完整听完了李笑来和得到CEO脱不花的一场对谈,然后发现这段主要是李笑来讲自己如何“轻松”戒掉40年烟龄的内容火了。我想了想这个内容为什么最近出圈了呢?因为李笑来分享的方法,其实讲的是一个人如何【轻松且迅速地】改变自己 这段长谈讲的内容其实我帮你用一句话就能概括:李笑来通过研究脑科学知识,“操控”了自己大脑的潜意识,当天就改掉了自己长达40年吸烟养成的习惯,而方法仅仅是每天重复给自己讲一句话,“我从来不抽烟,因为我讨厌被剥削。” 好,为什么一句看似平平无奇的话,对一个人的改变这么有效?我们从脑科学角度来讲,有3个要点 1,首先这个“操纵”大脑潜意识的“咒语”必须是你自己对自己讲 因为大脑只对自己讲的话不设防,语言可以通过捷径直通潜意识,替换“40年烟龄30多万次打火机点火”养成的下意识习惯 2,这个潜意识替换的咒语必须是有“行动”,而不是“许愿” 比如“不抽烟”就是一个行动,后来李笑来加上了后半句“因为我讨厌被剥削”,因为他发现抽烟是一件很费钱且伤身的事,一切成瘾性消费,都是生产者对消费者的剥削。通过利用人“损失厌恶”的心理,加强了“咒语效果” 再打个比方,有人想减肥,如果给自己潜意识念的咒是“我一定要减肥”就是“许愿”,就没多大用,里面没有“行动”,还有比如我要有钱,我要发财,都是没有行动的“许愿”。如果把咒语换成“我是个每天都会锻炼的人”,那咒语就会生效 3,最强的咒语,是给自己建立一个“新的身份” 这里李笑来没有讲到,我想做一个补充,就是通过为一个人塑造一个“新的身份”,会让他从潜意识反向给自己建立新的行为模式。什么意思? 比如在《智识分子》一书中提到,​​“你如何定义自己,决定了你如何思考和行动”​​。拿硅谷举例,像马斯克和乔布斯这样的人,就是将自我定义为“改变世界的人”,从而突破“赚钱养家”的普通动机,以至于他们会对“美感”极致苛求,会苦苦思索“第一性原理”,会想要改变世界… 而心理学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也是同样的道理 —— 在明知是实验的情况下,一组受试者扮演狱警,对另一组扮演犯人的受试者进行审问和“电击”,最后双方竟然会越来越入戏,导致对抗的升级和场面的失控 最后请允许我想到了近年自己的经历,也想分享一下,因为几乎就是完全符合第3条法则 我在大概四年前就确认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就是想要“成为一个拥有智慧的丰富的人”,以此能够让自己活得精彩,也能够为认识的人带来价值,这就是我给自己设定的“新的身份” 而从四年前开始写公号文章开始,我每一篇文章的开头slogan都没变过,“每天向底层原理前进1小步”,这就是一个指向行动的咒语 所以这一刻我愈发明白,为什么我会一直坚持日更写作、阅读、健身、摄影、工作…原来早在多年前我就给自己建立了“新的身份”+“行动咒语” —— 成为一个拥有智慧的丰富的人,每天向底层原理前进1小步 “We have a job to do ,and god help any motherfuckers who stand in our way ”,我们是有使命在身的人,而阻挠我们的混球只能自求多福 ——《最后的幸存者》

00
朝日金
26天前
建筑生+1🙋🏻,建筑设计的过程和做产品真的很像,先不说因为建筑生时期熟练运用ps等工具,对于figma等工具手到勤来,建筑设计的思维对于构建产品也很有帮助,建筑的外形对应产品的ui交互,建筑的内部分区、空间划分对应产品的功能,建筑的结构则对应产品的技术实现形式,产品和建筑设计都要讲一个好故事。自认为建筑就是最复杂的体量最大的产品了。

西元Levy: 某AI创业公司Founder给我看了一眼最近面过觉得很不错的产品和运营,一看简历全是学建筑或者土木工程的

01
朝日金
1月前

Kala的四国职场随笔: 这周一个朋友A让我帮忙支招怎么把国际市场做起来?目前他的一款AI产品有几万用户,5%的付费用户。 朋友A从头部大厂出来创业,找之前的圈子顺利融资,决心take over the world。他的用户基本全部是投放得来,不投放用户数就不再增长。 想想也可以理解,毕竟朋友A当年是大厂高管,在大厂每次推广的预算都是千万级别。他说现在很苦恼的是谷歌投放很贵,而且又是AI算法,每次投放都需要2周或4周以上…他问我能不能找一些媒体要不最产品宣发,再来一波流量吧。 想起另一个一直创业的一个朋友B,几个人的小团队靠产品本身的收益来做增长。持续做内容,做社群,优化SEO这些看起来很「慢」且「笨」的事。 他的付费用户只有总用户的只有0.8%。因为90%的流量都是自然量,而且一直在增长。付费用户比例再少但都是免费流量,所以没太大压力。产品的月收入在上线一年后也超过了六位数,目前还一直在增长。 我很想告诉前大厂高管朋友A,其实「产品出海」不等同于「产品出海买量」。 我现在的公司(某A轮欧洲科技公司)和我之前工作过的跨国公司几乎没有投放的预算,必须自己想办法吸引用户,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生产内容。我们也从来没有花钱「做产品宣发」,而是不断通过优质内容,获得earned media mention。 可能这些方式比较笨又费精力,但是我总觉得仅仅建立在买量基础上的产品很难维持下去。 我负责的项目也会投放,不过那仅仅是我所有推广活动的不到10%或者更少的内容。可能是我没有get不到大厂出海的精髓,不知道有没有靠出海买量迅速称霸市场的朋友出来指点下我买量的玩法?

00
朝日金
1月前
交易circle需要强心脏
就像坐过山车
00